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中国共产党对中华传统文化的重塑

2020-05-13沈先陈

新西部下半月 2020年3期
关键词:中华传统文化重塑中国共产党

【摘 要】 文章介绍了旧民主主义革命时期中国传统文化的颓势,探析中国共产党对中华传统文化的重塑:早期的否定时期,陈独秀等中国共产党人,继承其在新文化运动中的思想,对中华传统文化持否定的态度;初步了解时期,在遵义会议之后,中国共产党运用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提出批判性继承的原则,提倡对待传统文化要取其精华,弃其糟粕;完全否定时期,社会主义改造之后到文化大革命时期,在以“阶级斗争”为纲的指导思想下,对传统中华文化进行彻底的否定,中华文化遭受极大的破坏;快速发展的新时期,十一届三中全会后,中华文化重塑进程在改革开放之后重新接续,对中华传统文化进行批判继承,形成具有民族特色、民族品格的社会主义文化。

【关键词】 中国共产党;中华传统文化;重塑

中华文明拥有五千年历史,中华文化亦源远流长。传统社会,我们的文化曾长期繁荣,文化自信也长期保持。鸦片战争后,随着列强的侵略,中国逐步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我们从以前的“天朝上国”心态逐步沦为到对自己文化的不自信状态。在应对外敌屡遭失利的过程中,我们变得也越来越质疑自己的文化。我们提出“打倒孔家店”,一些人甚至主张废除汉字,我们从一个极端逐渐走向另一個极端,我们从极度的文化自信走向文化不自信。这样一种错误的状态持续的中国共产党成立以后,才逐步改变。中国共产党用马克思主义原理科学解读中华传统文化,整饬民族精神,重塑民族自信,我们逐渐找回文化自信之心。因此,我们应认真总结中国共产党对中华民族精神的整合、文化自信的提振。

一、旧民主主义革命时期的文化颓势

鸦片战争的枪炮声,惊醒了仍沉醉在“天朝上国”迷梦中的人们,中国被迫打开国门,卷入资本主义世界市场。在面对三千年未有之大变局时,从统治阶级到普通民众普遍是麻木,面对列强的坚船利炮,更多的是惶恐。林则徐、魏源等第一代先进的中国人提出,“师夷长技以制夷”,强调通过学习西方先进的“器物”,来抵御西方的侵略。曾国藩、左宗棠、李鸿章等人将这一思想继承下来,主张在不改变封建制度的前提下学习西方先进的技术来抵抗侵略、维护统治。这一时期中国人仍坚持传统文化不动摇,固守传统,但承认在科学技术上已经落后西方。在传统的方式无法解决现实危机时,先进的中国人开始质疑传统中华文化。

19世纪末,为了学习西方资本主义制度的需要,资产阶级维新派纷纷著书立说批判中华传统文化。维新派对中华传统文化糟粕的批判是符合历史潮流的,但由于其采取片面的立场,对中华传统文化中的精华也予以否定。当资产阶级革命派登上历史舞台之时,为了宣传革命思想,资产阶级革命派对中华传统文化更是进一步的否定。资产阶级维新派和革命派由于其阶级的局限性,采取肯定一切或否定一切的态度,这就造成人们对中华传统文化的质疑,使人们对中华文化不自信。

新文化运动中,为了更好的宣传西方的思想,涤荡封建文化糟粕,讨伐袁世凯的文化复古,新文化运动中的领导者,提出较为激进的口号:打倒孔家店、实行文学革命,提倡白话文,甚至有甚者要废除汉字。易白沙强调,孔子尊君权,漫无限制,又言人治不言法治。[1]新文化运动早期,陈独秀、胡适等人,由于受到西方资产阶级思想的影响,没有马克思主义者所拥有的辨证思维,因而在对待中华传统文化上具有很大的片面性。少数的新文化运动领导者提出要全盘否定传统中华文化,这就间接对中华文化产生更大的冲击,我们文化上的颓势更加的加重。

从1840年到1919年,我们受西方侵略日益加深,我们尝试各种方法救国但终未能成功。我们从器物学习到制度学习,都未能挽救民族危机。少数的激进人士甚至提出要全盘否定中华文化,才能走向现代化。为了寻找救亡之路,我们甚至提出以放弃中华文化为代价,全面学习西方。旧民主主义革命时期,中华文化总体上是颓势状态。

