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叶圣陶的语文教材编辑思想及其当代价值

2020-05-11张雪梅

现代基础教育研究 2020年1期
关键词:语文教材叶圣陶核心素养

张雪梅

摘 要:叶圣陶是我国著名的教育家和编辑出版家。他编写了多部语文教材,形成了科学的教材观以及系统、全面的语文教材编辑思想,主要可概括为:儿童中心的编辑理念,文质兼美的选文标准,科学的单元编排方式,严谨认真的编辑作风。在强调发展学生核心素养的新时代,叶圣陶的语文教材编辑思想具有重要的价值与启示:中小学教材一定要坚持“以儿童为中心”的理念;选文要注重文质兼美、文体丰富实用,适于学生学习;单元编排要体现科学性,并注重阅读与写作素养的培养;教材编撰者需要兼具教育与编辑双重知识与能力。

关键词:叶圣陶;编辑;语文教材;核心素养

一、研究缘起

叶圣陶先生是我国著名的作家、教育家、语言学家,同时也是著名的编辑出版家和社会活动家。他从事语文方面的教学、编辑出版工作60多年,编写或主持编写的语文教材多达二三十部,各类教学大纲、教学参考书近四百种[1],例如《初中国语教科书》《开明国语课本》《开明国文讲义》《国文百八课》《开明新编国文读本[甲种]》《开明新编国文读本[乙种]》《开明新编高级国文读本》以及《开明文言读本》等。[2]其中《开明国语课本》《国文百八课》是民国时期语文教材中的经典,时至今日,依然受到人们的喜爱和追捧。

在长期的教材编辑实践中,叶先生形成了科学的教材观以及系统、全面的语文教材编辑思想。叶圣陶在语文教材编辑上的成功源于他教育家与编辑出版家的身份,以及其编辑与教育“两轮一辙”的编辑理念。[3]编辑与教育两轮一辙,即出版事业也是教育事业,尤其是作为教育教学的主要凭借的教材,其编辑出版需要编撰者既具备教育教学专业理论与实践,又具备编辑出版方面的业务知识与能力,只有二者并驾齐驱,才能编撰出高质量的教材。

当今时代是发展学生核心素养时代,《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2017年版)》亦提出了高中语文学科需要培养学生四个方面的核心素养。[4]而教材是课程实施过程中的关键性要素,是落实学生核心素养培养的重要依托。正如石鸥、张文所说:“随着学生主体地位的上升,许多教科书正在努力往关注学生发展上转变。”“学生核心素养培养呼唤基于核心素养的教科书。”[5]由此可见,在强调发展学生核心素养的当下,关注学生,关注人亦成为教材的应然追求。目前全国已全面使用统编版语文教材,但教材中依然存在一些问题,有必要继续加强语文教材的研究。因此,对叶圣陶先生的语文教材编辑思想进行回顾与总结,对当前指向于发展学生核心素养的语文教材编写有重要的借鉴价值与指导意义。

二、叶圣陶的语文教材编辑思想概述

叶圣陶在长达60多年的教育与教材编辑实践中,形成了系统、科学的语文教材编辑思想,主要包括:“以儿童为中心”的编辑理念,文质兼美、文体匀称的选文标准,科学的单元编排方式,严谨认真、一丝不苟的编辑作风。这些皆源于他教育家与编辑出版家的双重身份,以及他对儿童及教育事业的热爱。

