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我校公共事业管理专业教学内容和课程体系改革研究和实践

2020-05-12王盈盈

教育教学论坛 2020年15期
关键词:课程体系教学内容

王盈盈

摘要:我校公共事业管理专业的教学内容和课程体系改革实践,遵循公共管理学科发展规律和学科特点,注重课程之间的内在联系和逻辑衔接,理论教学和实践环节并重,关注学生专业素质的培养和综合能力的提升,有利于培养适应当今市场经济、知识经济和民主价值訴求的专业应用型人才。

关键词:公共事业管理专业;教学内容;课程体系

中图分类号:G642.0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20)15-0137-03

公共事业管理专业是我校自2016年开始招生的新专业,为进一步做好新专业的建设工作,我们根据近几年的教学实践和体会,结合学科发展的新趋势,以及该专业的生源特点和学生学习相关课程的学习效果,在综合研究分析的基础上,从以下几个方面开展教学内容和课程体系的改革,取得了较好的成效。

一、重新修订培养方案,构建新的课程体系

20世纪90年代后期,随着知识经济时代来临和经济全球化加速,公共行政开始向公共管理转变,正如欧文·E·休斯所言“这是一个变革的时代,在世界范围内,许多国家的治理模式呈现多样化的特点……政府的管理问题得到了人们切实关注”,在此背景下,公共管理学科得到飞速发展。20世纪90年代中期以后,我国的行政管理向公共管理转型,1996年我国进行学科目录调整,增加管理学这一新门类,公共管理成为该门类下的一级学科,包括行政管理、公共事业管理等五个二级学科,标志着公共管理学科的相对成熟及其学科地位的正式确立。

公共管理学科发展过程中与政治学、社会学、经济学等多学科相融合,使其成为一门综合性、交叉性的应用型学科。公共事业管理专业的课程体系是一个包括政治学、社会学、经济学、公共政策分析、公共伦理、行政法规等课程的有机整体,组成这个体系的各门课程是公共管理学科持续演进和知识发展的结果。作为不同于公共行政学的新途径和新范式,公共管理学科的课程设置应体现学科融合性、理论包容性、实践导向性等特点。

我校公共事业管理专业的课程设置分为必修课和选修课两大类,共计2764学时,其中必修课包括公共必修课、专业基础课和专业课,共计2116学时。在四年多的教学实践中,我们认为原课程体系存在少数核心课程学时数需调整、需增减部分专业课和专业基础课等问题。在2019年上半年,我们针对原课程体系存在的不足,根据本专业培养目标和定位,以及学科发展的背景和特征,对该专业的课程体系设置进行了重新调整。

(一)增减部分专业课程

国外学者认为,20世纪80年代,传统的行政模式被公共管理所取代,随着强调领导、治理、顾客导向、协作与合产、财政改革等议题,公共管理在很大程度上脱离了传统公共行政的规则。国内学者认为,从19世纪末20世纪初开始,公共管理学科在百余年的发展演变过程中,经历了三次范式的转变,即从传统的公共行政学到新公共行政学和政策科学,再到新公共管理学。根据公共管理的学科渊源和发展轨迹,我们对原课程体系做出以下调整:

1.在原有专业基础课管理学原理的基础上,增加组织行为学(54学时)课程,安排在第2学期开设,目的是让该专业学生掌握组织行为学的理论知识,能够运用所学理论分析管理中存在的各种心理现象与行为,培养正确处理和协调人际关系的能力,并为专业课的学习打下基础。

2.增加专业课行政管理学(54学时)课程,目的是让学生掌握国家行政机关及其官员依法管理国家事务、社会事务和机关内部事务的客观规律,培养学生从事实际行政管理工作的能力。