二、中国共产党对中华传统文化的重塑

旧民主主义革命时期,各个阶层在尝试各种救国方案之后,仍然无法挽救民族危亡。在挽救民族危机不断碰壁的情况下,在建构现代民族国家过程中所出现的焦虑,我们将矛头对准中华传统文化,认为必须全盘否定中华传统文化,才能解决现实危机。这一情况在中国共产党成立之后,经过无数人的艰辛探索,才得到不断改善。中国共产党对于中华传统文化的认识也是在不断完善中。中国共产党在成立之初,对中华传统文化没有深入的认识。土地革命时期,中国共产党开始审视中华传统文化。抗日战争时期,中国共产党对中华传统文化开始有了清醒的认识。随着中国共产党对中国国情认识逐步加深,中国共产党对中华传统文化的认识逐步走向理性。中国共产党将中国传统文化与马克思主义相结合,对中华传统文化进行重塑,形成具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文化。

1、早期的否定时期

早期,陈独秀等中国共产党人出于宣传马克思主义,进行政治和思想斗争的需要,基本继承其在新文化运动中的思想,对中华传统文化持否定的态度。陈独秀在《再论孔教问题》文中,提出要毁坏全国所有的孔庙。瞿秋白在《新青年》杂志中写道,青年要与一切旧思想做坚决的斗争,以颠覆旧思想。大革命失败之后,我们党进行的主要是武装斗争,党的主要任务是深入农村、发动群众,实行土地革命,对于中华文化来不及正确看待,没能及时调整党在初期的策略。另一方面,由于国民党反动派在执政之后,为了维护自己的所谓“合法性”,大肆宣扬传统文化中的“忠君”、“三纲五常”思想,复辟传统文化的糟粕。在基层农村,实行落后的保甲制度,加强对农村的控制。这也导致,我们对中华传统文化持否定的态度。

2、初步了解时期

在遵义会议之后,我们党逐步摆脱共产国际,在政治上走向成熟,能够独立解决自身问题。瓦窑堡会议后,我们党制定全面抗战方针,党对于中国革命和国情开始有了清晰的认识。我们党对于运用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解决中国问题,日渐成熟。中国共产党运用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提出批判性继承的原则,提倡对待传统文化要取其精华,弃其糟粕。毛泽东在党的六届六中全会上提出,“学习我们的历史遗产,用马克思主义的方法给予批判的总结,是我们学习的另一个任务。我们这个民族有数千年的历史,有它的特点,有它的许多珍贵品。对于这些,我们还是小学生。今天的中国的历史的中国的一个发展:我们是马克思主义者,我们不应当割裂历史,从孔夫子到孙中山,我们应当给与总结,继承这一份珍贵遗产。”[2]1940年,毛泽东在《新民主主义论》里提出要发展民族的科学的大众的文化,[3]提倡要发展具有民族特色的、科学的为人民群众所喜闻乐见的文化。中国共产党在对待中华传统文化上,已经趋于理性,持有正确的态度。1949年,新中国成立之后,针对文化领域的发展,毛泽东提出“百家争鸣、百花齐放”的文艺发展方针,提倡文艺工作者要坚持马克思主义的指导,深入基层,创造具有中国特色的文艺作品。这一方针符合基本国情,极大的调动了文艺工作者的积极性,社会主义文化发展出现高潮。中国共产党将中华传统文化与马克思主义相结合,创作出具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文化。

3、完全否定时期

社会主义改造之后,我国的社會主义事业进入快速发展时期,但在社会上出现了反对社会主义制度、反对中国共产党领导的现象,我们党及时进行反“右”斗争。中国共产党犯了反“右”扩大化的错误,将一批文艺知识分子错误定为“右”派,压制文艺工作领域的积极性,使得文化的发展趋于缓慢。虽然我们党进行过一些调整,但未能从根本上调整错误路线。文化大革命更是对中华传统文化造成严重的破坏。文革期间,党将许多的中华传统文化作为封建糟粕,加以批判,提出要破除旧思想、旧文化。一些传统文物古迹遭到破坏,文艺工作者遭到迫害。党在建国初期所提的“百家争鸣、百花齐放”的方针,无法得到贯彻。在以“阶级斗争”为纲的指导思想下,对传统中华文化进行彻底的否定,中华文化遭受极大的破坏。刚刚起步的中华传统文化的重塑进程几乎处于中断。

