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OBE视阈的多维度高职创新创业教育体系构建
2020-05-11范建波罗炳金
范建波 罗炳金
摘 要:针对专业教育与创新创业融合的问题,以社会需求、学生能力目标、培养方案与路径、产出和结果为主线,从成果导向、学生为中心、持续改进3个维度,围绕对学生知识传授、能力训练、价值塑造的目标,构建高职学生的基础知识学习、创新能力培养及创业价值塑造3层次阶梯式的教学体系,以及创意、创新、创业的多维实践训练体系,教学质量保障监控和评价多元机制体系,实现知识导向向学生能力培养的成果转变,提高创新创业人才培养质量。
关键词:OBE:创新创业;专业教育;课程体系;机制体系
中图分类号:G64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4-2346(2020)02-0083-05
产业转型升级,迫切需要具有创新创业能力的专业人才。张宝强[1]、黄萧萧等[2]、张其亮等[3]、包水梅等[4],都从高校、学生、企业、政府和其他要素之间的关系,从理念、机制、体制层面和人才培养方案角度,分析了高校创新创业教育中各种要素的构成、内涵及育人模式,指出了创新创业人才培养存在的问题有:1)“雙创”教育育人体系仍未形成,创新创业教育与专业教育结合不紧,实践平台短缺;目前探讨的创新创业人才培养模式大多是一种学生基于已有的人才培养模式进行知识构建,没有将培养的重点放到学生“能力产出”上来;2)创新创业教育多注重知识传授,而忽视创新能力和素质的提升;3)创新创业教育体系关注创新教育的多,关注创业教育、创意产生的少;4)尚未形成得到广泛认同的对大学生创新创业教学的评价标准。
OBE教育理念,即成果导向教育理念,是一种“以学生为中心”、以学生的学习成果为导向,注重从人才培养的结果入手反向设计人才培养方案,注重教育教学过程的持续改进的教育理念。[5-6]
针对高校创新创业教育存在的问题,基于OBE教育理念,以学生的能力培养为中心,从人才培养结果入手反向设计人才培养体系,围绕对学生进行知识传授、能力训练、价值塑造等目标,把双创培养与专业教学融为一体,构建高职学生的基础知识学习、创新能力培养及创业价值塑造3层次阶梯式的教学体系,以及创意、创新、创业的多维训练体系,统一规划高职学生3年培养过程,实现从知识传授导向转向以学生能力培养为导向,从单一的质量评价监控转向多元评价机制体系,实现学生个性化发展,提高创新创业人才培养质量,促进专业建设的内涵发展和特色发展。
1 设计“双创”人才培养体系
1.1 “双创”人才培养体系的设计路径
设计“双创”人才培养体系,首先从行企需求、校友期望、专业定位、学生发展等多维度出发,调研和剖析高职创新创业型人才培养要求和核心能力的内涵,再结合学生在学习结束后应具备的知识、能力、价值追求,建构学生预期成果蓝图(“成果”重点不在于学生考试分数,而在于学生学习结束后学生所拥有的能力);然后,以结果为导向进行反向设计:从人才培养结果入手,以社会需求、学生能力目标、培养方案与路径、产出和结果为主线,以成果导向、以学生为中心、持续改进3个维度确定路径,构建校企协同,融合创意、创新、创业的多维训练体系,制定“双创”教育评估系统,形成创新创业教育连贯统整、持续改进的循环过程,构建基本路径见图1。
1.2 制定创新创业人才目标体系
在多维度需求调研基础上,结合高职学生特点, 对应学生在学习结束后应具备的知识、能力、价值追求,围绕专业知识与创新创业知识学习、专业技能实训(特别是心智技能培养)、创新能力培养3个方面,制定与创新创业人才培养目标相关联的,能满足社会需求、产业和行业发展需求、学生能力发展需求的,且融合创意、创新、创业的能力要求,知识要求和素养要求的目标体系(图2和表1),并结合学生专业特点,将创新创业核心能力细化分解为对应关系更具体、易落实、可测量的能力指标,从而形成创新创业能力培养目标体系。
1.3 反向设计“双创”课程体系
