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优化师资配置助推教育发展

2020-05-13蒙秀溪陆潇

广西教育·D版 2020年4期
关键词:梧州市分校学区

蒙秀溪 陆潇

2017年,李满枝主动报名到梧州市万秀区夏郢镇中心小学支教。帮助该校建设规范的少先队工作阵地,是她支教的任务之一。如今虽然支教已结束,但她与该校教师仍保持密切联系,经常帮助该校解决各种问题。她感慨道:“教师交流既加强了各校教师间的联系,又促进了各校的发展,真是一举多得!”

李满枝的这番话,正是万秀区近年来全面落实教师交流工作取得实效的一个证明。

让教师“动”起来

2014年7月,万秀区成为我区首批9个学区制管理改革试点之一,开始了学区制改革的探索。“学区制改革给教育带来了新的生机,也让原有问题凸显出来。”万秀区教育局局长刘弢说。由于历史和地域等原因,过去万秀区城乡学校教师资源配置不均衡,农村教师能力弱、职业倦怠明显,很大程度上制约了万秀教育的发展。

为此,万秀区制定了“中小学校长教师交流工作实施方案”,要求校长、中层领导、教师以及教育局工作人员,均应有计划地参与教师交流工作,并明确规定了交流比例、交流方式、考评考核方法等,确保教师交流工作实现有序化、常态化、系统化。

2015年3月,刘笑宇刚任梧州市工厂学区工厂分校教导处副主任不久,便交流到学区内的文澜分校,任文澜分校教导处主任。“那时,我对管理工作所知甚少,是一个新手,一到文澜分校就让我分管语文教学工作,心里很没底,担心做不好。”刘笑宇说。

就在刘笑宇不知所措之际,文澜分校的校长、副校长亲自指导她,带着她熟悉工作流程,并在语文学科建设上给出了很多指导性建议。在交流的短短一年时间里,刘笑宇从一个“新手”逐渐成长起来,文澜分校的语文学科建设也开展得多姿多彩。

畏难、迷茫,是万秀区教师们初次参加交流工作时的普遍心态。为了激发教师们的积极性,万秀区要求各校校长、经验丰富的中层领导和骨干教师,承担起对交流教师的指导工作,促使他们更快地成长;同时加大教师交流工作的经费投入,为交流的教师购买生活日用品、平安保险,对从市区学校到乡镇学校交流的教师给予乡镇生活补助,按每人每月400—450元的标准发放,并提高10%的绩效工资。

2014—2019年,万秀区共有1 250名骨干教师参与交流,其中校长及中层领导统筹交流135人,形成了以轮岗、支教、走教、送教、空中课堂、结对等为主的交流机制。

万秀区还提出了一种新的交流方式——抽签交流,即在同一学区内,一年级语文、数学两个学科的教师统一调配,通过抽签的方式决定到哪所学校任教。这样的交流方式优化了各校语文、数学学科的建设。

让优秀教师到薄弱学校去

交流的目的,不仅是让教师“动”起来,更重要的是通过交流培养出一批优秀教师,提升薄弱学校的办学质量。要实现这一目标,开展常规的交流工作还不够,还要做新的尝试。“蹲点交流”,是万秀区进行的一次有益尝试。

“蹲点,就是让优秀教师到薄弱学校,实实在在参与学校的管理、教学、建设,而不是去上一两节课那么简单。”梧州市振兴学区振兴分校教师陈丝雨告诉记者。

“蹲点交流”包含两个层面的意义:一是从优质学校到薄弱学校“蹲点”,与“支教”类似;二是从薄弱学校到优质学校“蹲点”,与“挂职”类似。这一方式与普通意义上的支教、挂职有所不同。首先,“蹲点交流”的参与者不是全体教师,而是具有丰富教学经验、管理经验的优秀教师,或是薄弱学校中具有发展潜质的教师;其次,“蹲点”教师的工作内容不是简单地上几节课,而是真正参与到学校的教学、管理等各项工作中。

2015年,陈丝雨到梧州市民智小学“蹲点”,她发现该校不少学生求知欲不强、行为习惯较差。在与该校校长商议后,她决定采取鼓励式教育,比如,对在学科检测、班级管理、学校活动中表现突出的班级或个人颁发奖状,对考试成绩取得90分以上的学生给家长发喜报,对每周总体表现突出的学生发表扬信,并开展丰富多彩的校园活动,有效转变了学生的整体面貌。

