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时代传统手工艺发展中存在的问题及解决方案探究
2020-05-13刘忠伟郝小英
刘忠伟 郝小英
摘 要:传统手工艺作为中华传统文化的重要分支,对涵养文化生态、丰富文化资源、增强文化自信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但其日渐走向没落也是不争的事实。文章立足传统手工艺的传承与发展,就传统手工艺传承中面临的问题进行了系统的分析,对传统手工艺的传承与发展特别是职业院校如何担负起传统手工艺传承的责任进行了深入、细致的剖析,并提出了可行性建议。
关键词:传统手工艺;校企合作;“互联网+”
据调查,我国传统工艺美术品种共764个,作为非物质文化遗产的重要组成部分,蕴含着中华民族的文化价值观念、思想智慧和实践经验。但目前传统工艺美术发展现状岌岌可危:52.49%的品种陷于濒危状态;近半个世纪以来,共有100多个传统工艺品种走向消亡;传统工艺传承人的流失率为80%~90%。
为传承和发展中华民族优秀的传统文化,涵养文化生态、丰富文化资源和增强文化自信,2017年国务院办公厅转发了文化部、工业和信息化部、财政部《中国传统工艺振兴计划》(国办发〔2017〕25号),明确提出传统工艺的振兴必须扩大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队伍,加强传统工艺相关学科专业建设和理论、技术研究,并支持具备条件的职业院校加强传统工艺专业建设,培养具有较好文化艺术素质的技术技能人才。职业院校纷纷响应,与传统工艺相关企业、非遗传承人合作,开设相关专业,迈出了职业教育与传统手工艺传承、发扬相结合的可贵的一步,但在后续的专业建设中,又陷入了举步维艰的境遇,为什么会出现这种状况呢?
一、传统手工艺发展中存在的问题
(一)缺乏地方产业支撑
传统手工艺一般为小作坊式生产,这种生产方式决定了手工技艺的隐秘性和家族传承性,致使其受众面很窄,不为大众所知悉;传统工艺的传承是一个漫长的过程,传承人无法在短期内获得经济方面的收益;加之传统手工艺“费时”“精细”的特点,产品无法进入“批量化”“集成化”的生产,不易形成产业规模,这直接限定了选择了传统手工艺专业的职业院校毕业生的出路。这些都对学生选择传统工艺传承相关专业造成了极为不利的影响,所以现在很多职业院校尽管开设了相关专业,但生源状况堪忧,发展状况极不乐观。
(二)缺乏现代教育理念
传统手工艺继承人(非遗传承人)大多为手工艺人,受教育水平普遍不高,对现代职业教育的特点、规律缺乏基本的了解,而且传统手工艺“师傅带徒弟”的观念根深蒂固,无法适应职业教育规模化培养人才的需求。加上传统手工艺人本身获得技艺的方式就是“师傅带徒弟”,技能的获取大多来自实践经验的累积,无法将工艺流程细化、分解上升到理论的层面与高度,更不具备工艺传承完整的规划,致使这些手工艺人对传统手工艺教学“虽知而不能言”,这也在一定程度上限制了传统手工艺在职业院校的发展。
(三)缺乏“理论+技能”人才
职业院校开设传统手工艺专业,缺少“理论+技能”专业技术人员,这是传统手工艺在职业院校发展的最大短板。传统手工艺专业属于新型专业,无论课程的设置、课程标准的制定,还是人才培养方案的制订,乃至课时的规划,都没有现成的经验、模式可供借鉴,都需要逐步去探索。没有专业技术人员的支撑,无论课程资源的开发、课程标准的制定、人才培养方案的形成,还是学生的培养目标、发展方向、毕业设计等都很难切实有效地完成,而这直接影响了人才培养的质量。
二、传统手工艺发展的策略及具体实施方案
(一)加大宣传力度,扩大传统手工艺的社会影响
传统手工艺发展之所以蜗步难移,很大程度上是因为传统手工艺“只服务于小众”,受众面太窄,致使很多传统手工艺品不为大众所了解。如何扭转传统手工艺“高冷”姿态,使之服务的人群更基础、更广泛呢?笔者认为,职业院校需要构建一个宣传平台。其一,通过免费体验、社区展演、文艺演出等方式对传统手工艺进行宣传,引领社会民众走近传统手工艺,了解传统手工艺。其二,借助互联网广泛宣传。通过抖音平台,将传统手工艺制作的过程制成在线课程,激发年轻人对传统手工艺的热爱,进而由线上转为线下,扩大传统手工艺传承的社会民众基础;发掘传统手工艺潜在的文化内涵,将其制成系列短片,通过手机App、微信公众号等加以推送。传统手工艺的传承必须植根于社会和生活,否则,缺失社会民众基础的传承只能是一句空谈。
(二)多措并举,为专業建设师资提供支撑
前文提到,缺失“理论+技能”专业技术人员,是传统手工艺在职业院校发展的最大短板。如何解决这一问题?笔者认为,可以积极争取上级政策,由教育、人社、县职业中专等相关部门直接到知名院校招聘人才,优秀毕业生直接落实编制;对于业界精英,采取直接招聘的方式,聘任为学校专任教师;以落实编制或给予一定经费补助的方式,选取、吸纳企业工程技术人员、高技能人才到学校任教,企业与学校互聘互兼,共用人才。另外,学校应加强与相关企业合作,利用暑假、寒假等时间段,安排教师到相关企业实习,由企业师傅以带徒弟的方式提升本校专业任教教师水平;通过外出培训、研讨交流等方式构建、提升学校本专业任课教师的专业理论水平。目前来看,加大校本人才培养力度,仍是解决职业院校传统手工艺教师资源问题的主要途径。
