孕妇自我管理、孕期体重管理策略与孕期体重控制的相关性分析
2020-05-12熊子欣龚放华王利纯廖佳星
熊子欣, 龚放华, 唐 芳, 王利纯, 廖佳星
(1. 南华大学护理学院, 湖南 衡阳, 421001;湖南省人民医院 2. 护理部; 3. 产科, 湖南 长沙, 410002)
孕期体重是直观判断孕期营养状况的指标之一,是衡量孕期肥胖程度的标准[1-2]。孕期体重增长与母婴健康密切相关[3-5],相关研究[6-8]表明,孕期体重增长过度会增加妊娠期高血压、妊娠期糖尿病、肩难产、巨大儿、非医学指征剖宫产率上升、产后肥胖的风险,而孕期体重增长不足则增加低体重儿、自发性早产、小于胎龄儿、生长发育受限等发病率[9]。虽然我国《孕前孕期保健指南2018》[10]参照美国医学研究所(IOM)提出的根据不同孕前身体质量指数(BMI)明确孕期体重增长的范围,但研究[11-13]调查显示仍有大部分人达不到要求,我国孕期体重增长存在着很大的地域差别,如广东和沈阳两地孕妇孕期体重增长过度占48.7%和50.9%[14-15],全国整体体重增长不足发生率为15.6%~32.8%[16-18]。美国孕期体重增长过度的发生率为38.2%~54.7%,孕期体重增长不足为20.9%[19];日本孕期体重增长不足发生率占24.6%[20]。目前认为造成这种不合理最主要的原因是孕妇缺乏关于孕期体重管理长期、系统的指导,造成意识淡薄。为了明确造成这种不合理的原因,因此,本研究探索孕期体重增长与孕妇自我管理、体重管理策略之间的关系,旨为医护人员在制定相关的体重管理干预措施提供参考。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采用横断面调查和随机抽样的方法,选取2019年1月—7月在湖南省人民医院住院待产且单胎妊娠的孕妇作为研究对象。纳入标准:①年龄18~35岁,孕周≥37周,足月待产;②无妊娠合并症,如高血压、糖尿病、心肝肾慢性疾病和精神疾病;③初中以上学历;④孕前BMI为18.5~24.9 kg/m2;⑤知情同意,自愿参与。排除标准:①不能阅读理解问卷或不配合填写者;②孕期由于身体原因不能运动和特殊服药者;③异地居住者。本研究通过医院医学伦理委员会审查,研究对象均知情同意。
1.2 方法
1.2.1 调查工具: 采用问卷调查法,调查工具包括:①一般资料调查表:主要包括孕妇的年龄、身高、孕前BMI、孕期体重增加、文化程度、职业、家庭平均月收入、居住地、产史、不良孕产史等。②孕妇自我管理量表:由李金芝等[21]研制,主要用于评估孕妇自我管理水平,量表共包含25个条目,分为4个维度,分别是日常生活行为管理、胎儿监护行为管理、遵医行为、自我防护行为管理。量表采用Likter 5级评分法,总分数为分数25~125分,分数越高,表明自我管理水平越高,该量表重测信度为0.957,Cronbach’sα系数为0.926;内容效度指数(CVI)为0.907。③体重管理策略量表(PWMSS):由严谨等[22]编制,评估当前孕妇体重管理策略效果,能帮助孕妇了解自身管理行为的不足与优势,包含管理目标、家庭支持、饮食管理、运动管理、刺激策略、自我监控调节6个维度,共27个条目,采用likert 5级评分法,总分为27~135分,得分越高,表明推荐孕妇管理策略利用越多,控制孕期体重增长越有效,量表Cronbach’sα为0.834。
1.2.2 调查方法: 该调查由研究者向科室内实习生进行统一集中培训,包括研究的目的、详细解释问卷条目的内容、填写的注意事项、统一指导语言跟孕妇及家属进行沟通或答疑,经过本次研究团体的成员进行相关考核合格后参与问卷发放,并协助孕妇完成问卷填写。调查问卷统一于入院当天发放,由孕妇本人填写。问卷填写前,向孕妇及家属介绍本次研究的目的,取得孕妇及家属的理解与配合,经同意后,使用统一的指导语向孕妇解释条目的内容及填写的注意事项,并回答孕妇提出的任何疑问,问卷填写时间为15~20 min,填写完毕后再次检查问卷填写是否完整,若有漏填缺项,应由研究者要求研究对象立即补填,再次核对无误后回收,本次研究共发放问卷320份,回收有效问卷308份,有效回收率为96.25%。
1.3 统计学方法
2 结果
2.1 研究对象基线资料
