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塞外“主题”别样红

2020-05-13何宗焕

内蒙古教育·综合版 2020年3期
关键词:中旗主题课文

何宗焕

走进内蒙古科尔沁左翼中旗(以下称科左中旗),是2019年岁末,隆冬时节,朔风凛冽,大雪纷飞。科左中旗政府所在地保康镇,雪深数尺。在保康三中和科左中旗实验小学,科左中旗初中、小学“语文主题学习”赛课活动正在如火如荼地进行中。这几天雪下得很大,一些地方班车停驶了,但仍然挡不住老师们的热情,纷纷从各个乡镇想方设法地赶了过来,上展示课,参与听课、评课,积极性非常高。

按科左中旗教体局教研室主任吕丽的说法,这次课堂展示是科左中旗开展语文主题学习的一次“期中考试”——老师们对新的理念是否接受了,教学方法是否掌握了,课型模式是否改进了?是时候把大家“拉出来遛遛”了。

“语文主题学习”在科左中旗落地的时间不算长,2018年才“开锣”,至今不到两年,目前效果如何呢?

吕丽是这次活动的主要策划者和组织者,她说:“我们这里的基础比较薄弱,老师们习惯了几十年如一的教学方式,改革是一个艰难且痛苦的过程。好在旗教体局高度重视,老师们劲头很足。我们采取的是不间断推进模式,不定期举行课堂观摩、课型展示、教学竞赛,以活动改变课堂、改变教学、推动教研。每一轮展示既关注进步、关注变化,更关注问题、关注不足,集中解决一个或几个问题,让老师们有实实在在的收获。算上目前这一轮,我们已组织了四轮展示,很受老师们的欢迎。”

赛课活动进行了两天,看得出来:老师们的功课做得很扎实,课型设计、教学流程都做得很细致,走上讲台自信满满,没有一个露怯的。正如科左中旗教体局分管教学业务的副局长张俊刚在颁奖总结会上说的:20堂展示课,有特色、有亮点,文本不再支离破碎,教学内容更清晰,教学方法简约而不简单,学生圈点勾画,读写说演,课堂氛围非常活跃。这是“语文主题学习”的魅力,也是语文课程改革的希望。

吕丽是最忙碌的,她要组织教研员、语文教学骨干对每一节课进行点评,要听老师们谈设计思路、教后思考。“老师们整合、取舍的功夫更强了,课堂更有层次。”组织一次活动不容易,吕丽略显疲惫的脸上仍然写满高兴,“还有一些地方处理得不好,有平均用力的现象,但我相信,‘语文主题学习所倡导的理念一定能内化为老师们的教学行为,更多优秀的教师将在这个平台上脱颖而出。”

拉出来“亮相”的都是优秀的,各个学校的实际情况又是怎样的呢?

“阅读始终是第一位的,也是最有用的。”保康三中校长闫树立说。

与闫树立交谈,能感受到他对阅读的执着和毅力。 “拓展阅读资源,提高阅读效率,这就是‘语文主题学习的目标和要求。”他跟老师们这样说。他在学校推动全员阅读,学生每天早晨读二十分钟,大声读,站着读,给阅读注入一种仪式感和庄严感。阅读不是任务,熟读成诵也不全是为了考试,不要求立竿见影,而是着眼于学生精神和文化的涵养和积淀。

对“语文主题学习”所提供的阅读资源,他认真研究过,觉得有阶梯性、逻辑性、系统性。语文只教一本教材,学习30多篇课文,是远远不够的。课外阅读资源,对教材是拓展,是延伸,能够帮助老师打开教学思路。他要求老师也要大量阅读,用阅读来促进专业提升和专业发展;钻研课标,钻研教材也要紧扣阅读主题。

闫树立的作风是务实的。他坚持听课,竞赛课、展示课要听,常规课也要听,老师讲新课时更要听。他把听课当作阅读,阅读课堂、阅读学生、阅读教师——看教师对课标的理解,对教材和课堂的驾驭。他说,阅读不只是读书本,还要读社会、读生活,网络、新闻、广告都是鲜活生动的语文资源和阅读资源,他要求老师们把眼光看远一点,看高一点,这样的语文课堂才会更活泼、更多样。

