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高校大学生对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政治认同及共识达成

2020-05-11詹晓玲孙晓晖

党政干部学刊 2020年1期
关键词:政治认同高校大学生

詹晓玲 孙晓晖

[摘  要]大学生群体对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政治意识、思想倾向、国家情怀等一系列认同问题都直接关系到我国社会意识形态建设和文化安全,并关乎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事业的后继发展。在厘清高校大学生政治认同特点的基础上,深入剖析青年大学生对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认同的问题并分析成因,从“认识-内化-认同-自觉-自信”的内在逻辑出发,探究新时代大学生群体实现政治认同、达成思想共识的路径,对新时代青年大学生筑牢信仰、坚定信念以及树立信心,更好地担负起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接力跑重任具有重要意义。

[关键词]高校大学生;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认同;共识达成

[中图分类号]C9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2426(2020)01-0071-05

习近平总书记在纪念五四运动100周年大会上的讲话中指出:“新时代中国青年要树立对马克思主义的信仰、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信念、对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信心”[1]。高校大学生是青年中的主力,是未来社会主义事业建设的后备军。当前我国进入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决胜阶段,在当今国际结构深刻变动、国际秩序深度调整和外部挑战急剧增加的时代境遇下,部分大学生的政治信念尚未成熟,政治情感亦不稳定,极易受负面言论和西方思潮的影响。因此,如何提升高校大学生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认同感,达成社会共识,成为高校意识形态工作面临的重大理论和现实问题。

一、内涵与特征:高校大学生的政治认同特点

关于“认同”的研究已产生许多理论成果,最早可追溯到提出“认同”(Identification)的精神分析学家弗洛伊德(Sigmund Freud)的观点,他认为“认同作用是精神分析已知的与另一人情感联系的最早表现形式”。“认同机制就是努力模仿被视作模范的人来塑造一个人的自我。”[2]86-87由此可见,认同是心理学领域的概念,用于阐述个人或群体在一定的范围内,对于被视作模范的人或社会组织的价值观、信念、目标有认知的欲望、情感的共鸣和态度的认可的一种动态的心理变化过程。认同的转变和升华并非一蹴而就,其变化过程有独特的内在逻辑。学界对大学生群体政治认同的逻辑机制研究主要为认知、内化、外化三个阶段[3],大学生的政治认同经历了由简单到复杂、由抽象到具体、由被动到主动、由服从性到选择性、由盲目性到逐渐理性、由原生性到工具性的螺旋式的演进过程[4]。无论是研究群体认同的逻辑演进还是内涵特质,都为后者对认同的研究提供了广泛的理论基础。经研究分析,高校大学生的政治认同包含:认识、内化、认同、自觉、自信五个阶段,由初级到高级循序渐进地演进的过程。“知识是经过精心研究、领会后的有用信息,是人类对信息加工处理后的产物。”[5]7通过认识获得接近真理的知识内涵、意义,是使知识内化的前提条件。内化是由认识转向认同的过渡阶段,包括三个方面,第一,社会知识的内化;第二,社会情感的内化;第三,社会意志向个体心理内化。[5]196内化由知识、情感向意志的转变促成了社会目标为个体所认同,但这并不意味着认同过程的终结。当认同化为个人或群体自觉的理想追求和行为时,认同向自觉心理过程转变,再由自觉的行为促成个体的个人目标、努力与社会目标、要求相一致,则会产生强烈的认同自信,从认同的社会中汲取源源不断的精华,构成认同的第五个过程。当前,高校大学生的政治认同还达不到理想的状态,还存在对政治理论接收方式立体化、对政治话语的理解泛娱乐化以及对政治活动的参与个性化等特征。

(一)高校大学生对政治理论接受方式立体化

以傳统“说教式”或长篇大论“满堂灌式”向学生呈现政治理论,学生只会表面上听从,实际上内心在开小差,不仅不能让学生认同理论的精髓,而且容易引起学生对理论的反感情绪和抵触心理。作为网络原住民一代,高校大学生思维活跃,更容易接受诸如用讲故事的方式讲道理、用有意思的方式讲有意义的事情等创新式和立体化途径来学习政治理论知识,这有利于在政治认知、情感、意志、信念和行动等各方面实现认同。从心理特点看,高校大学生更趋向于由探讨贴近生活的现实热点问题而回归到马克思主义思想、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从而将最新理论成果深植入心,内化为自己的思想武器。

