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在生物教学中引入学科阅读的实践与思考

2020-05-13黄丹青

中国教师 2020年4期
关键词:印记先天性动物

黄丹青

阅读能力是终身发展的基础,在生物学科中,阅读能力也是学生形成核心素养的重要基础。我申请了一节研究课—动物的运动和行为(一轮复习课),尝试用我们收集来的阅读素材开展课堂教学试验。

一、有必要将科学阅读纳入生物复习课中

“动物的运动和行为”是人教版八年级上册第五单元“生物圈中的其他生物”第二章的内容。在初二年级首次学习该部分知识时,“动物的先天性行为和学习行为”的教学重点是对二者概念进行区分和辨析,没有深入探讨二者在提高动物生存繁衍机会上的不同价值。“动物的运动”教学重点是对运动系统结构与功能的学习,虽然题目是动物的运动,但基本只涉及人体的运动系统,没有具体介绍其他动物的运动结构,因而无法通过对比不同动物运动形式的内在共性,帮助学生理解动物多种多样的运动形式对动物适应不同环境、提高生存能力所具有的意义。

在一轮复习中,根据课程标准和考试说明,“动物的运动和行为”主要包括三个重要概念:动物多种多样的运动形式;动物的运动依赖于一定的结构;动物的先天性行为和学习行为。区别于新授课,复习课应在原有知识基础上进行提升。具体的实现方式是:通过新素材的使用,考查学生对已有知识在新情境下的综合应用能力,同时提出进一步的思考—挖掘现象背后所蕴含的生物学核心素养, 即着眼于动物的运动和行为对提高动物生存能力的意义,深入理解结构与功能相统一的生命观念,以及进化与适应观在该主题下的展现。

在科学思维和科学探究能力培养方面,在以往的科学探究复习中,提出问题的过程通常是被直接写明在题干中,或者根据实验设计让学生反推出来,学生基本没有体会过探究问题的提出过程,故而无法理解观察的重要性,这就导致学生不能理解“观察法是其他科学研究方法的基础和前提”。如果能够给学生提供一个真实案例,学生就能通过科学家的视角来感受完整而连贯的思维过程,这是仅靠做题无法體验的。

二、有效运用阅读材料深入理解知识内容

由于初三生物课全部是复习课,正好适合加入新情境来考查学生对概念的掌握程度。我挑选了本组李志洁老师选编的一篇小短文《嘲笑动物》。文章节选自奥地利动物行为学家康拉德·洛伦茨的《所罗门王的指环》,讲述了作者观察发现新孵出的小野鸭会对类似鸭妈妈的鸣叫声做出追随反应,这个现象促使作者开展了一系列探究实验,最终对小野鸭的这种印记行为有了更明确的认识。所选阅读材料在1000字左右,学生5分钟内可完成阅读,很适合作为课堂学习的素材。另外这篇文章还有两个独特的优点:1.印记行为是学习行为中比较复杂的一种,正好用来帮助学生深入理解学习行为和先天性行为的差异,而这个概念是中考说明中的一级考点;2.这篇文章描述了一个完整的科学探究过程,与我们之前训练学生做探究题所使用的很多素材不同,它是真实发生的、像故事一样有头有尾的科学实验。我希望能通过这个案例让学生感受到一个真实的科学问题是如何被提出的,以及了解探究过程中所出现的问题科学家又是如何解决的。

但是使用这篇文章来上课也有它的局限性,即我无法在这节课中完成既定的全部教学目标。在“动物的运动和行为”这一主题下,不仅要复习动物的行为,更重要的是复习动物的运动系统,而这一部分知识与本文毫无联系。对此,我想到的处理办法是,用小野鸭长大后进行迁徙作为铺垫。我找到了一段视频,视频显示,通过印记行为,被人类抚养长大的鸟类天生亲近人类,可以允许科学家搭乘飞行器近距离观察其迁徙过程。通过这段视频自然过渡到对鸟类飞行结构的学习。

带着这些想法,我进行了初步的教学设计,将本节课的教学内容划分为三个环节:1.复习动物的行为(辨析先天性行为和学习行为);2.复习科学探究的一般过程(体验真实的科学探究,特别是做出假设这一步骤的价值以及观察法在其中的重要作用);3.复习动物的运动(以鸟类的飞行结构为例,与人体运动系统进行类比,总结动物运动系统的共性)。

三、依据核心素养要求决定课堂内容取舍

生物教研组长安军老师对我的教学设计给予了很多指导,使我带着很大的信心登上了试讲的讲台。然而两次试讲的结果却都不尽如人意。第一次试讲中,我发现三个环节无法全部完成,最多只能完整开展两个环节;第二次试讲则发现,尽管文章本身浅显易懂,学生阅读并不吃力,但辨析印记行为对学生来说困难却很大。由于印记行为是小动物刚出生就能表现出的行为,学生便想当然地认为这一定是先天性行为。尽管我指出印记行为包含一个短暂却必不可少的学习过程,这是先天性行为所没有的特点,但仍有很多学生感到迷惑不解。此外,到底应该保留哪两个环节,也让我纠结万分。从复习的主题角度看,我应该删掉复习科学探究这个环节,但从阅读素材本身的深度挖掘角度看,还是应当删掉复习动物的运动这部分。这节复习课的目的不仅是为了训练学生从阅读材料中提取关键信息的能力,还要充分运用阅读材料引导学生理解科学探究的方法,这对于落实“生命观念”“科学思维”“科学探究”等生物学科核心素养是有益的,有助于后续持续学习。最终,在组里多位教师的建议下,我还是决定采用第二种方案,即彻底使用好这篇阅读素材,把动物的运动放到下一节课上进行复习。

至于印记行为为什么属于学习行为,我又查阅了多篇资料,终于找到了帮助学生理解的最佳切入点:很多复杂的学习行为中都包含一些“先天”的部分,因此不能简单地用“是不是刚出生就有”来辨析,两者真正的差别在于有没有学习的过程。因此在第三次试讲过程中,我终于体会到了顺畅感,从学生课后的反馈看,也基本达到了预设的学习目标。

作为一个抛砖引玉的案例,希望我的这次尝试能给未来其他教师使用阅读素材进行课堂教学带来一些经验教训。这节课给我自己也带来了不少启示。首先,在课堂教学中使用新素材的方式可以具有更大的自由度,不仅可以以题目的形式出现,还可以以连续文本阅读和非连续文本阅读的形式出现,甚至可以以影像资料的形式出现,既有助于培养学生的信息提取和信息加工能力,又能通过更具代入感的情境化设计加深学生对素材本身的理解。其次,一些学生通过这节课,开始对《所罗门王的指环》这本书产生兴趣,向我咨询这本书是否适合作为生物学科的补充阅读内容,对此我感到十分高兴。我相信学科阅读素材在教学中的应用前景是非常广阔的,它值得更多教师进行研究和探索。

本文系北京市教育科学“十三五”规划2019年度校本研究专题课题“中学全学科阅读指导体系建设实践研究”(课题编号:CDBA19088)阶段性成果。

(作者单位:北京市第一〇一中学)

责任编辑:肖佳晓

xiaojx@zgjszz.cn

猜你喜欢

印记先天性动物
不能忘却的时间印记
唯美江南的独特印记
精细化护理在先天性心脏病患儿围术期中的应用
胎儿心脏超声检查在先天性心脏病检测中的应用
印记
最萌动物榜
动物可笑堂
说说小儿先天性髋关节脱位
先天性畸形:矫治的最佳年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