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话语体系创新的原则与路径
2020-05-13王舒郑天石
王舒 郑天石
摘要:本文基于互联网时代带来的新特征,在分析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话语体系建设所面临的诸多挑战和机遇的基础上,提出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话语体系创新的几大原则,并对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话语体系的创新路径进行了深入分析。
关键词:互联网时代;思想政治理论课话语体系创新;原则;路径
doi:10.16083/j.cnki.1671-1580.2020.03.023
中图分类号: G64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1—1580(2020)03—0104—04
“话语是思想的‘外衣,是思想掌握群众的 ‘酶。”互联网技术发展迅速,为人们提供了信息共享、沟通交流、情感碰撞的广阔空间,极大方便了人们的生活、工作和学习。如今互联网技术已经在高校教学中广泛应用,它为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提供丰富教学资源的同时,也对其话语体系造成了严重冲击。为了“解决好培养什么人、怎样培养人、为谁培养人这个根本问题,高质量办好新时代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立足于互联网时代的特征,致力于创新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话语体系势在必行。
一、互联网时代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话语体系面临的机遇和挑战
第一,互联网时代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话语体系建设面临诸多挑战。首先,互联网平台传播信息的可信性不高。很多网站缺乏监督管理,对信息发布者的资质没有明确规定,对发布的信息无法做到严格审核,造谣、故意夸大事实、引导错误的社会舆论等现象在网络平台上甚是常见。大学生一般社会经历不足,欠缺明辨是非的能力,很容易受到这些虚假信息的错误引导,对客观事实错误评价,对社会和生活现状不满,从而产生消极心理。其次,互联网话语体系与思想政治理论课话语体系差异较大。从语言风格上看,互联网话语体系呈现新潮、通俗、引人注目等特点,深受大学生的追捧。而思想政治理论课话语体系带有鲜明的政治性、严谨性、科学性。从语言内容上看,思想政治理论课话语体系主要和马克思主义理论、党和国家的大政方针有关,和大学生的日常生活关联甚少。处在互联网时代的大学生,习惯于网络信息带给他们的新鲜感、轻松感和愉快感,对于思想政治理论课的话语体系,他们多数认为过于“官方”、“枯燥”、“有压力”, 甚至一些大学生对于思想政治理论课的话语内容,表现出厌恶、排斥和调侃的态度。同时,大学生每天通过微信、微博、搜索引擎等方式获取大量碎片化信息,互联网信息传播的碎片化虽然提高了信息传播的效率,使读者在短时间内可以获得自己想要的信息,但是也会影响读者的分析和判断,破坏知识体系的完整性,从而导致思想政治灌输功能下降,容易引起大学生对思想政治话语的误读和歪曲,对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话语体系建设形成了严峻的挑战。
第二,互联网时代也为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话语体系建设带来种种机遇。首先,互联网有利于推动思想政治话语更加通俗化、生活化、现代化。过去大部分思政课教师习惯于仅仅用简单的政治话语来表述马克思主義哲学原理、党和国家的方针政策,照本宣科,枯燥乏味,引起学生产生排斥的态度,甚至出现逆反心理,不利于思政课的教学。当今互联网的迅速发展,给思政课话语的生活化提供了条件,思政课教师可以适当运用一些网络上流行的话语、分享网络热点焦点内容来改善思政课话语体系,使思政课话语体系更加贴近生活,更容易被大学生所接受,从而调动大学生的积极性。其次,互联网有利于为思政课构建一种双向、轻松的话语空间。过去的思想政治理论教师以向学生灌输知识为主,教学模式落后,思政课堂成为教师的“一言堂”。学生只能被动接受,而对于自己关心的问题很难有机会表达自己的见解,挫伤了大学生的积极性。况且大学生具有鲜明的独立意识和个体意识,抒发个人观点的欲望强烈,教师如果完全把握话语权,难免让大学生感到压抑和枯燥。在互联网时代,教师可以利用互联网技术,构建网络讨论平台,对一些时政要闻、社会热点焦点问题组织交流讨论,不仅可以给予学生倾诉的空间,而且可以培养学生分析判断社会问题的能力,并引导正确的舆论导向。最后,互联网技术为思想政理论课话语体系的构建提供了媒介。过去由于条件限制,思政课教师只能借助粉笔黑板照本宣科,话语体系也以课本知识为主,因而缺乏生机和活力。互联网技术完全颠覆了传统的思政课教学模式,教师可以通过图片、视频、音频等媒介,向学生呈现全新的课本知识,使思政课话语更加生动化和具体化,为思政课的主客体之间搭建沟通的桥梁,为思政课话语体系增添感召力和吸引力。
二、互联网时代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话语体系创新的原则
第一,坚持政治性和艺术性相统一。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肩负着提高学生的政治素养和思想道德修养,坚定学生的政治立场,为学生树立崇高的理想信念和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培养社会主义合格建设者和可靠接班人的重要使命。因此,思想政治理论课话语体系要能够突出政治功能。同时,在思政课教学过程中,艺术的语言能够起到提高学生兴趣、引导学生思考、增强学生记忆的作用。因此,思想政治理论课话语体系还要带有艺术色彩。尤其是在互联网时代,汉语言发生了一些新变化,呈现出了一些新特点,网络流行语言层出不穷,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要结合互联网时代的语言风格变化,与时俱进,实现思想政治理论课话语体系政治性和艺术性的辩证统一。