本次研究共纳入孕妇308例,年龄20~35岁,平均(28.00±4.25)岁;身高150~178 cm,平均(162.50±6.07)cm;孕前BMI 18.5~24.9 kg/m2。孕期体重增长8.50~33.50 kg,平均增长(15.00±4.68)kg。文化程度:初中28(9.09%)例,高中/中专57(18.51%)例,大专93(30.19%)例,本科及以上130(42.21%)例。初产妇130(42.21%)例,经产妇178(57.79%)例;不良孕产史32(10.39%)例。
2.2 不同孕期体重增长类别的孕妇自我管理量表得分比较
参照IOM[23]指南建议孕前BMI为18.5~24.9 kg/m2,将孕期体重增长分为低于指南(<11.5 kg)、与指南一致(11.5~16.0 kg)和高于指南(>16.0 kg),52(16.88%)例孕妇孕期体重增长低于指南范围,145(47.08%)例孕妇的孕期体重增长与指南范围一致,111(36.04%)例孕妇的孕期体重增长高于指南范围 。
孕妇自我管理量表中的遵医行为、日常生活行为2个维度评分影响孕期的体重增长,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孕期体重增长低于指南和孕期体重增长高于指南的孕妇在遵医行为、日常生活行为中评分低于孕期体重增长与指南一致的孕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孕期体重增长高于指南的孕妇在遵医行为、日常生活行为评分与孕期体重增长低于指南的孕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1。
表1 不同孕期体重增长类别的孕妇自我管理量表得分比较±s) 分
注:t1、P1值为<11.5 kg(低于指南组)与11.5~16.0 kg(与指南一致)组比较;t2、P2值为>16.0 kg(高于指南组)与11.5~16.0 kg(与指南一致)组比较;t3、P3值为<11.5 kg(低于指南组)与>16.0 kg(高于指南组)组比较。
2.3 孕期体重管理策略量表得分情况
孕期体重管理策略量表中运动管理、家庭支持、饮食管理、刺激策略、自我监测、管理目标6个维度的评分在不同组孕妇孕期体重增长中有差异(P<0.05)。孕期体重增长低于指南的孕妇在家庭支持、刺激策略、自我监测、管理目标4个维度中的评分显著低于孕期体重增长与指南一致的孕妇(P<0.05);孕期体重增长与指南一致的孕妇在运动管理、家庭支持、饮食管理、刺激策略、自我监测、管理目标中评分明显高于孕期体重增长高于指南的孕妇(P<0.05);孕期体重增长高于指南的孕妇在运动管理、饮食管理、自我监测中的评分低于孕期体重增长低于指南的孕妇(P<0.05)。见表2。
表2 不同孕期体重增长类别的孕妇孕期体重管理策略量表得分比较±s) 分
注:t1、P1值为<11.5 kg(低于指南组)与11.5~16.0 kg(与指南一致)组比较;t2、P2值为>16.0 kg(高于指南组)与11.5~16.0 kg(与指南一致)组比较;t3、P3值为<11.5 kg(低于指南组)与>16.0 kg(高于指南组)组比较。
2.4 孕期体重控制与孕妇自自我管理、孕期体重管理策略的相关性分析
参照孕期体重增长分为<11.5 kg、11.5~16.0 kg、>16.0 kg,将孕期体重控制分为合理组(11.5~16.0 kg)和不合理组(<11.5 kg和>16.0 kg)。孕妇孕期体重控制与孕妇自我管理中遵医行为、日常生活行为2个维度得分及总分呈正相关(P<0.05),见表3。孕妇孕期体重增长控制与孕期体重管理策略各维度呈正相关(P<0.05),见表4。
表3 孕期体重控制与孕妇自我管理的相关性分析
注:a表示相关系数r值;*P<0.05;
表4 孕期体重控制与孕期体重管理策略的相关性分析
注:a表示相关系数r值;*P<0.05,**P<0.01。
3 讨论
