创设亮点,稳拿中考作文高分
2020-05-12刘广勇
笔者在历年的中考阅卷中发现,大部分考生所写的记叙文缺少亮点,离优秀作文有一定的距离,因而得分不高。如何创设亮点稳拿中考记叙文的高分呢?笔者认为,考生可以通过突出五个点,创设一两个亮点,从而稳拿中考记叙文的高分。突出的五个点分别是:
一、突出一个明快点
突出一个明快点就是题目要明快,交代中心和内容,开头结尾要明快,开头要扣题,直入主题,结尾要点题,深化主题,中间要绕题,表现主题,这样让评卷教师一眼便看穿中心内容,初步定级。
考生一定要在在扣题、绕题、点题上下功夫,写立意明确的作文,争取结构好,点化深,杜绝拖泥带水,只画龙而不点睛。这要求做到两方面:第一,注意结构美,好的作文结构就像人的体型:人的体型的头部、颈部、腹部、脚部要有一定的比例,这样才美,作文结构也一样:开头要开门见山扣题;中间有意识绕题,收放自如,防止跑题;结尾在关键部位点题,深化中心。全文安排六或七个自然段,一般来说,第一、二、五、六、七段是略写,第三段或第四段是详写,这样处理,结构就显得详略得当、错落有致,充满美感。另外注意要迅速引出所要写的人和事,不要东拉西扯,中心人物迟迟不出场。有些同学写作文喜欢东拉西扯,半天中心人物不出场,这就相当于去饭店吃饭,不马上去点菜吃饭,而是先跳半小时的舞,再去点菜吃饭,这样一定是贻笑天下。第二,注意点题,点题深化很重要,如果说描写刻画人物、叙述事例的过程是画龙,那么结尾的议论抒情就是点睛,画龙的最终目的是点睛。可以这样说,不点化无以成文章,不点化就会前功尽废。例如许地山的《落花生》,如果单单是写种花生、吃花生,结尾没有把花生的精神引申到做人的精神,那么这篇文章不可能成为美文。杜甫的《茅屋为秋风所破歌》,如果没有推己及人的抒情,这篇文章也没有任何文学价值。所以,我们在倒数第二自然段就事后的自我感悟抒发一下真情、阐明一下哲理,可以使文章具有思想深度和广度,表现形式为引用一下名句,然后有一两句哲理性的议论抒情,也可以是直接阐明能打开读者心窍的哲理,抒发肺腑真情,这样文章顿时会锦上添花、文采飞扬,评卷教师就会眼前一亮、怦然心动,评分自然会多给一两分,不过要记住要少而精,切忌满篇大道理。
二、突出一个描写点
突出一个描写点就是文章主体选择一两个最能体现文章中心的片断写细写深,写出真情,让评卷教师刻骨铭心,在具体描写中恰当使用修辞(比喻拟人),多使用修饰词,增强文章的生动性。
考生一定要在设计详写段落和细节描写上下功夫,写详略得当、描写生动的作文,争取描写好,杜绝泛泛而谈,不着边际。有一位语文专家说:“在记叙文中,如果没有人物描写,整篇文章就失去活力和生命。”所以说没有人物描写,等于没有生命。设计详写段落和细节描写要注意几点:第一,服从主题表达需要,能充分表达中心思想的就详写,与中心思想表达无关的就一笔带过。如《背影》中“在南京勾留了一天”就是一笔带过。切记不能平均用力,处处详写,胡子头发一把抓。第二,细节描写要要组合多种人物描写,使用多种技巧。其中组合神态、语言、动作、心理描写(人看句+人说句+人动句+人想句+人感句),多写连贯性的系列动作,多用修饰词和修辞,多写细腻而矛盾的心理,就能写得生动。第三,言为心声,心理描写要结合景物描写,情随景变。在行文中用一些鲜活的动词、形容词、成语,用一些修辞,引用一些诗词、名言,为文章增添色彩,使用一些表示声音和色彩的词语,使用一些连续性动词,使用一些表示心情细微变化的神态描写,使用一些表示由于此时此景而产生的感人肺腑的心理描写和心理感受,这是语言美的标志。从平时记熟的优秀作文中,将有鲜活的动词、有修辞方法地好词好句放进自己的作文去,也可以有力证明自己语言表达的水平高,也可以增分不少。
三、突出一个哲理点
突出一个哲理点就是文章要以小见大地深挖主题,从“为什么”“怎么样”的角度拓展升华主题,提炼出启迪人、教育育人的哲理,最好在文章倒数第二段安排一段简洁的议论抒情段,引用名言,生发引申,深化哲理,点化中心。
