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基于通识教育理念下体育教育专业创新创业课程的开发与思考

2020-05-12程欣泉

商丘师范学院学报 2020年6期
关键词:通识学分体育

程欣泉

(滁州学院 体育学院,安徽 滁州 239000)

根据我国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要求:教师不仅要有扎实的专业基础知识和技能,还应具备较高的创新创业素养水平,能够培养具有创业基本素质和创新思维的创新型人才.另外,2013年印发的《中小学教师资格考试暂行办法》要求,从2015级体育教育专业的学生开始,教师资格考试实行全国统一考试,导致大量的毕业生加入到创新创业的潮流中.在我国经济发展进入新旧动能转换的关键时期,培养具有创新创业能力的复合型人才成为了时代发展的需要.通识教育强调拓宽学生的视野,注重逻辑思维和批判思维的培养,是创新创业课程体系的重要支撑[1-2].通过对体育教育创新创业通识教育课程的研究,有利于提高学生的创新创业素养,提高从教毕业生的教学水平或创业成功率,有利于促进高校的深化改革,加快内涵式发展步伐,对建设创新型高校具有重要作用.

1 概念界定

在世界日趋一体化的社会中,通识教育备受瞩目,得到了越来越多的教育专家和学者的认同.在帕卡德首次提出通识教育概念的两个世纪的时间内众说纷纭,通过查阅文献关于通识教育的概念定义就有50多种,至今没有被学术界完全接受的统一表述,正如李曼丽所说:“通识教育作为一种教育理念,具有多元化的思维特点,不同的历史阶段、不同的社会形态、不同的分析角度将会得到不同的定义”.

通识教育作为一种具有广博性和融汇性的教育理念可以体现在办学理念、课程建设、课堂教学和社团建设中等.比如,胡适提出的“为学要如金字塔,既能广大又能高”的教学要求,马相伯提出的“囊括大典、网罗众学、兼容并收”的办学理念.通识教育以培养博学多才,具有独立人格与独立思考能力的“完全人”而著称.雅斯贝尔斯指出:教育不是理性知识的堆积,而是要塑造学生的终极价值,通识教育承载着超越自我、整全意识,帮助学生追求理想、超越局限的重任.正如刘铁芳所说:通识教育的真正意义就是使人达至理想性人生,求得对自我整全理解的教育[3].阎升光指出通识教育可以培养学生的人文素养,使其获得创新原动力,拓宽其知识广度,提升就业的适应能力[4].可以看出通识教育内涵与学生创新创业素养水平具有内在一致性.创新创业通识教育是以培养能够适应世界多极化、经济全球化、价值多元化的复杂社会的创新创业人才为目标,不仅仅是以培养双创实践能力为主的教育,而是在双创意识、思维、精神等意识形态上的培养.朱文静指出完善的通识教育体系是创新创业教育的重要课题,通识教育理念有利于学科的交叉渗透,对创新型人才的培养具有重要作用[5].创新创业通识教育是通过对学生知、情、意等整全意识的培养,把学生置于新角度、新思路、新问题之中,为创新创业教育提供全新的视角和思路.

2 体育教育专业创新创业通识教育课程建设分析

2.1 体育教育专业创新创业通识教育课程设置原则分析

2.1.1 正本清源,回归教育本质

纵观百年来我国高等教育的发展史,我国高等教育的发展受“泰西诸国”的影响较重.如略取日本学规颁布的《癸卯学制》;仿德国制的《大学令》;仿法国制“大学区制”,以及从南京国民政府模仿和借鉴西方教育模式颁布的《大学组织法》《专科学校组织学》《大学规程》也可以看出,对当下的学制分类、课程设置和管理制度都有或多或少的影响.特别是新中国成立以后,由于特定的国际国内环境,我国的高等教育体制完全以苏联教育体制为蓝本,以“专才培养模式”为主.加之社会市场经济的影响,导致我国高等教育学科设置过度强调标准化、专业化,教育目的越来越功利,使教育的内涵变得越来越模糊.随着我国市场经济改革的深入,高等教育大众化,现有的体育教育专业的培养目标显得与社会需求渐渐脱节,同质化严重,就业率低下.而教育的本质是什么?把学校当成贩卖智识的杂货居,把传授知识作为提高生存能力的工具,是不是我们所需要的“教育”?把受教育者培养成准职业者,这和动物生下来学习辨别安全危险环境,学习捕食技能没有任何区别.体育教育专业的学生从事教育工作后不仅承担着传授体育技能,提高学生身体素质的重任,还承担着使学生的智慧层次,思想逻辑素养等方面达到一个较高的标准,甚至达到质的飞跃的任务.因此,体育教育专业创新创业通识教育课程的建设应以引导学生独立思考、培养具有创新思维,最终实现行为改变的完全人,为国家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和培养创新型人才为突破口,以培养融通知识、触类旁通的通达人才为目标,加快学生的职业适应性.

