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将有声读物融入课堂教学方式的创新应用

2020-05-13刘怡琳

理论观察 2020年4期
关键词:创新应用课堂教学

刘怡琳

关键词:有声读物;课堂教学;创新应用

中图分类号:G237.6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 — 2234(2020)04 — 0162 — 03

引言

21世紀是信息化的世纪,在信息化技术的加持下,各行各业的工作模式都发生了改变。而对于教育工作来说,信息技术的不断发展涌现出大量新锐的教学模式。这些新教学模式出现,对于优化教学方案起到了积极作用。对于教师而言,在备课过程中,要有意识地将有声读物融入课程设计当中。

一、有声读物种类

(一)磁带

从广义上来说,有声读物最开始是以磁带的方式出现的。在小学、中学阶段,学生们会使用英语磁带配合教科书来进行学习。这就是有声读物的雏形。不过这一时期的有声读物具有很多缺陷。第一,磁带容量小,价格偏高,无法满足学生们的实际需求。第二,磁带录制声音的效果比较差,会存在速度过快或过慢的问题。第三,磁带的内容比较单一,早期只有英语科目才会有配套的磁带,而且内容大多为听力训练以及课文朗读,实用性比较低。正是由于上述缺陷,导致有声磁带在刚开始出现的时候并没有得到足够的重视。教师们对待有声磁带的态度也仅仅是将其归为一种辅助学生课后进行巩固性学习的教具,对于课堂的帮助有限。

(二)光盘

伴随着科技不断进步,光盘逐渐取代了磁带成为了新的有声读物载体,与磁带相比,光盘的最大优势在于容量大,可以保存更多的内容,而且由于光盘体积较小,保存又十分方便,在辅助学习方面发挥了一定的作用。但是这种载体需要使用制定的播放设备才能使用,而且设备的磁头寿命比较短,无法在教室进行推广。此外,光盘以及其播放设备的成本较高,在一些教学资源有限的地区无法进行大面积普及。

(三)手机app

伴随着信息技术的发展以及高速网络的普及,有声读物的载体由磁带、光盘过渡到了手机、平板电脑上。与前两种载体相比,这种新的载体具有非常明显的优势。第一,操作方便,教师只需要在手机上下载相关的APP,将其与教室内部的音响进行连接,通过这种方式让有声读物的播放变得更加方便,在节省了教学成本的同时,也提高了播放效率。第二,灵活性高,这是手机、平板电脑作为载体的最大优势,传统有声读物中的内容都是事先录制好的,教师想要用到这些资源就要主动修改教案,让教案与主动适应有声读物,而使用新的载体,教师们就可以有声读物的内容进行编辑,让其主动配合教案。第三,内容丰富,与光盘相比,手机、平板电脑的容量更大,而且借助云端数据库,教师可以在课堂上即使下载各种有声读物内容,方便又快捷〔1〕。

二、有声读物教学现状

(一)与教学融合度不高

尽管大多数学校已经注意到了有声读物对于教学工作的重要作用,也有意识地在教学过程中去主动运用这种新的教学资源。但是在实际运行的过程中,还是会出现融合程度不高的问题。很多教师虽然在课程设计中安插了有声读物内容,但是对于这些资源缺乏深入的挖掘,依然采用“先讲解、后补充”的传统模式来推动教学工作的开展,从本质上来说,这样利用有声读物资源与传统的磁带没有区别。对于学生们而言,有声读物依然是可有可无的教学辅助,授课模式并没有得到根本改变。

(二)缺乏评价标准

除了与教材结合程度不高的问题之外,缺乏统一评价标准也是一个突出的问题。由于有声读物进入课堂的时间还比较短,对于如何对其进行应用的问题还处于探索阶段,因此在使用有声读物的过程中,对于其内容质量还没有形成一个统一的标准。大部分教师都是凭借自身的教学经验对其进行判断,这种现象导致了有声读物资料很难在学校范围之内形成高度集中。一方面增加了教师备课的任务量,另一方面也降低了课件的实用性。

