壮族布洛陀文化的生态思想探究
2020-05-13滕敏娟
滕敏娟
本文为广西师范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研究生创新计划基金项目《壮族布洛陀文化对百色地区生态文明构建的启示与思考》(MYYJ19S03)
【摘 要】 壮族布洛陀文化是壮族先民在长期的实践活动中形成的民族传统文化,其中蕴含着丰富的生态思想,主要体现为自然崇拜基础上的以人为本、人与自然相互依存的“物我合一”、人与自然和谐发展。壮族布洛陀文化所孕育的生态智慧历久弥新,对于指导壮族地区的生态文明建设具有重要的意义。有助于培养壮族地区民众的生态观念;有利于维护壮族地区的生态平衡;有利于促进壮族地区和谐社会的构建。
【关键词】 壮族;布洛陀文化;生态思想;生态意义
壮族是我国人口最多的少数民族,壮族先民所创造的布洛陀文化是一份弥足珍贵的文化遗产,是中华民族传统文化中重要的一支。而“以田阳敢壮山为中心的整个右江河谷,是布洛陀文化蕴藏最深厚的区域”。[1]社会在现代化的发展过程中,生态文明建设越来越成为当今中国乃至全世界关注的焦点,从民族传统文化中汲取生态智慧是一种理性的思考,指引着生态文明建设的发展。布洛陀文化作为壮族传统文化的核心和标志,其中蕴含的生态智慧在当今生态文明建设中具有重要的意义,指导壮族地区生态文明建设的发展,从而实现人与自然的协调发展。
一、壮族布洛陀文化的生態思想概述
广西百色市田阳县敢壮山是布洛陀文化的发源之地,积淀着浓厚的布洛陀文化底蕴,经考证该山成为展示以布洛陀文化为核心的壮族原生态文化之地。布洛陀是壮族先民参照自己对现实生活的理解,同时寄托自身的愿望和理想,在脑海中塑造出来的一位伟大的长者形象,其能精通百事,能解百事,专为人谋福。壮族先民把自己的一切智慧、知识、气魄都集中在布洛陀身上,布洛陀是壮族先民顶天立地的始祖形象。俗话说:“一方水土养一方人。”事实上,自然环境决定着一个地区的生产方式,生产方式又决定着该地区的文明类型,文明类型又决定着该地区的文化特征,文化特征又决定着该地区人的文化心理。而布洛陀作为壮族人所推崇的人文始祖,在此基础上形成的布洛陀文化,与壮族地区的自然环境有着密切的联系。在人与自然的关系当中,始祖布洛陀发挥着其颇具智慧的力量,协调壮族先民与自然万物的生态文化关系。
二、壮族布洛陀文化主要蕴含的生态思想
1、自然崇拜基础上的以人为本
在壮族布洛陀文化中所体现的人与自然关系中,大多是以植物作为中介。在布洛陀文化的树崇拜中,壮族祖先于农历三月三这一天上山种植木棉、榕树和枫树,壮族便把这些树视为民族及其性格的象征。木棉象征勇敢、坚强,激励着壮族人形成顽强不屈的精神;榕树象征着种族的繁荣昌盛,鼓舞着本民族的繁荣发展;枫树象征着壮族的苦难史,让壮族人在铭记自己本民族苦难史的基础之上促进壮族的进一步发展。在布洛陀文化的花崇拜中,壮族人们在花人合一思维的基础之上相信新生命的诞生取决于花的生殖力量,壮族人对花的崇拜意蕴着人对生命繁衍的渴求。壮族先民认为世界万物都是具有生命和灵性的,在布洛陀文化的稻崇拜中,对于与壮族先民有着密切联系的稻作生产,同样是一个生命繁衍过程。稻作生产的生命繁衍与人的生命繁衍虽然有区别,但在壮族先民看来,稻生命的繁衍与人生命的繁衍之间具有内在文化互相性,即对稻作丰饶的祈求往往与人的生命繁衍联系在一起。壮族先民对稻作丰饶的祈求和人的生命繁衍的渴求,揭示着马克思恩格斯所说的“两种生产”,即物质生产和人自身的生产,这两种生产都不同程度地促进了壮族社会的发展和人的发展,在布洛陀文化中,壮族人对树的崇拜、花的崇拜、稻的崇拜等自然万物的崇拜,体现出了壮族人对大自然的敬畏,同时追求人的发展,是对自然万物的崇拜基础上的以人为本。
2、人与自然相互依存的“物我合一”
在壮族漫长的历史长河发展过程中,布洛陀作为壮族人与自然联系的桥梁纽带而存在,壮族人的观念里认为布洛陀创造了宇宙天地、人类生命和自然万物,并且受到布洛陀的统领,相互联系共存于自然界当中。壮族先民认为自然界中的各种事物是具有生命和灵性的,人的生命是自然界所赐予的,人是自然界当中一个有机组成部分,人与自然之间是平等的。布洛陀文化中壮族人对自然的敬畏,消解了人与自然相互对立的观念,壮族人通过一系列的仪式来表达人对自然的亲近感,建立人与自然相依存的生态伦理关系,彰显了人与自然的关系是相互紧密联系,不可分割的统一体。自然的现象会引起人们的反应,人的实践活动同样也能够引起自然的反应。人不能够脱离大自然而独立存在,人和其他生物的生命都是大自然所孕育出来的,都有各自存在的意义和价值。布洛陀文化在壮族人头脑中所形成的观念意识认为,自然万物都是具有生命和灵性的,人必须对自然界中全部成员的生命心怀敬畏之感,善待大自然中的所有成员,人需要做的就是维持彼此生存和发展的平衡,这是人与自然之间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相互依存生态伦理思想的体现。
3、人与自然的和谐发展