第二,坚持理论性与通俗性相统一。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的主要内容是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及其在中国的实际运用、中国的近现代历史和大学生思想道德修养等,其阐述了永恒的真理,总结了丰富的实践经验,严谨科学,内涵深邃,博大精深,富有极强的理论性。而互联网上的信息并不深奥、通俗易懂、浏览速度快,不需要多思考,更容易被人接受和理解。同时,很多大学生的价值观念也有所改变。他们不愿意再去钻研深奥的知识,而是习惯于阅读互联网空间中那些通俗易懂,博人眼球的信息,对于思想政治理论课更是忽视甚至厌倦。因此,在对大学生进行思想引导的同时,思想政治理论课话语体系也要做到理论性与通俗性相统一。
第三,坚持开放性和批判性相统一。针对互联网时代大学生发表意见的话语空间,在倡导开放、自由的讨论时事新闻、焦点问题,表达自己观点的同时,对于一些有违思想道德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评论和观点,要进行批判和教育,促使其改正,帮助其增强道德修养,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对于一些容易引起社会舆论的重大社会问题,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要引导学生坚持正确的舆论导向。
三、互联网时代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话语体系创新的路径
第一,话语体系主体应结合互联网时代特征从宏观上对话语体系的目标、话语体系的方向进行控制和引导。首先,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充分利用互联网平台开展教学任务。互联网技术以图片、视频、音频等作为现代语言文字载体,使教师与学生之间的沟通交流更加形象化、具体化、便捷化。思政课教师要充分运用互联网带来的便利,利用“智慧教室”、“翻转课堂”、“VR技术”等教学形式,加深大学生对课本知识的印象,增强其对思政课的兴趣。其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要利用互联网进行网络话语体系平台建设。思政课教师可以借助微博、微信、校园论坛等网络平台,定期发布讨论议题,组织学生进行讨论,使学生在轻松、平等、自由的氛围中增强思辨能力和表达能力。同时,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要对大学生阐述的观点和见解进行及时的评论,对其中负面的、有违道德的观点及时进行正确的、有针对性的引领和教育。
第二,话语体系客体应被充分的重视并得到有效引导。当代大学生大部分为独生子女,思维独立性、求异性、个体性强。他们一般没有丰富的社会经历,见识相对浅薄,缺乏生活经验,对事物的分析判断能力弱,其中个别学生还对生活现状不满意,对未来信心不足,缺乏远大的理想信念,因而容易受到社会负面舆论的煽动和蛊惑。另外,互联网上信息并不完全可信,很多缺乏事实依据,主要是为了引人注目、获取点击量、提升发布者名气,甚至有些是故意造谣煽动社会舆论、扰乱社会秩序。面对纷繁错杂的网络空间,很多大学生会迷失自我,因此,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要及时掌握大学生的实时舆论动态,正确做出分析评价,对大学生进行正确的思想引领。
第三,思想政治理论课话语体系的内容和方式应进行创新。当代大学生作为运用互联网信息技术最主要的群体,思维活跃,追求时尚,热衷于互联网的潮流化、碎片化、通俗化的语言体系,而严谨、科学的传统政治话语很难被其所接受。当前大部分的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还是习惯使用政治性的话语去授课,这难免会让学生产生距离感甚至厌烦的心理,久而久之就失去了對思政课的兴趣,对思想政治理论漠不关心,认为思政课与自己无关。因此,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务必要对思政课话语体系进行创新。从话语内容上看,思政课教师在教学中可以适当融入一些网络用语、热点词汇。大多数网络用语都是来源于某一或者某些具体事件,是对某种社会现象和社会心理的高度总结,是对一定社会现实的具体反映,具有较强的时代性和代表性。对于喜爱新潮事物的大学生来说,网络语言成为他们认识世界最重要的途径之一。高校思政课教师要在课堂中恰当合理的融入一些网络语言,这样可以增强思政课话语体系的生动性和亲和力,使传统的政治语言充满生机,呈现出时代性和现代化,更能够吸引大学生的注意,增强大学生对思政课的兴趣。从话语方式上看,思政课教师要将政治话语生活化、通俗化,符合当代大学生的话语诉求。当代大学生更倾向于更加贴近生活、更加通俗易懂的话语,而不是“高大上”的政治话语。因此,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要做到话语方式的转换,关键在于把一些难以理解的哲学原理、较为宏观的理论政策转换为日常生活中常用的话语,并可以充分利用比喻、拟人等修辞手法,将晦涩抽象的教材话语变得生动具体。比如马克思在《共产党宣言》中把共产主义比喻成“幽灵”。习近平总书记也很善于运用修辞手法,比如他把“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喻为“总开关”“总钥匙”,把“理想信念”比作共产党人精神上的“钙”。因此,思政课话语体系要做到把教材内容和国家政策进行通俗的、质朴的、生动的解读,增强话语的趣味性、吸引力和感染力,增强思政课教学的生命力。应该注意的是,思政课话语不能为了迎合学生而过度庸俗化,不能误解真理的内涵,不能降低政治理论的品质和价值,不能违背正确的价值取向。因此,对思想政治理论课话语体系内容和方式进行的创新,还需要遵循适度原则。
