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论新时代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环境的优化

2020-05-13宋佳曼

新西部下半月 2020年3期
关键词:思想政治教育高校

【摘 要】 本文将《关于费尔巴哈的提纲》作为新时代思想政治教育环境优化的理论依据,探讨了其对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环境优化的启示,要重视学校育人环境的优化,促进学生思想品德的发展;营造和谐社会环境,养成良好道德规范;积极引导家庭环境建设,培育良好家庭教育观念;优化网络环境建设,促进教育主体健康发展。同时提出了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环境的优化路径是:加强师资队伍建设,完善思想政治教育的课程体系,增强网络思想政治教育的吸引力。

【关键词】 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环境优化;《关于费尔巴哈的提纲》

《关于费尔巴哈的提纲》一文中关于环境对人发展的作用及实践的重要性的论述是新时代优化思想政治教育环境的重要理论依据。要深入研究分析《关于费尔巴哈的提纲》(以下简称《提纲》)关于环境对人发展的作用及实践的重要性理论,对思想政治教育环境进行优化与构建,深入挖掘新时代《提纲》的时代价值及现实意义。

一、《关于费尔巴哈的提纲》是新时代思想政治教育环境优化的理论依据

1、环境对人的发展的决定性作用

环境包含自然和社会环境两部分,不同时代的人,虽然所处的自然环境和社会环境不同,但都以他们所处的环境为基础进行各种生产活动。生产力发展的水平受制于当时所处的环境,所以,环境也必然会制约由生产活动产生的社会关系,制约社会制度和人们的道德发展水平。恩格斯指出:“人们自觉地或不自觉地,归根到底总是从他们阶级地位所依据的实际关系中——从他们进行生产和交换的经济关系中,获得自己的伦理观念。”[1]这说明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人们的观念随社会关系、制度变化,并决定于他们所处的具体环境。

人的思想品德由所处的社会环境所决定,并在环境的影响下不断发展变化。同样的,思想政治教育活动的进行也无时无刻不受环境的影响。环境对人们的思想品德的形成和发展以及思想政治教育活动都发挥重要作用。人是环境的产物,环境创造人。环境是进行思想政治教育活动的基础,深入研究思想政治教育活动所处的环境,是优化环境的前提。

2、人的实践是环境改变的基础

《提纲》中的第三条指出:“关于环境和教育起改变作用的唯物主义学说忘记了:环境是由人来改变的,而教育者本人一定是受教育的。因此,这种学说一定把社会分成两部分,其中一部分凌驾于社会之上。环境的改变和人的活動或自我改变的一致,只能被看作是并合理地理解为革命的实践。”[2]当然,社会环境必然会影响人的发展,但人们并非是被动的适应环境。人们通过自身的实践,改造客观世界的同时也会改变人的主观意识。也就是说,在人与环境相互作用的关系中,我们不仅要关注环境对人的发展的决定性作用,更应该认识到人自身的实践是环境改变的基础。

人们的道德发展只是在一定程度上受到环境和教育的影响,但并不是完全由环境和教育决定。环境和教育,只是影响人的发展的外在条件,并不是根本因素;而对人的发展起决定性作用的是人本身,并非外在条件。所以,人的发展并不由环境和教育决定,此外,教育与环境也不一定就会对人起作用。人通过实践改变自身的环境和教育。在实践中,人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对自己生活的环境进行改造,最终变成人化了的环境。自然环境和社会环境,都留有人类实践的痕迹,构成了人类文明发展的重要组成部分,而教育其实也就是人类实践的产物。虽然没专门提及教育,但就此条所包含的实践观仍为当今新时代思想政治教育环境的优化,提供了一定的理论依据。

二、《关于费尔巴哈的提纲》对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环境优化的启示

《提纲》不仅承认环境对人的发展起决定作用,更强调人的实践是环境改变的基础。在新时代,把握好《提纲》中的重要理论,掌握新时代思想政治教育环境的特点,对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环境的优化有一定的启示。

1、重视学校育人环境的优化,促进学生思想品德的发展

学校是人们专门营造的培养学生的环境,遵循教育规律,根据受教育者的特点有针对性地提供教育的机构,对学生具有很强的导向性。学校是一个复杂的社会系统,对学生产生着积极影响,但也不可避免的存在消极影响。《提纲》中也指出环境和教育会制约人的品德的形成和发展,但人们可以发挥人的主体性,通过自身实践改变所处的环境。因此,学校可以营造氛围良好的校园环境,使学校环境对学生产生积极影响,良好的环境有利于人的良好品德的形成。教育者可以通过调动各种力量,协调各种关系,帮助学生思想品德的发展。