(三)对学生素质有一定要求

从学生的角度出发来看待这一问题,有声读物的出现可以很好地提升学生们的学习积极性。但是这里需要注意的是,由于有声读物的内容过于丰富,在学习的过程中可能会出现注意力不集中的问题,特别是对于一些主动学习意识不足、基础比较差的学生而言,有声读物的新鲜感会吸引其大部分的注意力,从而忽视其中的学习内容。此外,由于有声读物传播方式的特点,在数学、物理等学科中运用这种资源,需要学生们具有一定的空间想象能力以及发散性思维能力,只有这样才能将听到的知识在头脑中进行重组与再现〔2〕。而对于缺乏空间思维能力的学生们来说,使用有声读物进行学习会带来很大的负担,得不偿失。

三、有声读物与课程融合具体方式

(一)增加融合途径

针对有声读物与教案结合程度不高的问题,教师需要积极转变教案设计思路。将有声读物资源与课本资源同等对待。具体来说,在编制教案过程中,一方面要对有声读物的内容进行筛选,在网络上挑选一些优质音频资料,并且根据实际教学情况,比如学生的基础水平、教学进度以及教学硬件设备等,对有声读物的内容进行编排,使之与教案相适应。另一方面教案的设计也要以有声读物作为重要的参照,在保持教学计划总体框架不变的情况下(如教学引导、情境创立、案例讲解以及教学巩固等板块),根据有声读物的具体内容以及特点对教学设计的框架进行丰富、补充。这样的设计方案在确保教学方向正确性的前提下,充分发挥了有声读物的优势,对于提升教案使用价值有着很大的帮助作用。

此外,在如何使用有声读物资源的问题上,教师要从多元化的角度来思考注意问题。传统的使用方法有两种:第一种是将有声读物资料作为教学工作的一种补充,教师先按照传统授课方式进行教学,在结束之后通过播放有声读物的方式帮助学生们对于授课内容进行消化理解。第二种是将有声读物作为教学引导以及情境创立的切入点,通过播放有声读物来引入教学内容。这两种方式虽然可以起到一定的效果,但是对于有声读物的使用仍处于表面阶段,没有进行深入挖掘。

针对这一问题,教师可以根据所学章节的难易程度对有声读物的使用进行灵活调控。如果课程的内容比较重要,在知识结构中属于主干类知识,那么就要以传统授课模式作为基础,通过多媒体教学来推行各种新的教学模式〔3〕。比如“分组讨论法”以及“翻转课堂”法,在其中穿插使用有声读物,将其侧重点定位在“举例说明”或者“边缘知识拓展”方面。比如说在高中历史教学中,在讲述《鸦片战争》一课的时候可以先提出一个问题“有学者认为如果皇帝当时启用林则徐,是可以避免鸦片战争失败的,对此同学们有什么想法”,在学生们进行了充分讨论之后,教师可以通过有声读物来播放著名学者茅海建所写的《天朝的崩溃鸦片战争再研究》中的片段,以此来证明鸦片战争的失败是不可避免的。如果是一些不重要的选修内容,那么就可以将课堂的时间交给学生,全程利用有声读物进行授课,同时对于学生们提出的疑问进行及时回答。利用这种方式来提升教学效率。

(二)统一评价系统

对于有声读物的种类很多,而且来源比较复杂,因此教师们在使用有声读物的时候,只能是根据自身的情况来进行准备,这就提升了教案的差异性。虽然可以起到一定的效果,但是整体利用率不高。一方面是教师们无法从其他教师的教案当中寻找到可以使用的材料;另一方面由于缺乏统一的评定标准,一些时效性很短的有声读物也会被纳入教案当中,在进行循环利用的时候,这些资料就丧失了实用性,教师需要花费大量的精力来重新寻找、编辑有声读物,大幅度提升教师的工作量。

