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童真语文:基于儿童真实生活的教学

2020-05-13季科平

中国教师 2020年4期

季科平

【摘 要】“童真语文”是儿童的语文,更是真学的语文。“童真语文”基于儿童的真实生活,践行“道法自然”的深度变革,便是清晰地认识到:“道”所反映出来的规律都是“自然而然”的。不忘初心,让每一个儿童做最好的自己;不忘童心,让儿童成为学习的主体;不忘真心,让学习成为课堂的中心;不忘本心,让语用成为学习的根本。“童真语文”不是培育完美,追求完美,而是着力追求基于儿童真实生活的教学,让“童真语文”润泽儿童的生命发展,为儿童留下美好的童年记忆。

【关键词】童真语文 道法自然 深度变革

“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语出老子《道德经》第二十五章。“道法自然”,这是万变不离其宗的哲学定论。“自然”在这里可以理解为天地万物的原生状态,出于原点的意义。我们对所有规律的探求,都要尽可能贴近“原生”和“原点”,“童真语文”当然也不例外。当笔者静下心来,学着用审视的眼光理性地看待小学语文教学时,发现教学中明显存在着这样或那样的问题,主要体现在课堂失衡,儿童主体地位缺失;学习失真,儿童学习过程虚化;成效失实,儿童学习行为伪化……小学语文应该走向“童真”。语文不是为教师而生,而是为儿童而生,为真实的儿童而生,为儿童的真学而生。“童真语文”是儿童的语文,更是真学的语文。

一、不忘初心:育人是宗旨

初心,出自《搜神记》卷十五:“既不契於初心,生死永訣。”现解释为做某件事的初衷、最初的原因、最初的心愿。在2016年7月1日举行的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95周年大会上,习近平总书记首提“初心”。中国共产党第十九次全国代表大会上,习近平总书记明确提出了“中国共产党人的初心和使命,就是为中国人民谋幸福,为中华民族谋复兴”。随着习近平总书记的系列重要讲话多次提到,“初心”一词频频在各大报刊出现,成了热门词汇,并当选2017年度国内词。

“童真语文”的初心是什么?在“童真语文”工作室首次专场研讨会上,笔者向参会的专家、教师汇报了“童真语文”的研究情况,指出了“童真语文”的宗旨就是让每个儿童都有机会做最好的自己。“让每个儿童做最好的自己”,这便是“童真语文”的初心。当时,笔者的导师汪潮教授就提出,这不仅仅指向语文教学,更指向了育人价值。《华严经》中有言:“不忘初心,方得始终。”也正是因为拥有这样的初心,“童真语文”便具有了更多的生命活力。在“童真语文”向前行进的过程中,我们一直不忘自己为什么要出发,持之以恒、坚持不懈地携手走向未来。

“童真语文”就是要让儿童成为自己,成为最好的自己。每个儿童都是独特的,都有自己的智力高地,成长过程中都有属于自己的精彩。“童真语文”要求教师拥有儿童情怀,积极创造条件去激活每个生命,在平等的基础上善待每个儿童。正如陶行知先生所说:“人像树木一样,要使他们尽量长上去,不能勉强都长得一样高,应当是‘立足点上求平等,于出头处谋自由。”“童真语文”要求教师拥有“花苞心态”,把孩子当成孩子,尊重儿童自身的成长规律,让关怀抵达儿童心间,给每个儿童机会,关注儿童的每一点进步,帮助儿童发现自己、发挥自己、发展自己。正如美国女科学家麦克林所说:“不是每一朵花都在春天里开放,一旦找到属于自己的开放季节,就会开放得无比绚丽。”

此时此刻,笔者似乎听到了刘再复在《童心百说》里如同天乐般清晰而响亮的野性呼唤:“努力做一个人,努力成为你自己。”“童真语文”不是培育完美,追求完美,而是着力实施基于儿童真实生活的教学,让每一个儿童都有机会成为最好的自己—向上、向善、向美的自己。

二、不忘童心:儿童是主体

早在两千多年前,我国伟大的哲学家老子就喊出了这样的口号:复归于婴儿。他认为,一个人到达人生智慧和真趣的极致,便是拥有一颗纯真自然的童心。明代思想家李贽认为:“童子者,人之初也;童心者,心之初也。夫心之初,曷可失也。”德国儿童文学之父凯斯特纳更是明确地指出:“只有保持童心的人才是完整的人。”……不忘童心,儿童才有可能成为学习的主体。