2、营造和谐社会环境,养成良好道德规范

人类不是独立的个体,而是社会关系的存在,人的本质是一切社会关系的总和。所以,人的品德的发展离不开社会环境,一个稳定和谐的社会环境,有利于人们良好品德的形成。社会环境影响思想政治教育活动的整个过程,对人们品德的形成起决定性作用。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社会环境作为一种社会存在,决定着人们的道德观念的形成与发展。社会生活的本质是一种实践性的活动,也就是说社会生活是人们实践活动的结果。实践是产生和发展社会生活的基础,通过实践社会才能发展和进步。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了新时代,在这个大环境中,人们的行为不会凭空产生,而是受社会环境影响的主观选择。也就是说,社会环境决定并影响人们的道德行为。良好的社会环境会指引和激励人们的行为,积极的社会环境会引发人们向上向善的行为动机,指引人们追求真善美,进一步帮助人们养成良好的道德规范;反之,消极的社会现象会使人们良好行为受到弱化或抑制,社会环境也是从正反两方面对思想政治教育产生影响。

3、积极引导家庭环境建设,培育良好家庭教育观念

家庭是组成社会的基本细胞,也是我们出生后就开始接受教育的地方,家庭环境对孩子品德的形成和发展具有基础性作用,对思想政治教育具有长期性和连续性的影响。每个人从出生起就一直深受家庭的影响,家庭是人们最初社会化的环境,在人的成长过程中,子女会在无形中受父母教育观念的影响。所以,我们要充分认识到家庭环境对人们的重大影响,发挥人的主观能动性调控家庭环境,使家庭影响与社会及学校的思想政治教育保持一致。

近年来,大学生自杀或他杀的事情偶有发生。这就需要我们反思我们的家庭教育观念,向孩子灌输正确的价值观,形成正确的家庭教育观。“环境正是由人来改变的, 而教育者本人一定是受教育的。”[3]说明不仅是环境会影响人的发展,人们的实践活动也决定和影响家庭环境,在家庭中,个人不仅是教育者也是受教育者。家长在关注子女成绩的同时也要重视孩子心理健康的发展,注重孩子良好品德的培养。转变传统的只重成绩的家庭教育观念, 培养品学兼优的下一代。

4、优化网络环境建设,促进教育主体健康发展

生活在网络时代,我们在学习生活中无时无刻不在使用网络。网络空间虽然具有虚拟性和隐匿性,但人的行为并非是虚拟的存在。《提纲》中也指出:“从前的一切唯物主义 (包括费尔巴哈的唯物主义) 的主要缺点是:对对象、现实、感性, 只是从客体的或者直观的形式去理解, 而不是把它们当作感性的人的活动, 当作实践去理解, 不是从主体方面去理解。”[4]因此,我们应当认识到,对象性的活动应被看作是主体的实践性活动。在网络环境中,网络活动虽然是看不见摸不着的,但仍是人们的虚拟实践活动,具有主体性,并且影响着人们的现实生活。

思想政治教育是教育者和受教育者相互传递信息的过程,而网络是思想政治教育中虚拟环境构成的重要媒介,网络具有开放性和自主性的特点,有可能弱化教育者的主导地位,因此重视网络环境的建设十分重要。网络环境的影响具有两面性,一方面,它极大丰富了人们的生活,提升人们的认识和实践能力, 加强人的主体性地位,丰富人们的社会交往,有利于社会发展;另一方面,它也对人的发展产生了消极影响,有可能导致人对网络产生依赖,沉迷于网络信息世界。因此, 我们要加强网络思想政治教育,强化网络对人们的积极影响,抑制其消极影响。

三、新时代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环境的优化路径

马克思的重要论断表明,环境和教育共同影响人的发展,而人又是推动环境和教育变化发展的根本力量。在思想政治教育活动中,我们既要重视环境和教育对人的发展的重要影响,也要通过发挥人的主观能动性,创造良好的教育环境。在《关于费尔巴哈的提纲》所阐述的实践是环境改变的基础的指导下,认识到思想政治教育环境的优化是必要和可能的,因此,应积极发挥人的主体性和实践性,探求思想政治教育环境优化的途径和方式。可以通过加强思想政治教育师资队伍的建设、思想政治教育课程体系的完善和增强网络思想政治教育的吸引力这三个方面实现。

1、加强师资队伍建设

思想政治教育者是环境优化的主体,充分发挥教育者的主观能动性,努力创造良好的教育环境,对受教育者起决定性作用。因此,加强思政课师资队伍的建设就十分关键。练就过硬的马克思主义理论素养,要有运用和传播马克思主义理论的能力,用辩证思维方式吸引学生,用真理的力量感染学生,以扎实的理论基础赢得学生的喜爱,自觉做到“六个要”和“八个统一”。通过组织和推动教师刻苦学习和钻研马克思主义, 掌握马克思主义立场、观点和方法, 掌握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最新理论成果,尤其是学习掌握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 提高教师的马克思主义理论造诣和教学能力,促进教师自身的成长和进步。[5]