(二)高校大学生对政治话语的理解泛娱乐化

网络社会的兴起拓宽了高校大学生学习政治话语的选择空间。政治理论的获取渠道已不局限于学校课堂、报纸、刊物和传统书籍,而更青睐于网络媒体的报道。通过网络媒体,大学生能以轻松的心态阅读自身感兴趣的片段,因为网络媒体推送的思想理论类文章多具时效性,图文并存,文末有匿名网友的评论,能带给大学生“视觉盛宴”。然而,网络文章碎片化严重,泛娱乐化凸显。如非权威网站,一些关于领导人讲话解读、中美贸易战解读等网络文章语言时常带有娱乐色彩,有些逻辑还不严谨,内容不够全面。再如网络上充斥着国内外领导人或伟人的表情包和讽刺漫画,再配有幽默调侃的文字,拓展了高校大学生政治认同渠道的同时,也容易导致大学生失去独立思考和自由判断的能力,最终陷入“娱乐至死”的境地,“成为娱乐的附庸”[6]6。

(三)高校大学生对政治活动的参与个性化

参与政治实践活动是体现大学生政治认同的一个客观条件。高校大学生善于使用微博、微信、论坛、贴吧等网络平台表达政治诉求,例如他们通过订阅“共青团中央”“人民网”“中国新闻社”“央视新闻”等热门公众号,不仅能实时了解最新的新闻资讯,还能以匿名的形式发表观点和看法,在一定程度上影响政府决策。此外,他们还可以通过转发文章到朋友圈集赞和评论进行宣传。网络的便利性使得大学生参与政治活动的热情高涨,也使得他们对政治活动的参与具有个性特点和时代特征。然而,这种政治参与方式是否能替代参与党员干部选举、党团活动、听党课等方式还值得商榷。

二、问题与成因:高校大学生对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认同的阻碍因素

高校大学生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认同感总体较高,但是,高校大学生群体政治认同的效能还未能完全发挥出来,部分大学生的政治认同感还存在许多问题。

(一)政治认同意识淡薄

部分高校大学生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价值、政治思想、政治意志等存在认同意识淡薄问题。不重视对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探索和学习,把“专业课”和“公共课”盲目区别对待,没能把二者有机结合起来学习,出现理论基础碎片化、不扎实的现状。马克思曾说:“理论只要说服人,就能掌握群众。”[7]11部分高校大学生对马克思主义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理解不透彻,根本原因在于没有把理论与实践结合起来,没有具体实践的理论是空乏的、不彻底的。大学生尚未领略到马克思主义所揭示的社会发展的本质,亦不会自觉做到认同马克思主义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还需进一步改革、创新,做到以理服人、理论联系实际,形成以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的课堂范式。

(二)政治认同受网络冲击

目前,互联网技术的快速发展使得新媒体融合强势冲击了传统媒体的地位,如微博、微信、客户端等社交媒体平台代替了广播、报刊等成为主流。大学生更热衷于利用零碎的时间通过新媒体社交平台了解新闻资讯以及朋友动态,毫不顾虑这背后潜在的威胁。首先,碎片化的信息既是新媒体的优势,也是其缺点,许多大学生变成了浅层的阅读者,对于大量的新闻资讯往往一带而过,不分析挖掘新闻背后的深刻内涵。其次,在互联网上有着无比庞杂的舆论声音,换言之,开放的平台会让虚假、负面、消极的舆论和谣言乘虚而入,有些媒体具有煽动民众情绪之嫌。再次,现代化传媒技术也是西方思潮渗透的重要手段,而缺乏主流正面思想的部分大学生最容易盲从与冲动,从而影响对主流社会思潮认同。

(三)政治共识有待达成

中国作为最大的发展中国家,与西方发达国家在经济、政治、文化、安全、环境等方面尚存在着较大不同。西方国家的价值观念、英雄主义、西式民俗、信仰态度充斥着国内市场,这些都会使得大学生在政治认同面前徘徊、犹豫不决。此外,在高校教育中功利主义潜存,大学生看似是个有影响力的群体,其实际作为独立的个体背负着巨大的就业压力,在学习生活工作上都奢望短期回报,较多地关注自身利益,对国家社会政治共识淡然置之。

(四)政治认同交往较少

部分大学生不能自觉与同伴沟通、分享思想观点,还不能自觉运用所学理论知识,对原理、时政、国事进行分析,不善于听取他人想法,不善于用辩证眼光对待媒体的政治话语。即使有时会探讨时事热点问题,也仅仅局限于用只言片语抒发个人政治情感,在现实面前,交流的语言不具说服力。马克思曾指出:“思想、观念、意识的生产最初是直接与人们的物质生活,与人们的物质交往,与现实生活的语言交织在一起的。”[7]524这说明沟通和交往是连接政治认同和政治实践的桥梁。但部分大学生缺乏自觉参与政治活动的意识,缺乏党团活动的锻炼,也少有参与投票选举、公开发表政治意见的经验基础,彼此政治交往不深。