4、快速发展的新时期

十一届三中全会后,党抛弃“以阶级斗争”为纲的错误路线,批判两个凡是的错误思想,重新确立解放思想,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伴随着政治经济生活的恢复正常,文化领域内的拨乱反正也逐步开始,社会主义文化的发展重新提上日程。1986年9月,十二届六中全会讨论并通过了《关于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指导方针的决议》。《决议》将社会主义精神文明的内涵,明确为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批判继承历史传统而又充分体现时代精神、立足本国而又面向世界的文明。[4]这一决议不仅继承建国初期的“双百方针”,而且为我们党进一步理性认识中华传统文化、发展社会主义文化提供正确的指导思想。在这一决议指导下,我国社会主义文化迅速发展,对中华文化的研究不断深入。在世纪之交,我们党面对着加入世界贸易组织、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等重大任务,以江泽民为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提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强调党要始终代表中国先进文化 的前进方向,进一步推动中华文化与社会主义文化融合发展,成功把社会主义文化的发展推向新世纪。胡锦涛在十七大报告中进一步指出,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必然伴随着中华文化繁荣兴盛,要更加自觉主动地 “推动社会主义文大发展大繁荣。[5]文化作为综合国力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新时期各国软实力竞争的重要手段。从改革开放到十八大前,我们党对中华传统文化的认识不断深入,中华传统文化在新时期不断得到重塑,中华传统文化的复兴之路日渐明朗,文化重塑逐步按照富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文化发展道路开展。

十八大之后,习近平总书记高度重视中华传统文化的作用,针对传统文化的发展曾多次发表重要讲话。习近平总书记在庆祝建党95周年大会上,他正式提出了 “四个自信”的思想:“要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文化自信,” “文化自信,是更基础、更广泛、更深厚的自信。[6]在党的十九大报告中,他进一步强调: “文化自信是一个国家、一个民族发展中更基本、更深沉、更持久的力量。”[7]习近平总书记多次强调,中华文化拥有五千年的历史,源远流长、博大精深,是我们民族发展最深厚的根基,给予文化发展丰富的营养,要不断推动文化创新,推动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创造性发展。中华文化重塑进程在改革开放之后重新接续,经过历届中央领导集体的努力,我们逐步找到中华传统文化的重塑之路。十八大以来,在追寻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在进行具有许多新的历史特点的伟大斗争征途中,在全面深化改革中,中国共产党对于中华文化的认知达到一个新的高度。中国共产党始终坚持在马克思主义指导下,对中华传统文化进行批判继承,形成具有民族特色、民族品格的社会主义文化。中国共产党不仅重塑了中华文化,而且改变了长期存在的文化不自信,确立了对中华文化的自信。

近代以来,由于中华民族在近代化中的衰弱,导致中华文明的衰弱、中国文化的颓势,所以在挽救民族危亡的同时,也面临着重塑中华传统文化的使命。中华文化重塑的道路不是一帆风顺的,各个阶层或有意或无意都曾尝试重塑中华传统文化,但囿于阶级或时代的局限性,都未能实现中华传统文化的重塑。中国共产党成立之后,就自觉担负起重塑中华传统文化的历史使命。我们也走了很多的弯路,犯了许多的错误,但终成功找到中华传统文化的重塑道路,使得中华传统文化在社会主义新时期重获新生。面向未来,我们要在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发展道路的基础上,进一步推动中华文化的创新,使得中华文化成为中华民族复兴路上的精神标识。

【参考文献】

[1] [美]周策纵.“五四”运动史[M]. 北京:世界图 书出版公司北京公司, 2016.76.180.

[2] 毛泽东选集(第2卷) [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1.

[3] 毛泽东选集(第2卷) [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1.

[4] 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党的历次全国代表大会中央全会重要文件选编·上册[M].北京: 中央文献出版社,1997.421.

[5] 十七大以来重要文件选编·上册[M].北京: 中央文献出版社,2009.28.

[6] 习近平.在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95周年大会上的讲话[M].北京: 人民出版社,2016.12,13.

[7] 习近平 .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夺取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胜利———在中国共产党第十九次全国代表大会上的报告[M].北京: 人民出版社,2017.23.

【作者简介】

沈先陈(1994.10—)男,汉族,安徽蚌埠人,南京邮电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研究生,研究方向:中国道路.

猜你喜欢

中华传统文化重塑中国共产党
“双减”正加速重塑教育出版
新春特辑:我们的“重塑”
重塑未来
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周年书法作品选
中国共产党100岁啦
热烈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周年
中国共产党第十九届四中全会在京胜利闭幕
撞色拼接
谈如何在小学教育中弘扬中国传统文化
论孙中山对中华传统文化的继承创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