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找到你的小洞!

2020-05-11林楠

画刊 2020年3期
关键词:小洞边界教堂

林楠

2018年,我只身一人来到荷兰这个寂静的中欧小国。从北京外国语学院毕业后,我并没有像大部分同窗一样选择继续深造日耳曼文学。当时面临从北外毕业的我似乎对一切都充满着怨愤与不满,因为我时刻感觉到社会的人潮在推搡着我向前。看上去华丽的简历与优异的在校成绩,教授的推荐与同窗的认可,我们这一代人似乎被指定着走向一条最“正确”也最有可能“成功”的道路。你应该做什么或者不应该做什么,都像是被写进教科書一样的范式,而这些范式也都有迹可循。实际上我理解这是每一个社会形态所必须采用的运行方式。正如福柯所说:社会的多产性就是建立在每个社会人都找到自己的主体位置(subject position),并进行有质量的社会生产与创造。我们的身体似乎不属于自己,它有着强烈的社会属性,在成长中人变成权力规训与知识教化的客体。最终我们被打造,用于填补庞大社会机器上的小洞。“找到你的小洞!”——我总被这样的观点震得头皮嗡嗡发麻。

那时候我正酷爱王家卫的新电影《一代宗师》,章子怡饰演的宫二一直是我极为欣赏的女性角色。她有着最令人倾慕的柔情与细腻,也总散发着杀伐决断的砥砺。影片最后,她向梁朝伟饰演的叶问诉说了她今生的理想,奈何她已病魔缠身,所以只能临终托愿。她说作为习武之人,一生有三个心愿:见自己,见众生,见天地。她见过了自己,也算是见过了众生,但再没有机会见天地。说那句话的时候我似乎看得见她嘴角的一声叹息,但那声叹息却不由得叫我艳羡。她在滚滚的时代浪潮面前做了“自己”,这个过程的最终也让她在社会的刀山剑林里找到了自己的一席之地。

而后我常与人谈起,《一代宗师》里面的这句话好似一个人文学者可能要经历的三重境界,这三重境界好似三座大山,每个人驶小舟过境,山一程水一程,风一更雪一更,寻寻觅觅在路上,最后只盼得把酒祝东风。

我强烈地想冲出那个笼子,不愿急急忙忙地找适合自己的小洞。于是我漂洋过海,真正踏上了这一种寻觅的路。我想更深刻地观察自己与这个社会,而不是只被人潮推搡着前进。

我萌生了学习艺术史的想法。曾记得一位年逾古稀的艺术史教授在第一堂课上对我们说:艺术不是在于美,而是关于看。从宫二那句话细细揣摩,我认为我们的一生都逃不过两个命题:如何观察这个世界,以及如何作为对象被观察着。艺术史就是这样一部“观察学”。观察在人类社会里不仅仅是简单地看, 而是清醒地认识到在人类的社会形成中各种道德、法律、人性的框架(frame)。它们的设立很大程度上塑造了我们作为现代人的价值观,规定我们如何在人类社会里行为、如何与外界相处,以及如何自洽。但是脱开这些框架的塑造,真正的你自己又是谁呢?对于这些框架以及背后的权力的掣肘,艺术的观察选择看出边界以外和看到边界背后。从某种程度上来说,艺术是在“创造”人类如何观察这个世界,以及探索更多的生存可能性。我很喜欢这样超越边界的感觉,这让困在笼中的我可以将“看”的眼界再打开一点点,找寻到更多可提供生存的精神空间。

这又让我想起福柯权力塑造社会的理论,我相信艺术并不是否认权力的,因为权力在很大程度上都在维持着人类社会的运行,但艺术对普通人更多的惠给是:它将活的自由与真实变成了每个个体与这种隐形权力关系的对抗,如何在权力与自我之间寻找平衡,变成了当代艺术的课题。

在荷兰,我最终选择了莱顿。它不仅是荷兰最古老幽静的小城,还是艺术家伦勃朗的故乡。每当我在夜晚走过莱顿运河上的小桥,都会想到伦勃朗也曾往来于此,我知道,我们共享的是同一片月色。荷兰的艺术家似乎总是会带着一种田园气息,他们的创作总是会扎根于生活本身。我这里指的生活本身不是“活着”的概念,而是剥茧抽丝后对生活本质的回归。

去年我经过一个阿姆斯特丹古老的中世纪教堂的时候,教堂内正在进行一个关于声音的展览。正中央放着一架钢琴,每个游览的人都可以自己进行演奏。不同于一般钢琴的地方是这架钢琴的每一个琴键背后都有独特的声音,两名非常现代的荷兰艺术家收集了教堂里的声音:犬鸣、水滴落石板、唱诗班的吟诵、春雨、人潮熙攘、惊雷,以及全程穿插的一个女人低沉的声音,讲着一个平淡的故事。这个展览的主题是:声音是否可以传递不朽?前半部分是孤独、沉默与空间,用不同的乐器模糊你的感官,使你坠入虚空,陷入依靠声音去架构起对地方的模糊认知。之后音调上升,情感和节奏都变得柔和许多,又似乎让你混淆了梦境与现实的边界感。教堂是关乎人心理的感知,在没有网络与媒体的时代里,教堂里荧荧的烛火,教徒们低沉地吟诵着诗文,每个人内心都怀有对上帝的虔诚与对美好“未来”世界的想象,使他们脱离尘世的苦。现实与幻觉相互融合,边界感模糊,人的身体感官与周遭的自然环境融为一体,萌生出“天地”与“众生”的相交之感。走出教堂的那一刻,我没来由地想起一句电影台词:“你有过人的体温吗,有过心跳吗?闻过花香吗?看得出天空的颜色吗?你流过眼泪吗?世上有人爱你情愿为你去死吗?”艺术家作为对这个世界的观察者,他们的作品让我看到了除生活本身之外的事情,也让我走出那个“小洞”,看到了世界之大以及更多探索的可能。

在荷兰的两年,我也看过很多荷兰艺术家所办的摄影展,印象最深的是摄影家艾德·范·德·埃尔斯肯(Ed van de Elsken)。他走过世界许许多多的角落,但是他的镜头永远都不会是无情的。他的镜头下记录了新生命降临的美妙、两个萍水相逢的人最后携手一生的亲密相拥,也有战乱和饥饿、政治动荡下的背井离乡、弱小的生命无法承受生命之重而离去。他的镜头把对象剥离开那些传统的观察方式之中,把那些先入之见与眼睛上所覆盖的精神灰尘与污垢抖落下去,将万事万物处女般的纯洁呈现给观众的眼睛,继而呈现给他们以爱。在看过了大悲大喜之后,他可以说:生命的全部皆是馈赠,无论是爱、勇气、美丽,或者是眼泪、死亡与离别。

艺术本身的探索性尤为珍贵,它让我看到成为一个满足社会所需的“工具人”之外,自己生命更多的可能性。当我挣扎于无法满足社会的期待,无法完美地将自己放入那个社会“小洞”的时候,我知道我心中的艺术是世界性的,所以我也是世界性的。

猜你喜欢

小洞边界教堂
守住你的边界
路边的小洞
草帽
小洞不补,大洞受苦
有边界和无边界
OF MALLS AND MUSEUMS
教堂
人蚁边界防护网
关键时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