不忘童心,让儿童成为学习的主体,就要创造各种机会让儿童自己来。凡是儿童自己能做的事尽量让儿童自己来做,把充分的时间留给儿童学习、实践。儿童有自己的思想、逻辑、话语、审美、追求……一句话,儿童有自己的世界。儿童遵循自己的规则去参与、学习、领会这个世界,他们自己就是这个世界的建构者、守护者和解说者。宋朝朱熹对此说得很是透彻:“事事都用你自去理会,自去体察,自去涵养。书用你自去读,道理用你自去究索,某只是做得个引路底人,做得个证明底人,有疑难处,同商量而已。”《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11年版)》明确指出:“学生是学习的主体。”《中共中央 国务院关于深化教育教学改革全面提高义务教育质量的意见》更是旗帜鲜明地倡导“突出学生主体地位,注重保护学生好奇心、想象力、求知欲,激发学生学习兴趣,提高学生学习能力”。

不忘童心,让儿童成为学习的主体,就要尊重儿童学习语文的权利。儿童在语文学习上首先应享有这三项基本权利:自主选择权、自由话语权、自在质疑权。在“童真语文”的学习中,让儿童拥有更多自主选择的机会。自主选择是主体意识、主体行为、主体能力的体现,在学习内容、学习环节、学习方式、学习评价等方面,让儿童享有更多的自主选择权,促进儿童展开主动而真实的语文学习过程。在“童真课堂”里,我们用心呵护儿童的自由话语权,鼓励儿童用自己的“真言”来表达自己的“真思”。儿童可以随时亮出自己的真实看法,可以大胆地与同伴展开激烈争论,可以即时提出自己的学习困惑……在坚持“不忘童心”的课堂里,更应让儿童拥有质疑权,改变儿童对书本、教师等的盲从,让儿童享有“问”的自信和“问”的自由,唤醒儿童“好问”的天性,指导儿童学习“问”的方法,养成“问”的习惯。学贵有疑,小疑则小进,大疑则大进。正如苏霍姆林斯基所说:“孩子提出的问题越多,那么他在童年早期认识周围的东西也就越多,在学校中越聪明,眼睛越明,记忆力越敏锐。”

三、不忘真心:学习是中心

李贽在《童心说》里写道:“若失却童心,便失却真心;失却真心,便失却真人。”在李贽看来,童心与真心是一致的,失去童心便是失去了真心,失去真心的人是不可能成为真人的。伟大的人民教育家陶行知毕生致力于“千教万教教人求真,千学万学学做真人”,他告诉我们,“真”比一切都重要。教人求真也好,学做真人也好,我们都必须通过学习这条途径来实现。这正如著名心理学家罗杰斯所提出的:“所有的‘教会,从本质上说都要依靠学习者自己去学会。”不忘真心,便是要让学习成为课堂的中心。

让学习成为中心,首先要建构一个特别的场—相互支持的课堂生命场。应用柏格森的生命哲学原理,师生都是真实存在的“生命体”,拥有强大、永恒的生命冲动。在这个生命场里,教师不仅是智慧的引导者,也是虚心的学习者;学生是积极的学习者,也是主动的帮助者。在这个生命场里,没有害怕,没有恐惧,唯有喜欢,单纯的喜欢,师生相互支持,一起学习语文,形成紧密的学习共同体。教师是学生学习的促进者,学生也是教师教学的促进者。学生从教师那儿受益,教师也从学生那儿受益。真学的过程不仅是教师和学生互动的过程,也同时是师生相互支持、相互帮助的过程。

让学习成为课堂的中心,必须让真学的过程充分展开。我们积极构建“独学—对学—群学—延学”的学习模式。“独学”是指儿童独立的、自主的、充分的体验式学习。在“独学”的过程中,我们要俯下身子到儿童中去,从他们的学习状态中读出真实的信息,根据需要实施“点拨式”引导,让“独学”落到实处。“对学”则是指儿童和一个同伴之间的合作式学习,目的是通过说悄悄话分享、提升学习收获,讨论、解决疑难问题,让“我”的认识变成“我们”的认识。“对学”为学生提供主动学习的机会,真正发挥同伴之间的互助作用,促进学习走向深入。“群学”是指师生在一起的提升式学习,同伴两人一起参与,分享的就是形成共识的体会,更重要的是要解决“对学”时议而不决的问题,让不会的同学来问一问其他同学,让儿童自己通过互教来展开真学。“群学”时,面对出现的不同学情,教师巧妙地做出有针对性的、提升式的引导,杜绝学习出现平面推移的现象。“延学”指的是延伸学习、拓展阅读,可以由此及彼、由点及面、由已知向未知,更重要的是可以从课内学习延伸到课外阅读,由这一篇延伸到那一篇、那几篇,由这一篇延伸到那一本……这正好回应了温儒敏先生的呼吁:“语文课怎样才算成功?一定要延伸到课外阅读,让学生养成读书的生活方式。”