本研究显示,孕前BMI为18.5~24.9 kg/m2的孕妇孕期体重增长在标准范围内占47.08%,16.88%孕妇的孕期体重增长低于正常范围,36.04%孕妇的孕期体重高于正常范围。孕期体重增长与妊娠结局密切相关,孕期体重增长不足或增长过多均能影响胎儿的生长发育及母体的健康,甚至造成远期不可逆的影响。受传统思想的影响,大部分人认为孕期应该吃的“多、贵、精、细”[24],这样才能满足孕妇及胎儿的需求;更多人认为孕妇孕期应该多坐、躺,不宜过多活动,运动会增加胎儿流产的风险[25]。随着我国经济的飞速发展,居民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人们饮食习惯的变化,近年来我国孕妇的孕期体重呈增长的趋势[26],有研究[12]指出目前国内有73%的孕妇体重增长超过了指南标准。然而年轻一代的孕妇受过良好教育,对新思想接受程度高,国内外社会普遍也更关注孕期体重增长过多带来的不良后果。总之,孕期体重增长合理的达标率还处于较低水平,原因可能是孕期体重管理体系制度不健全,医务人员认知不够,孕妇的个人原因导致的体重管理认知不足、意识薄弱[27]。
本研究发现,孕妇的自我管理与孕期体重紧密相关,尤其表现在孕妇的遵医行为和日常生活行为方面。孕期体重增长在标准范围内的孕妇在遵医行为、日常生活行为维度中的评分分别高于孕期体重增长低于标准和高于标准的孕妇(P<0.05)。进一步分析孕期体重控制与孕妇自我管理的相关性的结果显示,孕妇自我管理中自我防护行为、胎儿监护行为与孕期体重控制无关(P>0.05),遵医行为、日常生活行为与孕期体重管理控制呈正相关(P<0.05)。说明孕妇自我管理能力越高,孕妇体重增长控制的越合理。分析原因,可能是孕妇的自我管理能力对孕期体重控制起着重要不可或缺的影响,特别表现在孕妇的遵医行为和日常生活行为上。孕妇能按时进行产前检查,在医务人员的指导下平衡膳食营养以及合理的运动,正确的宣传孕期体重健康知识,提高孕妇体重管理的认知水平,并对孕期体重进行系统的监测,是合理控制孕期体重的重要手段。同时日常生活行为也是孕期体重控制合理的关键。由生活方式引发疾病的风险日益渐增,越来越多的人认识到生活行为方式对于健康的影响。不良的饮食、运动习惯都是导致孕期体重控制不合理的原因。考虑到信息技术的飞速发展,移动医疗对孕妇进行日常生活方式干预是今后医疗发展的趋势,研究主要采用短信[28]、可穿戴设备与信息化平台结合[29]、移动社交平台APP[30]等方式对孕妇进行跟踪回访,及时获取孕妇体重等生理参数,督促和鼓励孕妇,提高其自我管理能力。
本研究表明,孕妇孕期体重管理策略与孕期体重增长密切相关。孕期体重增长标准范围内的孕妇在孕期体重管理策略中家庭支持、自我监测、管理目标的评分高于孕期体重增长低于标准的孕妇(P<0.05),在运动管理、家庭支持、饮食管理、刺激策略、自我监测、管理目标各维度中评分显著高于孕期体重高于标准的孕妇(P<0.05)。从孕期体重控制与孕期体重管理策略的关系进一步分析表明,孕期体重管理策略各维度与孕期体重控制呈正相关(P<0.05)。表明孕妇孕期体重管理策略评分越高,孕期体重管理策略使用越多,孕期体重控制越合理。孕妇采用各种孕期体重管理策略的方式越多,孕期体重控制就越有效。孕期体重增长与合理的运动管理、饮食管理有着密切相关。同时,实施有效的刺激策略,如在显眼的地方贴上标识,时刻提醒自己孕期养成良好的饮食生活习惯;从怀孕早期对体重进行定期监测,在专业医护人员的帮助下制定合理饮食、运动计划,每日完成计划并及时记录,是帮助我们合理控制孕期体重的重要环节,避免因孕期体重增长不当带来的不良影响。
孕期体重控制水平与孕妇的自我管理能力、孕期体重管理策略有着密切相关。医护人员在孕期保健的同时应加强对孕妇体重增长情况的关注,尤其是孕前肥胖和孕期体重增长不当的孕妇,进行孕期体重管理是必不可少的环节。医务人员应该协同孕妇制定合理的孕期体重增长计划,督促和鼓励孕妇完成计划,不断帮助孕妇提高自我管理能力,并推荐合理的采用孕期体重管理策略,是促进孕期体重合理增长的根本保证。本研究只基于1家医院的孕妇进行的横断面调查研究,难免造成结果偏差,且本研究只选取了孕前体重指数正常的孕妇作为研究对象,而往往孕前体重异常的孕妇孕期体重的控制更加值得关注。希望在今后的研究中,能扩大样本选择的区域以及样本量,并且纳入孕前体重异常孕妇孕期体重控制方向的研究,进一步探究孕期体重控制的影响机制。
利益冲突声明:作者声明本文无利益冲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