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就像变化流淌的河流

2020-05-11张家伟

画刊 2020年3期
关键词:玛丽娜族裔历程

张家伟

哥本哈根中心车站附近的小教堂,这里是“透过我们的眼睛”工作坊的放映会现场,和举办活动的朋友打好招呼,签到,匆匆入座位于角落的沙发。虽然临近放映的时间,教堂内并没有多少人,也许因为下雨,很多人被耽搁在路上吧。我环顾了身边,没有认识的人。既然没人搭话,就安心看片吧。

这部片子叫《With Our Eyes》,记录了穆斯林、丹麦、面纱、男性、女性、白人,围绕着一系列的身份标签和自我认同的种种生存状态。导演关注的是穆斯林女性在丹麦这个北欧提倡男女平等社会带来的族别和性别标签的一种冲突和矛盾。

导演Laura Na Blankholm,韩裔丹麦籍,在丹麦也属于少数族裔。她近几年一直热心关注少数族裔的生存状况,做报道、拍纪录片、组织和参加各类公益活动。她希望通过这些方式,增进丹麦乃至西欧主流社会对少数族裔的理解,促进双方的交流与沟通。在影片放映后的分享环节,Laura Na谈到她拍摄这部短片的初衷,是受到前几年丹麦政府颁布的“反蒙面法”禁令的刺激。她记得当时丹麦的右翼政客为了支持这项法案,还以“看清彼此的面部是丹麦的精神内核”为由和一位传统穆斯林女性展开了电视辩论。Laura Na Blankholm是视觉人类学和新闻背景的导演。

我对影片其中一段内容印象深刻,阿富汗女孩玛丽娜衣着休闲地去参加聚会,因为没有穿穆斯林传统服装,她遭到与她住在同一穆斯林社区的男性的质问和指责,一位丹麦男性试图为她解围,但玛丽娜却拒绝了对方的帮助。她虽然对自己被质问这件事感到困扰,但也并不希望那位好心的丹麦人对她的同族男性朋友产生更多偏见。玛丽娜在影片中的举动,反映的正是作为少数族裔甚至政治难民的穆斯林女孩在丹麦生活成长中遇到的某种文化不适,它呈现的是这一群体在丹麦社会生活成长中遇到的种种问题。

在放映会最后交流的时候,在场的一位年轻的观众说起了一个她自己的故事:“有时候我也很困惑,或许是因为我的发色和偏斯堪的纳维亚的长相,很多时候身边的人都第一反应以为我是丹麦人而和我说丹麦语。虽然当大家意识到我不是丹麦人,而开始跟我说英语的时候,有时候又常常会以话题切入问我从哪里来。可是你从哪里来,这个问题有时候也很恼人啊。就像我,虽然同时有墨西哥和荷兰的血统,但我在澳大利亚长大。而且就算我说我来自澳大利亚,澳大利亚东部和西部也完全不同。”

这位女孩让我想到我在哥本哈根认识的一个朋友,他和我发过如下感慨:“我来自内蒙古,在成都上学。可是很多人见到我,第一反应会觉得我是南方人,我本身是汉族,也不是标准意义上的内蒙古人。现在到了丹麦,身在异国他乡,我也没有很强的华人的认同感。这让我很困惑,这是我自己的问题吗?我有时候都不知道怎么定义我自己了。”的确,我是谁、我从哪里来、谁能定义我,这在当代年轻人中是个非常令人困惑的问题。

我曾经看过一个展览,名字叫“一条河流的命名”。这个饶有深意的影像展,让我更多地看到河流流过的峡谷、河流浇灌的植被、河流驻留观看和经过的人,甚至承载着河流缓缓流淌的土层。这些生态和地理坐标上河流的相貌构成了河流的表象,那么,我们能否透过这些表象,进一步提问,时过境迁,沧海桑田,无论山川还是地势,更何况植被,以及水流。河流在空间和时间上都是不断变化的,对于一条河流的命名里,这些变化着的景观和周遭又能如何捕捉,而镜头下的这些河流的摄影片段又到底定义了谁?

艺术家似乎也在作品中回答并且追溯這些问题,对作品的阐释里,艺术家进一步放入了自我。河流的摄影作品作为河流生命历程中时间的定格,是被艺术家的镜头捕捉进了相纸里,而这种捕捉,是艺术家生命历程和河流生命历程短暂的交汇。摄影在此不仅是一种创作手段,更是一种物我人格的交融。我们看的是河流还是艺术家这个问题已经不重要了,重要的是如项目的名字一般——“命名”的那种实践。“一条河流的命名”,不像那些“XX河”“XX江”那样的直白展示,更多的是一个行动式的探索。如何去定义一条变化的河流?如何去给它命名?如何去给它书写?

我不禁想到Laura Na Blankholm镜头下以玛丽娜为代表的那些在丹麦生活的阿富汗女孩,她们就像是一条条被民族偏见、文化差异裹挟的河流,在欠缺理解与包容、充满思维惯性和社会隔阂的河道中流淌。这是今天全球化时代的“异乡人”可能或多或少都会共同遭遇的问题。韩裔丹麦籍的Laura Na Blankholm、分享会上斯堪的纳维亚长相的混血女孩,以及我在哥本哈根认识的中国同乡,包括我自己,都是这千万条河流中的一条……

不断变化流淌的河流就像不断经历成长的人,我们的习惯、我们的外貌、我们的年龄都会因我们所经历的而改变。当然,这不过是一种形象的比喻罢了,更为重要的是:我们可以通过拓宽河道,改变我们的流行,通过努力去打开自己与他人,就像Laura Na Blankholm所做的一样。“我是谁”其实不是一个重要的问题和答案,重要的是我们彼此经历过的、在彼此生命历程中留下的足迹,共同构成了你我心中的彼此。

猜你喜欢

玛丽娜族裔历程
中国的历程
邮票上的70年光辉历程(集邮)
伦讷的计划
英国少数族裔儿童读物仅占4%
21世纪美国族裔文学发展研究
美版美图秀秀被批种族主义
女子患“恐音症” 别人呼吸声音大也能让其恼怒
澳女子患“恐音症” 别人呼吸声音大也能让其恼怒
中国南极科考30年历程
运动生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