(五)政治信心有所缺失

习近平总书记明确提出,中国共产党人应该坚持不忘初心、继续前进,要坚持“四个自信”,即“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文化自信”。“四个自信”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精神动力,是中国共产党人经过历史的沧桑巨变凝结成的宝贵财富。作为新时代高校大学生理应汲取民族文化的精髓,增强“四个自信”,特别是增强政治自信心。但在市场经济大背景和相对自由的校园环境下,贪图享乐、金钱至上、推崇消费、奢侈萎靡之风等此消彼长,削弱了大学生淡泊明志、宁静致远的学业追求,侵蚀着大学生艰苦奋斗、自强不息的精神品质。贪污腐败、就业压力等社会现象对他们影响巨大,动摇了部分大学生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优越性的信心,使他们对党的路线方针政策产生怀疑,进而动摇共产主义理想信念。

三、思路与对策:增强高校大学生对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认同的路径选择

根据大学生政治认同的五个阶段,实践路径要从五个维度展开:一是结合习近平总书记在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座谈会上的讲话精神开好思政课,通过思政课程创新与教师队伍建设,使大学生扎牢思想政治理论的功底。二是健全和推动媒体融合发展,从党和人民事業的战略高度打造具有影响力的主流媒体,使大学生习得的理论知识内化于心。三是复兴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使大学生理性回应外来文化冲击,培育对本民族文化的强烈认同感。四是大学生应自觉参与社会实践活动,“扣好人生第一粒扣子”;五是通过中华民族复兴大业的远景激励青年学生的自尊心、自信心。

(一)夯实理论认同:让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活起来”,使理论真正入脑入心

思想政治理论是在总结前人经验基础上形成的对现实世界具有指导作用的理论。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要让思想政治理论“活起来”,为理论添加活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理论的科学性,并非指具有名言隽语、深刻思辨的优越性,而是理论经过了历史的洗礼与实践的打磨而总结得出的经验,是科学的、正确的、具有前瞻性的理论。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曾多次强调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要讲好中国故事,传播好中国声音,阐释好中国特色。让思想政治理论像金子一样发光发亮。讲好中国故事,思想政治理论教师要汲取中华上下五千年的理论精髓,结合实际讲好近现代中国道路探寻的故事,做到声情并茂、满怀信心、以理服人。传播好中国声音,思想政治理论课可适当融入影视、漫画、音乐、科技等创新元素,更好地激发高校大学生继承和发扬传播中国之声的责任与担当。阐释好中国特色,结合高校大学生自身的年龄、心理、视野、文化程度等特点,为大学生普及中国特色的制度体系、文化蕴涵。

(二)注重话语认同:坚持全媒体融合发展,以高校大学生喜闻乐见的方式进行政治教育

随着现代通讯技术、信息技术、互联网、计算机、人工智能产业的迅猛发展,原来泾渭分明的传统媒介与新兴媒介正谋求一种新的融合发展,即“媒体融合发展”。要推动媒体融合向纵深发展,加快构建融为一体、合而为一的全媒体传播格局,既要坚持正确的政治方向,也要建成新型主流媒体。首先,在坚持正确的政治方向必须同党中央保持高度一致的基础上,增强“四个意识”,即政治意识、大局意识、核心意识、看齐意识。必须坚持党的领导,听党指挥,遵守党的纪律。媒体新闻播报真实、客观、公正、全面的内容,报道语言要生动鲜活、平易近人。坚持以人民为中心,忠实反映人民的愿望和呼声,集思广益,收集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的素材。其次,新型主流媒体,新闻宣传和舆论引导必须变被动为主动,抢占舆论话语引导主动权和主导权。必须扩大党政主流价值的影响力,有效监管多元文化社会思潮的舆论与传播。为社会营造清正廉洁、干净透明、正能量的社会舆论环境,防止高校大学生受到外界反动势力的欺骗、误导和利用。当国家遭受灾难与困苦,大学生能团结一致,同仇敌忾、众志成城;当国家富强、民族振兴,大学生也能为之欢呼与喝彩;在心中树立爱国、爱民的精神标杆,这离不开媒体融合的发展。