(三)坚持“校校合作”“校企合作”,加快构建传统手工艺专业课程体系
传统手工艺的传承与职业教育相结合,是一个全新的课题,需要政府、企业、行业、职业院校的共同参与。首先,由政府牵头,行业、企业专家共同参与,来完成专业人才培养方案的制订,这是专业顺利发展的“纲”,也是课程构建、课程资源开发的基础和前提。另外,课程资源的开发也需要加强“校校合作”“校企合作”,与相关院校合作,通过整合优势资源,共同致力于课程资源的开发,将传统手工艺的流程进行分化,从实践中获取理论,将实践上升到理论,再以理论促进实践的发展;而数字化课程资源的建设,模拟仿真训练、线上线下教学所需相关课程资源的构建则离不开企业的投入与配合。加强“校校合作”“校企合作”,也可以有效提升本校教师的课程研发能力和专业建设能力,为专业的可持续发展奠定坚实的基础。
(四)调动企业积极性,推进校企深度合作
职业院校教师专业能力的提升不可能立竿见影、一蹴而就,所以职业院校在完成学生实践技能教学方面必须借助企业,与企业深化合作。但这又出现了一个在深化产教融合方面“老大难”的问题,即如何调动企业的积極性,让企业切实参与到校企合作中来。笔者认为解决这个问题需要双管齐下:一是采用“冠名班”“订单培养”等方式,使学生培养直接对接企业需求,真正为企业培养出“进得来、留得住、干得好”的技能人才;二是提升人才培养质量,职业院校除却对学生进行基本的技能培养外,还应注重对学生进行文化内涵、创新、研发等方面的教育,使学生具备新产品设计、研发的潜质,这也是职业院校与传统的“师傅带徒弟”之类人才培养法的本质区别。企业选取人才,注重的是员工能够为企业创造价值,如果职业院校培养出的学生与传统方式培养出的人员没有本质的区别,无法给企业创造更大的利润,那将大大削弱职业院校所培养的学生在行业、企业的竞争力。上文提到,传统手工艺不易形成大型的产业,相关企业对从业人员的需求量普遍不大,这就需要职业院校及时了解相关企业的用人需求,及时与之对接,在“冠名班”的组建与管理上可采取多元化并存的方式。
(五)校中建企,市场化运作推动专业发展
校中建企,既实现了学校培养人才与企业岗位需求的零距离对接,同时,在与市场接轨的过程中,也督促职业院校的教师、学生不断调整、更新自己的设计、创作理念,使产品更好地符合现代社会人们的审美需求,这也为学生的就业、创业奠定了坚实的基础,更为重要的是通过市场运作,能实现专业发展催生产业、产业发展反哺专业的目标,确保专业的可持续性发展。此外,学校设立企业,也避免了与企业合作而带来的过于注重赢利而忽略学生培养的弊病。
(六)拓宽营销渠道,保障传统手工艺的传承
买卖是最好的保护,使用是最好的传承。在当今条件下,传统手工艺要生存和发展下去,必须顺应“适者生存”原则,融入现代商业社会。互联网时代的到来,为突破传统手工艺产品“小众性”市场瓶颈提供了宝贵的契机,使“旧时王谢堂前燕,飞入寻常百姓家”成为可能。致力于弘扬传统手工艺的职业院校应该果断抓住这一机遇,通过电商、在线拍卖、私人订制等途径积极拓宽传统手工艺产品的销售渠道。立足于专业的长期发展,院校中所建企业在运营之初就应该从制作、设计、创新、包装等方面注意品牌的打造,因为品牌不仅仅是一种识别标志,更是一种精神象征和价值理念,品牌的核心是优良的质量。缺失品牌的产品既无法获取应有的市场附加值,也无法走得长远。
(七)弘扬工匠精神,推动传统手工艺传承
传统手工艺的传承,归根结底是工匠精神的传承。随着社会的发展,传统手工艺也逐步迈入“互联网+”的时代。虽然互联网推动了传统手工艺的弘扬与发展,但也伴生了一些问题。比如,版权侵权问题,手工艺的“原真性”和从业人员的权益得不到保护,产品被随意复制买卖;机械化流水线生产对传统手工艺产品市场的冲击等。其实,传统手工艺的传承除却技能的传承,更重要的还是工匠精神的传承,所以职业院校在日常教学中,要在学生心中牢牢树立“精益求精”“执着坚持”“严谨敬业”的工匠精神。面对浮华与喧嚣,既不随波逐流,更不推波助澜,坚守初心,不离须臾,如此方可真正做到传统手工艺的传承与弘扬。
传承与弘扬传统手工艺,是一项恢宏而艰巨的工程,任重而道远,需要传统手工艺人的自我突破,需要职业院校的开拓进取,也需要政府部门的大力支持。但请相信,只要我们不放弃,不懈努力,传统的手工艺非但不会走向没落,还一定会在新时代绽放出璀璨的光彩。
参考文献:
[1]萨日娜.蒙古族传统艺术的传承模式初探[J].内蒙古大学艺术学院学报,2014,11(2):134-138.
[2]王 敏,杨笑媛.贵州少数民族传统手工艺传承与发展机遇研究[J].边疆经济与文化,2015(9):5-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