3.将原专业基础课市场营销学调整为选修课。该课程与公共管理学科的理论关联性不大,主要是帮助学生开拓视野和扩大知识面,特此调整为选修课。

(二)增加专业核心课程的学时数

政策科学作为公共管理研究领域的一种范式和研究途径,对政府政策制定和社会经济发展产生了巨大影响,也是公共管理学极为重要和富有活力的组成部分。因此,公共政策学应在整个课程体系中占据较重要的地位,在本次培养方案调整中将该专业课的学时数增加到72学时。此次调整不仅符合我校公共事业管理专业的培养目标和定位,也有助于提高学生的政策分析能力和专业素养。

(三)增加实训课程开设的数量和学时数

公共管理学是一门实践性很强的应用性学科,根据我校公共事业管理专业的培养目标“培养能在公共事业单位、行政管理部门、非政府组织等从事业务管理和综合管理工作的高级应用型人才”的要求,就必须加大课程体系中实践课程的数量和学时数。我们在原有电子政务实训课程取得很好教学效果的基础上,增加了公共危机管理实训课程。

(四)调整原有课程的开设顺序

此次培养方案修订,调整部分课程的开设顺序,从而突出了专业课程之间的内在联系和逻辑衔接。如从政策科学的发展沿革来看,是以政治学为其理论基础的,也被称为是对当代政治学的最大突破,政策研究的基本途径如系统途径、过程途径、精英途径和制度途径都来自政治学理论。原培养方案中,专业课公共政策学和政治学原理的开设时间分别是第3学期和第6学期,我们在培养方案的修订中,将这两门课的开设学期进行了调整,将政治学原理和公共政策学分别放在第3学期和第4学期开设。这样有利于学生更好地理解政策科学的基本理论和研究途径,提高该课程的授课质量和学生的学习效果。

二、加大专业核心课程的教学内容改革力度

我们在教学中针对部分重要的专业基础课和专业课,加大教学内容改革的力度,如专业核心基础课公共管理学,专业核心课公共政策学、电子政务、公共事业管理概论等课程,从重新修订教学大纲、组织学生精读经典名著、整合教学资源等方面入手进行教学内容的改革,使得学生通过系统学习形成更加科学合理、与时俱进的知识体系。

(一)将学科发展的新理论融入教学内容

在教学中重视将学科发展的新理论,结合教材内容和教学进度,及时传授给学生。任课教师要在每个学期的《教学设计与实施方案》和《教学进度表》中体现引入的新内容、新理论等,并将此项要求作为每学期教案检查的重要评价指标。如在电子政務课程中,适当增加新公共服务的相关理论和当代创新管理理论,让学生能够深入理解电子化公共服务和电子政务对政府治理模式的创新等内容。

(二)教学过程中重视学科之间的交叉互融性

为体现公共管理学与政治学、法学、经济学、管理学、心理学、社会学等相关学科的相互借鉴和渗透,本专业的核心基础课和专业课,都要求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增加和补充与本学科密切相关的其他学科的知识,并体现在教学大纲、教案、教学进度表和课件中。如教师在核心专业基础课公共管理学的教学内容中,增加了学习型组织、企业再造理论等管理学科的知识,以及公共选择理论、新制度经济学等经济学的相关内容。体现学科之间交叉互融性的知识不是仅仅提及,必须纳入该课程的教学内容中形成一个有机的整体,便于学生学习和理解。

三、注重学生能力培养,加强实践教学环节

公共管理学是一门实践性很强的学科,我们在教学中重视实践教学的改革,力图提高。一方面加强公共管理专业的实验室建设工作,由专人负责公共管理实验室的日常管理和维护工作;另一方面加大软硬件投入的力度,实践教学课程任课教师每年均外出参加各类专业培训,并申请专款专项购买了电子政务实训、公共危机沙盘等教学软件。

(一)改进实践教学方式,力争教学方式的多样化

每门课程都安排有实践教学学时,把科研引入教学之中,任课教师通过指导学生开专题讨论会,撰写课程论文和案例分析报告等多种形式,要求学生独立研究公共管理领域里存在的问题,培养其运用所学理论知识对公共管理领域活动进行观察、分析、归纳和整合的能力。通过这些实践环节的有效实施,提高了学生利用理论知识发现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实力。

