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中国成立70年高校党建与思想政治教育创新与发展”会议综述
2020-05-11秦在东丁琳
秦在东 丁琳
为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关于高校党建与思想政治工作系列讲话精神,2019年8月10日,“新中国成立70年高校党建与思想政治教育创新与发展——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关于高校党建与思想政治工作系列讲话精神”会议在华中师范大学隆重举行,本次会议由华中师范大学和长江出版传媒股份有限公司联合主办,由高校思想政治工作创新发展中心(华中师范大学)、华中师范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湖北长江报刊传媒(集团)有限公司《学校党建与思想教育》杂志社联合承办。来自全国70余所高校的120余位专家学者与会,聚焦“新中国成立70年高校党建与思想政治教育创新与发展”的主题,结合党的十九大、全国教育大会、全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会议等精神,通过主旨报告、小组讨论、代表发言,就高校党建与思想政治教育的任务使命、高校党建与思想政治教育的经验总结、新时代高校党建与思想政治教育的创新发展等方面进行了深入研讨。
一、不忘初心、牢记使命:明确高校党建与思想政治教育的任务与使命
我国高校肩负着培养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建设者和接班人的重大任务。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高度重视高校党建与思想政治工作,先后召开全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会议、全国教育大会等重大会议,围绕高校“培养什么人、怎样培养人、为谁培养人”这一根本问题,多次强调要加强党对高校的领导,加强和改进高校党建和思想政治教育,坚持把立德树人作为根本任务,这是办好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大学的保证。
教育部思政司副司长张文斌从历史传承的角度强调了高校党建与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性,同时结合历史发展对高校党建和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提出了具體实践指导。他认为应在涵养历史思维、拓展历史视野、强化历史担当的基础上筑牢新时代“为党育人”重心、奏响新时代“立德树人”重音、扛起新时代“三全育人”重任。华中师范大学党委副书记、校长赵凌云教授也谈到思想政治工作是立德树人的灵魂与生命。
武汉大学原党委副书记、思想政治教育研究院院长骆郁廷教授通过对新时代高校党组织思想政治工作的主体责任的探讨,再次明晰了高校党建与思想政治教育的任务与使命。他认为,高校党组织肩负着坚持社会主义办学方向的主体责任、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主体责任、加强高校党的思想建设的主体责任和提高教师思想政治素养的主体责任。为此,他提出新时代高校党建和思想政治工作要加强和改进党对思想政治工作的领导,完善高校党建和思想政治工作责任制,落实高校党组织思想政治工作的主体责任。
中央“马工程”首席专家,北京市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研究中心北京大学研究基地副主任,北京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孙来斌教授,从坚定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文化自信的角度,围绕中国共产党为什么“能”、马克思主义为什么“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为什么“好”等重大问题,探讨了中国制度生长的基本逻辑问题。
武汉纺织大学党委副书记、校长彭育园教授,通过解释新时代立德树人“如何看、怎么办?”“何为立德?何为树人?立什么德?树什么人?怎么立德?怎么树人?两者关系?”等一系列问题,深刻阐释了习近平新时代立德树人观的理论意蕴、科学内涵与实践路径,深入剖析了立德树人的历史发展与重要意义。
二、总结经验、把握规律:回顾高校党建与思想政治教育的发展与实践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做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要遵循思想政治工作规律,遵循教书育人规律,遵循学生成长规律,不断提高工作能力和水平”。新中国成立70年以来,我国高校在党建与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方面取得了一些成绩,也仍存在一些问题。只有回顾历史、总结经验,才能看清问题、把握规律,进而改革创新、科学发展。
华中师范大学桂岳卓越教授张耀灿教授,从时间纵向维度概括出新中国成立70年来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的发展历程和规律。他提出主要可从五个方面了解和认识我国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建设的发展创新,分别是从分门别类设课到加强整体性学习研究、从马克思主义的泛在引领到增设马克思主义理论一级学科的有力支撑、从社会实践时而冲击系统理论学习到理论与实践有机结合、从传统的课堂教学到思政课融入现代信息技术、从党委宣传部门分管高校思政课到各级党委和行政齐抓共管,更有力地加强了党的领导。
