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族文化与民族舞蹈教学的融合路径分析
2020-05-13郭建兵
郭建兵
摘 要:民族舞蹈是艺术院校舞蹈专业的一门重要学科,它不仅是一种肢体协调训练的学习,也是一门传承中国民间舞蹈文化及民族文化的重要课程。文章就目前的民族舞蹈教学现状,以及民族文化与民族舞蹈教学融合的重要现实意义进行了剖析,提出了一些推动民族文化与民族舞蹈教学融合的途径及策略,以期不断优化民族舞蹈教学。
关键词:民族文化;民族舞蹈;教学;融合路径
我国是一个历史悠久、民族众多的国家,各民族文化是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民族民间舞是中华民族传统文化和中国人民精神世界的重要载体。在高校民族舞蹈实践教学过程中,它不仅是一种肢体协调训练的学习,也是一门传承中国民间舞蹈文化及民族文化的重要课程。因此,教师必须将多元民族文化渗透于民族舞蹈教学中,赋予该种舞蹈更多的精神与活力,从而不断提高学生舞蹈技艺和文化素养,传承民族优秀文化。
一、民族文化与民族舞蹈
(一)民族文化相关概述及其主要特征
民族文化是各民族在其历史发展过程中创造和发展起来的具有本民族特点的文化,包括物质文化和精神文化。它蕴含着一个民族的哲学意识、道德观念和艺术见解,又在一定的时空中以相对稳定的形式传承着、影响着一个民族的社会发展,并随着社会的发展不断衍进与完善。它的精华不仅凝结成了它的过去,也可以滋生出新的未来。
在五千多年的历史发展中,中华民族形成了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团结统一、爱好和平、勤劳勇敢、自强不息的伟大民族精神,并深印在中华民族的优秀民族文化中。从文化层面来看,“只有民族的才是世界的”,反映了民族文化的多元性、民族文化具有世界意义的观点,也意味着民族文化对国家来说具有不可或缺的作用。在社会发展中,生产劳动、生活习性、民俗风情,或是音乐、绘画、书法、舞蹈等艺术作品,也反映了不同地域、不同国家、不同民族逐渐积淀形成的自身的素养、审美意识、心理品格,在现代化程度较发达的今天,它们不仅没有失去意义,反而拥有更重要的价值。
(二)民族舞蹈相关概述及其主要特征
对于民族舞蹈,当前我国相关研究学者并没有给出具体的定论和观点。但从整体上来讲,民族舞蹈本质上所体现出的应当是民族文化,其主要是基于劳动人民的日常生活工作状态等进行的艺术创作,充分体现出了不同民族的人文特色、思想情感、审美情趣、民俗文化。
第一,地域性特征。我国的历史文化拥有千百年的沉淀,源远流长,不同的区域由于地理条件、文化氛围及人文特色有所不同而使形成的民族文化有所差异,这也是民族舞蹈具有地域性特征的基础和前提。
第二,差异性特征。我国有56个民族,每一个民族都有着独特的风俗特色,在民族舞蹈的发展过程中所体现出的艺术文化特征及人物形象也会有所差异,即便对同一个人物形象或是同一种情感表达进行舞蹈创作,所运用的艺术表现手法和形式也会不同。
第三,风格性。不同的民族艺术风格代表着各个民族的人文气息和生活方式。例如,傣族的舞蹈更偏向于婉约柔情,蒙古族的舞蹈宏观大气,彝族的舞蹈欢快轻灵,等等。
二、民族舞蹈与民族文化之间的关系分析
(一)依存性
民族舞蹈的持续发展主要根据以下两个途径进行:第一,开展民间艺人的艺术交流和文娱活动,这是无意识的传播方式;第二,通过教育教学活动对当代年轻人进行熏陶教学,这是有意识的传播方式。随着经济全球化的不断发展,外来文化也在一定程度上影响着我国民族舞蹈的发展。在这个过程中,必须立足于我国的民族文化对民族舞蹈进行二次创新,吸收民族文化的内涵,并且对民族文化進行有效的继承和发扬。
民族舞蹈是民族文化的组成部分,舞蹈的创作及表现形式会随着民族发展时期的不同而不断改变。由此我们可以看出,民族文化与民族舞蹈二者是相辅相成、相互依存的。
(二)历史性
我国的传统文化经历了千百年的沉淀和发展,直接体现着我国各族劳动人民的生活状态和发展形势。舞蹈作为我国传统文化灿烂的瑰宝之一,本质上也是基于民族历史文化形成和发展的,凸显出了极大的历史性。民族舞蹈通过肢体动作、面部表情淋漓尽致地表现出当时劳动人民的真实情感和生活诉求,由此可见,民族舞蹈是文化与情感有效融合的具体体现,展示出对自然的感恩以及对生活的热爱。
(三)具体性
民族舞蹈与民族文化息息相关,直接体现了各民族生活习性与风俗习惯。在进行民族舞蹈的创作时,创作人员必须扎根于民族文化,挖掘音乐之外的能够具体体现出劳动人民特征的生活特质,并且按照当地的音乐风格创作民间舞蹈。另外,民间舞蹈的创作灵感大多来源于民间的节庆或是劳动活动,将民间的节庆或者劳动活动更加具体化、优美化,并在此基础上体现民族情感,就成了民族舞蹈。
三、民族文化与民族舞蹈教学融合的重要现实意义
(一)继承发扬我国优秀的传统文化
