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早期护理干预对急性上呼吸道感染诱发心肌炎患者的临床应用价值

2020-05-12吴长兰

心血管病防治知识 2020年4期
关键词:心肌炎病情有效率

吴长兰

(福州市第一医院,福建 福州350004)

多数急性上呼吸道感染通常可自愈,或经抗生素治疗几日后痊愈,但有少数患者可进展为心肌炎,以病毒感染为主。心肌炎患者早期常表现高热、恶心呕吐、咽痛、全身酸痛等,进展期可以心悸、胸痛胸闷、心前区疼痛等,严重患者可迅速发展为心源性休克或心力衰竭[1-2]。心肌炎患者病情进展较快,治疗效果因人而异,差异较大。常规护理可能对急性上呼吸道感染诱发的心肌炎患者的针对性较差,常规护理更加适用于轻症,慢性疾病。护理欠佳可能会不利于患者恢复,甚至加速病情的恶化,笔者希望通过早期护理干预可缓解病情恶化,此次探究通过将运用早期护理干预的急性上呼吸道感染诱发心肌炎患者与行常规处理的对照组进行比较,探究早期护理干预能否影响治疗效果及预后,详细如正文展示: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取我院2015年7月至2019年2月期间收治的急性上呼吸道感染诱发心肌炎患者100例,其中50例采取早期护理干预处理,设置为观察组。另外50例采取常规护理,设置为对照组。其中对照组中女性24例,男性26例,年龄18-42岁,平均(30.21±2.41)岁。观察组中女性28例,男性22例,年龄18-44岁,平均(30.04±2.42)岁。两组对象在病情和年龄等情况上无显著差异(P>0.05),符合实验对象要求。

1.2 纳入与排除标准

纳入标准:(1)所有患者症状、血常规、血培养结果、影像学检查、既往病史均符合急性上呼吸道感染诱发的心肌炎诊断;(2)均取得患者本人及家属的知情同意,并签署知情同意书。(3)近期除急性上呼吸道感染病史外再无其他疾病史。排除标准:(1)有先天性心脏病史或合并慢性心脏疾病;(2)合并严重心肺肾功能不全;(3)合并癫痫病史或其他精神疾病史者。

1.3方法

两组患者入院第一时间均予行抽血,行血常规、血培养检查,并给予吸氧、抗感染、清除自由基、对症治疗等措施。对照组采用常规入院护理,包括监测生命体征,病情告知,饮食禁忌,告知及督促患者服药时间、剂量以及注意事项。观察组在常规护理的基础上采用早期护理干预。早期护理干预包括:(1)心理干预:选择一名具备良好沟通能力的护士,告知患者病情及此病的相关知识,宽慰患者焦虑情绪,努力拉近与患者的距离。保持病房安静,给患者提供安静整洁的病房环境,对于烦躁患者,应予适当宽慰,严重时可适当予少量镇静药物。(2)减负:立即嘱患者停止一切增加心脏负担的活动,嘱患者绝对静止卧床休息并监督、督促患者减少活动量,训练患者床上排尿排便,尽可能减少心肌耗氧[3]。予乳果糖促进患者排便,以防排便时增加心脏负荷。(3)监护:关注患者病情变化,予24h不间断心电监护,每隔一小时记录患者心率、呼吸、脉搏、血压、体温、精神状态以及异常心电图变化,发现异常时,应第一时间上报医师。(4)饮食:在专业营养师的协助下,为每位患者制定每日饮食方案。(5)用药监测:目前常使用抗心律失常药物如丙吡胺、心律平、乙胺碘呋酮,各有各的适应症和禁忌证,严格监测用药后患者生命体征的变化,尤其对于洋地黄类药物,发现异常时,应第一时间告知经管医生。为避免患者发生充血性心衰,严格控制液体量,输液速度,输液量应缓慢增加,输液速度宜缓慢。(6)预防备药:准备充足液体,以防患者发生突发心源性休克。设置干预周期为2周。

1.4 疗效评价标准

观察指标:记录并对比分析两组患者干预前后症状变化,血培养结果,干预2周后两组患者CK、CK-MB、LDH、cTnI值。(1)显效:患者症状完全消失,血培养结果正常,CK、CK-MB、LDH、cTnI恢复到正常范围;(2)有效:患者症状较治疗前明显好转,血培养结果、CK、CK-MB、LDH、cTnI显著改善;(3)无效:症状无明显改善,各项检查结果无改善甚至恶化。