2.1.2 本立道生,完善课程体系

随着应用型本科高校的崛起,“双一流”高校的建设,以及在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背景下越来越多的学者意识到通识教育将是高等教育培养创新拔尖人才的重要桥梁.习近平指出我国人民经过长期努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了新时代,奈斯比特在其《大趋势》一书中指出:“处于伟大历史变革的时代,需要创造力和创造精神来适应时代变化”.高校是创新创业的孵化基地,承担着培养学生创新创业素质和技能的重任,根据教育部公布的互联网+大学生创新创业大赛的数据显示:截至2018年参加的学校占全国普通高校总数的81%,参与人数达150万人之多,可以看出创新创业教育正在改变着高校的教育格局.随着高等教育从精英教育向大众教育的过渡,市场经济体制引起的人才流动加快,导致大学教育与职业定向脱轨,过度化的专业教育培养的学生走向社会面临着空有宝山而无用武之地的尴尬处境,因此大学教育课程设置也越来越关注对通识人才和创新创业人才的培养.正如钱穆在《改革大学制度议》中所说:通识少而专业多,必将使学者不见天地之大,不利于学生的可持续发展.在新的高等教育结构体系尚未建立起来之前,“通识教育”的理念对创新创业教育显得尤为重要,我国高校纷纷在现有的课程体系中加入通识教育,截至2018年全国高校加入大学通识联盟的高校就达34所之多.因此,体育教育创新创业通识课程的建设应以高校现有的通识课程为基础,结合体育教育专业的结构特点,以挖掘学生的创新创业潜力为根本,完善体育教育专业现有的创新创业教育课程.从而解决体育教育专业学生知识结构存在缺憾,培养路径单向化发展的弊端.

2.1.3 体育教育创新创业通识课程建设结构分析

由于我国中学长时间执行文理分科的教育制度,导致学生的培养向单向度的模式化教育方向发展,学生思想固化、思维僵化狭窄,培养的大学生只有专业知识,没有想象力和创新能力.由于体育教育专业就业导向的定位,学生技能化、专业化培养更加严重,培养的学生从事基础教育教学事业后,只关注中小学生的技能教学,忽视对学生人文精神和创新能力的培养,导致其培养的学生更加不能适应社会.陶梅生曾形容人类社会的进步是人文素养和科学技术两架马车在前进,因此体育教育创新创业通识课程的建设应以培养创新创业型人才为关键.如图1所示,体育教育创新创业通识课程建设应以统筹、创新的要求整合、拓展学校现有的教学资源,根据人才社会需求确定人才培养定位,通过开设个性的、多元化的基础素养课程教学,最终将知识转化为创新创业能力.

图1 体育教育创新创业通识课程体系构成图

2.2 体育教育创新创业通识课程的开发原则分析

2.2.1 科学性与创新性相统一原则

在全民众创的历史背景下,我们正处于新一轮的技术变革时代,如马云所说:“未来不是知识的竞争,而是创新能力的竞争”,创新对高等教育的发展具有重要的驱动作用.教育部长陈宝生指出:“创新的教育理念,创新的教育模式及创新的方法技术”首先要在本科体现,体育教育创新创业通识教育课程作为培养创新型人才的课程,首先要体现出创新性.在我国传统文化中,通识教育理念俯拾皆是,如《易经》中提出:“君子多识前言往行,人之蕴畜,由学而大”;《文子·明微》:“通智得而不劳”;《论衡》:“博览古今为通人”;《中庸》:“博学之”等.如何在众多的传统经典中,剥离出适合当下体育教育专业特点需要的课程内容,使之服务于培养创新型人才的国家战略目标,并不是简单的事情.体育教育创新创业通识教育课程的开发不是对经典知识进行简单的“条块分割”.体育教育创新创业通识教育课程开发要在科学的理论基础上用创新的思维挖掘适合体教学生培养创新能力的课程素材,创新的协调经典与传统、专深与广博、单科领域与多科交叉领域的关系,针对性地挖掘学生的创新潜力,从而营造丰富的创新创业生长土壤.