《麽经布洛陀》作为布洛陀文化的经典,蕴含着壮族先民的生态伦理观,“要求人们不违天道,顺应天时,尊重自然的运行规律,善待自然,敬畏生命,确立人与自然之间的友善关系,以谋求人与自然和谐有序的发展”。[2]这表明壮族先民在自己的生产和生活经验中意识到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的重要性。壮族先民在实践中意识到倘若人与自然、人与人之间的关系不和谐,自然万物就会出现无秩序的局面,人就会为此付出一定的代价,壮族人为此希望寻求一个和谐有序发展的社会。于是在壮族人的观念当中布洛陀就规定了自然万物之间的关系,妥善安排了自然万物之间的秩序。人与自然界中的生物关系协调了,彼此之间的矛盾也就得到了缓解,人在和谐的自然环境中安居乐业,人与自然万物的发展不以牺牲对方为代价,人与自然万物之间不产生矛盾和冲突,从而形成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的生态伦理思想。
三、壮族布洛陀文化生态思想对壮族地区生态文明建设的意义
1、有助于培养壮族地区民众的生态观念
一种文化形成且具有一定的影响力之后,必然会对其范围的人们的观念产生影响。壮族布洛陀文化所蕴含的在自然崇拜基础上的以人为本、人与自然相互依存的“物我合一”、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等主要的生态思想,承认人与自然万物是平等的伙伴关系,人和自然万物都具有在自然界中生存的权利以及价值,倡导人要关爱自然万物,追求物欲要保持在一定合理的范围之内,对自然资源进行合理开发利用。长期以往,随着布洛陀文化中生态思想的传承和发展,有助于培养壮族地区民众爱护自然、保护生态环境的生态观念。从而使壮族民众在认识自然界和改造自然界的过程中,将在头脑中形成的生态观念转化到生态实践中去,在改造自然的实践中遵循生态伦理,合理开发利用自然资源,坚持适度的物欲,注重人要善待自然万物的精神追求,进而促使壮族地区的民众自觉地保护人类赖以生存的生态环境。
2、有利于维护壮族地区的生态平衡
壮族布洛陀文化中生态思想的形成,自然离不开其所处的生态环境。壮族人对自然万物的崇拜,表明壮族人在探索自然界的奥秘过程中心怀敬畏之感,这种敬畏之感使得壮族人不敢轻易冒犯自然而产生保护自然的心理,在一定程度上调解了人与自然之间的关系,形成人与自然协调相处的局面。人是自然界当中的一部分,人要维持自身的生存和发展,必然要从自然环境中获取一定的物质和能量,然而自然界的资源是有限的,人要从自然环境中持续不断地获取资源,就要对其进行维护来保持生态平衡。与此同时,壮族人还主张“物我合一”以及和谐发展,这些生态思想经过长时间的积淀,使得壮族人在对待自然界时所表现出来的思想观念和行为方式起到规范和引导作用。这种规范和引导作用能够唤起壮族人对自然环境的保护意识,促使壮族人践行与自然环境共生共存的行为,在客观上起到保护壮族地区自然环境,维护生态平衡的作用。
3、有利于促进壮族地区和谐社会的构建
布洛陀文化所蕴含的生态思想中体现着壮族人追求人与自然和谐的生态伦理观,反映出人与自然是相互依存的统一体的生态智慧,给壮族地区生态文明的建设在文化领域开辟了新的道路,同时也为壮族地区可持续发展以及和谐社会的构建提供了思想指引。社会和谐的前提是人与自然的和谐,进而在此基础上形成人与自身、人与人、人与社会的和谐。“自然环境是人类生存和发展的基础,人首先依赖于自然”。[3]自然环境为人的生存和发展提供了广阔的舞台,人的实践活动离不开良好的自然環境这一物质基础。自然并不是人的奴隶,相反人从属于自然,人是自然界当中所孕育的一份子。人与自然是紧密相连的命运共同体,都是物质世界当中平等的一员。如今在现代化的发展过程中,弘扬壮族布洛陀文化中所推崇的人与自然协调发展的生态文化观,不仅对解决壮族地区人与自然关系的生态问题有着价值指引,还有助于增强壮族人对本民族优秀传统文化的认同,增强民族凝聚力,成为壮族人生活当中不可或缺的精神支撑,从而促进人的自身、人与人、人与社会的和谐,进而促进壮族地区持续健康发展。
四、结语
在现代化步伐不断推进的当今社会,妥善处理人与生态环境的关系,谋求人与自然、人与自身、人与人、人与社会的协调发展是当今人们孜孜以求的目标。壮族布洛陀文化提倡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生态智慧,是我们当今社会进行生态文明建设的重要思想来源,结合实际情况对其加以继承和发展,对当今壮族地区生态文明的建设依然发挥着重要的作用,从而在弘扬民族优秀传统文化的同时促进生态文明建设的发展。
【参考文献】
[1] 覃乃昌.布洛陀寻踪:广西田阳敢壮山布洛陀文化考察与研究[M].南宁:广西民族出版社,2004.45.
[2] 凌春辉.论《麽经布洛陀》的壮族生态伦理意蕴[J].广西民族大学学报: 哲学社会科学版,2010(5)94.
[3] 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二十七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79.63.
【作者简介】
滕敏娟(1993—)女,汉族,广西灵山人,广西师范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思想政治教育专业2017级硕士研究生,主要研究方向:思想政治教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