如何提炼出文章的哲理?这就要求考生在看待、分析、解决问题时坚持辨证、发展、联系的观点,使文章具有哲学的思想,散发出思想香味。所谓辨证的观点,就是一分为二的看问题,使思想具有双向性。所谓发展的观点,就是用变化发展的眼光看问题,使思想具有互变性。例如对于“非典”,一般人认为是一场灾难,但从另一个角度看,它增强了民族凝聚力,推进了公共卫生的改革,增强了政府应对突发事故的应变力,在一定的意义上说,它也是一场推动社会发展的演习。所谓联系的观点就是结合事物两个以上的要素,两种以上的方法看问题,使思想具有兼顾性。例如对文化遗产,我们就必须坚持既要继承又要创新的原则,取其精华,去其糟粕,对国家建设,就要坚持两手抓,两手都要硬的原则,既要发展物质文明,又要发展精神文明。总之,要手執两端,互相兼容,互不偏颇。写作时坚持了正确的哲学观点,就能产生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写作者要以小见大地深挖主题,从“为什么”“怎么样”的角度拓展升华主题,提炼出启迪人、教育人的哲理,最好在文章倒数第二段安排一段简洁的议论抒情段,引用名言,生发引申,深化哲理,点化中心。
四、突出一个文化点
突出一个文化点就是文章在关键位置(开头、结尾)恰当引用化用诗词、名言,增强文章的文化底蕴。
如何增加文章的文化气息?也就是要求考生在写作时自觉担当中华文化的传承者、发扬者,用深厚的文化功底增加文章的魅力。孔子曾说:“言之无文,行而不远。”增加文章文采最有效的方法是引用、化用名言、诗词。我国是一个具有五千年历史的文明古国,传统文化是我们的瑰宝,尤其是那些星汉灿烂的唐宋诗词,是中学生可借鉴的典范。作文中巧妙地化用古典诗词、名句,就可以增加文采,增强文化底蕴,也可以为抒情营造浓浓的氛围。在这方面,温家宝总理是我们学习的好榜样。温总理博览群书,记忆力超群,每次答中外记者问都能旁征博引,妙语连珠,体现了一位有深厚文化底蕴大国总理的形象。
五、突出一个寄情点
突出一个寄情点就是文章要善于通过贯穿全文的线索物象或中心句寄托感情,善于通过景物的变化烘托感情,使文章充满诗情画意,富有文学色彩。
如何让文章充满真情实感?考生必须做到三个方面:一是善用形象。也就是说考生在写作时要精心挑选形象、细心塑造形象,用形象去说话,用形象去感染、打动读者,使文章披上文學的外衣。这里的形象包括人物形象、景物形象、语言形象、载体形象。如冰心的《小橘灯》、彭荆风的《驿路梨花》、杨朔的《荔枝蜜》分别用小橘灯、梨花、蜜蜂作为写人记事的形象,使文章具有诗情画意般的美感。近几年来的许多高考满分作文都具有这样的特色:写人记事说理时仔细选择一个精妙的载体形象,使作文成为美文。如用“菊花”“鱼”“水”“树叶”“藤索”“芦苇”等载体,使构思有一个清晰的依托,立意有一个形象支撑,通篇有一个漂亮的文眼。二是用心写作。也就是要求写作者在写作时要高举“真情”的大旗,旗帜鲜明地追求真善美,摒弃假恶丑,像诗人般用真情打动读者。从古到今,凡是有生命力的作品都是真情的“结晶”,例如李密的《陈情表》、艾青的《我爱这土地》、诸葛亮的《出师表》、郭沫若的《煤炭》等,这些文章字字含情,句句动人。那么,真情从哪里来呢?真情来自于对生命的珍惜、对生活的热爱、对他人的感恩,对人性的追求,真情来自于对祖国的热爱、对人民的赤诚、对父母的感恩、对师长的感激。在写作时,如何做到有真情呢?其一,要捧出一颗心来写作,要把自己全身心融入到写作中,敢爱敢恨,爱憎分明。正如曹雪芹写《红楼梦》所言:“满纸荒唐言,一把辛酸泪,都云作者痴,谁解其中味?”其二,善于用各种手法抒情,或直抒胸臆、或借景抒情、或质问抒情、或引用抒情等。总之考生一定要学会从生活中寻找情感的触发点,积累丰富的情感,学会用技巧将情感抒发出来。三是景物烘托。穿插景物描写,使文章诗情画意。景物描写的用法有三种:用乐景烘托乐情;是用乐景烘托哀情;用哀景烘托哀情。实践证明,作文中有几处景物描写,景物描写中用上比喻、拟人等修辞方法,使用一些表示声音和色彩的词语,情随景变,可以多得两、三分是不成问题的。
总之,考生要跳出一般人的俗套,带上五样武器去感受生活(鹰眼、狗鼻、牛嘴、人脑、天使的心),做生活的有心人,写作中突出五个点(明快点、描写点、哲理点、文化点和寄情点),满分作文就不是梦。
刘广勇,广西陆川县马坡镇初级中学教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