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运动防护智能可穿戴设备的消费者不满意度调研

2020-05-11张佳慧王建萍陈羽霓

关键词:影响因素

张佳慧 王建萍 陈羽霓

摘 要:为探究运动防护类智能可穿戴设备的消费者不满意度影响因素,假定消费者对运动防护可穿戴设备不满意度与产品硬件、产品功能、云端系统有关,构建消费者不满意度理论模型,并对212名运动防护智能可穿戴设备的主要消费者进行线上问卷调研,并对结果进行统计分析。研究表明:运动中最易发生的损伤是腿部肌肉拉伤,故在运动防护功能中预测肌肉疲劳、保护肌肉关节的需求较高,同时年轻群体作为可穿戴设备的主体消费者对产品的外观性要求较高;消费者对产品硬件、产品功能、云端系统感知情况均对运动防护可穿戴设备总体不满意度有着显著影响,影响情况依次为硬件、云端系统、功能,其中硬件舒适度是保证运动防护智能可穿戴设备满意度的最重要因素。

关键词:运动防护;智能可穿戴设备;消费者不满意度;影响因素

中图分类号:TS941.19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674-2346(2020)02-0015-06

智能可穿戴设备是对日常穿戴进行智能化设计,研发出能够穿戴的设备的总称。[1]随着消费者购买力的提升和对可穿戴设备认知度不断上升,全球可穿戴设备市场正在加速发展,各类产品出现在大众生活中。时至今日,智能可穿戴产品已在健康、运动、军事等多个行业展示出重要的研究价值和挖掘潜力,尤其在运动与健康领域,[2]运动防护类智能可穿戴设备已逐渐成为新兴潮流。

近年来,运动品牌与电子产业合作研发,运动健身将成为可穿戴设备最主要的应用类别。据智研咨询报告[3]指出,2018年中国的运动及健身可穿戴设备市场规模为177亿元,并在2022年有望达到287亿元,据调查显示超过50%受访者对运动及健康类可穿戴设备有着浓厚兴趣,预示着运动防护类可穿戴设备的发展不可估量。

运动防护可穿戴设备通过收集用户生命体征数据,以实现用户更好地优化和管理运动健康,满足了人们对于智能化生活和科学运动的需求。然而大多数消费者在购买可穿戴设备后依赖度与使用率不高,[4]主要体现在产品功能同质化、舒适性较低及信息安全性不高等几个方面,以致用户流失率高,这将限制可穿戴设备的发展。对于运动防护智能可穿戴设备的商家而言,只有找到正确的研发方向,才能增加用户黏度,进一步扩大市场。因此,本文采用线上问卷调查的形式调研消费者对运动防护可穿戴设备的不满意度,分析消费者不满意度产生的影响因素,并对现有设备提出改进建议,为商家研发运动防护智能可穿戴设备提供参考依据和理论指导,同时对消费者的购买选择也具有借鉴意义。

1    问卷设计与发放

1.1    模型假设与量表设计

1.1.1    模型建立与理论假设

参考朱巧妮[5]的消费者满意度模型,研究消费者在购买设备时的不满意度与产品硬件、产品功能、云端系统的相关性,并构建模型。消费者不满意度模型如图1所示,模型的假设如下:

H1:对产品硬件的不满意度与消费者不满意度

成正相关。产品硬件不满意度包含对穿戴设备硬件舒适性和外观时尚性的不满意度。对产品硬件的不满意度越高,消费者的不满意度就越高。

H2:对产品功能的不满意度与消费者不满意度成正相关。产品功能不满意度包括消费者对设备的功能单一的不满意,如认为设备对运动防护的作用不大,缺少预测肌肉疲劳度、骨骼防护、关节防护、呼吸监测等功能。对产品功能的不满意度越高,消费者的不满意度就越高。

H3:对云端系统的不满意度与消费者不满意度成正相关。云端系统不满意度包括消费者对数据安全、隐私没有保障的担忧,以及认为运动数据分析功能不够专业,没有与医疗平台产生联系。对云端系统的不满意度越高,消费者的不满意度就越高。