1.5 统计学处理

此试验中数据使用核算软件SPSS22.0版本,其中2组急性上呼吸道感染诱发心肌炎患者的各项数据使用“均数±标准差”的形式表达,同时将其运用t值检验,结果显示为P<0.05时,说明2组急性上呼吸道感染诱发心肌炎患者的上述指标的对比有统计学含义。

2 结 果

2.1 对比两组患者临床治疗效果,发现观察组整体疗效好于对照组。观察组显效19例,有效28例,总有效率(94.0%);对照组显效14例,有效26例,总有效率(80.0%),观察组总有效率高于对照组,P值<0.05,符合统计学差异,如表1。

2.2 两组患者干预前CK、CK-MB、LDH、cTnI值差异较小(T两组护理前值分别为0.003、0.291、0.482、0.449,相关P值均>0.05)。两组患者干预2周后CK、CKMB、LDH、cTnI值均有所下降(T观察组护理前、后值分别为28.534、18.230、20.475、16.750;T对照组护理前、后值分别为23.992、16.248、13.511、10.145,相关P值均<0.05),并且观察组下降效果较对照组更明显(T两组护理后值分别为4.311、3.683、3.980、0.214,相 关P值 均<0.05)。观察组有18例患者CK、CK-MB、LDH、cTnI值恢复正常,对照组有16例患者CK、CK-MB、LDH、cTnI值恢复正常,P值<0.05,符合统计学差异,具体如表2。

表1 对比2组心肌炎患者临床治疗效果[n(%)]

表2 对比两组患者护理前后CK、CK-MB、LDH、cTnI值变化(±s)

表2 对比两组患者护理前后CK、CK-MB、LDH、cTnI值变化(±s)

组别观察组对照组例数(n)50 50时间护理前护理后护理前护理后CK(U/L)386.34±48.78 125.45±42.43 386.37±47.65 163.29±45.30 CK-MB(U/L)44.43±8.20 14.54±6.27 44.91±8.31 19.54±7.27 LDH(U/L)387.51±73.28 155.56±52.20 380.54±71.43 200.83±61.19 cTnI(μg/L)0.75±0.28 0.08±0.04 0.78±0.38 0.15±0.22

3 讨 论

急性上呼吸道感染诱发心肌炎以中青年患者多见,病情重,发展迅速,部分患者短期内可迅速发展为心脏衰竭[4]。急性上呼吸道感染在早期如能够识别恶化征象,采取正确的预防措施,可一定程度上避免心肌炎的发生[5]。发病早期及时给予恰当的治疗,大部分患者可避免发展到心脏衰竭的阶段,甚至心功能恢复正常。早期护理干预通过严格监测患者病情,协助患者减轻心脏耗氧,缓解患者焦虑情绪等措施配合临床治疗,可显著提高疗效,改善患者预后。相关研究表明早期护理干预可有效协助患者加快康复[6],此次探究为进一步验证此观点,通过选择我院2015年7月至2019年2月期间收治的急性上呼吸道感染诱发心肌炎患者100例,其中50例采取早期护理干预处理,设置为观察组。另外50例采取常规护理,设置为对照组。通过对比分析早期护理干预是否能影响急性上呼吸道感染诱发心肌炎患者的康复和预后。实验结果显示观察组整体疗效好于对照组。观察组总有效率(94.0%)高于对照组总有效率(80.0%),且观察组CK、CK-MB、LDH、cTnI值下降效果较对照组更明显,观察组有18例患者CK、CKMB、LDH、cTnI值恢复正常,对照组有16例患者CK、CK-MB、LDH、cTnI值恢复正常。

综上所述,早期护理干预有利于提高急性上呼吸道感染诱发心肌炎患者临床疗效,改善预后,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猜你喜欢

心肌炎病情有效率
一个小感染,怎么就变成心肌炎了?这些症状一定要重视
冠心病支架后病情稳定,何时能停药
不戒烟糖友病情更难控制
低GI饮食模式或能显著改善糖尿病病情
很有效率
政治备考:如何背书最有效率
清热利湿法联合中医辨证施护治疗病毒性心肌炎
左卡尼汀治疗心肌炎的临床价值及不良反应观察
microRNA-155在病毒性心肌炎患者血清中的表达及临床意义
不寐的病情观察和护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