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态环境规划”课程教学中存在问题及改革探讨
2020-05-12王月健徐丽萍马松梅陈月娇
王月健 徐丽萍 马松梅 陈月娇
摘要:生态环境规划是地理学、生态学、环境科学等学科的重要课程,然而,目前该课程普遍存在着课程教材内容老化、教学模式单一、忽视实验和实践教学等问题,为此,文章提出了采用“问题教学法”进行教学,增加双语教学模块,增加课程的实验和实践环节等教学改革的建议及措施。高等院校担负“生态环境规划”高级研究人才的培育、宣传普及生态学知识和生态学科研的重任,搞好该课程的教学改革,提高教学水平,是一项非常重要且有意义的工作。
关键词:生态环境规划;生态调查;实验实践
中图分类号:G642.41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20)15-0132-02
一、引言
当前,生态环境规划课程已成为部分高等院校资源环境与城乡规划、环境工程、生物学等专业的核心课程之一,其开设的目旨在让更多的大学生掌握生态规划的原理和技术规范,提高环境意识,以便将来运用生态的理念规划区域,优化调控生态关系[1]。该课程与多学科交叉,其内容广泛、概念繁多、知识抽象,理论性和实践性都很强[2]。然而,该课程在许多高校只是作为一门选修课在开设,课程的学时较少,也缺乏必要的实验和实践的教学环节,导致学生的学习兴致不高,教学效果欠佳[3]。笔者作为连续多年承担此课程的主讲教师,在此,就该课程教学中存在的问题和改革设想,提出几点看法和建议。
二、生态环境规划课程教学中存在的问题
(一)课程教学地位不高、教材内容老化
由于生态是一个极为宏观的概念,其内涵的范畴难以准确界定,且许多生态问题的解决缺乏有效、固定的模式,普通民众对生态环境规划重要性的认识和理解也是较为粗浅的,并存在着不同程度的质疑和反对意见。如近十多年来,相关领域学科的高校陆续开设了生态环境规划课程,然而,多数都将该课程作为选修性课程,相对处于从属的地位;另外,该课程的教材内容过于陈旧老化,已出版的几种教材,在格式与内容方面类同,更新的内容较少,与现代生态学发展不相适应。
(二)教学模式单一、教学效果不理想
生态环境规划的课程内容较多,理论较为抽象,但课时较少,多数院校设置的课时在32—40个之间,在有限的时间范围内,要完成十多章内容的讲授,导致教学过程中,普遍存在着“填鴨式”“满堂灌”的问题[4],教师在讲台上滔滔不绝,而学生的听课则较为被动,学习兴趣差,课堂没有生机;虽然已经实现了多媒体教学,但教师在多媒体课件中呈现的图形多以平面、静态为主,且许多理论在讲授过程中缺乏案例佐证,不利于学生充分吸收知识和形象思维,教学效果不理想。
(三)忽视实验和实践教学的重要性
由于生态环境规划的相关实验多离不开野外采样和室内分析,开设实验课有较大难度,所以多数院校的生态环境规划课程设置无实验或者仅有很少的实验环节。实验条件也较差,仪器设备不完备,如先进的计算机模拟系统、人工气候室、“3S”(RS、GIS和GPS)软硬件技术及现代分析测试仪器在许多高校并没有完全购置和向学生开放,许多情况下,学生只能大致的了解,看看演示,很难有动手操作的机会。另外,受限于当前的学生学习和管理模式,学生很难有机会走出校门去野外进行生态观测和调查,其实践能力较差,这也是该课程教学水平难以提高的重要原因。
三、生态环境规划课程教学改革设想
(一)采用“问题教学法”进行教学
“问题教学法”是教师在课堂上设置一种问题情境,启发学生自己去研究、探索,寻找问题解决的途径和答案的一种教学方法,该方法在许多课程的教学中得到了广泛应用并获得好评。如在“生态评价”一章中,“生态安全评价、生态服务功能评价、生态风险评价”等内容,既有很强的理论性,又有广泛的应用性,既与前面所讲的“生态调查”相关,又与后续课程的“生态敏感性分析”紧密相连,因此,可以提出“如何采用适宜的方法对区域的生态状况进行科学评价”这一问题,类似的可以设置“区域的生态红线如何划定”“区域土地利用结构调整的适宜方案”等问题供学生思考并探讨。通过问题教学法,非常有利于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
(二)增加双语教学模块
生态环境规划课中有较多重要英文名称术语需要掌握,如Landscape ecology(景观生态)、Ecological planning(生态规划)、生态环境(ecological environment)、环境安全(environmental safety)等,该学科近年来发展迅速,国际上每年有许多最新的相关研究成果[5]。在生态环境规划课程的教学过程中,教师可以根据学生的英语水平和自身的能力,大部分内容使用中文讲解,一些较浅显的内容、专业术语等采用外文教授,还可以让学生看一些英文原版的生态类视频,并适当布置一些英译汉、汉译英的作业,然后逐步提高课堂上外语的使用量。这样,不但可以提高学生的英语水平,还可以让学生了解最前沿的生态学科理论和科研信息。
(三)增加课程的实验和实践环节
生态环境规划内容的许多结论都来自一线的实验或实践,如生态调查中的地质、水文、野外动植物调查、区域的生态规划方案制定等均需要开展相关的实验或实践。随着生态学科的不断发展,实验的内容、手段和水平都在不断提高[6]。因此,增加相关生态环境规划课程的实验和实践活动可以锻炼学生的思维、动手和相互协作的能力等,对促进该课程的建设和发展是非常有益的,并有助于教师教学水平的提高[7]。在尽可能的情况下,应当建立固定的教学实践基地,这样,有利于生态环境规划课程教学、科研成果的验证和推广。学生通过实验和实践可以受到系统、严格的训练,为就业和继续深造打下坚实的基础。
另外,在生态环境规划课程的教学中,教学手段还应该更加灵活多样,如:充分利用多媒体进行教学、聘请相关领域的专家进行实践授课、组织学生听取相关的学术报告等[8],从而不断提高教师的教学水平,并培养学生的学习热情和兴趣。
参考文献:
[1]刘康.生态规划——理论、方法与应用[M].第2版.北京:化学工业出版社,2011.
[2]李博.生态学[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0.
[3]徐丽萍,王月健,杨睿璇,等.西北高等院校景观生态学教学内容体系构建的探讨[J].教育教学论坛,2015,(39):152-153.
[4]范爱平.谈多媒体教学软件与其他教学方式的配合关系[J].电气电子教学学报,2001,(3):101-103.
[5]曹霞,王建生.试论高校实施双语教学的挑战与对策[J].中国高教研究,2002,(9):94-95.
[6]张庚灵,张舒,李柏山,等.高等农林院校实践教学特点及教学管理的基本原则[J].高等农业教育,2003,142(4):78-80.
[7]杨三红,郭晋平,张芸香,等.景观生态学课程教学改革研究[J].河北农业大学学报,2015,(1):11-15.
[8]马松梅,王玲,王月健.土地利用规划学课程设计教学方法的改革探讨[J].中国电力教育,2014,(6):84-8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