1.1.2    量表设计

根据消费者不满意度模型量化分析消费者不满意度的影响因素,变量的测量采用五分制李克特量表。五分制李克特量表将消费者的反馈分为5个级别,赋予每个级别相应的分值,具体为:完全不同意为1分,不太同意为2分,不确定为3分,比较同意为4分,完全同意为5分。分值越高即代表消费者对该项目不满意度越高。

1)产品硬件不满意度调研。消费者对产品硬件的不满意度包括了对舒适性、柔性、外观个性化、时尚化的需求,对产品硬件部分列出量表如表1所示[1,6]

2)产品功能不满意度的调研。消费者对产品功能的不满意度包括:认为大部分的智能设备功能雷同,相似度高;缺乏针对不同人群的个性化功能。对产品功能部分列出量表,如表2所示。[7-8]

3)云端系统不满意度的调研。消费者对云端系统不满意度包括对数据安全、隐私没有保障的担忧,以及认为运动数据分析功能不够专业,与医疗平台联系较小。云端系统部分测量项目量表,如表3所示。[1,9]

4)消费者不满意度的调研。消费者对于模型中不同影响因素的可穿戴产品总体不满意度调研,設计测量项目量表如表4所示。

1.3    预调研

在正式调研前通过线上发放30份预调研问卷,同时约请6位来自运动防护智能可穿戴品牌营销专家对调研问卷进行评估。根据预调研结果和专家意见,调整正式调研问卷的题项,最终确定本次问卷的18道题。

1.4    调研问卷发放与回收

通过“百度”对“智能可穿戴设备”的地域分布搜索研究,可以在一定程度上得到智能可穿戴设备在不同地区的热度:北京、广州、上海3个城市的用户对可穿戴设备感兴趣度最高,沿海地区对其关注度也较高。故本次调研对象主要选择喜欢运动、健身,并对智能穿戴设备感兴趣的一、二线城市用户,即运动防护智能可穿戴产品主要消费者。本次调研问卷在问卷星网站制作,并通过线上形式发放和回收问卷,总计回收有效问卷212份。

2    问卷统计与分析

采用SPSS 22.0对调研问卷进行统计、分析,为验证问卷数据是否能进一步分析,首先运用信度分析和效度分析对问卷题项量表进行可靠性分析。经检验,各变量的Cronbachs 值均高于0.8,KMO值接近1,Bartlett球形度显著性小于0.01,各因子的方差百分比接近80%,故认为该问卷的题项和量表具有良好的信度和结构效度。

2.1    调研对象基本信息

通过对调研结果的交叉分析可知,被调查者中在运动时使用过智能可穿戴设备的人数为145人,占总数的68.4%,其中男性为82人,占56.5%,女性为63人,占43.4%。年龄为25~30岁的人是运动防护智能可穿戴设备的主要消费者,占总体的31.7%,其次是18~25岁,占20%。因此,年轻群体是使用智能设备的主体人群。

调研对象运动损伤情况如图2所示,最容易发生的运动损伤是肌肉拉伤以及关节扭伤,韧带拉伤和心率不齐也较为常见,呼吸不顺、肩颈疼痛和活动困难情况较少。

运动中智能设备使用频率如图3所示,大众普及度最高的运动防护智能可穿戴设备是智能手环手表,占总体的77.8%。而其他的智能可穿戴設备由于市面上相关产品较少,使用率都比较低,仅占总体约5%;其中在运动中使用过智能运动护具、智能内衣的被调查者只占3.8%。因此,此类柔性智能纺织品有较大的研发空间和较好的研发前景。

图4为智能设备功能需求频数图,消费者认为市面上智能设备最为缺少的运动防护功能是预测肌肉疲劳,其次为肌肉、韧带保护,以及外界环境监测感知,对呼吸、心率等基础生理数据采集和骨骼防护类的功能需求较少。

