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衰病人实施心脏再同步化治疗的价值探究
2020-05-13谭宇军邓秀娟
谭宇军 邓秀娟
(湖南省中医药研究院附属医院,湖南长沙410007)
临床上心力衰竭(heart failure)简称为心衰,患者之所以会因为此疾病产生不适感,主要由于心脏收缩性与舒张性在运作时发生障碍,静脉回心血量无法完全排出心脏,其中血液的堆积过多动脉系统血液无法满足正常灌流量,从而引起的心脏循环障碍[1-2]。此种障碍的临床表现便是肺淤血和静脉腔淤血等,许多患者在患有此病的同时还伴有其他并发症,这也印证了心力衰竭并非是独立性的疾病,但它是心脏病发展的最终阶段。由于心室的重构心脏的收缩频率不同,进而导致心脏问题逐渐加重,药物治疗虽能减轻心脏不适之症,但终归无法增加预后效果缓解病情,借助置入双心室起搏系统,纠正房室、室间延迟性使心脏收缩增加同步性,影响心脏射血与输出量增加,以此治疗心衰提升治愈能力[3]。本次研究便针对此问题展开实验,已获得较好效果,详情报告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实验对象选择我院收治的2018年1-12月心衰患者共计44例,使用随机数字分配法将其分成两组,每组患者22例。实验1组患者仅实施常规药物治疗,实验2组患者除接受常规治疗外增加再同步化治疗法(CRT),经治疗后观察患者临床治疗效果与心脏功能指标,此次实验患者中患有缺血性心肌病12例、扩张性心肌病10例;房颤患者6例、窦性心律16例;并发高血压患者8例、糖尿病患者4例。
纳入标准:(1)所有患者均符合病情实验标准,并以签署知情同意书;(2)经药物治疗后心功能分级为Ⅲ、Ⅳ级患者;(3)左心室射血分数为35%以下。排除标准:(1)对麻醉药物与常规治疗下治疗心衰药物过敏者;(2)近期有过内脏出血历史者;(3)患有严重精神疾病患者;(4)正在妊娠期或哺乳期的患者,(5)18岁以下患者。
此次参与实验患者男性共计20名,女性共计24名,实验1组女性12例,男性10例,年龄50-80岁,平均年龄(65.3±5.1)岁,平均住院时间(24.6±6.7)d;实验2组女8例,男性14例,年龄61-79岁,平均年龄(67.7±8.8)岁,平均住院时间(26.5±8.2)d。针对患者年龄、性别与治疗时长等基线资料进行比较和分析,两组差异不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
1.2 方 法
此方法针对左心室传导阻滞患者,经受CRT检查并需要介入室C型X线机心室经过右锁骨下方静脉穿刺,接入起搏电极,将患有窦性心律患者将三根电极放在患者右心室的心尖部位与右心耳以及冠状静脉的分支中。将患有房颤的患者使用两根电极放置在右室心尖与冠状静脉分支部位,将电极固定完善后使用囊袋放进三腔起搏器。针对冠状动脉使用造影术进而选取心内冠状静脉,借助BWM导丝将其经过冠状窦口送进左室的起搏电极直至左心室侧壁和后壁,且在今后的一周至12周内进行A_V、V_V优化。
同时进行常规药物治疗,使用β受体阻断剂用以稳定病情,缓解心脏不适感,≤40%患者都必须使用,除非患有严重耐药性或者不耐受。多数心衰患者会发生尿潴留现象,建议静脉注射呋塞米或托拉塞米,能快速降低负荷量,呋塞米静脉注射20-40mg剂量,每小时5-40mg,开始输液的前6h,总剂量不能超过80mg,24h摄入量应限制在160mg之内,同样也可以使用托拉塞米静脉注射。
1.3 观察指标
针对心衰患者进行心脏同步化治疗,若统计结果成立并心脏功能有所改善,证明治疗有效率较高,此次实验临床价值明显。
1.4 统计学分析
基于SPSS21.0版本统计学软件进行统计和分析,计数型指标以例n(%)表示,行χ2检验,记录资料使用以±s描述,行t检验。以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对比两组患者心脏功能改善状况
实验结果得出,实验2组患者QRS波时限、左心室射血(LVEF)与步行实验等数据更佳趋于标准,心理衰竭分级优于实验1组,组间比较P<0.05具有统计学意义,见表1。
2.2 对比两组患者治疗有效率
结果显示,实验1组患者治疗有效率低于实验2组,证明实验2组患者恢复更佳,两组数据对比存在明显差异(P<0.05)具有统计学意义,见表2。
表1 比较两组患者心功能临床指标(±s)
组别实验1组(n=22)实验2组(n=22)t值P值QRS波时限(ms)151.4±25.0 118.7±20.5 4.7440 0.0000左心室射血(LVEF)0.29±0.09 0.43±0.11 4.6202 0.0000 LVEDD(mm)71.8±6.6 60.4±9.3 4.6887 0.0000 YNHA分级(心力衰竭)3.6±0.4 2.5±0.6 7.1548 0.0000 6分钟步行实验(m)172.2±107.5 314.2±113.7 4.2505 0.0001
表2 两组患者治疗有效状况对比
3 讨论
慢性心力衰竭是由于心肌收缩力减弱,从而无法进行正常的心脏循环供血,舒张功能异常并且收缩不同步[4]。而心力衰竭发到终末时期的时候,因为心肌重构导致兴奋传导异常,心肌收缩发生不同步因此心脏的泵血功能出现问题。房室间不同步主要表现为心室舒张期无法将心房内的血液泵入心室形成异常反流[5-6]。CRT治疗是仿照心脏起搏的机械原理,按照顺序装置改变心脏的激动顺序,减轻房室或室内的传导阻滞,让心室间隔传导收缩不再发生障碍,缩短左心室与右心室之间收缩不同步距离,优化起搏器改善房室传导,让心脏的机械收缩贴合心室舒张末期,让血液从心房泵出心室更加有主动性,恢复舒张期正常的房室顺序减少二尖瓣血液反流症状,提升总体心脏血液输出血量缓解心脏衰竭[7]。由此可见,此治疗方法在提升患者生存质量方面作用较大
研究表明,针对心力衰竭患者在常规治疗上增加心脏同步化治疗,得出实验2组QRS波时限、左心室射血(LVEF)与步行实验数据更佳接近标准优于实验1组,并且实验2组临床治疗效果更佳,两组数据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
综上所述,心脏同步化治疗(CRT)对于治疗心力衰竭效果更加全面,保证了治疗效果的同时,能减轻术后恢复压力增加心功能指标,经治疗后的六分钟步行路径更长,便于今后可以更好地进行预后锻炼,改善心力衰竭发病率,具有较高临床推广价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