1编辑理念:以儿童为中心

其一,在课文主题与内容上,叶圣陶所编语文教材在内容上以儿童生活为中心,从儿童的周围取材,并扩展到社会。他说:“给孩子们编写语文课本,当然要着眼于培养他们的阅读能力和写作能力,因而教材必须符合语文训练的规律和程序。但是这还不够。小学生既是儿童,他们的语文课本必是儿童文学,才能引起他们的兴趣,使他们乐于阅读,从而发展他们多方面的智慧。”[6]这种理念最鲜明地体现在《开明国语课本》中,例如此教材中有孩子上学与先生打招呼的场景(第3课):“先生,早。”“小朋友,早。”有农田的景象(第31课):“田里是黄黄的麦,又有许多的小鸟。一阵风来,麦都点着头,小鸟都飞散了。”有关于雪花与雪人的描写(第74课和第75课):“窗外雪花飞满天。姐姐说它好像糖。妹妹说它好像盐。我说不像糖也不像盐。糖味甜。盐味咸。雪花不甜也不咸。”“大家不怕冷,扫雪做雪人。雪人坐在地上,有三尺多高,身体很大,像个大胖子。”这些内容无不来源于儿童的生活,使他们读来倍感亲切,没有陌生感,从而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随着学生认知水平的提高,课文主题进而扩展到描述集市、火车站、码头等场景,以及荆轲、晏子、蔺相如、林则徐、孙中山、达尔文等古今中外著名人物,同时也包含了“火烧赤壁”这样的经典历史故事。课文内容既包括时节、风俗、公德等,又包括自然、生物、地理、历史、科学,视野开阔,题材广泛,知识丰富,循序渐进,适应了儿童的需要与其学习心理。

其二,在语言上,词、句、语调皆与儿童贴近。叶圣陶注意站在儿童的角度,揣摩儿童的心理,模仿儿童的语气,他采用民谣、童话、童谚等充满趣味和美感的文学体裁形式,语言浅近,充满清新优美的气息。翻开《开明国语课本》,这种清新、自然、充满童趣的语言比比皆是,例如第18课《太阳》:“太阳,太阳,你起来得早。昨天晚上,你在什么地方睡觉?”第29课《雨点,雨点》:“雨点,雨点,你们的家在哪里?你们到地上来做什么?”第105课《小时表》:“我有一个小时表,圆圆的脸总是笑,日夜唱歌唱不停,的的的的声轻巧。”这些课文的语言表述全部采用“儿向语言”[7],在语音上追求韵律,多用“重言”,朗朗上口;在修辞上,注重拟人、比喻、反复、排比等多种修辞手法的综合运用,这对儿童的语言能力发展具有非常重要的作用。

其三,在形式上,图画与文字有机配合。例如《开明国语课本》的每一篇课文都由丰子恺先生精心绘制了插图,生动形象、生趣盎然的插图与文字融为一体,图文并茂,相得益彰,使文章更加富有表现力、感染力和美感,可以很好地启发儿童思考与想象。优美的文字、优美的图画,顺应了儿童的特点,使儿童乐学、善学,从而更好地培养语文能力。

2選文标准:文质兼美,文体匀称

叶圣陶指出语文课程的教学目标为:“得到阅读和写作的知识,从而养成阅读和写作的习惯。”[8]而得到知识、养成习惯的“凭借”即为教材。因此,他所编教材始终围绕语文课程教学的目标,在教材的选文标准上,要求文质兼美、文体匀称。叶圣陶对选文标准的认识取决于他对语文教材性质的认识,“语文课本是进行政治思想教育的重要工具,同时有一项特殊使命:训练学生运用语言文字的能力和良好习惯”。[9]因此,叶圣陶倡导编写教材要精选那些思想内容和语言表达都属上乘的文章。他说:“凡选文必不宜如我苏人所谓‘拉在篮里就是菜。选文之际,眼光宜有异于随便浏览,必反复讽诵,潜心领会,质文兼顾,毫不含糊。”[10]

叶圣陶先生的选文标准源于他对语文教材性质和功用的认识,他指出:“语文教本只是些例子,从青年现在或将来需要读的同类书中举出来的例子;其意是说你如果能够了解语文教本里的这些篇章,也就大概能阅读同类的书,不至于摸不着头脑。所以语文教本不是个终点。从语文教本入手,目的却在阅读种种的书。”[8] “教材的性质同于样品,熟悉了样品,也就可以理解同类的货色。”[8]他把教材的选文作为“例子”“样品”,目的在于培养学生的阅读能力,使其终身受用。因此,在选编课文的文体上,也是各种文体兼容并包,“尽量容纳儿童文学及日常生活上需要的多种文体。用词力求正确,造句力求精密。务期与标准语相吻合,堪为儿童说话作文的模范”。[8]叶圣陶在关于国语课本的《答语》中说:“我所谓文体,系指记状、叙述、解释、议论等基本体式而言。我们用语言文字表情达意,就离不了这些体式。国语课本怎能不把这些体式都收纳进去?我所谓文体,又指便条、书信、电报、广告、章程、意见书等实用文的体式而言。这些体式都是日常需用,随时随地会接触到的。国语课本怎能不示一些范式?”[11]《开明国语课本》有“文艺性”的课文,也有“实用性”的课文。前者是为了了解“经典”,学会欣赏;后者是为了学会记日记、写信、写报告、写建议、写演讲稿,这是日常生活不可或缺的。[12]