四、不忘本心:语用是根本

商友金先生在《我有一个梦想》中指出:“我梦想所有的语文老师,都能给孩子打开一片语言的空间……我们的孩子,在这个母语的空间里,精神得到自由的飞翔,情感得到健康的成长,智慧發出闪耀的光芒。他们能用母语营建自己的精神家园,在这里唱歌、跳舞、吟诵、思考、对话和交流。”这也是“童真语文”一直追逐的梦想,“童真语文”倡导“以语为要”(以语用为根本),致力于培养学生的语言文字运用能力,提升学生的语文核心素养。“童真语文”的“以语为要”(以语用为根本)指向的就是学科本色,如果失去了语文的本色,也就是忘记了本心,那么“童真语文”也就失去了存在的价值。

不忘本心,以语用为根本,首先要求教师有整体观照的视野。统编教材其中的一大亮点就是“双线组元”,宽泛的人文主题和明确的语文要素双线并存,明确的语文要素为语用的落实指明了方向。从横向看,从三年级开始,在每个单元的篇章页中写明了本单元的语文要素。整个单元的学习都围绕单元语文要素而展开,课后思考练习题、交流平台、词句段运用、习作等内容就是落实语文要素的一个整体。每个单元语文要素的学习环环相扣,将语文学习方法的掌握、语言文字运用能力的发展落到实处。从纵向看,统编教材统筹规划语文要素,努力建构了“隐在”的语文核心素养体系,让课程内容目标体现的线索清楚,各个学段、年级、单元的教学要点清晰。相关语文要素编排循序渐进、层次明晰、螺旋式上升。拥有这样整体观照的视野,才能在研究教材的过程中梳理清其“隐在”的体系,自然地将“语用为根本”落实在日常教学中。

不忘本心,以语用为根本,必须要有积极实践的过程。《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11年版)》指出,语文是一门学习语言文字运用的综合性、实践性课程。学习语言文字的运用也就具有综合性、实践性的特点,语言文字运用包含了听、说、读、写、思(思维)等各种语文实践。我们要通过语言文字,且只有通过语言文字,来培养儿童理解和运用语言文字的能力,充分发挥“教科书”的作用,最大限度地为儿童提供“听、说、读、写、思”的实践机会,用语言文字去拨动儿童的心弦,做到既引导儿童理解并积累语言经验,又引导儿童领会其表达形式。这里的教科书不仅指教材,还指向儿童真实的现实生活。例如,鼠年春节的全民抗“疫”就是一本活生生的教科书。把“教科书”用好,让儿童体悟运用语言文字之“道”,更重要的是让儿童在积极的语用实践中,举一反三。正如老子所言:“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英国语言学家帕尔莫博士也明确指出,衡量学生是否学会语文,不是看“理解”了多少语言知识和规则,也不能仅仅看其“积累”了多少词语句子,而应该看其是否能够熟练地“运用”这种语言为评价的主要标志。当然,语言文字的运用能力并不是说有就有的,它需要一个过程,需要一个长时间积极实践的过程。正如叶圣陶所说:“能力并不是一会儿从无到有的。任何能力的形成,一要得其道,二要经常训练,训练成了习惯,才算有了能力。”

中华文化博大精深,而“道”则是中华哲学独有的哲学思想。老子曾说:“有道无术,术尚可求也。有术无道,止于术。”庄子也曾指出:“以道驭术,术必成。离道之术,术必衰。”可见,“道”是世界万物的根本。“童真语文”践行“道法自然”的深度变革,便是清晰地认识到“道”所反映出来的规律都是“自然而然” 的。正如汪潮教授所言:“童真语文致力于语文的儿童化和语文的本真性,其乃小学语文教学实践和研究的两个根本,是对小学语文教学的理性回归和智慧选择。” “童真语文”不忘初心、不忘童心、不忘真心、不忘本心,让语用成为学习的根本,让学习成为课堂的中心,让儿童成为学习的主体。“童真语文”实施基于儿童真实生活的教学,让每个儿童都有机会做最好的自己,让“童真语文”润泽儿童的生命发展,为儿童留下美好的童年记忆。

责任编辑:李莎

lis@zgjszz.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