目前高职创新创业教学,主要是通过人才培养方案中创新创业类的课程学习,使学生了解创新创业的知识、方法,培养学生创新创业意识。图3是就“学校是否有必要将创新创业教育与专业教育相融合”问题向正在从事创业的校友进行调研的结果,从图3可知,77.78%的人认为专业教学内容与双创培养应该有机融合。
通过反向设计,把专业教学内容与双创培养进行有机融合。首先以满足需求作为课程设计和课程开发的出发点和终点,以能力培养为主线,基于工作系统化的理念,通过“职业岗位分析→典型工作任务提炼→行动领域确定→学习领域设计”的逻辑,构建基于工作过程的课程体系,并将产业的新工艺、新技术、新规范等要素纳入教学内容,并围绕创新、创意和学生创业价值塑造的要求,将职业技能、“双创”实践能力、团队合作能力、创意和创新思维、职业道德、责任意识等融入到课程体系中, 同时构建课程体系要兼顾普遍培养的原则,力求弹性化,满足学生的个性化发展、可持续发展和终身学习的需求。因此对所有课程标准的要素,包括课程目标、教学内容、教学方案和教学项目任务等都要围绕最终学习成果, 即具体而且可测的创新创业核心能力及能力指标来进行设计,并组织实施教学。
1.4 构建创意、创新、创业融合的多维实践训练体系
围绕创意、创新、创业的融合,在技能习训、创新能力培养、创业能力培育3个方面,通过课内外联动,构建多维训练体系,见图4。
1.4.1 基础能力培养的实践环节
依托校内外实训基地,通过课程实训、认知实习、综合实训等途径,以企业项目任务为驱动,通过问题导向教学、分组合作教学、探讨式教学、参观访问式教学、现实模拟式等教学模式,让学生自己“动脑”设计活动、“动手”实践活动、“动心”体会活动、“动口”汇报活动, 培养学生的专业基础能力、激发学生的创意和灵感。依托社团平台,课内与课外联动,通过第二课堂、创新创业活动(如创业模拟、双创讲座、创客社团)、社会实践等活动,促进学生在实践中增长知识、养成信念和价值观、提高表达能力与人际交往等方面的能力。
1.4.2 创新能力培养的实践环节
以校级、省市级、国家级专业技能比赛和创新创业挑战杯比赛为驱动,建立长效的竞争机制,将技能训练与创新能力培养渗透到课程标准、教学方法中,实施“教、学、做、创”四位一体教学模式,使学生从“学做结合”过渡到“学创结合”,加强学生创意思维和创新能力培养、创新技法训练。
设立学生科技创新团队,以学生创新特色项目为载体,开展省市级学生科研课题研究(如省新苗人才科研课题研究)和各级创新活动,提高学生项目管理能力、科研与服务能力;学生以团队形式开展毕业设计,以企业真实任务为载体,创意、创新为驱动,通过“学习环境、工作场景、企业评价”相结合的方式,提高学生设计灵感、设计方案物化为作品和产品的能力。
1.4.3 创业能力培育的实践环节
加强校内外多层级双创实践平台(创新创业孵化基地、众创空间等)建设,制定创新创业孵化基地、众创空间等平台管理机制(包括项目遴选退出机制、师生激励政策、项目扶持资金管理保障制度),构建创新与创业融合、线上与线下结合、孵化与投资对接的运作模式,形成创业苗圃-孵化器-加速器的创新服务体系。依托“众创空间”和创新创业孵化基地平台,举办创新创业沙龙,激发创意和灵感,推动成果转化,扶持学生进行更高层次的创业活动,遴选优秀项目入驻创新创业孵化基地进行孵化,并开展成果转化、公司注册等,实现灵感触发创意,创意引发创新,创新启动创业的连锁效应。
聘请创业成功人士补充师资力量,组建多元化特色创业导师队伍;从教学投入方面,完善校内外实训教学条件(包括硬件和软件),确保创新创业实践教学始终符合“双创”教育效果的需要。在教育信息化时代,需要加强在线的众创空间建设,集成互联网平台上的线上创业教学资源,向学生群体提供线上创新创业教育服务,展示学生创意和创新作品,推广学生创新创业成果。
2 机制体系建设
2.1 构建“双创”教育支撑的机制体系
从创新创业的体制机制建设入手,构建教育协同培养机制体系,包括创新创业教师考核管理及奖励机制、学生创新创业学分激励机制、创业孵化基地平台的管理机制等。
