快手、58、唯品会背后的投资逻辑:懂的时候,要敢赌;不懂的时候,勿跟风
2020-05-13林欣禾
林欣禾
过去十几年的经历让我发现,越成功越成为你的绊脚石,因为大家对你的期望越来越高。一旦成功,外部压力增加,大家会说,你怎么投了那种公司?而其实现在非常强的公司,刚开始都名不见经传。
价值发现:如何做好投资决策
做投资有两种方法:一种是投前发现价值,一种是投后帮公司做得更好,或者说帮公司打造成一个独角兽,变成50亿甚至100亿美元市值的公司。
投前发现价值,表现出来就是三个词:天时、地利、人和。我通常会问,为什么这个时机有这样的机会?也就是why now?这是最重要的。然后我会问,why here?为什么这个公司站在这里有切入点,它的切入点和其他的有什么不同?最后一个问题是人和,即why him/her ?判断人,其实是最难的。
天时:我为什么会投快手
快手是我们在2014年投资的。为什么会投资快手?
2010年,大家一窝蜂地做中国的Youtube,即长视频,优酷、土豆、爱奇艺相继出来,到2011年,大家开始养成不在电视上看节目的习惯。这是第一个变化。
2012-2013年,我坐地铁,经常能看到大家用手机看视频,而且都是微信里的小视频,朋友间拍了搞笑的小视频互相分享。这是第二个变化。
彼时,美国有一家公司叫vine,是做短视频的,在美国很受欢迎。我当时很不解,第一,短视频好像没什么内容,太短;第二,不知道他的广告价值在哪里。
这时候我碰巧遇到了宿华。快手成立于2011年,最早叫GIF快手,是一个类美图工具,但美图只做照片,而快手用美图的概念做GIF视频。
2014年,宿华出来融资,他跟我讲,现在就是时机。小米、OPPO、VIVO的手机开始进入到13-16岁的年轻人手里。这群人第一次拿到相机或手机就开始拍摄,因为年轻,所以什么都好奇。他们拍完了想要传播,就会告诉朋友,让大家去看一看。年轻人群的社区感非常强,彼此之间容易获得认同,所以短视频的社交化传播属性很强。
此时我认为,时机来了。技术的改变带来一些以前没有的场景,一旦有场景改变,就会有新的机会,这就是场景变化。
但另一个问题突显出来,什么时候入场最好?当AR、VR、人工智能、自动驾驶刚出来的时候,大家一听都觉得很棒,所以这些东西很快就和时尚潮鞋一样,风靡全球,大家都买。但是鞋子很快就满大街,投资也是,很快,所有机构都投了这些赛道的公司。
此时企业面临的竞争也很激烈,原本那群用户,该被吃掉的被吃掉,该被骚扰的被骚扰,有的甚至被骚扰多次,获客成本和员工薪水大幅上升。
估值被顶得很高但商业化场景通常没有那么快起来,到后面没人再投,热度下降,泡沫开始破灭。
基本上每一个新概念都会面临类似情况,但灾难不代表前面的工作都浪费了,一个概念可以在高峰时为大家熟知,技术开始扩散和大众化,大众化之后会出现新机会,成为爬坡的开始。
投资的最好时机是在第一次滑坡后最低谷的部分,比如Facebook和Google都是在2000年泡沫破裂之后才出现的。如果你投在第一个刚开始上升的陡坡上,会非常难退出,因为它涨得太快了,你投A轮,别人投B轮,你投B轮,别人投C轮,大家热情高涨,但你不知道什么时候该退出。
但如果你投在灾难性下跌后的谷底,既不怕预料不到它最开始那波上涨,也不怕后来再掉估值,因为投在这里之后会一直涨,涨到平稳之后有很长的时间窗口退出,这样才是比较理智的决策。
唯品会和58同城我们都是在这个时候退出的,最后时期成长并不快,但基本面非常好。
地利:为什么我投了58同城,没投赶集网
判断地利就是要判断模式,我用58同城和赶集网举例子。
当我们看到分类信息这个概念时,这一概念已经存在了一段时间,泡沫时期的美国有很多家公司在做,中国也做,但不怎么成功。大概过了十年,这个概念又起来了,但不是很热。
最开始我们看中的是赶集网,我甚至已经去了赶集网办公室做尽调。因为赶集的创始人原来是谷歌的工程师,他的弟弟之前也在谷歌做产品经理,想着谷歌很厉害所以就去了。
但是,赶集的估值比较高,之前有一两家VC在里面,我们要的股份比较多,对方又不愿意给。所以我就想,竞争对手都有谁?要付这样的估值,我至少去比一比价格再做决定。
这时候58同城出现了。之前58同城曾在我们办公室路演过,被一个同事毙了,我不知道具体原因,但我还是认为得比较,所以找到姚劲波。他起初不太高兴,可能觉得我们不投他还去看他,但他还是同意见我,给了我一个办公室地址。
我去的时候走错了门,没有去姚劲波的办公室。进去一看,里面一群人,有的抽烟,有的打电话。这些人无论是说话还是打电话的方式,给人感觉好像大多没有接受过高等教育。
后来姚劲波过来,告诉我走错门了,这是销售办公室,这些人是销售。我一想,销售可能就是初中、高中毕业,可以跟他们聊得来的客户应该是类似的人,58同城就是做这样的生意的。
跟姚劲波聊完之后我得出两个结论:第一,58同城的估值确实低,因为没人投他;第二,姚劲波重销售的做法跟赶集网的做法不一样。赶集网大多数是工程师、创始人从谷歌出来,习惯了这种模式,美国分类信息网站的鼻祖Craigslist也没有销售员。
当时在中國做分类广告的关键点在于,放信息不要钱,所以大家拼命放,假信息非常多,而且因为信息多,不管真假,都容易被刷掉。赶集网有好的算法把假信息删掉,但是解决不了信息被刷掉的问题。
我观察了58同城的内容,页面上方三个位置不动,下方也是被刷。我问姚劲波,你的工程师在哪里?你怎么处理假信息?