基于上述认识,叶圣陶在选文标准上坚持文质兼美,“文美”即语言形式的美,“质美”即思想内容的美。叶圣陶认为,不仅要培养学生的阅读能力和写作能力,还要提高他们的思想素养,陶冶他们的心灵。因此,在教材编写时他还格外注重语文课的思想性及其教育意义,指出:“国文教学除了技术的训练而外,更需含有教育的意义。”[8]例如,有人对《开明国语课本》小学高年级使用的下册内容进行统计,指出:涵盖着仁爱、亲孝、礼节等内容的课文共有18篇,占了下册内容的20.93%。[13]据我们统计,该课本下册中体现劳动教育思想的文章也有15课之多,其中所蕴含的思想性由此可见一斑。为了达到课文的文质兼美,除了对选文进行精心挑选和细致加工外,叶圣陶还亲自创作了大量课文,他说在《开明国语课本》的四百余篇课文中,“大约有一半可以说是创作,另外一半是有所依据的再创作,总之没有一篇是现成的,是抄来的”。[11]

3编辑体例:科学的单元编排方式

叶圣陶“创制了一种尽可能体现语文教学科学程序的编辑体例”。[14]即他针对语文教材的特点,在语文教材的编写体例上首创了单元编排的方式,这种编排方式体系严密,层次性强,体现了教材编写的科学性与系统性。他在《国文百八课》的“编辑大意”中指出:“在学校教育上,国文科一向和其他科学对列,不被认为一种科学。因此国文科至今还缺乏客观具体的科学性。本书编辑旨趣最重要的一点就是想给予国文以科学性,一扫从来玄妙笼统的观念。”[8]为了保证教材的科学性,“《开明国语课本》就初步尝试了单元建构,《国文百八课》则达到了单元建构的新高度”。[15]他与夏丏尊合编的《国文百八课》即以每个单元为一课,每一单元有一定的教学目标,包括文话、文选、文法或修辞、习问四项,四位一体,互相照应,融会贯通,体现了教材的整体性、系统性、科学性。其中“文话”是在语文教材中增加文章学知识的尝试,对于用全面系统的文章学理论指导学生的写作学习具有现实意义,是该教材最有价值的部分。这种编写体例也一直影响了后来的语文教材编写。

4编辑加工:严谨认真,责任心强

叶圣陶先生指出,教材是学生学习的“例子”与“凭借”,因此规定“教材不能有一个错字”。不仅如此,为了适应学生的学习与教学,需要对入选的文章进行加工修改,他主张教材在文字形式上应该相当完整,“所选文篇如有疏漏之处”,必须“加上修润的工夫”。[8]他在谈及关于《国文百八课》的编撰时说道:“本书在编辑上自信是认真的,仅仅每课文话话题的写定,就费去了不少的时间。本书预定一百零八课,每课各说述文章上的一个项目。哪些项目需要,哪些项目可略,颇费推敲。至于前后的排列,也大费过心思。”“要把每一篇选文用各种各样的视角去看,使排列陈给一个系统,既要适合又要有变化,这是意见难得讨好的事。我们在这点上颇费了不少的苦心。”“最麻烦的是文法、修辞的例句的搜集。……我们为了找寻例句,记忆翻检,费尽功夫,非不得已,不自己造句或随取前人文句。”[8]由此可见叶圣陶先生在课文的编辑加工方面严肃认真的态度和严谨踏实的工作作风。

