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渐渐远逝的乡愁:陕北农村变迁启示录

2020-05-13杨凯武国强

新西部·中旬刊 2020年3期
关键词:启示

杨凯 武国强

【摘 要】 本文以列举的形式概括了《生活的路》的作品特色与语言艺术特色。认为,劳动人民的生活是文学作品不竭的创作源泉;正在消逝的陕北农村是对时代发展变化的映象;浓淡相宜的陕北方言运用和古典诗词引用是艺术化的呈现。《生活的路》通过描写农村与城市的矛盾、农村人之间的矛盾、农村人通过奋斗走向城市的艰辛,以及计划生育、资源开发等现实,构成了一幅波澜壮阔的陕北农村发展变化图册,同时也是中国农村发展变迁的缩影。

【关键词】 陕北农村变迁;启示;《生活的路》;农村生活;艺术化语言

长篇小说《生活的路》出版了,在作者生活的小县城乃至陕北产生了较大影响,甚至可以说是轰动。因为小说描述的故事情节都发生在陕北这块熟悉的土地上,描写的都是普通人熟知的生活环境。小说中的人物,几乎就是自己身边的普通人,生活和劳动的场景,是自己亲身经历过的。所以读起来有一种强烈的亲切感。读着这部小说,仿佛又回到久违的激情燃烧的年代!然而,小说中描写的农村生活再也回不去了。因为随着城镇化和教育产业化,以及农业生产滞后等原因,大批农民进城,让陕北农村渐渐变成空巢。多年来,村庄里每送走一位老人,就有一个院落空置,而逐渐荒芜。以致陕北农村生活正在逐渐消逝!

面对即将消逝的陕北农村,我们唯一能做到的挽留,就是用文字或图片记录它曾经的生活气息。长篇小说《生活的路》企图完成这一任务。这部小说描述的正是即将消逝的陕北农村生活。让我们从故事情节和语言风格等方面去分析作品。

一、劳动人民的生活是文学作品不竭的创作源泉

自古以来,优秀的文艺作品都是以描写、歌颂和赞美劳动以及劳动人民为基本内容。从《诗经》的《风》《雅》《颂》到唐诗宋词、中外名著,都体现出劳动人民的美德和智慧。在历史的浪涛中,劳动人民的生产劳动是真实的,与国家命运息息相关。所以,毛泽东同志《在延安文艺座谈会上的讲话》指出,文艺必须为人民服务。当代中国的文艺作品当然是站在无产阶级和人民大众的立场上。

从这个意义上讲,当今我们的文艺作品,必须站在中国共产党和为人民服务的立场上。

二十世纪以来,中国产生了许多讴歌劳动、赞美人民的优秀篇章。《太阳照在桑干河上》《创业史》等作品,无不闪耀着歌颂劳动、赞美大地的光芒。

新中国成立后,文艺工作者紧紧围绕毛泽东思想,深入生活,深入基层,挖掘素材,积累创作灵感,产生了一大批优秀著作。

改革开放后的一个时期,一些文艺工作者在金钱面前迷失了方向,丢失了灵魂,作品充满颓废、怀疑、否定与迷惘。文艺阵地乌烟瘴气!但仍有藐视金钱、不失赤子之心的文人,高举时代大旗,创作出诸如《平凡的世界》一样伟大的作品。讴歌劳动,赞美劳动人民。的确,千百年来,劳动人民诚实、热情、勤劳、正直、忠勇的优良品格,值得有良心的文人作家去追寻、挖掘、弘扬、赞美。但是,一些见不得阳光的“评论家”,一直以《平凡的世界》等优秀作品“创作手法简单”、“故事情节简单”说事。妄图磨灭人民群众喜爱它的事实。

2015年10月,习近平总书记《在文艺工作座谈会上的讲话》中引用鲁迅先生的话指出,要改造国人的精神世界,首推文艺。习总书记说,要创作无愧于时代的优秀作品。

在文艺创作中,小说担当着记忆历史,重塑历史的重任。长篇小说《生活的路》似乎承担起了这个责任。小说的镜头对准了二十世纪八九十年代的陕北,以陕北农村在改革开放浪潮中的深刻变迁,展示广阔的中国社会变迁,是中国社会发展变化的缩影。在这部小说中,当时的陕北农村是这样的:

……千山万壑溢绿流翠。烈日当头、热浪蒸腾,庄稼被烤晒得蜷缩着嫩叶,奄奄一息。庄户人荷着锄头,恨不得三脚两步跨回家……

庄户人箍窑盖屋的情景是这样的:

石头被搬运时碰撞的轰隆声、锤錾平整石面敲击的叮当声、镢头铁锨刨土铲泥磕绊的铿锵声、匠人吆喝小工上料的嘶喊声、小工紧忙运来材料尖利的应答声……夹杂在一起,回荡在场地上空,汇聚出一派热火朝天的繁忙景象!

这就是二十世纪八九十年代真真实实的陕北农村。虽然刚摆脱温饱,但已显出新生的活力;虽然还落后和荒凉,但也充满纯真的美丽和火热的力量。那些干干净净的绿色植物,那些袅袅婷婷的农村少女,是今天这个社会再也找不到的明珠和璞玉;还有当年那些轰轰烈烈的劳动场面。人与人之间是纯朴的信任和赤诚的互帮互助关系。这是中华民族最优秀的传统美德。

这些东西在今天的社会还能找得到吗?怎能不勾起人怀念正在消逝的陕北农村的思绪!

还有这样一些生活在陕北农村的普通人:

……这些人曾在饥馑年月做过寻吃讨要的生活,为一碗稀饭和半个窝窝头行百里路、登千家门,受尽风寒和白眼!他們靠着讨吃叫花,艰难地保住了自己的性命、拉扯大儿女。

这些人是特定历史时期的一个弱势群体。虽然有时候令人生厌,但又确实让人怜悯。都是热血之躯,都有脸面和尊严,如果不是被生活所迫,谁愿意抛头露面、低三下四!所以有时候,这些人的存在,让农村人更添三分容纳天下的怜贫惜弱之心。这种爱心,正是今天的城里人所缺失的美德。

不过,村庄也有不和谐的情节。那时候,相邻而居的农民,有时会为一颗“产权”不明的鸡蛋、一株划不准地界的小树鸡声鹅斗,甚至打架,更不要说事关修房盖屋的百年大计。

这些曾经“相见分外眼红”的仇人邻居,进城之后天各一方,偶尔回到农村相遇,分外亲热,拉着手问长问短。早年的“仇恨”早已九霄云外了!这也是农村人的厚道可爱之处。那些自小盘踞在城里的“市民”,何曾感受过近邻的温暖!

农业合作化时期,农民被束缚在生产队里,束缚在集体的庄稼地上,生活的大部分需要来自生产队的按劳分配。人民思想比较单纯,对生活的欲望也是单调的,无非吃饱穿暖。生产责任制后,生活富裕了,对生活的欲望也膨胀了。崇尚权力和金钱,追求利益最大化,导致道德堕落,思想严重功利化。这是社会发展过程中不断产生的矛盾之一,处在这种境遇中的农民,何等困惑,如何走出困惑?是《生活的路》力求探寻和解释的。

猜你喜欢

启示
发达国家现代物流发展的启示
浅谈庄子眼中的“至德之世”
马克思的管理思想对加强中国社会管理的启示
浅析目的论视角下汉语新词英译的特点及启示
国外企业融资主要监测体系、法理依据及启示
国外跨境电子商务税收发展经验对我国的启示
商业银行受余额宝的影响和启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