他没有给我看工程师,我也不知道他有没有工程师。他说,上面三个位置卖了,我不能让它们被刷掉,因为商户付了钱。
这个道理后来被我用在唯品会上。我们投唯品会的时候,它的成长速度非常快。A轮是DCM做的,B轮是红杉做的,B轮估值马上跳到了四亿多美远,然后就说要上市。
2011年年初,公司找了投行,因为烧钱比较厉害,也在找Pre-IPO轮融资。但后来市场变冷,没有人愿意付比B轮还要高的价格,那時候我们商量着直接上市,反正手上还有点钱,就直接冲吧。
当时都讲好了,高盛带队做IPO。那时我妈得了癌症,我在中国台北的医院等唯品会的好消息。礼拜四要定价,礼拜五上市交易。但到了礼拜二,CEO一通电话打过来说,没戏了,我们可能得回家了。
我问怎么回事,他说路演了这么多天,只有一单,这单的投资者回去还打电话问别人投多少,听说没人愿意投,所以这单也不见了,我们只能回家。
自从投了唯品会,我每个月都飞到广州和高管一起开战略会,对公司非常了解。那时我们非常坚信这是一家好公司,成长速度很快,复购率高,虽然在亏钱,但随着规模的增长会逐渐收窄。
当时资本市场对所有电商都失去了信心,因为前面很多电商公司上市之后做的不好,市面上基本没有一家挣钱的,没人相信电商可以挣钱。
这时我回想到当时新浪的情况,公司的股价和价值不一定挂钩。公司价值就是价值,而股价是那个时刻大家的心态。
我们坚信公司好,所以我打电话给高盛,问DCM投钱做IPO轮的基石投资者,你觉得能上得了吗?对方说,只有你们不够,还要红杉。然后我打电话给红杉,红杉说,我们也听到了,根本没人下单,这样投进去,钱一定打水漂,谁会干这种事?
我说,不投的话,前面的钱不是打更大的水漂?现在没钱公司会死,什么都没了。对方说要考虑,于是我又找我们基金的LP(有限合伙人),还有亲朋好友,说这公司特别好,一起买这个公司的股票吧。有些人被我说动了,半信半疑地下了单,又凑到一些钱。
我打电话告诉红杉,说我又找到其他的钱了。红杉说,我们愿意投,但只投你们的一半。 我又回去跟高盛说,红杉愿意投,但高盛也知道红杉只投一半,说你们应该投一样的。
我又去找钱,找到后又告诉红杉,这时红杉说,我也在其他地方找到钱,你们要投多少?我们要投的和你们一样,绝对不能比你少。老投资人做基石投资者给公开市场投资者带来一定的信心,所以高盛也找到一些其他投资者,这个公司就这样上市了。
上市第一天确实破发了,后来一年的股价都惨不忍睹,市值只有三亿美元。但它业绩非常好,在外人看来,这肯定不是个好生意。股价低导致这个赛道没人竞争,唯品会还占到了额外两年的无人竞争的地利。
直到后来唯品会向公开市场证明了业务的盈利性,股价才开始起飞,最高涨到两百多亿美元,成为震惊业界的妖股。DCM和红杉在这个项目上的回报超过了10亿美元,对当时友情支持IPO轮的亲朋好友也算是有个交代了。
总结下来就是,投资的时候要重仓、高标准,做合伙人,对公司情况特别了解,敢赌,这点特别重要。
如果说要给大家什么建议,就是专业的VC应该了解自己,该你赚的钱要拼命赚,不该你赚的钱别理它。做捕鲸者,不要做追风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