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让创新教育走进语文课堂
2020-05-12许忠信
许忠信
摘 要:传统的“灌输式”的教育教学形式相对单一,往往以教师为主,学生则被动参与,这不仅会影响学生的学习效果,也会打击学生的积极性,甚至可能会扼杀学生的创新思维,这与当前的素质教育要求是背离的。创新是民族进步的灵魂,学校的教学工作必须要注意将学生的创新能力渗透到教学中去:激发学生兴趣,培养学生创新意识;运用多媒体,挖掘学生创新的潜能;设疑质疑,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通过实践,提高学生的创新能力。
关键词:创新教育;兴趣;媒体;质疑;实践
中图分类号:G6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3-9132(2020)14-0099-02
DOI:10.16657/j.cnki.issn1673-9132.2020.14.048
创新是一个民族发展进步的灵魂,是每一个国家兴旺发达的不竭动力。对于一个人来说,只有具备了创新能力和创新意识,才能用新角度、新视野去看待问题,发现问题,解决问题,从而提升个人素养。
新时代强调的是素质教育,要培养全面发展的小学生,要在学科教学中落实素质教育的新要求,结合学科特点和学生实际开展形式多样的教学活动,特别要重视对学生创新意识和能力的培养,为学生未来的学习和成长打下坚实的基础。小学语文学科是小学课程体系中一门核心学科、重点学科。立德树人是新时代我国教育发展的方向,培养创新型人才也需要在小学语文课堂教育教学中体现出来,这样才能够真正提升学生的核心素养,为学生未来的发展和成长打下坚实的基础。那么如何在教学中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呢?
一、重视激发学生兴趣,培养创新意识
创新意识是创新的起点,也是创新型人才必备的素质之一,有了创新意识,才可能有创新成果。对于小学语文学科来说,培养学生创新能力要从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出发,结合小学生的年龄特点、心理特点恰当地引导学生,促进学生提升自身的能力。
对于小学生来说,兴趣往往是激发其学习内驱力的重要因素,所以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要重视激发学生的兴趣,有了兴趣才会调动起学生的主动性,其思维才会越来越活跃,才会容易有创新性思维。要想达到这一效果,需要给学生营造相关的氛围,特别是为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创造一个宽松的教学环境,引导学生进行大胆的联想、想象,特别是敢于灵活地运用知识、迁移知识,综合运用掌握的知识寻找各种将想象目标变为现实的途径,从而增进创新教育。教材中选取的很多内容都可以成为进行这方面引导的依据,如在教学生学习《新型玻璃》这课的内容时,教师可以给学生提前布置学习任务:班级准备组织一场玻璃展销会,请大家发挥想象,说说自己能够提供什么样的产品。鼓励学生独立思考或合作交流,放飞想象,大胆设计。课上学生积极发言,想出了很多新奇又实用的玻璃。这时教师可以顺势鼓励学生:“大家的设想非常棒,不仅展示了自己的思维,还解决了生产、生活中的很多问题,相信只要大家努力学习,勤于付出,一定能将梦想变成现实!”为了培养学生的能力,特别是语文能力,可以鼓励学生推介自己的新产品。如组织召开“新型玻璃展销会”,教师选一名学生和自己一起做主持人,其他的学生当推销员。展销的产品可以是书上介绍的五种新型玻璃,也可以是自己搜集来的新型玻璃,更欢迎自己设计发明出来的新型玻璃。这样,整堂课就活跃起来,既锻炼了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培养了语文素养,更利于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创新思维,且调动了学生的积极性,有利于学生发挥主体作用。
二、利用现代信息技术,激发学生创新潜能
小学阶段的学生好奇心较重,喜欢探求新知识,但是有限的知识储备制约了他们的创新。从小学生的认知规律来看,他们学习、探究的过程一般是从感性思维再到抽象思维,所以要想活跃学生的思维能力,激发学生的创新潜能,必须要营造有利于学生思维的外部环境,并予以适当的引导和刺激。
现代信息技术已经普遍进入了我们的课堂,特别是多媒体信息技术广泛应用于小学语文教学。不仅能够以文字形式呈现相关知识,还能够通过影像资料、视频资料和动画等多种形式为学生呈现所学,这样更加直观的呈现形式、更加丰富的内容,能够给学生带来全方面的信息刺激,不仅能够使课堂更加丰富,也更容易激发学生的灵感,无形中也能够激发学生的创新思维。例如教授《地震中的父与子》一课,该课呈现的是在一次大地震中,一位伟大的父亲抱着坚定的信念,不顾劝阻,冒着危险,历尽艰辛,经过38小时的挖掘,终于在废墟中救出儿子和同学的故事。但是从现实来看,学生生活在父母照顾下的顺境中,难以和教材中的內容产生共鸣,也就难以体会文中父亲身上体现中的在强大父爱支撑下的坚韧与永不放弃的精神。据此,我们可以利用现代信息技术为学生搜集相关资料,特别是地震发生的原因及其强大的破坏力;也可以呈现给学生我国“汶川地震”中的一些抗震救灾的资料,使学生容易产生共鸣。
资料呈现完毕后,教师可以进行深入的引导:假设你是一名记者,如果有机会采访一下那对父子,你最想问什么问题,最想对他们说些什么?学生在思考的过程中不仅加强了对教材内容的理解,更加深了自己的创新性思考,在无形中挖掘了自身的创新潜能。
三、问题引领,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
创新的源头是因为有质疑的精神,所以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一定要注意发挥问题的引领作用。因为有了问题意识,学生才可能去深入地思考问题,进而尝试解决问题。
小学阶段的学生天真好动,遇事爱问个为什么,教师要善于保护他们这种敢于质疑的精神,让学生的思维沿着不同的角度拓展,通过全方位、多角度的观察,提出问题并思考问题。在教学中,教师要善于启发和诱导学生多思考、多质疑,以疑启思,培养学生的发散思维,引导学生学会变通性思维,这样更容易有新的发现。问题的提出不仅需要教师来做,更需要鼓励学生提出问题,因为在提出问题的同时,学生一定需要思考,这对于学生的创新来说非常关键。这里需要教师注意的是,一定要鼓励和保护学生提出问题的热情。在教学中,不管学生提出的问题多么简单,或者出现了错误,教师也不要马上给出结论或者予以否定,而要启发他们继续认真地阅读教材,更加细致地思考问题,并尝试给出答案。具体来说,在教学中可以通过教师质疑、学生质疑和互相质疑的思维训练为主线,创设平等、民主、宽松的教学环境,引导学生去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进而能够解决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