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时代思想政治理论课建设的六个着力点
2020-05-13张由菊
摘要:新时代,习近平总书记立于新的时空方位,对办好思政课提出了新要求,指明了新方向,既有宏观方略又有微观举措。这就要求我们,办好思政课与进一步加强思政课建设应从以下六点着力研究:其一,如何教育培养人是其立足点;其二,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是其落脚点;其三,教师队伍建设是其关键点;其四,弘扬三大文化是其支撑点;其五,改革创新是其突破点;其六,坚持党的领导是其核心点。
关键词:习近平重要讲话;新时代;思想政治理论课建设;着力点
doi:10.16083/j.cnki.1671-1580.2020.03.022
中图分类号:G64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1—1580(2020)03—0100—04
2019年3月18日,习近平总书记在学校思政课教师座谈会上发表了重要讲话,其内蕴丰实、指向明确,是对于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建设的时代新解,是一个内容丰富、逻辑严谨、论述完整的科学理论体系。高校要深刻领会、贯彻习总书记重要讲话精神,稳稳扭住“用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铸魂育人”的“一条主线”不动摇,牢牢抓住思政课建设的“六个着力点”不放松,积极探索思政课发展的新路径,努力开创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新局面。
一、如何教育培养人是办好思政课与进一步加强思政课建设的立足点
习近平强调:“办好思想政治理论课,最根本的是要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解决好培养什么人、怎样培养人、为谁培养人这个根本问题。”[1]党的教育方针是党的教育事业的“指挥棒”。习近平在十九大报告中指出:“要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发展素质教育,推进教育公平,培养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2]任务具体、方向明确、方略科学,是对于新时代社会主义初级阶段主要矛盾的深刻揭示,清晰回应了“培养什么人”的目标要求,即“培养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科学解答了“怎样培养人”的战略举措,即“发展素质教育,推进教育公平”,明确指出了“为谁培养人”的精准对象,即“党的社会主义建设事业”。思政课大厦建设的逻辑起点即第一块基石,就是要以新时代党的教育方针为根本指南,通盘考量“培养什么人、怎样培养人、为谁培养人”的系统问题导向,致力于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不断培育、输送品学兼优、德才兼备的新鲜血液和骨干力量。
二、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是办好思政课与进一步加强思政课建设的落脚点
习近平强调:“思想政治理论课是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关键课程。青少年阶段是人生的‘拔节孕穗期,最需要精心引导和栽培。”[2]国无德不兴,人无德不立。一个国家、一个民族没有道德基石则终将自毁长城,一个集体、一个人没有道德脊梁必然失信于天下。思政课不仅是授业、解惑的理想场所,更是立德、传道的神圣平台。德立则魂铸,德失则魂散。德才相济是人格完美的统一,德不配位是人才培养的大忌。思政课肩负着培育青年学子“爱国之情、强国之志、报国之行”的特殊使命,思政课建设的价值主旨就是要将立德树人的根本任务落在实处。青少年时期是一个人知识长成、心智形成、品行养成和三观塑成的关键阶段,思政课教师是青少年的思想引路人,是系好其人生“第一粒扣子”的密切践行者。思政课堂作为讲“道”、传“道”、弘“道”的主阵地,首要任务就是要让学生知“道”,悟“道”,信“道”以至立“道”。道之域甚为宽广,德位于先。因此,道德教育即德育便成为衡量思政课成败得失的第一标准。因此,对于青少年的德化育成,要通过思政课深种于脑、厚植于心。思政课的实施就是要以铸魂育人、立德树人为根本任务和落脚点,积极探索符合新时代要求的先进教育教学方法,不断增强行久致远的德育成效。
三、教师队伍建设是办好思政课与进一步加强思政课建设的关键点
