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陌生人计划:时差转换

2020-05-11

画刊 2020年3期
关键词:小洞时区雪球

“当世界仅剩你一个人时,门外敲门的是谁?”爱因斯坦的发问令人惊警。有没有这样一种可能,敲门人和开门人,都是你自己?换言之,世界上最陌生的那个人,也许就是你自己。

“陌生人计划”开始于2018年,当时是以即将开馆的南京24小时美术馆为载体的文献项目,意在传递“生命即关系”这一理念。借助网络社交平台,试图通过一系列陌生人之间的书信,构建起一个互相勾连的全新关系模型和精神图谱。随着项目的进展,油漆匠、艺术家、火车司机、单身母亲、中学教师、耄耋老人、民宿女主、银行职员……从茫茫人海中,逐一浮现。一封封陌生人的信,就像一只只不停转动的镜头,个体的命运浮沉,随着旋转的对焦圈,在“陌生人计划”这个取景器中,从模糊、叠影,到渐渐清晰。

本期特稿的九位作者,分别散布在地球上不同的时区,每个人的智识背景又各有差异。他们从个体出发,通过不同的视角,分别从身上的异乡人属性、眼中的他世界景观、内心的小宇宙迷津三个维度上,丰富和深化了“陌生人计划”。兴许,我们能够从中辨析出一条全新的认知路径:生命的过程,就是不断跟自己倒时差,寻找并认知在自我身上隐藏得最深的那个陌生人的过程。

张吉星在《穷人因为贫穷而不能死》中对薇薇安是因为“具备了摄影的能力才当了保姆,还是多年保姆的经历塑造了她摄影的特质”提出的追问,汪嫣然通过《历史辜负了我们,但没关系》似乎给出了答案:“‘救赎的希望,已不再体现为对时间的克服,而在于生产出独一的時间。”

张家伟的《就像变化流淌的河流》、贾钦涵的《乔克先生》不约而同谈及的“民族偏见”“文化差异”,包括屈伸在《空心雪球》里批评的“很多装置艺术展作为大型摄影棚并没有其存在的精神内核,其中张牙舞爪表演的大众成了推动雪球的一只只冰冷的手,将捏造出的虚拟雪球越滚越大”,以及徐菲在《真的不需要被理解吗?》中对“只求说话让自己听懂,而意不在沟通”的艺术家的“意义垄断”现象提出的质疑,在林霖的《废墟深处的人性褶皱》里似乎都能找到妥切的回应——“艺术是照亮黑暗的存在,即便身在洞穴,依然有光。”

李文睿的《重新思考的起点》里提出的“我们早就已经脱离了那些能在书后附录找到白纸黑字印刷的标准答案的时代了,这些煞有介事的争论早就已经没什么意义?”更像是一个发人深省的诘问,然而林楠在《找到你的小洞!》中强调“我们被打造,用于填补庞大社会机器上的小洞”,又把我们重新拖拽着再次回陷于自我的认知泥沼之中。

矛盾、冲突、歧义……这也许恰恰就是我们悖论横生的生命景观。与其说“陌生人计划”是一个艺术文献项目,毋宁说它是一个个彼此陌生的生命个案聚合在一起,彼此激发、互相砥砺的思想小组。我们在共同探索和揭示,试着找到与自我、与他者、与世界纠缠在一起的、时时移动的那条晨昏线,以确定自己的时区。在旋转对焦圈、按下快门之后,我们在心里默数并等待那一声“咔嚓”。(丁成,本期特稿策划人)

猜你喜欢

小洞时区雪球
路边的小洞
雪球上的红脚掌
横跨四个时区的大巴西
草帽
我家的“雪球”
小狗“雪球”
小洞不补,大洞受苦
轻松堆雪人的Showvel雪球铲
化难为易,图解时区计算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