显微镜下鼓膜置管术联合腺样体切除术对分泌性中耳炎患儿的疗效
2020-05-12李晶
李晶
(郑州大学附属儿童医院/河南省儿童医院/郑州儿童医院 耳鼻喉科,河南 郑州 450018)
小儿分泌性中耳炎易造成听力下降,若不能及时控制病情进展,可引发胆固醇性肉芽肿、粘连性中耳炎、鼓室硬化等继发性疾病,严重影响患儿语言功能及生长发育[1]。外科手术属目前临床治疗小儿分泌性中耳炎的主要方式,其中显微镜下鼓膜置管术为最常见术式,可一定程度缓解临床症状,但单纯应用效果欠佳。本研究选取103例分泌性中耳炎患儿,旨在探讨显微镜下鼓膜置管术联合腺样体切除术治疗分泌性中耳炎的效果。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选取2017年3月至2019年4月郑州大学附属儿童医院收治的103例分泌性中耳炎患儿,依照治疗方案分为两组。对照组51例,男29例,女22例,年龄2~12岁,平均(5.07±1.24)岁。观察组52例,男31例,女21例,年龄1~11岁,平均(4.71±1.59)岁。两组性别、年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本研究经郑州大学附属儿童医院医学伦理委员会批准。
1.2 入选标准纳入标准:(1)经鼓气电耳镜、声导抗等检查确诊为分泌性中耳炎;(2)患儿家属签署知情同意书。排除标准:(1)合并先天性心脏病患儿;(2)肾肝功能严重异常患儿;(3)合并其他系统严重疾病患儿。
1.3 治疗方法对照组接受显微镜下鼓膜置管术治疗,麻醉处理后,固定头部,于显微镜引导下切开鼓膜,吸出鼓室积液,若积液较为黏稠,以地塞米松注射液与糜蛋白酶混合液冲洗鼓室腔,置入硅胶通气管(直径为1.14 cm),且确保置管位置准确及管腔通畅。观察组接受显微镜下鼓膜置管术联合腺样体切除术治疗,具体如下。(1)腺样体切除术。麻醉处理后,取平卧位,头部后仰,肩部垫高,置入开口器且固定,以麻黄碱液滴鼻促进收缩;对扁桃体肥大者实施扁桃体切除术,于鼻内镜引导下充分显露腺样体,以腺样体刮匙刮除部分腺样体,以弯头切割器沿腺样体边缘开始切割,同时注意避免误伤咽隐窝、圆枕及咽鼓管咽口等正常组织,以免造成瘢痕狭窄,切除全部腺样体组织后行纱球压迫止血。术毕以皮质类固醇气雾剂喷鼻,每日2次。(2)显微镜下鼓膜置管术。方法同对照组。
1.4 观察指标(1)疗效。(2)听力恢复时间。(3)并发症(鼓膜粘连、鼓室硬化、术后感染)发生率。
1.5 疗效判定标准治疗后患儿咽鼓管功能障碍、听力下降、耳鸣等症状消失或明显减轻,且气导反应阈值降低>20 dB nHL为显著改善;治疗后患儿咽鼓管功能障碍、听力下降、耳鸣等症状有所减轻,且气导反应阈值降低10~20 dB nHL为改善;治疗后患儿咽鼓管功能障碍、听力下降、耳鸣等症状未减轻,且气导反应阈值降低<10 dB nHL为未改善。将显著改善率、改善率计入总有效率。
2 结果
2.1 疗效观察组治疗总有效率较对照组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1。
表1 两组临床疗效比较(n,%)
2.2 听力恢复时间观察组听力恢复时间[(15.71±4.62)d]较对照组[(20.91±5.37)d]短,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5.271,P<0.05)。
2.3 并发症对照组发生鼓膜粘连2例,鼓室硬化1例,观察组发生术后感染1例,观察组并发症总发生率[1.92%(1/52)]与对照组[5.88%(3/51)]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χ2=0.280,P>0.05)。
3 讨论
分泌性中耳炎为一种中耳非化脓性炎症疾病,多由腺样体肥大、咽鼓管机械性阻塞等原因所致,临床表现为鼓室积液、耳闷、听力下降及传导性耳聋。咽鼓管由于连接鼻咽腔与中耳腔,因此畅通的咽鼓管对中耳气压具有调节作用。显微镜下鼓膜置管术能有效疏通咽鼓管,改善中耳通气功能,清除中耳积液,但不能迅速减轻局部炎症,且术中操作易误伤鼓室、耳道,增加鼓室硬化、粘连及穿孔风险,不利于患儿预后。
有研究发现,腺样体可分泌大量血小板激活因子及前列腺素、白细胞三烯、组织胺等炎症介质,造成血管通透性改变,导致咽鼓管及中耳黏膜水肿[2]。另有研究表明,分泌性中耳炎患儿大多伴有腺样体肥大,肥大的腺样体会对咽鼓管形成压迫,堵塞咽鼓管咽口,且慢性腺样体炎也可导致咽鼓管逆行感染,加重病情程度[3]。因此,在患儿分泌性中耳炎临床治疗中,采取显微镜下鼓膜置管术联合腺样体切除术治疗可有效去除患儿分泌性中耳炎诱发因素,提升整体治疗效果。由于患儿鼻腔相对较小,故对手术操作要求较高。腺样体切除术通过将耳内镜置入鼻咽部,可于直视下以电动弯头切割器将腺样体全部切除,避免误伤鼻腔黏膜和鼻甲等正常组织。另外,腺样体切除术中无需提起软腭即可显露鼻咽腔,从而有效避免误伤软腭等相关组织,有助于缩短手术操作时间。本研究结果显示,观察组治疗总有效率高于对照组,且并发症总发生率较低。这说明采用显微镜下鼓膜置管术联合腺样体切除术治疗分泌性中耳炎患儿,临床效果确切。本研究结果显示,观察组听力恢复时间短于对照组。这说明采用显微镜下鼓膜置管术联合腺样体切除术治疗分泌性中耳炎患儿,能明显缩短听力恢复时间。但实施显微镜下鼓膜置管术联合腺样体切除术时,应注意:(1)先实施腺样体切除术,再实施显微镜下鼓室置管术,以利于观察腺样体及扁桃体出血情况;(2)置管前吸净鼓室内分泌物,以免分泌物阻塞通气管;(3)避免鼓膜前切口过于靠近鼓环;(4)术中避免误伤鼓室黏膜,以免发生细菌感染;(5)通气管若存在少量结痂,可用过氧化氢进行浸泡后吸除;(6)术后彻底冲洗通气管和鼓室,以减少通气管阻塞的发生[4]。
综上,对分泌性中耳炎患儿采用显微镜下鼓膜置管术联合腺样体切除术治疗,临床效果确切,能明显缩短听力恢复时间,且并发症发生率较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