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基于就业导向的商务英语专业大学生培养研究
——以天津某大学为例

2020-05-13任玉君

黑河学院学报 2020年3期
关键词:商务英语问卷变量

任玉君

(淮北师范大学 外国语学院,安徽 淮北 235000)

随着高等教育事业的不断发展,我国的大学教育逐渐转变成为“大众化教育”。自2010年以来,全国高校毕业生人数按照2%至5%的同比增长率逐年增长。据教育部统计,2019届全国普通高校毕业生高达834万人,创历史新高。

随之出现的问题,就是大学生就业困难。针对当前现状,大量毕业生涌入就业市场导致的供大于求只是表层原因,根本原因是大部分高校毕业生就业能力不足,无法满足企业的真正需要。就业能力的培养才是提高高校就业成功率的重中之重。

英国经济学家贝弗里奇(Beveridge)于1909年开始进行就业能力的相关研究。认为就业能力即“可雇用性”,是指个体获得和保持工作的能力。从狭义角度上看,就业能力指个人找到工作的能力,而广义角度上,其还包括持续完成工作、实现良好职业生涯发展的能力。关于就业能力,国内外学者都已经进行了多样化的论述和研究[1]。

近年来,国外学者对于就业能力的研究,主要集中在就业能力的模型建构和培养两方面。萨维林(Savilene)和约翰(John)从企业需求出发,探讨影响管理学毕业生就业能力的因素,构建其就业能力模型[2]。

而萨基特(Saket)则通过问卷调查,运用结构方程模型法进行分析雇主所重视的各项就业能力[3]。而国内学者多集中于研究就业能力的培养机制和策略。李晶对部分南京大学2013届本科毕业生进行访谈调查,从而得出结论:应当优化我国高校社会实践活动,从而促进大学生就业能力的培养[4]。

商务英语于2007经教育主管部门批准,正式成为独立的本科专业。作为一门新兴交叉学科,商务英语旨在培养应用型、复合型且具有国际化视野的人才。笔者以就业为导向,采用问卷法进行相关调查,有助于学校了解该专业学生的优劣势,促进教学水平提升。

一、分析样本的引入

1.研究对象

本文选取天津某大学商务英语专业大学生为研究对象,共发放200份问卷,收回163份,回收率为81.5%,其中男生22人,女生141人。各年级的被试人数占比为:大一8.59%,大二27.61%,大三41.1%,大四22.7%。

2.研究方法

因子分析是将具有错综复杂关系的变量(指标)综合为数量较少的几个综合变量(称之为因子),以再现原始变量与因子之间的相互关系[5]。换言之,因子分析的基本思想就是通过变量的相关系数矩阵内部结构的研究,找出能够控制所有变量的少数几个公共因子去描述多个变量之间的相关关系,然后根据相关性的大小把变量分组,使得同组内的变量之间相关性较高,但不同组的变量相关性较低[6]。

因子分析法的基本步骤如下:

(1)确定分析变量,收集数据资料;

(2)对问卷原始数据进行标准化;

(3)计算所选变量的相关系数矩阵,判断所选变量是否适宜做因子分析;

(4)提取公共因子:通过计算初始载荷矩阵,确定公共因子的个数;

(5)因子旋转:通过坐标变换使每个原始变量在尽可能少的公共因子之间有密切关系,有利于解释公共因子的实际意义;

(6)计算公共因子得分,进一步对数据进行综合评估。

二、商务英语专业学生就业能力分析过程

1. 整体问卷信效度的检验

(1)信度

表1 问卷数据信度

通过对整体量表数据进行信度分析,可以看到表1中知识要求的克隆巴赫系数值为0.844,技能要求为0.795,能力素质要求则为0.94。各个维度的信度情况均较好且总体的信度值为0.913(极好适宜程度),表明问卷数据具备良好的可靠性和真实性,足以进行深入分析。

