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同浓度盐水气道湿化对颅脑损伤气管切开患者排痰情况及呼吸机相关性肺炎发生率的影响
2020-05-12张媛辉
张媛辉
(灵宝市第一人民医院 重症医学科,河南 三门峡 472500)
对颅脑损伤常采用气管切开方式进行抢救,利于促进患者呼吸,但同时也会引起多种并发症,其中呼吸机相关性肺炎(ventilator associated pneumonia,VAP)发病率较高[1]。在建立人工气道后,呼吸道的完整性会受到破坏,可能会丧失加温、加湿、过滤等功能,加上气道湿化不足,导致排痰能力较差,阻塞气道[2]。目前,4.5 g·L-1的盐水与灭菌生理盐水均为临床常用的气道湿化液,但对其选择仍存在较大的争议。基于此,本研究旨在探讨对颅脑损伤气管切开患者使用4.5 g·L-1的盐水气道湿化的临床效果。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选取灵宝市第一人民医院2017年4月至2018年10月收治的80例颅脑损伤行气管切开的患者,按照治疗方法分为对照组与观察组,各40例。观察组:男23例,女17例;年龄24~60岁,平均(41.25±10.28)岁;格拉斯哥昏迷指数(glasgow coma scale,GCS)评分3~7分,平均(4.31±0.51)分。对照组:男22例,女18例;年龄25~60岁,平均(41.35±11.19)岁;GCS评分3~7分,平均(4.28±0.49)分。两组患者年龄、性别、GCS评分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具有可比性。本研究经医院医学伦理委员会批准通过。
1.2 入选标准纳入标准:(1)经CT、MRI检查确诊为颅脑损伤;(2)呼吸机治疗时间>3 d;(3)GCS评分<8分;(4)配合度理想;(5)自愿签署知情同意书。排除标准:(1)慢性阻塞性肺疾病;(2)伴有高血压或糖尿病;(3)合并心、肝、肾等器官功能障碍;(4)伴有精神疾病或智力障碍。
1.3 操作方法两组患者均接受吸痰与排痰、密切监测生命体征等常规护理,并给予相同的液体治疗、营养支持等。对观察组患者采用4.5 g·L-1的盐水进行气道湿化,方法如下:使用一次性精密输液器与4.5 g·L-1的盐水连接,将输液器头皮针端(拔掉针头)与气管切开导管内3~5 cm处相连接,并使用胶布固定,24 h内匀速、持续将200~250 mL湿化液注入气管套管中,依据患者具体病情增减湿化液量,输注速度为6~10 mL·h-1,依据患者痰液黏稠度进行相应调整,近端气道温度与湿化器温度保持在32~36 ℃,气体湿度为60%~70%,气囊压力维持在15~25 mm Hg(1 mm Hg=0.133 kPa),专业护理人员每4 h测量1次。对照组湿化方法同观察组,将4.5 g·L-1的盐水更换为灭菌生理盐水。两组均采用相同的吸痰方法,连续观察6 d。
1.4 观察指标(1)气道湿化效果。效果好:血气指标检测结果均正常,听诊时气管内无干鸣音或哮鸣音,呼吸通畅。不足:患者呼吸困难,导管内有痰痂形成,听诊时气管内存有干鸣音。过度:痰液过度稀薄,需持续吸引,听诊患者气管内痰鸣音多。(2)排痰效果。痰液黏稠度判定标准:Ⅰ度,痰液稀薄,使用玻璃头吸痰后内壁无残余痰液;Ⅱ度,痰液轻微黏稠,使用玻璃头吸痰后内壁留有少量痰液,容易清洗;Ⅲ度,痰液表面高度黏稠,呈黄色,玻璃接头内壁留有大量痰液,不容易清洗。比较两组患者Ⅲ度痰液患者总数与痰痂形成情况。(3)VAP发生率。
1.5 统计学方法采用SPSS 24.0统计软件进行数据处理,排痰效果与VAP发生率以频数和率(%)表示,采用χ2检验,气道湿化效果采用秩和检验,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气道湿化疗效与对照组比较,观察组气道湿化效果更好,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1。
表1 两组气道湿化疗效对比[n(%)]
2.2 排痰效果与VAP发生率观察组Ⅲ度痰液、痰痂形成占比均较对照组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两组VAP发生率对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2。
表2 两组排痰效果与VAP发生率对比[n(%)]
3 讨论
颅脑损伤患者常伴有不同程度的昏迷,该疾病发病率较高,且呈逐年上升趋势,具有较高的致残率与死亡率,严重威胁患者生命[3]。目前,临床常采用气管切开方式抢救颅脑损伤患者。但气管切开会对患者呼吸道生理功能产生影响,在一定程度上降低排痰与加湿、加温功能,进而导致呼吸道分泌物黏稠,严重影响患者呼吸状况,需采用机械通气方式辅助患者呼吸。同时,呼吸道防御能力下降,细菌可直接进入呼吸道引起感染,极易引起VAP发生,加重病情。因此,加强对颅脑损伤患者气道湿化至关重要。
相关研究显示,24 h持续气道湿化法可有效增加气道湿润度,利于稀释痰液,顺利排出[4]。但有关气道湿化液的使用浓度尚未达成一致。本研究结果显示,观察组气道湿化效果优于对照组,观察组Ⅲ度痰液、痰痂形成占比均较对照组低,表明使用4.5 g·L-1的盐水对颅脑损伤气管切开患者进行气道湿化,符合患者生理需求,并且湿化效果较好。灭菌生理盐水进入气道内、肺内水分蒸发速度较快,盐分易沉积在气管内、肺内,引起高渗现象,进而导致支气管水肿,不利于气体交换,且对气管有一定刺激[5]。4.5 g·L-1的盐水属于低渗溶液,进入气道水分蒸发后,渗透压符合患者机体需要,具有稀释痰液作用,并且对气道刺激性较小,可有效避免痰痂形成[6]。此外,本研究还发现,两组VAP发生率均较低,且无明显差异,表明使用4.5 g·L-1的盐水对颅脑损伤气管切开患者进行气道湿化,可有效降低VAP发生率,改善预后效果。
综上所述,对颅脑损伤气管切开患者使用 4.5 g·L-1的盐水进行气道湿化,气道湿化效果更好,且能够降低VAP发生率,值得在临床推广应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