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文化软实力意蕴

2020-05-11刘新伟

党政干部学刊 2020年11期
关键词:全面小康国家形象文化软实力

刘新伟

[摘  要]“小康社会”是人类美好生活的中国话语表达,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将在多个方面提升我国文化软实力。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意味着我国历史性地解决了绝对贫困问题,彰显了我国强大的贫困治理能力,是新时代中国为人类减贫事业作出的巨大贡献,将大幅提升我国在全球贫困治理中的话语权。如期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兑现了党对人民的政治承诺,展现了中国共产党承诺必达的良好形象,展示了党的领导能力和执政能力。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兑现了中国完成联合国减贫目标的承诺,展现了中国负责任大国形象、社会主义大国形象。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是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指引下取得的成功,是中国精准扶贫战略的成功,展现了中国道路的生机和活力,将进一步增强中国道路的吸引力,增进世界对我国精准扶贫战略的认同。

[关键词]全面小康;文化软实力;执政党形象;国家形象;精准扶贫

[中图分类号]D6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2426(2020)11-0032-05

2012年,党的十八大报告中明确提出要在2020年实现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宏伟目标,即实现党的第一个百年奋斗目标。当下,即使面对突如其来的新冠肺炎疫情对经济社会造成的严重影响,党中央、国务院仍明确表示要“坚决夺取第一个百年奋斗目标的全面胜利”[1]。目前,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已经进入收官阶段,我国脱贫攻坚战已经取得决定性成就,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各项指标任务已经接近完成。

全面建成小康社会不仅意味着我国“经济更加发展、民主更加健全、科教更加进步、文化更加繁荣、社会更加和谐、人民生活更加殷实”[2]27,全面建成小康社会还具有重要的文化软实力意蕴,将多方面提升我国文化软实力。本文将从文化软实力视角深度剖析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重大意义。

一、中外学者关于软实力和文化软实力的基本观点

20世纪90年代初,美国学者约瑟夫·奈(Joseph S.Nye,Jr.)提出软实力(Soft Power)概念。約瑟夫·奈认为,软实力是指一个国家使其他国家追求自身所追求的能力,也叫同化力(Co-optive Power),是相对于硬实力(Hard Power)或强制性权力(Command Power)而言的[3]。约瑟夫·奈提出软实力概念,主要是为了驳斥当时部分美国学者宣称美国衰落的言论,驳斥他们忽略了美国拥有的强大的软实力,进而为美国的强大作辩护。

其后,约瑟夫·奈关于软实力概念的表述,并非始终如一,但基本内涵是一致的,始终强调文化、价值观和政策是软实力的主要来源,吸引力是软实力的本质,运用软实力的目的是为了对他者产生吸引,使他者朝着自身期望的方向开展活动。2004年,约瑟夫·奈在其著作《软实力:世界政治成功之道》中指出,软实力是运用吸引力而非胁迫或收买的方式达到如愿以偿的能力,它来自一个国家的文化﹑政治价值观和政策[4]。2008年,约瑟夫·奈在其论文《公共外交与软实力》中指出,软实力指个人通过吸引力影响他人获得自身期望结果的能力[5],一个国家的软实力来源于其文化、价值观和政策。2009年,约瑟夫·奈在《智慧之道:软实力与硬实力相结合》中指出,“软实力是通过吸引力获得期望结果的能力”,一个国家的软实力主要来源于一个国家的文化、价值观和政策[6]。

软实力概念传入中国后,中国学者特别突出强调文化因素在软实力中的作用,提出了文化软实力(Cultural Soft Power)概念。张国祚教授认为,软实力主要体现为文化感染、价值认同、民族精神、时代精神、理论思维、舆论引导、战略策略、制度设计、政策法规、国民形象等影响力、吸引力和说服力[7]。他认为,软实力具有“吸引、凝聚、感召、动员、说服、诱导、感染、共鸣、同化等非强制性的影响人心的作用”[8]。能够影响人心的因素,归根结底是文化,区别在于不同的文化形态,有的是给人精神享受的文化产品,有的是令人折服的先进思想理论,有的是完备的国家制度。按照张国祚教授的观点,所有软实力的表现形式,可以归结为一点,就是文化软实力,软实力的全部功能都可以归结为文化的功能。也正因为此,张国祚教授认为,文化在软实力中具有特殊的不可替代的重要作用,是软实力的灵魂和经纬。[7]