部分专业核心课程增加了学生上机操作、模型设计等实践环节,树立学生的创新意识和提高动手能力。如《电子政务》作为专业核心课,在54学时理论授课的基础上,开设了18学时的实践课,每个学生均能够独立上机操作政务流程和完成教师设定的任务,运用理论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真正做到了学以致用。

(二)保证实践教学的教学效果,改进评价方式

针对实践教学中存在个别学生的“搭便车”现象,为了更加公正客观地评价实践教学的效果,我们对每类实践教学方式都拟定评分细则,让学生在了解评分细则的基础上进行学习实践,能够增大学生的参与度和积极性,提高实践教学的教学效果。任课教师也要在每个实践教学环节完成后填写《形成性评价考核表》,总结此次实践教学中学生的优点、存在的不足,进行教学反思,考察学生的知识漏洞,以及今后如何改进教学方法和提高教学效果。

(三)组织学生编写案例和参加各类竞赛,提升学生综合能力

专业核心课程的任课教师指导学生编写案例,提出案例体例和要求,让学生独立完成案例编写工作,指导老师进行审阅和评分,并及时反馈和与学生进行交流,从而有助于提高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也为毕业论文的写作打下坚实的基础。专业核心课程公共管理学的任课老师组织2016级公共事业管理专业学生156人,分别编写公共管理学案例156份,其中合格案例134份占86%,优秀案例21份占14%,不合格案例14份占9%。

鼓励和指导学生参加各类比赛。每学年均开展公管专业自主课堂比赛,已举行了两届。比赛分为两个阶段,第一个阶段是案例比赛,每组撰写案例的教案和制作案例PPT,并进行现场讲解和答疑,获胜小组进入第二个阶段的讲课比赛,由每组自行选题,在规定时间内完成PPT制作和讲解。自主课堂比赛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和自主学习能力,学生参与度很高,取得了预期效果。

除组织校内比赛外,也积极鼓励和指导学生参加各类省级比赛。今年组织公管专业学生参加了由贵州大学主办的“大数据与公共决策模拟大赛”,有六支参赛队伍进入了复赛,《基层卫生机构的慢性病防控机制研究与发展对策》《大数据驱动贵安乡镇政府公共服务供给模式创新研究》分别获得三等奖和优秀奖。此次模拟大赛,要求学生就某一社会热点问题进行现场调研,收集基础数据,按照大数据技术建立模型和数据分析,为政府解决该类社会问题提供决策支持,是对学生利用理论知识解决现实问题的综合能力的考查,也是对学生的人文素养和沟通能力的考验,我校学生第一次参加比赛就取得了不错的成绩。

公共事业管理专业是我校的新增专业之一,体现了学校为适应社会发展、满足社会需求和自身发展需要而做出的努力。对该专业课程体系和教学内容的改革实践,是为进一步突出专业特色,增强毕业生的综合竞争力,从而更好地适应我国经济社会的发展需要。

参考文献:

[1]陈振明.中国公共管理学40年——创建一个中国特色世界一流的公共管理学科[J].国家行政学院学报,2018,(4):47-54.

[2]刘学民.高校行政管理专业课程体系与教学内容改革分析[J].华北水利水电学院学报,2010,(3):171-173.

[3]陈振明.公共管理学科发展的背景和特征[J].中国行政管理,1999,(12):48-50.

[4]唐秋伟.我国公共管理学课程体系与教学内容改革探析[J].鞍山师范学院学报,2011,(1):89-91.

猜你喜欢

课程体系教学内容
以创新课程体系引领学生发展
民法课程体系的改进和完善思路*——以中国政法大学的民法课程体系为例
“启蒙运动”一课教学内容分析
“清末新政”也可作为重要的教学内容
线性代数课程学—研—用教学内容及模式探索
精心设计教案 重构教学内容
加强青少年中医传统文化教育的必要性及其课程体系构建
论普通高校国防教育课程体系的构建
英国大学课程体系特色借鉴
法国高校课程体系借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