再论提升小学数学教学效率的方法及对策
2020-05-13张沛文
张沛文
摘 要 小学阶段,学生的所学知识大多来自于教师的讲授,因此,科学的教学方法不仅可以提高学生的课堂学习效果,还能够为小学数学教学水平进步带来支持。结合实践教学经验,从开展兴趣导入、落实学生地位、创新教学模式、布置生活作业四个方面对提升小学数学课堂教学效率的策略予以分析和研究。
关键词 小学数学;教学效率;提升策略
中圖分类号:G62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2-7661(2020)01-0118-01
随着新课改的不断深入,如何更好地利用课堂教学时间来获得更高的教学效果,已经成为小学教育的主要目标,数学作为小学教育阶段的重要学科,也需要不断提升课堂教学效率的方式。从当前的小学数学课堂教学模式来看,想要实现课堂教学效率的提升,需要教师在教学理念、教学方法上实现突破,文章以此为切入点展开探讨。
一、开展兴趣导入,激发学习兴趣
传统教育模式下,数学课堂教学效率偏低,与学生的学习兴趣不足有直接关系。因此想要实现小学数学课堂教学效率的提升,就必须先调动起学生的课堂学习主动性,为此开展具有针对性的兴趣导入变得至关重要。在进行兴趣导入设计过程中,教师一方面要确保所设计导入与教学内容的关联性,让学生可以通过导入内容来产生对知识的学习欲望,另一方面要保证所设计的兴趣导入内容能够符合学生的认知能力和兴趣需求。教师需要通过语言来引导学生,让他们将对动画视频内容的兴趣转移到数学知识上并产生疑问,由此将课堂重点迁移到数学知识上,调动起学生对于数学知识的学习主动性,为课堂教学效率的提升打下基础。
二、落实学生地位,提升主体意识
传统教育模式下,小学数学课堂教学效率不高,与教师过于占据主导地位,忽视学生的学习需求有直接关系。在这种课堂上,学生只能被动跟着教师的节奏进行数学知识的记忆,这会让他们感觉到数学知识的学习非常无趣且困难,学生的畏难心理由此出现,课堂教学效果也因此不甚理想。从当前的小学数学课堂教学模式来看,想要实现对课堂教学效率的提升,就必须要落实学生的主体地位,提升学生在课堂上的主体意识,让他们能够感受到自己在课堂学习中的主导性,为数学课堂教学效率的提升带来主体动力的支持。在实际教学过程中,教师要能够通过观察学生的学习状态,对他们的数学基础知识水平、学习兴趣、学习能力有一个基础掌握,然后为学生制定出具有针对性的教学档案,帮助他们实现提高。与此同时,教师还要多与学生进行沟通,了解学生所喜欢和擅长的学习方式,多设计一些符合他们兴趣需求和认知能力的课堂教学模式,由此来满足他们的学习需求,提升他们的学习体验,为数学课堂教学效率的提升创造条件。
三、创新教学模式,增强学习体验
在提升小学数学课堂教学效率的过程中,对课堂教学模式予以创新是非常关键的措施。从小学数学新课标内容来看,适用于小学数学课堂的创新教学方法有很多,包括游戏教学法、生活教学法、任务探究法、合作学习法等,但不同的教学方法适用于不同学习能力的学生,且对教学内容也有要求,所以教师在进行课堂教学模式创新时,一定要做好充分的课前分析,以确保创新教学模式的应用有效性。相比于传统教学模式而言,游戏教学法不仅提升了学生的参与主动性,还让他们在游戏中发现了数学知识的学习方法,这种游戏化探究性学习效果要比传统灌输式教育效果强上很多倍,小学数学课堂教学效率也因此得以提升。
四、布置生活作业,培养学以致用
教师可以在课堂上留一部分的时间给学生布置几道思考题,当然要针对题目的难度制定好题目的数量,举一反三,让学生们当堂做题回答。针对学生们的做题情况,教师可以简单指导,要多给一点提示。对于数学比较好的学生,教师做得更多的是引导,针对数学不好的学生,应该单独辅导,从基础知识进行讲解,由基础引申到一定的高度,才能够学有所成。
与此同时,家庭作业是非常重要的内容,想要实现对课堂教学效率的提升,必须要对作业予以创新设计。在实际教学过程中,教师可以多布置生活化作业,由此来实现对学生的数学知识应用能力的培养。例如在完成“百分数”的知识学习后,我就要求学生回家对家中的水费、电费予以统计,并根据家庭月开支总数,计算水费、电费在家庭开支中的比例,由此来实现学生在百分数知识方面的应用锻炼,帮助他们树立正确的消费观念,也为小学数学教学效率的提升带来支持。
综上所述,做好小学数学课堂教学效率的提升策略研究,不仅可以帮助学生获得更好的课堂学习效果,还有助于他们数学素养的提升,这对于小学数学教育目标的实现具有重要价值。在实际教学过程中,教师一定要改变自己的传统教学观念,落实学生的主体地位,并真正将课堂还给学生,让他们可以在课堂上获得更好的学习体验,帮助他们实现数学知识学习能力和数学思维能力的提升,由此做到既实现了课堂教学效率的提升,又推动了小学数学教育事业的发展。
参考文献:
[1]祝旭.提升小学数学课堂教学效率的思考[J].小学数学教育,2018(11):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