思想政治理论课是凸显思想性、强调政治性、注重理论性的课程体系。思政课教师是思政课的首席执行者,是思政课堂的教育教学主导者,是思想政治理论的知识传播者。习近平强调:“办好思想政治理论课关键在教师,关键在发挥教师的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1]可见,思政课能否收到预期效果达至既定目标其关节点在于打造一支综合素质过硬的教师队伍。习近平对思政课教师提出了六项基本要求,涉及政治素养、学识修养和道德涵养三个领域,是新时代对于思政课教师的新标准新规范,是其不断加强自身建设的“修炼指南”。
(一)在政治素养上,一是政治要强。“让有信仰的人讲信仰”,即传道者首先要信道。这就要求思政课教师明确政治站位,坚定政治信仰,增强政治意识,提升政治敏感度,在大是大非问题上要守正审慎科学判断,不能迷失方向陷入歧途,时刻保持清醒的政治头脑。二是情怀要深。范仲淹的“忧先乐后”是一种超脱自我、为国为民的大情怀大境界。思政课教师要以家国情怀为重、民族大义为先,善于在改革开放伟大实践的时代洪流中,从党的政治立场和人民利益的角度出发,去关注社会研究问题,做好保持个体政治定力的“恒星”和影响学生思想的“启明星”。
(二)在学识修养上,一是思维要新。马克思主义是社会发展史上经过长期实践检验的科学理论体系,马克思主义哲学是人类最高智慧的结晶,是对于人们思想、思维、思辨的真理性认识的深厚沉淀。思政課教师要以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为引领,不断思考创新课堂教学方式方法,让学生深刻体会到思考的魅力、思辨的魔力和思想的生命力以及思维的创造力,引导学生从灵魂深处主动追求真理,掌握科学的思维方法。二是视野要广。视野是一个人气度、胸怀和格局的充分彰显。思政课教师要有政治高度、全局意识和宽广视域,自觉以“历史眼光、世界眼光、时代眼光”去分析现存问题,解释社会现象,不忘以史为鉴又紧跟时代潮流,既聚焦当下又展望国际前沿,让学生在全方位的视角中、在多元化的对比中学得真知、悟得真道、求得真理。
(三)在道德涵养上,一是自律要严。学高为师,德高为范。思政课教师要对自己的言行严格规范,无论在教学场域还是生活空间,无论在现实社会还是网络虚拟世界,都要表里如一,自觉遵循行规操守,弘扬社会主流价值观,引发积极向上正效应,杜绝消极影响负能量,不能以人格扭曲、身份裂变的“两副脸孔”示人,要洁身自爱、慎独自警,做好学生的道德楷模和行为标杆。二是人格要正。思政课教师必须具有为人师表、作风正派、人格高尚的品行特质。教师有人格魅力,才能使学生真心佩服、真正信服,才能有磁场吸引力,从而感召学生积极主动求知求真,感染学生亲师信道。“一支队伍、三个领域、六项要求”是习近平对于思政课教师队伍建设的总动员。
四、弘扬三大文化是办好思政课与进一步加强思政课建设的支撑点
文化是一个民族传承的血脉基因,是一个国家延续的精神脊梁,是一个人发展进步的动力之源。文化生成于不同的历史时期和社会发展阶段,文化的张力呈现出历史逻辑本真性和体系建构本能性的双重融合。习近平指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文化自信不断增强,为思政课建设提供了有力支撑。中华民族几千年来形成了博大精深的优秀传统文化,我们党带领人民在革命、建设、改革过程中锻造的革命文化和社会主义先进文化,为思政课建设提供了深厚力量。”[1]优秀传统文化、红色革命文化和社会主义先进文化构成了中华民族的文化图景与完整谱系。文化自信是一个国家、一个民族发展中更基本、更深沉、更持久的力量。[2]文化自信源于国家认同感和民族自豪感,源于生生不息、延绵不绝的民族精神。究其根本,文化是一種精神舍利和意志图腾。从一个国家发展战略的高度来看,文化是国家软实力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意识形态领域论争的主战场。文化阵地是精神领域的制高点。思政课是传承优秀文化、弘扬民族精神的重要时空场域,思政课教师要努力探索国家发展的深层文化逻辑和历史文化体系,要充分挖掘具有中国烙印和民族特色的优秀传统文化,具有抗争精神和爱国情怀的红色革命文化,具有时代特征和引领功用的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经济全球化的发展也推动了文化全球化的进程。作为对外汉语言文化传播的主流平台和国家名片,我国的孔子学院已然遍布全球。以高速铁路、移动支付、电子商务等“新四大发明”为代表的先进科技文化已经深入人心,影响世界。中国文化体系和文化精神所展现的吸引力、号召力、领导力正日益凸显,这对于激发学生历史自豪感、建树其文化自信心以及培植其爱国主义精神会起到潜移默化的显著效果。
五、改革创新是办好思政课与进一步加强思政课建设的突破点
习近平强调:“推动思想政治理论课改革创新,要不断增强思政课的思想性、理论性和亲和力、针对性。”改革创新是促进思政课不断突破的根本抓手,是保证思政课充满生机、取得实效的活水源头,应遵循“八个统一”的原则方法。“八个统一”是对于思想政治工作规律、教书育人规律和学生成长规律的科学揭示,是思政课在方法、模式、平台等方面改革创新的实践指南。