结合中外学者关于软实力或文化软实力的重要论述可以看出,软实力(Soft Power)是相对于经济、科技等硬实力(Hard Power)而言的,是一个国家综合实力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一个国家运用除收买和胁迫以外的手段(主要是吸引力和影响力),使他者做如己所愿的事情的能力。文化是软实力的核心,无论是政治价值观,还是国家的内外政策,都体现了文化的属性,都可以归结为文化。文化软实力就是指一国基于自身文化资源所产生的对受众的吸引力、同化力、影响力、感召力、向心力等。这里的文化资源指一切具有文化属性的资源的总和,包括哲学社会科学成果、文化遗产(物质文化遗产和非物质文化遗产)、文化产品(电视、电影、动漫、音乐等)、国家制度(社会制度、政治制度等)、国家内外政策(社会治理、移民政策、外交战略等)等内容,执政党形象、国家形象、发展道路、国际话语权等是对外展示国家文化软实力的重要方面。

二、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文化软实力意蕴

2013年12月,习近平总书记在中央政治局集体学习时强调,提高国家文化软实力,关系“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和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实现。[9]事实上,不仅国家文化软实力关乎“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的实现,“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的实现也关乎国家文化软实力的提升。国家文化软实力的提升与“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的实现,二者是良性互动关系,相得益彰。硬实力的上升要求有相应的文化软实力与之相匹配,文化软实力的提升需要经济等硬实力作为支撑。没有经济的繁荣发展,是无法彰显国家发展道路的吸引力的;没有对世界的突出贡献,是无法展示良好国家形象的;没有繁荣的哲学社会科学和创新话语体系的构建,是无法争夺和掌控国际话语权的。

全面建成小康社会,不仅会显著增强我国经济、科技等硬实力,还将显著提升我国文化软实力,包括我国在全球贫困治理中话语权的提升,中国共产党执政形象、中国国家形象的全方位立体呈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吸引力的增强,中国精准扶贫战略的世界认同等。本文将从软实力视角分析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在多个方面对中国文化软实力的提升。

(一)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将进一步激发海外受众对“小康社会”等中国话语的兴趣,将进一步提升中华文化影响力,增强我国文化软实力

“提高国家文化软实力,要努力展示中华文化独特魅力”[9],“提高国家文化软实力,要努力提高国际话语权……精心构建对外话语体系……增强对外话语的创造力、感召力、公信力,讲好中国故事,传播好中国声音,阐释好中国特色”[9]。“小康社会”是基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产生的具有中国特色的政治话语创新,是人类美好生活的中国话语表达。“小康”一词最早出自我国儒家经典《诗经》,《诗经·大雅》中有“民亦劳止,汔可小康”这样的诗句,表达了我国古代劳动人民对安定生活的无限向往。儒家另一部经典《礼记》对“小康社会”有更加详细的描述:“今大道既隐,天下为家。各亲其亲,各子其子,货力为己……礼义以为纪,以正君臣,以笃父子,以睦兄弟,以和夫妇,以设制度,以立田里……是谓小康。”在我国古代儒家思想体系中,“小康社会”表达了古代劳动人民对社会安定和谐、人民生活富足的向往。

邓小平赋予了“小康社会”新的内涵。1979年12月,邓小平在会见日本首相大平正芳时,用“小康”“小康之家”来描述“中国式的现代化”。邓小平指出:“我们要实现的四个现代化,是中国式的四个现代化。我们的四个现代化的概念,不是像你们那样的现代化的概念,而是‘小康之家。”[10]2371984年,邓小平又进一步指出:“翻两番,国民生产总值人均达到八百美元。”[11]54这样,“小康”就被用来指称中国人均GDP达到800美元后的生活水平。也正因为邓小平赋予“小康”新的内涵,这个中国古老的词汇被国内外广泛使用并流传开来。党的十三大報告把基本实现小康作为“三步走”战略中的第二步要实现的战略目标。党的十五大报告提出“建设小康社会”的历史任务。党的十六大报告进一步提出要在21世纪前20年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党的十八大进一步明确要在2020年全面建成小康社会,也即确定为党的第一个百年奋斗目标。