2.2.2 知识传授与心智训练相统一原则

高等教育是帮助学生提高在道德、科学、技术、知识储备、精神境界等层面适应复杂社会生活和社会环境的能力.因此,体育教育仅仅传授学生专业技术知识是远远不够的,越来越多的高校也意识到这一点,如在北京师范大学体育教育人才培养方案中就明确提出了培养复合型创新人才的培养目标.当前,基于功利派的影响,高等教育课程的设置过度倾向于适应社会的需求,更看重的是专业培训及考试成绩,忽略传授具有普通意义的真理性知识,忽视了对学生心智的训练,导致学生思维呆板,创新创业能力下降.心理学家戈尔曼研究证明:创新创业能力80%取决于心智的影响,曾庆森等研究证实:创新创业能力杰出人才的心智能力都处于较高水平[6],从众多的创新创业相关研究中也可以得出结论:心智是创新创业素养高低的具体体现.心智能力是通过教育、实践活动后天习得的掌握生存技能,认识改造世界的能力,是认知潜能、心理适应等稳固心理特点的外在表现.因此,体育教育创新创业通识教育课程的开发应把握知识传授与心智训练相统一原则,通过对完整知识的传授,把知识转变为一种心智的训练,使知识成为一种特殊的、经验性的精神状态,真正把知识内化建构为心智模型,使学生的心智能够最大程度的成长,从而形成对某一事物独特的、合乎逻辑的理解,从而提升学生的创新创业素养水平.

2.2.3 通识培养与专业融合相统一原则

对于我国来说,古代的高等教育模式主要以通才教育论(通识教育)为主导.如,殷商时期强调的“六艺”全面修行的教育;汉武帝兴太学“以教化为大务”;宋朝欧阳修提倡的“强学博览,足上移通古今”.直到近代,由于西学东进,专才教育论逐渐兴起,忽视了通识教育的培养,特别是1949年新中国成立后学习苏联的教育模式,使专才教育上升到了国家层面.随着科学技术的加速发展,导致知识高度综合又高度分化,学科建设朝着交叉整合的趋势发展,现有的专业知识结构已经不能满足社会的需求,为通才教育的回归提供了发展契机.从中西方通才教育和专才教育发展的历史来看,实际上两者处于一种不停的变动状态.本文我们探讨的是创新创业通识教育课程应该如何培养具有创造性思维,能够适应社会发展的创业型人才,因此,在通识教育和专才教育的选择上必须走两者结合的道路,过度专业化的教育容易忽视人格的培养和心灵的教化,使学生思想禁锢,创造性下降.创新创业教育背景下的体育教育通识培养应该坚持“广然后深,博然后专”的原则.体育教育创新创业通识教育课程的开发应以贯彻通识培养与专业培养相融合、知识传授和技能训练的相辅相成,从而培养适合新时代要求的复合型人才.

3 体育教育创新创业通识课程实施策略分析

3.1 建设引导·互动·共享的创新创业通识教育课程体系

学生创新思维的培养及创业能力的产生源于问题解决的自我导向与调控,学生创新创业能力依赖于个体融入群体中的多向互助,在互助中生成、理解和创造新事物.通识教育创新创业能力培养遵循普遍真理性知识基础上与理性思辨的实质性互动.体育教育创新创业通识教育课程应在系统化、精品化、核心化的基础上使学生广泛涉猎文学艺术、政治、经济、文化、历史、民俗等各个方面,引导、帮助学生形成创新型人格.目前,我国创新创业教育教学成果转化较低,一些学校通过开设一些例如“营销与管理”“职业展望与规划”等类似的课程,寄希望通过举办几次简单的“创新创业讲座”来解决这一问题.殊不知大学生创新创业能力并非通过单一学科领域的知识来培养的,而影响成果转换的因素更是复杂的综合性问题,解决这一问题需要多学科的交叉与渗透.通识教育为学科的整合提供了实践载体,通识教育对学生的创新创业能力的培养并非主观性施加,是在引导·互动·共享的教学环境下,通过一系列课程实践提高学生审美修养、丰富精神世界、拓展形象思维、激发创新意识,最终达到提升大学生的创新创业能力,提高创新创业成果转换的效率的目的.