民族舞蹈作为一个民族人文特征的重要体现,将其运用于实践教学中至关重要。随着我国素质教育的不断拓展,优秀的民族文化对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价值观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国家大力保护和发展民族文化,采取了一系列积极的策略和措施,如颁布相关法律法规、媒体媒介报道、对外宣传推广等,淋漓尽致地展示出我国的多元民族文化。而在这个过程中,教育教学是主要的途径和方式。
(二)切实提高学生的舞蹈艺术鉴赏能力
由于舞蹈教学不受重视,很多学生仅仅学到了舞蹈的形体,忽略了其蕴含的内在意境。很多学生经过一段时间的学习后,仍动作僵硬,在训练中面无表情。有针对性地在舞蹈教学中融入民族文化,可以帮助学生更为深刻地对舞蹈的内涵进行分析,追溯民俗舞蹈的发展源头、历史进程,从而打破不同民族的文化隔阂,引导学生掌握扎实的舞蹈理论。
四、民族文化与民族舞蹈教学融合的主要途径及策略
(一)改革创新教学方式及教学模式
第一,民族舞蹈教师应当加强自身对舞蹈内涵的体验和感悟,深入分析其中蕴含的文化素养和艺术元素,并且立足于不同民族的地域特征和风俗民情,了解作品的创作背景和条件。在实践教学过程中,舞蹈教师先应当向学生阐述作品的基本情况和民族舞的内在情感,表明民族舞蹈的基本特征及主要内容,引导学生在学习中体会多元化的民族文化。第二,在阐明基本的学习内容和目标之后,教师应当采用示范教学的方式着重对重难点知识和技术进行讲解分析,通过对动作的分解示范,引导学生了解不同的行为动作所展示的民族特色,最大程度地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和主动性,使其全身心投入到民族舞蹈学习中。第三,在教学过程中应当注重教学内容及教学方式的针对性,由点到面、由浅入深,深入分析不同阶层学生的学习特点、学习水平及存在的缺陷与不足,一对一地开展深度教学,这样才能加强学生对民族舞蹈意境的理解。第四,开展生动形象的课堂教学模式,展示民族舞蹈中的民俗风情和文化价值。例如,教师可以运用现代信息技术和多媒体技术,在网络平台中收集民族舞蹈教学的相应资源,通过制作微课课件、微视频等方式带给学生全新的感官体验,从而激发其主观能动性,强化课前预习。
(二)深入剖析民族舞蹈动作的内涵
当前我国大多数院校在开展民族舞蹈教学时所选择的一系列教学素材均来源于当地的民族特色和风俗习惯。基于此,教师应对具体的行为动作、身体姿态进行有效的示范讲解。第一,对舞蹈表演中的面部表情进行深入分析,基于舞蹈作品创作的背景和独特的地域文化特色解析应有的表情。第二,对舞蹈表演中的身体形态训练,必须注重动态与静态动作之间的协调性和有效结合,基于民族舞蹈的主要节奏进行文化的深度探究。例如,傣族的舞蹈从本质上属于婉约派,动作轻柔流畅,在实践教学时就应当尽可能凸显出灵活性和柔性,不能过于枯燥死板;在课堂中营造出轻松愉悦的氛围,并且留出足够的时间与空间引导学生进行独立思考、自由发挥。
(三)积极开展案例教学法
一方面,教师应当根据民族舞的具体教学情况和教学内容,有针对性地在网络资源中选择相关的教学数据及案例,并基于学生的学习能力和水平对教学案例进行再次设计,使其适合学生的学习要求。具体而言,案例的选择和编写可以是具有一定民族特色的代表性案例,也可以由表及里、由点到面,选择具有一定层次性的案例,以此实现逐级递进,逐渐加强学生对民族舞蹈及文化风俗的理解认知。
另一方面,教师也可以组织学生直接参与到案例的选择和编排过程中,使其通过亲身实践和切身体验了解民族舞蹈的价值内涵及文化诉求,以此更为透彻地掌握舞蹈精髓和潜在精神。
(四)有针对性地在教学目标中渗透民族文化
第一,教师应当基于民族舞蹈教学的主要目标任务,将文化风俗融入实践活动中,以此不断培养并提高学生的舞蹈技能水平、艺术鉴赏能力,激发学生的民族自豪感,调动其主动性,使其自觉承担继承发扬民族文化的重任。第二,建立健全完善的教学考评机制,通过多元化的手段方式对实际教学质量和成果进行检验,分析实际成果与预期目标之间的差距,为后期教学计划及策略的调整优化奠定良好的基础,以此实现民族舞蹈的可持续发展。
参考文献:
[1]白 洋.民族舞蹈文化的传承与民间舞蹈的教学分析[J].明日风尚,2018(21):264-264.
[2]胡颖群.文化融合视阈下内地高校少数民族学生的德育教育路径探析——以安庆地区某高校的实证调查为例[J]. 铜陵学院学报,2019(2):127-129.
[3]乌音其米格.民族舞蹈文化的传承与民间舞蹈的教学[J]. 明日风尚,2018(20):388.
[4]鄭雯雯.中国民间舞蹈文化与舞蹈教学结合的研究分析[J]. 明日风尚,2018(24):17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