北京师范大学思想政治教育研究院院长冯刚教授,基于历史发展、实践提升、学科积累,探讨了新中国成立70年来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发展规律。他提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创新发展,特别是在研究规律上应当从五个方面做一些研究探索,一是坚持党的领导,保证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发展的正确方向;二是注重理论和实践结合,以党的创新理论来引领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创新发展;三是紧紧围绕人才培养中心环节,科学把握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功能定位;四是关注时代的变化特征,满足青年学生成长发展的需求和期待;五是不断强化队伍职业能力建设,提升思想政治教育科学化水平。
首都师范大学党委副书记徐志宏教授,从高校思想政治工作所做的贡献及未来发展着眼,概括了新中国成立70年思想政治教育六个方面的规律,即坚持党的领导、坚定理想信念、坚持与时俱进、坚持文化引领、弘扬主旋律和加强队伍建设。他认为,通过这样的持续建设,高校为国家的发展提供了智力支持和人才保证。
北京科技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院长彭庆红教授,从“五个阶段、五种趋势、四条经验”交流了关于新中国70年来高校辅导员队伍建设的历程、趋势和基本经验的思考。关于如何建好辅导员这支队伍的问题,他提出“党委重视、政策支持是根本保证;政治首位、德才兼备是选人用人标准;服务学生发展和促进辅导员自身发展相结合至关重要;坚持传承和创新二者的统一”的观点。
辽宁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院长谢晓娟教授,从时间维度回顾了新中国成立以来文化的发展历程、特点及问题。她认为新中国成立70年来文化发展对高校意识形态建设起到了积极的推动作用。70年来涌现的大量的文化产品丰富了大学生的文化生活,维护了国家的主流意识形态,巩固了党对高校的领导。但目前也仍存在许多问题,例如少数教师对西方文化的崇拜、追求个人价值、缺乏奋斗精神、缺乏家国情怀;少数学生缺乏文化自信、享乐主义、消费主义、自由主义盛行,等等。鉴于此,她提出应该以文化建设为基础,加强高校意识形态建设,维护意识形态安全。
也有部分专家学者,结合地方特点、院校特色,交流先进做法与经验,对高校党建与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也带来诸多启发。
衡水学院党委书记王守忠教授结合该校先进做法,在如何打造高校党建地方特色问题上进行了交流。他谈到衡水学院立足当地资源、地方特色,挖掘整合地方资源形成育人课程;充分发挥党员作用带动科研教学;把优秀传统文化融入教育教学。他提出要通过整合地方红色资源、保护地方生态资源、集齐地方文化资源、建设一流党建品牌等举措,实现高校党建地方特色。
中国地质大学(武汉)马克思主义学院院长高翔莲教授围绕如何才能上好思想政治理论课以及如何才能落实好习近平总书记提出的“八个统一”的要求这一问题进行了交流。她结合中国地质大学(武汉)“享受教学”的理念及“一线二红三实”的教学创新模式,指出思想政治理论课讲的内容要有前沿性、教学方法要有多样性、讲授过程要有生动性,这样才能提升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水平,才能让学生有获得感。
贵州大学党委副书记令狐彩桃教授介绍了贵州大学党建与思想政治教育融合创新的实践经验。她指出,“高校党建与思想政治教育二者辩证统一、相互促进、密不可分”。因此将党建与思想政治教育进行深度有效的融合创新,对保证社会主义办学方向、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提高党建与思政教育工作水平具有重要意义。
湖南科技学院党委书记曾宝成教授,通过对党的十八大以来高校党建工作主要经验的概括,帮助我们回顾梳理了高校党建工作的方式方法,启发对新时代高校党的建设工作的思考。
和田职业技术学院党委书记付世周谈到,新疆高校的思想政治工作就是要让学生心中有党、心中有国,要永远忠于党、听党的话、跟党走。他分享了新疆高校以升国旗、唱国歌;课前宣誓;开展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活动等多种形式的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经验做法。
武汉职业技术学院党委书记李洪渠教授指出,“职业教育意义重大”。他通过对高职院校职业化发展、五全育人、工学结合课程育人、校企协同育人、实践育人、大赛育人、文化育人等特色做法的分享,探讨了高职院校如何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如何培养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以及如何培养具有工匠精神的高素质技术技能人才等一系列問题。
三、改革创新、科学发展:推动高校党建与思想政治教育的创新与发展
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教育大会上强调指出,“新时代新形势,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促进人的全面发展和社会全面进步对教育和学习提出了新的更高的要求。我们要抓住机遇、超前布局,以更高远的历史站位、更宽广的国际视野、更深邃的战略眼光,对加快推进教育现代化、建设教育强国作出总体部署和战略设计,坚持党对教育事业的全面领导。”“做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要因事而化、因时而进、因势而新。”