无论是代表人类社会未来发展方向的“社会主义社会”或“共产主义社会”,还是当今世界各国都在努力实现的“现代化”,这些话语都不是中国原创话语,尤其是“现代化”这个概念,堪称强势话语,一度被认为实现“现代化”就是过上西方发达资本主义国家所谓美好生活,实现现代化只有走西方资本主义一条道路。使用我国本土话语“小康社会”来表达中国人民向往的美好生活,有利于构建具有中国特色的对外话语体系,有利于增强我国对外话语的感召力,有利于讲好中国人民实现美好生活的中国故事,有利于提升我国国际话语权。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我国最深厚的文化软实力。千百年来,“小康生活”“小康之家”“小康社会”等话语一直被广为使用,表达了中华民族数千年来对美好生活的向往。“总体小康”“全面小康”,是改革开放新时期中国人民追求的美好生活的话语表达,这些话语来源于我国优秀传统文化,彰显了我国深厚的文化软实力。

(二)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是新时代中国为人类脱贫减贫事业作出的巨大贡献,将进一步展现中国社会主义大国、负责任大国的国家形象

自人类社会有文字记载以来的数千年间,绝对贫困问题始终困扰着世界各国。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高瞻远瞩,把打赢脱贫攻坚战作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重要内容,提出精准扶贫战略,主张“实事求是、因地制宜、分类指导、精准扶贫”。精准扶贫战略作为具有中国特色的贫困治理方案,自实施以来,取得了巨大的成就。党的十八大以来,我国“贫困人口从2012年年底的9899万人减到2019年年底的551万人,贫困发生率由10.2%降至0.6%,连续7年每年减贫1000万人以上”[12]。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后,我国现行贫困标准以下贫困人口全部脱贫,这意味着在中国大陆范围内彻底消除千百年来人们想解决而未能解决的绝对贫困问题。党的十八大以来,我国实现脱贫的人口就高达近一亿人[13],这相当于一个欧洲人口大国的总人口,这个成就是世界上任何其他国家都难以做到的,彰显了我国强大的贫困治理能力,必将极大提升我国在全球贫困治理中的话语权。

党的十九大报告中指出,新时代“是我国日益走近世界舞台的中央、不断为人类作出更大贡献的时代”[2]11。改革开放40多年来,我国成功实现8亿左右人口脱贫。近几十年来,全世界实现脱贫的人口百分之七十在中国,比其他国家实现脱贫人口的总和还要多。新时代中国成功实现近一亿人口整体脱贫,这就是新时代中国为人类作出的巨大贡献,是为世界扶贫减贫事业作出的卓越贡献,是为人类生存和发展大计、为世界人权事业作出的卓越贡献。

要注重塑造我国的国家形象,重点展示中国……坚持和平发展、促进共同发展、维护国际公平正义、为人类作出贡献的负责任大国形象,对外更加开放、更加具有亲和力、充满希望、充满活力的社会主义大国形象。[9]我国脱贫减贫的巨大成就,是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的正确指引下取得的。2020年脱贫攻坚任务完成后,我国将提前10年实现联合国2030年可持续发展议程的减贫目标,这展示了新时代中国负责任大国形象,社会主义大国形象。

(三)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是中国共产党兑现自身政治承诺的鲜活案例,是中国共产党强大执政能力和领导能力的全面体现,展示了中国共产党的良好执政形象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到2020年现行标准下的农村贫困人口全部脱贫,是党中央向全国人民作出的郑重承诺,必须如期实现,没有任何退路和弹性。”[12]面对突如其来的新冠肺炎疫情对经济社会造成的沉重打击,习近平总书记强调:“克服新冠肺炎疫情影响,凝心聚力打赢脱贫攻坚战,确保如期完成脱贫攻坚目标任务,确保全面建成小康社会”[12]。