提升教師的自我理论素养,教师应探索和打造“配方”先进、“工艺”精湛、“包装”时尚、有温度的“金课”。此外,思想政治教育教师不仅要有理论灌输,更需要社会实践,增强教师的实践能力。通过深入接触人民群众,进行实地社会调研考察,直观地了解我国发展所取得的成就和仍然存在的问题,这样既提高实践能力,又深化理论认识。也可以到国外调研,拓宽国际视野,在比较中坚定对马克思主义的信仰,坚定四个自信,“理直气壮”讲好思政课。通过理论和实践的结合运用,可以提升教师的理论水平,促进社会实践和育人能力的提升,从而全面推动整个师资队伍的建设。

思想政治教育教师队伍建设既离不开理论和实践的学习,更需要评价激励机制的完善。要严把政治关、师德关、待遇关,健全与之匹配的评价机制。思想政治教育者是环境优化的主体,是决定思想政治教育能否取得成效的核心。首先,教师要有较强的政治觉悟和政治敏感度,在大事面前有清醒的认识,对学生的影响始终充满正能量。其次,教师队伍的师德建设,师德师风影响到思想政治教育的效果,教师的品格要高尚、人格要健全。最后,教师待遇保障关系到教师的切身利益,提高待遇水平会吸引更多一流人才,有效增强教师队伍的师资建构。

2、完善思想政治教育的课程体系

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是大学生进行思想政治教育活动的主渠道,因此,思想政治理论课程体系的完善就摆在了首位。课程体系的设置应具有独立性和完整性,课程要具有整体性和系统性,每门学科既是独立的课程,也是相互联系和统一的整体。具体可以从教学内容、目标这两方面入手。

教学内容要有整体观、全局观。站在整体和全局的角度设置每门课程,每门课程的各个部分相互独立又相互统一,所有课程之间也是独立又有内在联系的整体,但要避免重复和交叉。做到以文化人,课程中融入我国优秀传统文化和红色革命文化,优秀传统文化是国家和民族的精神命脉,深入挖掘我国优秀传统文化和红色革命文化的时代价值和现实意义,用讲好中国故事的方式传播中国精神,传承中国文化,认同我们的文化,坚定文化自信。

教学目标要始终抓住立德树人这一主线,虽然各门课程讲授的内容不尽相同,但是根本目标都是育人。充分发挥思政课的铸魂育人作用,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作为教育的主要内容并贯穿于教学的全过程,要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丰富实践作为回答现实问题的重要支撑,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作为教育者的行动指南。坚定信心,强化历史使命和时代责任,培养我国社会主义建设伟大事业的合格建设者和可靠接班人。

3、增强网络思想政治教育的吸引力

进入新时代,网络成为了我们生活学习中不可缺少的部分。网络具有鲜明的虚拟性、隐蔽性、快捷性、难控性等特点,因此,如何围绕社会热点,结合学生关注点和兴奋点,切合新时代特征开展网络思政工作是我们面临的关键问题。环境对人的发展起决定性作用,人的实践更是环境改变的基础,因此,我们可以从主客体两个方面增强网络思想政治教育的吸引力。

尊重学生在思想政治教育活动中的主体地位,掌握学生认知事物的客观规律,找到符合学生兴趣和接受习惯的方式。变抽象为具体,围绕学生需求和时代热点,结合学生的兴趣,及时关注学生使用的网络流行语,把抽象的理论生动化。透过现象看本质,现象是事物的外在表现,本质是事物的根本属性。结合学生关注的热点问题,分析其表象下隐藏的社会问题和矛盾,吸引学生的注意力,帮助学生进一步了解我国现状,深入了解社会热点。

及时更新网络思想政治教育的内容和形式,与时代同步,版面内容要及时更新,形式也要多样化。内容和形式之间相互统一并相互作用,做好内容的更新和形式的创新,推动网络平台和渠道的发展, 发挥网络对思政教育的传播和教学的积极作用。网络思政工作不仅要重视历史,更要关切现实,引导学生正确认识历史使命和新时代担负的责任。运用网络热点帮助学生在历史的进程中分析社会现实,培养历史思维,借助新时代丰富详实的案例诠释何为正确的价值选择,明确学生在新时代的使命和担当。

【注 释】

[1] 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3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434.

[2][3][4] 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1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9.498.498.499.

[5] 骆郁廷.改革开放40年来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队伍建设的历史发展[J].思想理论教育导刊,2018(10).

【参考文献】

[1] 王洪波.马克思实践辩证法的“主体革命性”意蕴——以《关于费尔巴哈的提纲》的三条文本为研究中心[J].江汉论坛,2018(06).

[2] 陈万柏,张耀灿.思想政治教育学原理(第三版)[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15.

【作者简介】

宋佳曼(1993—)女,河南开封人,宁夏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硕士研究生,研究方向:思想政治教育理论与实践.

猜你喜欢

思想政治教育高校
优化国有企业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路径研究
高职学院大学生信仰迷失的原因及对策
加强思想政治课在大学慕课开放课程的地位研究
提升高校官方微信公众平台传播效果的几点思考
浅析红色文化与高职院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
中日高校本科生导师制的比较
试论高校党建工作中的党史教育
学研产模式下的医药英语人才培养研究
新媒体语境下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话语研究综述
高校创新型人才培养制度的建设与思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