(一)要坚持政治性和学理性相统一。思想政治理论课的特质首先在于其政治性,这就要求思政课教师处理好教育教学中“立场与真理”的关系问题,讲授马克思主义以及中国化马克思主义理论体系必须坚守政治站位的原则,思想可以探讨研究,大是大非面前不容置疑。唯有旗帜鲜明、立场坚定,真理才有立足之地和强大说服力。
(二)要坚持价值性和知识性相统一。这就要求思政课教师处理好教育教学中“育品和讲学”的关系问题,将科学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渗透于传授知识的全过程,以兼顾学生品行和学识的培养。
(三)要坚持建设性和批判性相统一。这就要求思政课教师处理好意识形态中“破与立”的关系问题,时刻把握主流,提高警惕,对于历史虚无主义、新自由主义以及西方鼓吹的中国威胁论、中国崩溃论等反华思潮要予以理性批驳,从而树立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政治威严和经济地位。
(四)要坚持理论性和实践性相统一。这就要求思政课教师处理好教育教学中“知与行”的关系问题,不仅要坚守课堂理论教学,更要重视开拓实践教学的领域、方式和平台,引导学生到社会的“大课堂、大熔炉”中历练磨砺,以增强其适应社会、服务社会、造福社会的意识与能力。
(五)要坚持统一性和多样性相统一。这就要求思政课教师处理好教育教学中“变与不变”的关系问题,对于思政课程的设置、教学目标的制定、教材使用的规范以及教学管理的实操方案等要严格按照国家标准做一体化设计和统一性要求,又要因地、因时、因势制宜,不断创新教育理念、改革教学方法、优化培养体系,以满足因材施教的多元化需求。
(六)要坚持主导性和主体性相统一。这就要求思政课教师处理好教育教学中“师生地位”的关系问题,对于自身角色的定位要有科学认知。思政课教学中,教师与学生都不能缺位。教师主导教育教学的全程,是指挥者和管理者;学生是主体存在,是表演者和实操者。只有充分考虑学生的主体性作用,才能根据学生需要,遵循教育规律,合理规划学生的发展路径与培养方案。
(七)要坚持灌输性和启发性相统一。这就要求思政课教师处理好教育教学中“开与合”的关系问题。理论讲解必不可少,但一味“填鸭”只会导致学生厌烦,陷于被动接受甚至心脑关合排斥拒绝。相反,诱导启发能让学生变被动为主动,从而积极参与讨论、激发创意、创新和创造力。因此,把握住这两者的平衡点至关重要。
(八)要坚持显性教育和隐性教育相统一。这就要求思政课教师处理好教育教学中“思政课程和课程思政”的关系问题。他山之石可以攻玉。思政课教师要坚守“思政课程”的显性教育,也要重视“课程思政”的隐性教育,力求“明线与暗线”的默契融合。思政课是公共必修课,涉及到各个学科领域、不同专业方向的广泛学生群体。思政课教师备课授课,不能只囿于“思政课程”的思维局限与狭小范畴,应有效结合学生各个专业的特点和内容,充分挖掘其专业课程中所蕴含的思想政治教育的丰富资源,积极与专业课教师联络沟通,共同谋划“思政教育和专业教育相结合”的“大思政”教育模式,以实现全员全程全方位育人,最大限度地提升思政课的效用。
六、坚持党的领导是办好思政课与进一步加强思政课建设的核心点
习近平强调:“办好中国的事情,关键在党。各级党委要把思想政治理论课建设摆上重要议程,抓住制约思政课建设的突出问题,在工作格局、队伍建设、支持保障等方面采取有效措施。”党的领导是思政课建设的主心骨、坚强堡垒和政治保障。
(一)宏观上,要着眼顶层设计,“建立党委统一领导、党政齐抓共管、有关部门各负其责、全社会协同配合的工作格局”。其一,当前,思政课教师队伍建设至关重要。习总书记对其方法路向进行了论述和部署:“要配齐建强思政课专职教师队伍,建设专职为主、专兼结合、数量充足、素质优良的思政课教师队伍。”量足质高、业务精强是对于思政课教师队伍建设的基本要求。其二,思政课的课程体系要从小学、中学到大学甚至硕博研究生阶段进行全盘考虑、整体布局。习总书记指出:“要把统筹推进大中小学思政课一体化建设作为一项重要工程,推动思政课建设内涵式发展。”思政课课程体系化建设关乎全局,要凸出内涵建设,完成从“教材体系——教学体系——学生认知体系——学生信仰体系”的科学转换。要确保教材内容体系的逻辑性、完整性、贯通性与可读性,极力避免其断裂性、重复性、碎片化和泡沫化;要彰显出教学方法的阶段针对性、灵活多样性和开拓创新性;要展现出实践教学平台的创造性、实操性和时代前沿性。
(二)中观上,要加强综合施治,“学校党委要坚持把从严管理和科学治理结合起来”。其一,管理要严格。可通过推门听课、发放调查问卷、与学生座谈交流等方式,加强思政课教师队伍思想作风、教学能力等建设;通过集中学习、业务培训等形式,加强其政治觉悟和理论自信等建设。其二,治理要科學。针对普遍情况,查摆突出问题,建立合情合理、科学高效的考评体系与奖惩机制,以表彰先进、鞭策后进,惩戒冒进、激进和不思进取者。