执政党兑现自身执政承诺是执政党取信于民、建立自身公信力的重要途径,是获取人民拥护和支持的重要方式,是执政党维持执政合法性的重要方式。2002年,党的十六大报告指出,要在建党一百年时,全面实现小康。2012年,党的十八大做出庄严承诺,要在建党一百年时,实现全面建成小康社会。从中国共产党确定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宏伟目标(2002年),到领导全国人民如期全面建成小康社会(2020年),期间历经近20年,党带领全国人民,始终不忘承诺、孜孜以求。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只是我们党长期执政实践中兑现的众多政治承诺中的一个,未来还有全面建成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等更加宏大的目标和承诺。2020年底,我国必将如期全面建成小康社会,这将消除现行标准下我国的绝对贫困,将兑现党的承诺,这必将更加巩固党的执政基础,增强全国人民的向心力、凝聚力。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再次证明,中国共产党是值得中国人民托付的,是值得中国人民信赖的,是真正代表中国最广大人民根本利益的。

(四)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是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指引下取得的成功,将进一步增强中国道路的吸引力

国家发展道路(包括社会制度、政治经济文化等体制机制)是一个国家文化软实力的重要方面,被实践证明了的成功的发展道路能够对其他国家产生强大的吸引力。中国确定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目标后,就始终如一地沿着既定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前进。中国如期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是全国人民在中国共产党的坚强领导下,沿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正确道路奋勇前进取得的巨大成功,一定意义上,可以说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成功。这将进一步增强中国道路的吸引力,增强中国道路的国际关注和认同度,彰显中国的强大软实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是中国共产党带领全国人民经过艰辛的探索成功开辟出来的,这条道路已经被证明是正确道路,还将继续指引中国夺取全面实现现代化和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党的十七大报告完整阐述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准确内涵。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坚持党的领导,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坚持四项基本原则,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发展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发展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建设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建设生态文明,致力于实现全体人民共同富裕,致力于实现人的自由而全面发展。中国道路开创了通往现代化的第二种选择,为世界上其他发展中国家实现现代化提供了重要借鉴。中国在实现现代化目标之前首先设定了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目标,这也将会成为落后国家实现现代化的一条重要国际经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是中国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必由之路,同时是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和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必由之路,这条道路必将越走越宽,越发显现中国强大的软实力。

参考文献:

[1]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抓好“三农”领域重点工作确保如期实现全面小康的意见[N].人民日报,2020-02-06(1).

[2]习近平.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  夺取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胜利——在中国共产党第十九次全国代表大会上的报告[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7.

[3]Joseph S.Nye,Jr..Soft Power[J].Foreign Policy,Issue 80,Fall 1990:166.

[4]Joseph S.Nye,Jr..Soft Power:The Means to Success in World Politics[M].New York:Public Affairs,2004:Preface.

[5]Joseph S.Nye Jr..Public Diplomacy and Soft Power[J].Annals of the American Academy of Political and Social Science,2008,Vol.616(1):94-109.

[6]Joseph S.Nye Jr..Get Smart:Combining Hard and Soft Power[J].Foreign Affairs,2009,Vol.88(4):160-163.

[7]张国祚.中国文化软实力研究大有可为[N].光明日报,2009-12-15(11).

[8]张国祚.中国文化软实力建设必须回答的几个重要问题[J].科学社会主义,2015,(5):7-10.

[9]习近平在中共中央政治局第十二次集体学习时强调: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  着力提高国家文化软实力[N].人民日报,2014-01-01(1).

[10]邓小平文选(第二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4.

[11]邓小平文选(第三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4.

[12]习近平.在决战决胜脱贫攻坚座谈会上的讲话[N].人民日报,2020-03-07(2).

[13]黄承伟.脱贫攻坚伟大成就彰显我国制度优势来源[J].红旗文稿,2020,(08):29-32.

責任编辑  宋桂祝

猜你喜欢

全面小康国家形象文化软实力
贵州省城镇工矿用地增长与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实现程度相关性研究
全面从严治党为中国国家形象“加分”
天柱县少数民族地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思考
四川省“贫困片区”全面小康发展状况与日标测算
人文城市应成为新型城镇化的发展目标
文化软实力发展与我国意识形态安全
文化软实力视角下的标识语翻译规范化研究
拥抱自由是摆脱贫困的根本之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