1)人才培养方案制定贯彻创新创业始终。在专业培养方案中规定必修的创新实践学分,在学分制基础上进一步完善选课制度,保证每一个学生都能接受最基本的创新创业教育,对参与学科竞赛和创业实践取得优异成绩的学生给予学分,并为创新创业的学生延长修业年限创造更加便利的条件。
2)建立创新创业学分积累与转换制度。将学生参与课题研究、项目实验等活动认定为课堂学习,将学生进行创业实践活动充抵为专业实习学时,将学生开展创新实验、发表论文、获得专利和自主创业等情况折算为学分。实践类、交流类、竞赛类、创业类实施学分积累与转换制度。学生参加各级各类技能竞赛、创新创业大赛、实践和科技作品比赛等获奖,给予学分奖励;获得专利授权、发表论文等给予学分奖励。奖励学分可以转换成相关课程学分。学生取得创业学院的学分可以转换成专业课程学分;创新创业项目可转换成毕业实习和毕业设计学分。第二课堂纳入人才培养方案中,学生参加一个社团、一次社会实践、一次志愿服务、一次生产劳动、一项双创活动、一次科技体育文化竞赛、一次讲座,开展一项项目研究、进行一次谈话、阅读一本经典书籍,融入人才培养方案之中。
3)实行激励学生创新创业多元化学籍管理制度。实施弹性学制,放宽学生修业年限,学生的修读年限在国家政策范围内,允许调整学业进程,按照相应规定允许有自主创业意愿的在校学生可进行休学创业,在读大学生可保留学籍,優先支持参与创业的大学生转入相关专业学习。
4)制定与创新创业教育相适应的激励政策。鼓励学生创业创新作品产品化、技术成果化。学生的优秀作品由所在分院进行小样试制;能进行批量生产的学生作品由创业学院负责批量试制;有市场推广价值的学生技术和作品,由地方合作处负责技术和成果转化。对指导学生取得优异成绩的教师进行奖励:在职称评定上,对创新创业教育工作业绩突出的专任教师,给以一定的政策鼓励;并要求评副高及以上职称的教师,必须有指导学生创新创业工作的业绩。
2.2 制定“双创”教育的多元评价、评估系统
根据目标导向原则、动态性原则、可操作性原则和循环性评价原则,从客观指标和主观指标角度,制定校企共同参与的创新创业教育评价指标体系和评估方法,包括创新创业教学目标、师资队伍建设、学生个体发展、创新创业平台建设和学生创新创业达成度评价体系。通过学生达成度评价过程的实施, 对学生创新创业能力培养效果进行综合考核和评价, 并反馈于课程和实践训练体系,形成连贯统整、持续改进的循环过程。
结合教学具体实施环节、专业人才培养方案制订、课程体系设置、学生能力培养4个层面,并以学生能力培养为重点,确立“过程 + 结果”的实践评价方法,利用大数据、云计算和移动互联,建立常态化监测机制,对学生学习全过程及效果进行数据化呈现,依靠数据掌握学情,进行学情分析,并进行动态伴随式即时学习评价,形成可视化的数据分析结果,以此衡量“双创”教学的有效性,不断优化和完善培养目标和培养过程。
参考文献
[1]张宝强.高校创新创业教育生态系统的构成要素及实现机制研究[J].河南工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18(1).
[2]黄萧萧,刘艳桃.践行国家战略 服务产业升级 扎实推进双创教育―顺德职业技术学院创新创业教育探索展示[N].中国青年报,2016-12-06.
[3]张其亮,陈永生.基于OBE的多维度阶梯式实践教学体系构建[J].实验室研究与探索,2018(3).
[4]包水梅.杨冬.美国高校创新创业教育发展的基本特征及其启示―以麻省理工学院、斯坦福大学、百森商学院为例[J].高教探索,2016(11).
[5]黄国辉.关于大学生创新创业能力培养的思考―以产学研协同发展为视角[J].闽南师范大学学报,2016(03).
[6]吴秋凤,李洪侠,沈杨.基于OBE视角的高等工程类专业教学改革研究[J].教育探索,2016(5).
[7]顾佩华.基于“学习产出”(OBE)的工程教育模式[J].高等工程教育研究,2014(1).
[8]董健,康韩雁,梁志星.协同创新系统中各类主体的角色及定位[J].中国高校科技,2013(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