第四,思想政治理论课话语体系语境应进行创新。语境对语言的含义、结构、内容、风格等方面都能起到明显的制约作用。在课堂上,合理的语境可以增强学生的理解能力、加深学生的印象、提高学生的兴趣。在互联网时代背景下,高校思政课教师可以按照教学内容和目标,在课堂上创设逻辑语境、历史语境、辩证语境、现实语境等多种教学语境。以此培养大学生辩证思维和逻辑思维能力,以便更好的理解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引导大学生用历史的眼光去分析探索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历史进程;增强大学生的思想素养和法律意识。因此,只有为思政课创设有内涵、有魅力、有底蕴的语境,才能真正使学生在不知不觉间受到心灵感化和思想熏陶,达到思想政治理论课立德树人的目的。
最后,我们要达成创新思想政治理论课话语体系的目标,思想政治理论课一线教师任务艰巨、责无旁贷。首先,教师的话语资源应当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伟大实践进程中不断得到升华,不仅要把马克思主义理论吃透、用好,更要着眼于“五位一体”总体布局的深入推进,把马克思主义理论与日常学习、工作、生活相结合,勇于在实践中不断探索。同时也给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带来新任务,各门思想政治理论课都要结合具体授课章节内容深入研究,探索新的在线教学语境下,如何高效发挥思政课主渠道作用,引导学生认识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优势。其次,教师必须对当今时代发展以及现实生活有深刻认识,构建和丰富思政课教学话语体系的时代范式。高校思政课“原理”、“概论”、“史纲” 等使用的统编教材,部分内容的论述话语明显具有历史性。思政课教师要在教学实践中,解决思政课教学话语体系脱离它理应契合的话语环境问题,从理论话语、网络话语、社会与经济发展中新出现的话语、特别是互联网新媒体中形成的“潮语”中发现灵感,恰当地运用到教学中;要关心“00后”大学生的学习状态以及心理特点,提炼新话语,增强教学话语的亲和力与对现实社会的理论解释力,促进教学话语体系与时俱进。只有这样,才能真正激发学生学习思政课的兴趣,才能使思政课迸发其应有的勃勃生机。
[参考文献]
[1]练庆伟.新媒体时代马克思主义网络传播的话语演进[J].思想教育研究,2016(12).
[2]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中共教育部党组关于印发《新时代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创优行动工作方案》的通知[DB/OL].http://www.moe.gov.cn/srcsite/A13/moe_772/201909/t20190916_399349.html,2019-9-3.
[3]王蓉.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吸引力提升策略研究[D].西北农林科技大学,2018.
[4]王丹,于波.新媒体时代高校思政课话语转换的多维建构[J].山西高等学校社会科学学报 2018(07).
The Principles and Approaches for the Innovation of the Discourse System of College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Theory in the Era of Internet
WANG Shu , ZHENG Tianshi
(Jilin Jianzhu University , Marxism Institute, Changchun Jilin 130000,China)
Abstract:Based on the new characteristics brought by the era of Internet, this paper puts forward three principles of innovation in the discourse system of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theory in colleges and universities according to the analysis of many challenges and opportunities in the construction of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theory discourse system in colleges and universities. The innovative approaches for the discourse system of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theory in colleges and universities are deeply analyzed.
Key words: internet era; the innovation of the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theory course; principle; approach
[責任编辑:王 辰]
收稿日期:2019—09—28
基金项目:吉林省教育科学规划高校思政研究专项课题“互联网时代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话语体系创新研究”(课题编号:GS17088)。
作者简介:王 舒(1971—),女,吉林长春人,吉林建筑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 副教授, 硕士。研究方向:马克思主义中国化。
郑天石(1996—),男,江苏徐州人,吉林建筑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硕士研究生在读。研究方向:马克思主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