“在陈老师的帮助下,我校的办学越来越规范,学生养成了良好的行为习惯,师生精神面貌有了很大改观,整个学校都变得生机勃勃了!”梧州市民智小学校长夏志清说。

为了确保“蹲点交流”工作有效开展,万秀区严把人员筛选关,先由学区内部进行推荐,再由教育局对入选人员进行考核,合格者方可参与“蹲点”。此外,万秀在经费投入、评优评先方面对“蹲点”教师予以倾斜,“蹲点”教师同等享受乡镇生活补助,并在评优中享受优先权。

“我参与这个工作,不仅是因为激励机制的完善,更多的是觉得这是一个双赢的工作,非常有意义。”梧州市高旺小学教师张颖凌说。张颖凌在梧州市第二实验学区第二实验分校“蹲点”时,得到了该校行政团队的指导,无论是教学能力,还是管理能力均得到了提升。

如今,“蹲点交流”已成为万秀区教师交流工作的一个主要形式,每年都有一批教师积极参与其中,受到当地学校、教师的青睐。

建一支“学区导教员”队伍

近年来,万秀区在教师交流方面的另一个创新,是组建了一支“学区导教员”队伍。

“学区导教员”的主要职责有:根据《义务教育学校管理标准》的要求,指导、参与帮扶学校的常规管理工作,包括带领教师开展教研工作,组织教师培训工作;在城乡学校间搭建桥梁,充分利用市区学校的优质资源帮扶农村学校。

因为“导教员”的任务重、责任大,所以对于教师的能力、职称、经验等有更高的要求。为此,万秀区以学区为单位,由各学区安排能力强、经验丰富的行政领导,或是特级教师、取得“副高”以上职称的教师担任本学区的“导教员”,时间不少于一年。

梧州市工厂学区工厂分校教师梁洁莹成为“导教员”快一年时间了,她负责“导教”的是夏郢镇中心小学、夏郢镇夏郢小学等四所学校。在此期间,她采取共同备课、听课评课、协同教学等方式,对四所学校六年级语文教学工作进行全面指导,并督促四所学校有效开展教育教学工作和学校常规管理,包括随堂课的考核、课堂常规训练。此外,她还与夏郢镇夏郢小学的5位语文教师结成对子,通过听课点评、上示范课、公开课磨课等方式,不断提高5位教师的专业技能。

“很感谢‘师傅!她总是耐心地指导我们,我们从她身上学到的不仅是专业技能,更重要的是对待生活、工作的态度,为人处世的方法。虽然,我们的师徒缘分只有一年时间,但我们的情谊会永远维系!”夏郢镇夏郢小学教师刘美莹感动地说。

梧州市民主学区北环分校教师陈艳萍也是一位“导教员”。她告诉记者,万秀区为了鼓励“导教员”,一方面以文件的形式明确职称评定、绩效工资考评、评先评优、年终考核等向“导教员”倾斜,另一方面为“导教员”购买生活用品、平安保险,报销往返路费,每人每月给予450元的乡镇生活补助,并提高10%的绩效工资。她说:“有了这些保障,我们能更加安心地開展‘导教工作。”

同为“导教员”的王玮婷认为,“导教”工作对提升她的专业能力有很大帮助。“成为‘导教员后,我对学校的管理工作有了深入的认识,这是日常教学中较少触及的。”她说。

如今,万秀区的7个学区,每个学区都至少设有一名“导教员”。“导教员”们活跃于学区各学校之间,既为农村学校、薄弱学校输入了新鲜血液,也增强了这些学校的“造血”能力,促使其办学质量稳步上升。

“今后,我们将继续创新教师交流模式,使之成为激发教师活力、推动万秀教育优质发展的‘驱动器。”刘弢说。

(责编 蒋海兰)

猜你喜欢

梧州市分校学区
梧州市第八中学 勤奋创新 润心立德
梧州市房价运行和减少金融杠杆的思考
北京八中固安分校
北京八中固安分校
梧州市留用地工作调研报告
加强乡镇学区建设 提高幼儿园管理水平
黄埔军校分校概览
成都分校
推进学区化集团化办学 促进教育均衡发展
学区房就是一面照妖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