至于修改加工的方法,叶圣陶指出:“加工之事,良非易为。必反复讽诵,熟谙作者之思路,深味作者之意旨,然后能辨其所长所短,然后能就其所短者而加工焉。”[11]为此,他还针对语文教材独创了修改加工的方法,“看到有不明白的地方,就要把它改明白;看到有不周密的地方,就要把它改周密,哪怕是一句话一个字也不放过。为了把入选的课文改得尽可能好,他还主张修改加工时可以分成小组,比如五人一组,一人读,四个人听。读的人要带感情,听的人要细心体会。这个办法比一个人看效果好,因为光用眼睛看往往只注意文章讲的是什么,而听别人读会随时发现多了些什么,或者少了些什么,要修改加工的正是这些地方”。[16]即使到了晚年,叶圣陶对于中小学语文编辑室交来审定的稿子,他认为不妥的地方,“辄书于旧日历之背面,计其总数,殆将四百纸”。[9]足见他对语文教材编辑工作的责任心以及对此倾注的心血。

叶圣陶所编写的某些教材至今依然是语文教材史上的经典之作。叶圣陶通过众多语文教材的编写,建構了语文本位的现代语文教育体系,体现了注重实用、获得语言知识、发展语言能力的现代语文教育思想。他的语文教材编辑思想在新时代仍然熠熠生辉,具有不可磨灭的价值。

三、叶圣陶语文教材编辑思想的当代价值

我国高度重视教材建设,2019年9月16日,教育部在北京举行首批国家教材建设重点研究基地工作启动会暨授牌仪式。教育部副部长郑富芝强调:“课程教材是培养时代新人的重要载体,在立德树人中发挥着核心作用,党中央高度重视,对如何构建新时代教材建设的工作体系,进行了顶层设计和认真谋划。当前,教材质量有待进一步提高,教材建设还面临一些新的形势和任务,必须加强课程教材研究。”[17]

当前的语文教材仍然存在一些不尽人意甚至是错误之处。如统编版语文教材七年级下册中有一节《名联欣赏》小栏目,其中,选用了陇右名士黄文中为西湖撰写的对联“水水山山处处明明秀秀;晴晴雨雨时时好好奇奇”。但是,教材却将上联中的“水水山山”误写为“山山水水”。[18]教材是学生学和教师教的根本,是落实课程标准和学生发展核心素养的主要依托,教材编撰必须精益求精。所以,有必要研究和重温叶先生的语文教材编辑思想,这对当下建设高质量的语文教材具有十分重要的价值与启示。

1中小学教材一定要坚持“以儿童为中心”的理念

儿童本位思想的本质就是尊重儿童的学习规律与特点。因此,教材编写要充分考虑学生的兴趣和学情,遵循教育教学规律和学生的身心发展规律,适合学生年龄段与学习心理,满足学生的成长需要。我国现行的课程标准在课程目标与指导思想上与叶圣陶的语文教育思想是一脉相承的,例如,叶圣陶指出,语文教材就品质说,要朴实、精确,顺应学生身心的发育和生活经验的扩展,逐步培养他们凭我国语言文字吸收经验表达情意的知能[8];我国《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11年版)》提出的教材编写建议亦是对叶圣陶儿童本位思想的承继:“教材应符合学生的身心发展特点,适应学生的认知水平,密切联系学生的经验世界和想象世界,有助于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创新精神。”[19]《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2017年版)》也指出:“教材要适应高中学生的认知特点和身心发展的需要。”[4]

不过,尽管学界已经认识到在教学和教材中应该关注儿童的需要,尊重儿童,以儿童为中心,而且这种观念在目前的课程标准中也已经得到了一定的体现,但在具体的教材编写中还落实得不到位,某些语文教材就曾经存在“儿童本位缺失”的问题,例如存在选文注重“教材体”、插图缺乏吸引力、练习偏向成人化等问题。[20]原因就是编辑者多是以成人的视角,出于“教化”或应试的需要,忽视了孩子的心灵世界。石鸥、张文亦曾指出当前教材存在的问题,即大中小学教材之间存在倒置现象,“所谓倒置,是指教材内容与学生身心发展特征相违背。如在小学阶段,非常强调学生爱党爱国教育,而到中学阶段,则变为重视学生日常行为规范,到大学阶段,则强调考试不作弊。”[21]这背离了学生的年龄特征与学习心理,脱离了学生的实际需要,那么培养学生核心素养就无从谈起。因此,重温叶圣陶先生所编语文教材及其编辑思想对于在语文教材编写中坚持以儿童为中心具有现实指导意义。