闫树立的执着和坚持很有效,保康三中“语文主题学习”的氛围越来越好。

老师们从怀疑犹豫到积极研讨,课堂从呆板枯燥到生动灵活,教学从邯郸学步、亦步亦趋到驾轻就熟,一切都在不断地走向成熟。就说备课,以前一节课堂好多知识点,目标、任务杂而乱,老师们恨不得把所有内容一股脑儿灌给学生,而学生却接受不了,学起来压力大,课堂沉闷乏味。现在一篇课文指向一个目标,简洁、清晰,老师们从一次备一篇课文到备一个单元。备课的变化带来了一系列改变,单元预习、组文阅读、读写联动、主题写作都来了,每周有赛课、有展示,大家交流讨论,发现问题、研究问题、解决问题,课上得越来越精彩。闫树立说:“我听出了成长,听出了创新。”

学生阅读有了速度,有了更大的收获,因为有老师跟着他们一起读,学生读得开心。教导主任白图雅是坚定的阅读践行者,她坚持开放式阅读教学,成效明显——学生每次考试都表现良好。她说:“我们给学生推荐的阅读材料很丰富,像《红星照耀中国》《昆虫记》《长征》《星星到底有多远》等,学生都爱读。有的学生说,有的书读不懂。我说,不要紧,读了就好,有的书我也读不懂。阅读是一种经历,一种体验,一种积累,先不要去管它啥味道。”

保康镇中心学校校长李萨茹拉,干练的蒙古族姑娘,热情爽朗。从一个普通教师成长为校长,阅读让她受益良多。她说,不只是教学离不开阅读,生活同样离不开阅读。阅读让语文课堂有了精气神,为了追求这种精气神,她拼命向名家名师学习,窦桂梅、于永正、李镇西,她都读过。多年前,她还自费去长春听了特级教师王崧舟的语文课,一堂《枫桥夜泊》,王老师上得那般富有诗意,徜徉其中,让人如醉如痴。她从课堂上看到了一个老师的阅读功底、人文底蕴。她立志也要上这样的课。但那时,阅读资源少,她得自己找书籍、找文章,拓展学生的阅读量。

“语文主题学习”来了,让她一下子轻松了许多,这里的阅读资源很丰富,切合教材,适合学生。

她和老师们一起研究。先是研究教法,如何把教材、课文和课本外的资源融合起来,听过一些专家的讲座和示范,他们找到了窍门。再是研究文本,她认为一个老师不仅能轻松自如地进入文本,还要能从文本中走出来。这是一个难点。李萨茹拉说,不能走出文本,就难以引领学生。在研究备课时,她要求老师们不是简单地就课文备课,而是学会站在单元教学的高度把握文本,思考为什么这一课放在这一单元。有了这个高度,也就能走出文本,備课的视野会更开阔,上课会更加得心应手。

最重要的当然是研究学情,研究课堂,要让课堂高效,让学生有得。什么是学生的得?学生得什么、怎么得?除了知识、素材的获得和积累,关键是运用,是表达。李萨茹拉说,学生读了,如果不会迁移运用,不能在写作中体现出来,就谈不上得。所以她强调学生在课堂上的练笔,从阅读过渡到写作,从写作上展示学习文本的收获。这实际上是学生的(下转63页)

(上接26页)能力培养。学生只有掌握了技能,才能受用终生。   因此,她要求老师们把课堂变成学生能力训练的场所。同时,学校也给学生搭建了很多展示能力的舞台,比如一二年级的讲故事比赛,五六年级的演讲比赛,等等。

李萨茹拉有十九年的教学经历,对语文课堂一直在探索,在思考。她反对模式化,教学有模式,但不能固化、僵化。比如,有的地方强调老师的课堂讲述不能超过15分钟,她认为一刀切的做法并不好,讲是语文老师的基本功,要敢讲、会讲,该讲透的地方要讲透,语文老师要展示语言的感染力、思想性、趣味性。再比如,把课堂还给学生,这话似乎好听,但也不能片面理解,课堂是学生的,也是教师的,对小学课堂来说,老师不但不能隐身,还要时时站在前台,给学生以有意义的指导,以有力量的引领。她说,我们要坚持在阅读中反思,反思是我们前行的动力。

窗外,纷纷扬扬的雪给大地披上银白的盛装。这塞外的雪,不正是春天的使者么,科尔沁草原正在孕育一个万紫千红的春天。

猜你喜欢

中旗主题课文
细读课文,让思路清晰起来
背课文的小偷
农村幼儿园“幼小衔接”的“五步走”
浅析科左中旗有机葵花生产栽培管理技术
关于初中课文知识拓展教学的若干思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