(三)筑牢文化认同:在高校大学生中传承和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

中华民族文化博大精深,源远流长,以讲仁爱、重民本、崇正义、尚和合、求大同等为基本内核,经历了先秦儒家、道家、墨家、法家等百家争鸣,到西汉董仲舒“罢黜百家,独尊儒术”,魏晋南北朝的玄学,隋唐的儒释道融合,宋明时期的“程朱理学”和“陆王心学”,再到清朝的实朴之学,一直延续发展至今。青年大学生应当担起传承和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历史责任与文化使命。曾获得诺贝尔物理学奖的杨振宁先生在童年时代就能把《孟子》倒背如流,这对他后来的发展有非常重要的影响。他在上海交通大学谈治学之道时,向大学生传递学习孔孟等经典的必要性。在高校校园里可营造浓厚的中华古典书籍的学习氛围,通过宣传海报、绘画展览、书法展、召开研讨会、知识抢答、讲演生动故事等形式让优秀的传统智慧真正走进大学生心里。大学生群体必须认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有文化自信,同时认真学习借鉴各种文明中的养分,丰富和发展中华文化,在面对外来文化冲击时,应带有批判精神,适当汲取外来文明的精髓而不全盘否定自己原有的文明财富。

(四)加強思想认同:使高校大学生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认同从自发向自觉转变

詹小美在《民族文化认同论》中说道:“所谓自发,就是人们根据自己的需要盲目地改造客观世界,力图使之符合自己的需要。所谓自觉,就是人们根据自己生存和发展的需要,通过客观规律的把握改造客观世界,进而使自然和社会符合人类发展进步的需要。”[8]92大学生群体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认同是一个由自发到自觉的过程,由被动到主动,由盲目到有方向,由自愿到志愿的演变过程。一是要明确自身的价值,树立牢固的远大理想,确立牢固的人生信念,既要志存高远,也要脚踏实地,用先进的科学知识武装头脑,用扎实的理论能力探究世界,要有使命与当担。二是要明确社会价值,心系国家前途命运和民族复兴的希望,也要明确个人价值,努力培养自己的奉献精神,做到个人价值与社会价值相统一。大学生群体应积极递交入党申请书向党组织靠拢,积极学习党的路线方针政策,积极关注时事政治,积极参加政治活动与志愿活动,积极投身于社会主义事业的建设,更好地把自身的追求与国家和民族的未来相联系,从自发盲目的思想认同转变为自觉志愿的思想认同。

(五)深植实践认同:通过中华民族复兴大业的激发高校大学生政治自豪感与认同感

高校大学生既要坚持改革开放的发展战略,也要增强内忧外患意识,不能一味沉浸在40多年来的成就中不能自拔,而应全面地了解当今的世情、国情、党情、民情,学会用辩证思维看待问题。此外,必须提升国家在经济、政治、文化、社会、生态、军事、教育等方面的建设,扎实引领社会主义向现代化发展,提升国家综合国力,把中华民族复兴伟业不断向前推进,增进人民的自信心和自豪感,使得更多的大学生群体愿意追崇国家的主流思想,坚定共产主义信仰,以国家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和伦理道德思想规范自己的活动实践,打造“各美其美,美人之美,美美与共,天下大同”新局面。作为新时代大学生群体有绝对的信心和勇气坚定共产主义信仰,认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发展模式。

高校大学生是高校青年知识群体的主力军,其对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认同的认识-内化-认同-自觉-自信五个过程之间相互制约,相互影响,不可分割。在深刻剖析各个过程的影响因素的同时也要注重把握它们之间的内在逻辑联系,力求促进高校大学生的政治认同达成。

参考文献:

[1]习近平.在纪念五四运动100周年大会上的讲话[N].人民日报,2019-5-1(2).

[2][奥]弗洛伊德.弗洛伊德文集(4)[M].长春:长春出版社,2010.

[3]辛志军.当代大学生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认同教育研究[D].陕西师范大学,2018.

[4]丁良超,袁勇志.从服从的政治到认同的政治:大学生政治认同的逻辑演进[J].中国青年社会科学,2019,(2).

[5]何华.认知心理学理论和实践[M].上海:上海交通大学出版社,2017.

[6][美]尼尔·波兹曼.娱乐至死·童年的消逝[M].桂林: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9.

[7]马克思恩格斯文集(1)[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9.

[8]詹小美.民族文化认同论[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4.

责任编辑  杜福洲

猜你喜欢

政治认同高校大学生
“四个全面”战略布局思想重要意义的政治学分析
如何增强政治认同和道路自信
高校大学生创新型人才培养模式初探
浅析新形势下的高校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与思政教育的融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