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双一流”学科建设与专业认证背景下本科生人才培养模式探究
2020-05-12吕永军宋莹张丽萍陈永忠
吕永军 宋莹 张丽萍 陈永忠
摘要:结合“双一流”学科建设与成果导向、学生中心及持续改进的三大工程教育专业认证基本理念,对新时期高等院校的人才培养模式进行深入探析,提出人才培养是一流学科建设的基本职能,是工程教育认证的重要目标。基于工程教育认证理念和“双一流”学科建设要求,四川轻化工大学依靠强化外语教学、素质实践、自由人格、学业导师、转变教学观念、教学督导、评价与反馈等教育教学改革,人才培养体系和水平不断完善和提升,为高等院校的本科生人才培养提供借鉴。
关键词:“双一流”建设;工程教育认证;人才培养;认证理念
中图分类号:O657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20)15-0310-02
“双一流”建设是我国高等教育继“211工程”和“985工程”之后的又一重大举措,彰显了国家建设具有国际影响的一流大学和一流学科的人才强国战略。其中,学科是“双一流”建设的基础和重要切入点,培养国际顶尖人才处于核心地位。为促进人才培养,要求推动特色学科优先發展、重构教育理念、创新人才培养模式等。[1-2]
一、成果导向认证理念与“双一流”学科建设
成果导向是专业认证的核心。依据学生的学习成果,反推培养环节、课程体系、教育模式的持续改进,进而支撑学习成果的达成,是人才培养的良性循环体系[3]。
(一)强化外语教学
国际视野内的一流专业人才,不仅具备国际认可的工程专业能力,也具备相应的书面表达和口语交流能力。四川轻化工大学长期开展双语课程建设,对课程实施大纲、教学日历、教案等进行严格审查和实时评价,重点关注学生的学习效果和外语能力提升成效。
(二)设置素质教育实践课程
“双一流”学科建设与专业特色密不可分,国际领域中教师的科学研究水平和影响力是学科建设中的要素。2015年,四川轻化工大学开始实施素质教育第二课堂实践活动,开设大学生创新基金、科研助理、讲座报告、实验技能大赛、化工设计大赛等教学科技活动。另外,引导和支持专业类学生社团建设,如人工智能、盐文化、化工百科等社团。
(三)创新驱动是专业认证和学科建设中的关键因素
“双一流”建设总体方案提出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加快一流大学和一流学科建设。大学作为国家科技和知识创新的一个主体,为国家创新体系提供原动力。加强创新创业教育,激励学生努力奋斗,营造浓厚的创新环境氛围。
二、学生中心认证理念与“双一流”学科建设
学生中心是专业认证的基础。要求教学环节和教学实施要引导全体学生学习,并结合教学评价掌握学习成效。“双一流”学科建设是学生人才培养的载体和基础,为其提供重要支撑。
(一)塑造独立人格,发扬自主创新
提高创新能力最重要的是发挥人才的积极性和创造性,健全创新环境。高等教育不能忽略学生的能动性,束缚其独立人格。四川轻化工大学为提高当代大学生的创新精神、创业意识和创新创业能力,开展“挑战杯”学术科技竞赛、“创业金点子”、“创青春”、“横冲职撞”招聘赛、“国信安杯”网页设计竞赛、轻化工LOGO设计大赛等创新创业主题赛事。
(二)重视学业导师制度,提升师资队伍水平
学业导师制要求导师关注学生从入学到毕业整个教育过程中学生的思想、学习、生活等教育环节,有效地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和创新实践能力。
(三)转变教学观念,创新教学手段
教学过程重点关注学什么、怎么学、学得如何、学习成果的反馈怎样,落实以人为本的教育思想。
三、持续改进认证理念与“双一流”学科建设
持续改进是专业认证的保障。对教学效果的不断评价与反馈,改进教学环节,保证周期性和持续性,持续保持和提高人才培养质量。持续改进,对教学质量和自身学科水平不断总结、评价和改进,在“双一流”建设中的体现为,建立健全绩效评价机制,动态调整支持力度,打破“终身制”,避免贴标签、身份固化。
(一)强化教学督导在教学质量监控中的作用
专业认证关注学生的学习成效,需要把持续改进的教学过程与学生的实际成果联系起来。以专业认证标准深化督导听课的内涵发展,评估课程乃至学科对专业认证目标的支撑度和达成度。对学科特色的支撑效果和有效呈现,进行深入的分析与反馈,保证一流人才培养目标的实现。
(二)建立有效的毕业生跟踪调查和反馈机制
通过举行毕业生和用人单位座谈会、走访毕业生就业较为集中的地区和用人单位,充分了解用人单位的满意度和毕业生职业发展状况,并掌握用人单位职业需求能力和技能方向。建立校友会交流平台,加强与已毕业学生的联系,持续跟踪服务,反馈毕业生职业发展信息,积极调整专业设置和完善学科体系,定向培养专业技能人才满足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需求。
(三)依托第三方评价
涵盖人才培养和学科水平的权威性第三方评价机构,能够比较全面地反映学校的办学水平和人才培养质量,可以避免学校自主评价的不正当、非理性、重复性、主观因素干扰等问题。为形成长效机制,以学科为基础,四川轻化工大学由第三方每年定期开展毕业生追踪调查,全面客观了解毕业生就业与职业发展情况,收集用人意见和建议,反馈人才培养方案和学科建设规划,进行人才培养模式改革。
四、结束语
在“双一流”学科建设和工程教育认证的双重背景下,开展人才培养模式改革,融合成果导向、学生中心、持续改进的认证理念和一流学科建设的内涵要求,提出强化外语教学、素质实践、自由人格、学业导师、转变教学观念、教学督导、评价与反馈等诸多教育教学改革途径。这不仅有利于为国家和社会培养国际一流的高素质创新人才,也为本科院校的高水平学科建设和内涵发展提供借鉴。
参考文献:
[1]齐兰.“双一流”建设背景下的创新型人才培养体系构建[J].当代经济,2018,478(10):114-115.
[2]李勇峰,侯江华,苏建修,等.面向工程认证的机制专业人才培养模式改革实践[J].大学教育,2019,103(01):18-20+24.
[3]张高文,赵西坡,李学锋.基于OBE理念的人才培养目标评价机制的构建与实施[J].大学教育,2019,103(01):25-2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