针对上述问题,学校要通过一定的手段进行解决。首先,可以在校园内部的学习网站上开设有声读物资源库,通过“教师上传+后台审批”的模式,让专门负责这样工作的人员与教师进行充分的沟通,在掌握了具体的教学需求之后,结合现行教学大纲的要求对于上传的这些有声读物进行筛选。利用一些具有统一性的标准对这些视频进行评价,初步在学校内部建立起一套评价有声读物价值的体系。其次,学校要积极与周边其他学校进行交流,对于其他学校所出台的针对有声读物的管理办法进行认真学习,结合学校自身的特点,对有声读物的运用于筛选工作进行升级。最后,学校可以定期组织以“有声读物如何运用”为主题的教研会,让教师们对该问题进行有效讨论,这种讨论一方面可以很好地修正有声读物内容与教学内容之间的差异,让有声读物更好地融入教学活动中,另一方面充分发挥集体思维的优势,让教师们可以借助不同的视角来思考这一问题,通过不断深入性思考来挖掘有声读物的深层价值。

(三)提升学生综合素质

通过对实际教学工作的跟踪观察我们发现,有声读物无法充分发挥其价值的一个重要原因是学生们的基础能力欠缺,特别是空间想象能力以及知识迁移能力。有声读物是通过声音的方式将知识传递到学生们的头脑当中,这种传输模式的优势在于只运用到了脑部以及听觉系统,学生们可以在不借助视觉系统的情况下学习各种知识。尽管这样的模式可以有效延长学习时间,为学生们建立一个沉浸性更强的学习氛围,但是其想要发挥效用需要一个前提,那就是学生们要具备将声音信息在脑中进行具象化的能力。特别是对于理工类学科来说,不仅具有很多具体的图像、图形知识点,而却还存在一定量的实验。学生们想要通过有声读物学习这些知识,就必须利用听到的信息在头脑中进行模拟。而这种空间思维能力并不是与生俱来的,要经过后天训练才能数量掌握。

针对这一问题,教师可以从两个方面进行优化。一方面教师要对有声读物的内容进行审查,尽量选择那些叙述清晰、画面感强的音频资料,比如说在介绍数学科目的某种图形定理时,可以借助比喻的方式让学生们能够在头脑中快速形成对于该图像的正面反馈,如果其内容过于晦涩难懂,那么就要果断放弃利用有声读物来进行标注,尝试使用其他方式,比如视频、实验,确保课程能够顺利进行。另一方教师在授课的过程中,要有意识地培养学生们的空间想象力,通过一些小实验或者小游戏来锻炼其空间在线能力〔4〕。比如说在学习圆锥以及圆柱相关知识的时候,教师可以在班级中举办一个小型的游戏,拿出一些石膏模型,让学生们在闭眼的状态下触摸这些模型,并在头脑中想象出这些模型的具体形状。在触摸的过程中,学生们会将触觉与大脑进行连接,锻炼除了视觉之外其他官能的灵敏性。通过长时间的锻炼,学生们的脑部得到了充分的开发,在这种背景下,学生们可以在很短的时间内建立起听觉与大脑之间的联系,通过这种方式来提升自己的空间想象能力。

四、结束语

有声读物的出现,为教学工作的发展开辟了全新的道路。这种新的教学资源既可以延长教学时间,也能提升课堂学习的趣味性。在使用的过程中要对现实运用中所遇到的问题进行深入解析,通过提升学生素质、统一评价标准以及多元化应用等方式让有声读物可以更好地融合进教材当中,为教育工作的创新以及发展提供动力。

〔参 考 文 獻〕

〔1〕李西亚,胡韬.有声读物研究综述〔J〕.吉林师范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18,(01):119-124.

〔2〕张荣.有声语言在小学体育课堂教学中的应用策略〔J〕.当代体育科技,2019,(16).

〔3〕孔嘉雯,陈兴昌.基于弘扬传统文化的有声读物创新发展策略研究〔J〕.科技与出版,2018,(09).

〔4〕李佳音.幼儿教育中有声读物对幼儿语言表达能力的影响〔J〕.好家长,2019,(13):124-124.

〔责任编辑:侯庆海〕

猜你喜欢

创新应用课堂教学
“双减”政策下的课堂教学
高中数学课堂教学中创新能力的培养
简约化初中化学课堂教学实践探索
自然拼读法在小学英语课堂教学中的有效融入
数学开放题在初中课堂教学的探索
传统编织工艺的时尚创新设计探究
中国现代工业设计中传统文化元素的创新应用
数字媒体艺术在虚拟展示空间中的应用探究
小学数学教育与信息技术的整合问题分析
跨越式跳高课堂教学设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