2选文要注重文质兼美、文体丰富实用,适于学生学习

语言是交际的工具、思维的工具,也是信息和文化的載体,因此语文教材在选文上应兼具工具性与人文性,既要有语言文字的训练,又要有人文精神的渗透。当今的语文课程标准和语文教材很多地方都吸收了叶圣陶的语文教材选文思想。例如,叶圣陶在《中学语文科课程标准》中指出中学语文教材要培养学生:“(一)对劳动跟劳动人民的热爱;(二)对祖国的无限忠诚;(三)随时准备去克服困难战胜敌人的决心和勇气;(四)服从公共纪律爱护公共财物的集体主义精神。”《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11年版)》在总体目标中也指出:“在语文学习过程中,培养爱国主义、集体主义、社会主义思想道德和健康的审美情趣,发展个性,培养创新精神和合作精神,逐步形成积极的人生态度和正确的世界观、价值观。”[8]叶圣陶指出,中学语文教材,就内容说,必然的设计各科,以各科的内容为内容;就体裁说,要包括一般人在生活上所触及的各类文字。[8]《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11年版)》亦提出:“教材选文要文质兼美,具有典范性,富有文化内涵和时代气息,题材、体裁、风格丰富多样,各种类别配置适当,难易适度,适合学生学习。”[19]《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2017年版)》也指出:“教材中的选文应具有典范性和时代性,文质兼美,体现正确的政治导向和价值取向。”[4]同时,叶圣陶在《国文教学的两个基本概念》中指出:“国文教学,选材能够不忽略教育意义,也就足够了,把精神训练的一切责任都担在自己肩膀上,实在是不必的。”[8]因此,当今的语文教材编写,也要特别紧密围绕语文科的本质特征与教学目标,不可偏离。统编版普通高中语文教材总主编温儒敏教授在谈及本教材的编写思路时也谈道:“在选文标准上,选取导向正面、文质兼美、深浅适宜,具有经典性和时代性的文章,积极弘扬正能量。在选文结构上,统筹安排各类选文比例。”[22]这些理念与做法都是对叶圣陶教材编辑思想的继承和发展,亦有利于学生语文核心素养的培养。

3单元编排要体现科学性,并注重阅读与写作素养的培养

叶圣陶先生在语文教材的编写体例上首创了单元编排的方式,之后的语文教科书纷纷以单元来组织编写。叶圣陶还认为,语言文字的学习,就是要得到一种知识,养成一种习惯,那么得到什么知识,养成什么习惯呢?“简括地说,只有两项,一项是阅读,又一项是写作”。[8]“国文教学自有它独当其任的任,那就是阅读与写作的训练。学生眼前要阅读,要写作,至于将来,一辈子要阅读,要写作。”[8]并指出,写作程度不够是源于阅读程度不够,而阅读程度不够的原因中,“阅读太少是一个,阅读不得其法尤其是重要的一个”。[8]“得到阅读和写作的知识,从而养成阅读和写作的习惯,就是学习国文的目标。”[8]因此,学习语言文字,培养阅读和写作能力是语文科的目标,而其中蕴含的人文精神和思想道德教化则是在潜移默化的熏陶中实现的。当今的统编版语文教材仍以单元编排的方式,而且新编排了阅读策略单元和独立的习作单元,把阅读与写作并重,意在改变多年来语文教学实践重阅读轻习作的状况。

在新世纪课程改革背景下,郑国民、陈晓波更进一步指出,将“主题”“情境”并列作为编排单元的要素,即以“主题”组织编排单元、设计并呈现语文实践活动的“情境”成为语文编写者们的追求。[23]这既是新时代培养学生语文核心素养的需要,也是对叶圣陶先生语文教学和语文教材编辑思想的传承和发展。

猜你喜欢

语文教材叶圣陶核心素养
霜的工作
燕子,住下吧
论语文教材中古典诗文吟诵教学方法
语文教材中寻找口语训练的契机研究
小学语文教材共有课文的词语编排情况考察
初中语文教材中情感元素的教育价值研究
作为“核心素养”的倾听
“1+1”微群阅读
向着“人”的方向迈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