3.2 合理设置创新创业通识教育课程学分,形成学分积累与转换制度

课程建设在高等教育中具有纲举目张的作用,学分是课程开设情况的集中反应.当前,我国大多数高校的通识教育课程开设主要为公共基础课和公共选修课或专业就近修读的模式组成[7],开设形式各学校根据实际情况各不相同,主要为课程、社团、讲座等形式组成.而学分的设置则相对统一,一般为学校根据各自培养目标的倾向性把通识教育课程分为若干板块,要求学生选修相应的学分.如复旦大学以人文精神传承和学问基础展示的方式设计六大模块,开设近180门的课程,要求学生在每个领域修满至少2学分,共修12学分;中山大学以人文、社科、理科和工科四大类设置四大板块,要求学生每种板块选修4学分,共16学分.据相关调查研究发现通识教育课程各学科之间缺乏有效的渗透,在学生心目中通识教育课程与普通选修课程区别并不大[8],通过只有十几学分的通识教育提高学生的创新创业素养是很难实现的.众所周知,创新创业能力的培养不能只是知识之间的一种简单的互补,创新创业教育应是开放性、实践性、探索性的教育,死板的创新创业通识课程学分制度必将极大阻碍学生自主探索科学真理的内在动机.创新创业通识教育课程学分设置应当是自主的、灵活的,各学科之间可以积累和转换的,比如,将优质网络创新创业通识教育课程、创新创业教育实践活动、科研学术活动、学科技能竞赛和创新创业竞赛、创新创业训练计划项目,以及跨学科的学习交流平台等相关的教育活动等纳入到学分体系,实现必修学分、实践学分和自主学分的认可与互换,形成一整套全方位、多层次、宽领域的通识教育创新创业学分积累互换体系,最大限度地激发学生的自主性、开拓性,最大限度地提升学生的鉴赏力、想象力、表现力、沟通和交流能力.

3.3 加快创新创业通识核心课程建设,多方联动构建“第二课堂”

我国传统文化中具有丰富的通识教育理念底蕴,在诸子百家的教育思想中都能找出包含通识教育理念的观点.如何在广博、浩瀚的传统文化中提炼帮助学生形成创新思维的课程并不是容易的事情,现有的通识教育课程内容呈现出广、杂、乱的特征,针对提高体育教育学生创新创业能力的通识专门性课程寥若晨星,通过随意的诗词歌句、文化赏析来提高学生的创新思维和创业能力是很难做到的.因此,应根据体育教育专业培养方案的特点加快建设创新创业通识核心课程.通过核心课程的建设为体育教育专业学生创新创业教育提供理论保障,为学生创新创业能力的持续发展提供基础.另外,为确保通识教育对学生创新创业培养的不间断,还应从校、地、企等多方相关部门以社会实践、创新创业竞赛、社团活动、跨学科的学习交流平台等多种方式联合构建“第二课堂”,通过“第二课堂”与创新创业通识核心课程的有机结合,形成立体式、多元化的创新创业培养体系,把创新创业教育贯穿本科教学的全过程,从而满足不同层次水平、不同专业背景学生的需要.

4 结 语

随着创新型社会建设的持续推进,高校创新创业教育成为大家关注的焦点.通识教育课程符合当前高教发展方向,是高校创新创业教育的核心,体育教育创新创业通识教育课程的开发不仅仅是表面上增加少许通识教育课程和创新创业实践教学内容,实际上涉及到人才培养模式、课程内容及教学管理等结构的完善与改进,甚至影响到整个教育体系的深刻变革.这种变革不仅来自于政府及其管理部门“自上而下”的推动,还来自于社会、学生等“自下而上”的需求.体育教育创新创业通识课程的开发要着眼于国家新时代创新型人才培养和人的全面发展需要,坚持技能培养与创新能力协调发展的原则,引领体育教育创新创业通识课程建设,以通识教育课程建设支撑体育教育创新创业教育的发展.另外,不同类型、不同层次、不同特色的高校应根据自身特色,协调解决体育教育创新创业通识教育课程开发过程中出现的矛盾,切记盲目跟进影响教学质量的提高.

猜你喜欢

通识学分体育
提倡体育100分 也需未雨绸缪
如何用学分币激发小学生的学习兴趣
学分美食
通识少年小课堂 无线电寻宝之旅
通识少年“种”石油
通识少年小课堂 血液之旅
通识少年·拿破仑
2016体育年
我们的“体育梦”
颈部淋巴结超声学分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