华中师范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秦在东教授指出,“创新”是指对过去东西有所改变,“发展”是指在原有的基础上走的更远、更好。他紧紧扣住“思想政治教育”、“创新”和“发展”三个关键词,对思想政治教育从理论意义、学术意义、工作意义和教育意义四个方面进行了分析,认为思想政治教育既要源于实践、又要高于实践、指导实践。他呼吁在思想政治教育创新发展中要有质疑精神,敢于创新,勇于批判,提出了思想政治教育的创新要聚焦学科理念创新、学术理念创新、工作理念创新、教育理念创新。
东北大学副校长孙雷教授分别从一流大学文化建设的重要性、一流大学的文化特征、一流大学文化建设的路径及东北大学的经验做法等方面就“中国特色世界一流大学的大学文化建设”这一问题进行了探讨。他指出,有了一流的大学文化才能有一流的大学,因此新时代我国建设“中国特色、世界一流”大学必须要对文化进行传承创造,加强高校文化建设。他认为新时代一流大学文化建设要能扎根中国,彰显中国特色;要能面向世界,体现开放包容;要能突出师生主体,发挥共同体作用;要能立足实际,实现特色发展以及聚焦大学的本质,弘扬科学与人文精神。
武汉大学党委副书记沈壮海教授介绍了他所负责的关于中国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五个一”成果(一部发展报告、一次成果发布、一份资政建言、一批研究论文、一个“大数据”平台),进一步阐释了如何立足实证调研,用好“大数据”、实现“可视化”、服务高校和社会,推动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科学化发展。
南宁师范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院长曾令辉教授以“新媒体环境下思想政治教育的主客体关系整体性研究”为题作了发言,他指出新媒体环境下思想政治教育的主客体关系问题已经成为了思想政治教育中最重要的一对基本范畴,是新媒体环境下思想政治教育发展不可回避的时代境遇。他认为新媒体环境下思想政治教育的主客体关系直接决定了新媒体环境下思想政治教育内容与方法的选择,也制约着新媒体环境下思想政治教育目的的实现和根本任务的完成。他围绕新媒体环境下思想政治教育主客体整体性问题的提出、内涵、特性、可行性及构建策略等发表了见解。
多位与会代表也从加强新时代高校党建与思想政治教育的队伍建设方面做了交流研讨。
厦门大学党委书记张彦教授围绕“激活高校教师思想政治工作内生动力”这个主题,结合工作实际,从新时代高校教师思想政治工作面临的新问题入手,探索了新时代高校教师思想政治工作规律、提升路径及创新举措。张彦教授指出,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会议上强调的“四个相统一”是对新时代做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规律的深刻总结和方向指引。他认为进入新的历史时期要更多更深入地关注教师思想政治工作,可以通过强化管理、加强教育、改进方法、创新载体等方式不断激发教师思想政治工作的工作组织力、政治引领力、制度约束力、榜样带动力、自我驱动力,实现高校教师思想政治工作内生动力的持续生成和有效传导。
石河子大学党委书记夏文斌教授,结合习近平总书记提出的做有理想信念、有道德情操、有扎实学识、有仁爱之心的“四有”好老师的要求,指出教师队伍建设的重要性和紧迫性。他围绕“如何引导教师做‘四有好教师”这一主题,从如何帮助引导教师有理想信念;如何帮助引导教师有道德情操;如何帮助引导教师有扎实学识;如何帮助引导教师有仁爱之心四个方面,对加强教师队伍建设工作提出了自己的思考。
东北师范大学副校长、思想政治教育研究中心王占仁教授从直接和间接两个方面阐释了为什么要研究新时代高校思想政治工作队伍建设的总体要求,他认为从直接原因来说,习近平总书记系列讲话及中央文件对新时代高校思想政治工作队伍提出了新的要求;从间接原因来说,习近平总书记对党的干部提出了新要求,对教师提出了新要求。他认为思想政治工作者既是教师也是干部,同时新时代思想政治工作队伍建设也进一步突出了政治标准。因此新时代研究高校思想政治工作队伍建设的总体要求意义重大,新要求的提出也体现了国家对思想政治工作队伍建设的高度重视,新时代思想政治工作队伍的地位和作用日益凸显。
北部湾大学党委书记赵君教授交流了关于辅导员队伍建设的思考。他围绕如何才能促使辅导员队伍成长更持续更有效以及如何才能有效激发辅导员工作内在驱动力的问题,提出一要进一步加强辅导员职业认同;二要倡导辅导员爆炸式成长;三要坚持辅导员职业化专业化同步发展。
浙江海洋大学副校长徐士元教授提出,“习近平师德观是习近平总书记基于对教育功能的定位、对立德树人的重视、对师德内涵与实践的深刻理解,提出的对教师职业道德的总体看法与观点”。徐士元教授通过分析习近平师德观的内容和特点,分享了他以习近平师德观指导高校师德建设的研究与思考。
还有多位专家学者围绕新中国成立70年来高校党建与思想政治教育创新发展中的其他新问题进行了深入研讨交流。有党务工作者从工作实践的角度探讨了高校党建与思想政治工作的融合问题,就如何发挥高校党委在“三全育人”中的作用,高校党建与思想政治工作如何协同一起打造“三全育人”体系,高校党建队伍与思想政治工作队伍如何融合等问题提出了自己的看法。
此次会议得到了与会专家学者的高度赞赏,与会专家围绕“新中国成立70年高校党建与思想政治教育创新与发展”展开了深入的学术研讨,普遍认为,本次会议意义深远,高校党建和思想政治教育改革成果趋势向好。大家希望能够以此次会议为契机,推动高校党建与思想政治教育进一步创新发展,取得更多丰硕的成果。
作者简介:秦在东,华中师范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湖北武汉,430079;丁琳,华中师范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湖北武汉,430079。
(责任编辑 胡 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