(2)效度

表2 KMO和巴特利特检验

通过对整体量表数据进行效度检验,由表2得到KMO值为0.876且Bartlett球形检验中的显著性值为0.00<0.05,表明问卷量表数据效度良好,即问卷数据具备一定的区分性和有效性,有助于进行进一步的因子分析。

2.商务英语专业大学生就业能力因子分析

由表3可知,通过主成份分析法,可知大部分题项的成分提取较高,基本保留了原题项成分。其次,基于方差贡献率和特征值的共同考虑,可提取3个公共因子,公共因子1的方差贡献率为25.865%,公共因子2为16.306%,公共因子3为14.061%,总方差贡献率为56.232%,提取的3个公共因子具备一定的解释力,是比较合理而有效的。

根据旋转后的成分矩阵中各个成分所包含的题项,可将公共因子1命名为能力素质要求F1,公共因子2为知识要求F2,公共因子3为技能要求F3,详见表4。

表4 商务英语专业大学生就业能力体系

构建了商务英语专业大学生就业能力体系后,根据表3中公共因子旋转的因子载荷矩阵,可分析各指标在因子上的载荷大小,即计算各个指标成分比重以及综合因子得分函数:

表3 总方差解释

表5 学生各个维度以及综合得分情况(前15名学生数据)

其中能力素质要求占比最高(0.460),其次为知识要求(0.290),技能要求最低(0.250)。这说明了高校在注重学生的能力素质培养的前提下,也要重视传授知识和提升技能,缺一不可。

三、研究结果及启示

通过函数实证计算可得出结论:总体得分最高的学生不代表综合评价得分最高,详见上页表5(选取前15名学生数据)。

根据上述结论,高校可从以下三方面培养商务英语专业大学生的就业能力。

1.准确定位市场的就业需求

在培养学生就业能力的过程中,高校应当努力了解企业用人需求。多数商务英语专业大学生毕业后,选择在银行、投行或相关行业内就业。这要求高校关注行业环境,包括经济发展情况和劳动力需求。根据市场调查和雇主访谈,高校在评估学生就业能力后,可准确定位目标市场的就业需求。一方面,可以适当调整增减所设置课程,全方面提升教学体系及模式;另一方面,也有利于进行就业指导和职业规划,引导学生正确认识就业环境,树立正确的择业观和就业观。

2.不断促进教师的多元发展

商务英语专业不仅需要授课教师具备相应的英语基本功,也要求教师掌握一定的商务专业功底。目前,高校内该专业教师多是从英语教学方向转型而来,在授课过程中缺少相关知识以及技能的教育。为促进教师的多元化发展,高校可从以下两方面入手。第一,在学校条件允许的情况下,选派组织骨干教师去往国内外高校或者企业进修或访学,培养“双师型”教师。第二,鼓励在岗教师不断充实自己,考取相关专业资格证书,如会计资格证或人力资源管理师等;英语语言功底较强的教师可以报考商贸类资格证;商科功底较强的教师也可报考BEC等级证书。

3.全面开发学生的就业能力

学生是课堂的主体,但在就业市场上却处于弱势地位。从以上就业能力数据来看,天津某大学商务英语专业大学生的知识要求和技能要求分数较低,平均分仅有3.39分和3.59分左右。因此,教师在日常教学工作中,可以在评估学生能力后因材施教。校内实验室采用线上线下相结合的方式,帮助学生在练习和实践中更好地理解课堂知识。在校外实习基地,应鼓励学生多向企业内部的专业人才学习,培养学生的实际操作能力,校企结合,弥补校内教育的不足和缺陷。

猜你喜欢

商务英语问卷变量
抓住不变量解题
商务英语通用语研究:现状与反思
也谈分离变量
“任务型”商务英语教学法及应用
The Enlightenment of UK Modern Apprenticeship on Training Courses for Business English Major in Application—oriented Undergraduate
问卷网
问卷大调查
跨文化情景下商务英语翻译的应对
分离变量法:常见的通性通法
问卷你做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