(三)微观上,要身体力行,做到“三个带头”,即“学校党委书记、校长要带头走进课堂,带头推动思政课建设,带头联系思政课教师”。其一,党委书记是学校思政教育工作的第一政治责任人,是思政课的第一岗位负责人,要率先垂范,带头坚持沉基层、下课堂、摸实情,主动与思政教师交流、交心、交友,多送人文关怀,为其排忧解难。其二,党委书记要积极建树“大教育”全局观,整合校内各院系教育资源,打通育人瓶颈,协调好专业课程和思政课程的密切配合,解决好“思政育人”和“专业育人”的融合问题,并鼓励各个领域、各条战线的教学名师和专家学者深入思政课堂传道、授业、解惑,给学生带来情感熏陶、精神震撼和思想滋养,为铸魂育人做出贡献。
习近平总书记在学校思政课教师座谈会上的重要讲话是新时代加强思政课建设的转折点。习近平擘画了思政课建设与发展的整体布局和崭新图景,明示了办好思政课的时代要求和方法体系。高校要狠抓“六个着力点”,宏微协作、同向发力,进行科学性、全面性、系统性研究和部署,积极推动思政课建设。
[参考文献]
[1]习近平主持召开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座谈会强调:用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铸魂育人贯彻党的教育方针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N].人民日报,2019-03-19.
[2]习近平.在中国共产党第十九次全国代表大会上的报告[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7.
In the New Era,the Six Focus Points of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Theory Course Construction
ZHANG Youju
(NanFang College of Sun Yat-sen University,Guangzhou Guangdong 510970,China)
Abstract:In the new era, General Secretary Xi Jinping,standing in a new space-time orientation, has put forward new requirements and pointed out new directions for running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courses, which include both macro-strategies and micro-measures. This requires us to do a good job of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courses and further strengthen the construction of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courses from the following six points:first,how to educate and train people is its foothold;second,the implementation of the fundamental task of building a virtuous person is its foothold;third,he construction of teachers is its key point;fourth,the promotion of three major cultures is its support point; Fifth, reform and innovation are its breakthrough point;sixth,adherence to the leadership of the Party is its core point.
Keywords:Xi jinpings important speech;new era;construction of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theory course;focus points
[责任编辑:刘爱华]
收稿日期:2019—08—30
基金项目:2016年广东省省级教学质量工程项目“思想政治教育实践教学团队”(GDZL1606)。
作者简介:张由菊(1977—),女,河南新乡人,中山大学南方学院马克思主义学院,副教授,法学硕士。研究方向:思想政治教育,马克思主义及其中国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