通过调研对象基础信息分析可知,在运动防护功能中预测肌肉疲劳、保护肌肉关节的需求较高。智能纺织品,如智能服装、智能运动护具等柔性智能设备有很好的研发前景。

2.2    消费者不满意度的影响因素

采用SPSS描述分析模块,通过均值和标准差来描述消费者对运动防护智能可穿戴设备各影响因素的不满意度与差异程度,统计结果如表5所示。

根据表5数据可知,消费者对于产品硬件的不满意度最高,为3.52;其次为云端系统;最后为产品功能。

对于硬件感知情况,消费者对智能设备的舒适性和柔性(D1与D2)需求很高,而对设备的时尚化、个性化(D3与D4)要求略低。其中,不同年龄群体对设备的硬件需求不同,对舒适性与柔性(D1与D2)要求最高的消费者为45岁以上的群体,其次为30~45岁;对时尚与个性化(D3与D4)要求最高的为18~25岁群体,其次为18岁以下群体。故认为年龄较长的用户更在意可穿戴智能设备的穿着体验,而年轻的用户对可穿戴设备的外观要求更高。

在云端系统中,保证数据的安全与专业性分析也能对消费者的依赖度起到促进作用。其中,消费者对于数据分析专业性(S2)的需求最高;其次是云端系统与医疗系统的结合程度(S3);消费者对于专业防护功能的需求较低(S1)。

相比之下,消费者对于可穿戴设备产品功能不满意程度较低,对功能单一化和相似程度(F1)的不满意度抱有迟疑态度,并对智能可穿戴设备开发自己想要的功能(F2)需求较少。

从消费者不满意度的均值来看,消费者对于硬件设备的不满意度最高(3.73),其次为云端系统的不满意度(3.37),第三为功能不满意度(3.28),这与上述的感知部分所得出的结果相吻合。通过分析可得出形成该结果的主要原因在于,消费者认为硬件的舒适度是保证运动防护智能可穿戴设备舒适性和满意度的最重要因素,柔性的智能可穿戴设备贴合人体,美观、便携,长时间运动时的使用感较好。云端系统方面,消费者希望有更加专业的数据分析方法,从而对自己的运动姿势、锻炼计划等进行量化的分析和指导;与医疗平台相结合,可以让医生得知其一段时间内的身体数据,从而提高消费者看病就医的质量与效率。而消费者对于设备的专业防护功能的需求程度不太高,原因在于目前市面上的智能设备最常见的功能仅有心率监测、睡眠监测与活动记录等,消费者未能将运动防护与智能设备良好地结合起来,没有用智能设备进行运动防护的习惯。若能为智能可穿戴设备开发出专业的、强力的防护功能,它的便携性和舒适性远大于传统的、笨重的防护设备,消费者对其需求也会大大增加。

2.3    消费者各影响因素与总体不满意度相关分析

采用Pearson相关分析研究各影响因素与总体不满意度的相关性,设定0.05的显著性水平,以可穿戴设备的各部分感知(包括因子及其题项)、消费者不满意度为双变量,进行相关分析,具体分析结果见表6。

由表6可知,所有变量的显著性均小于显著性水平0.05,变量与运动防护智能可穿戴设备的消费者不满意度均有显著线性影响,相关系数均为正,表明结果呈正相关,因此假设H1、H2、H3成立。其中产品硬件与消费者不满意度的相关性最强,高达0.809。相比之下,消费者对产品的云端系统与功能与不满意度的相关性较弱,分别为0.649和0.629。

故认为硬件对消费者的不满意度影响最大。在高强度和持续性运动中,柔性的智能可穿戴设备贴身效果好,特别是使用了柔性电极等电子器件的智能纺织品,在穿戴时没有异物感,与普通的衣物和护具的穿戴感类似,在满足舒适感的情况下能够起到防护与监测作用,具有良好的研发前景。硬件时尚性也对消费者不满意度有一定影响,不够时尚的智能设备无法满足消费者的个性需求与审美需求,满意度也会随之下降。

3    结论

本文构建了消费者对运动防护可穿戴设备不满意度模型,假定消费者不满意度与产品硬件、产品功能、云端系统有关,采用线上问卷调查的形式,调研消费者对运动防护可穿戴设备的不满意度,共计回收调查问卷样本212份。通过交叉分析、描述统计和相关分析研究消费者对运动防护可穿戴设备的不满意情况,并分析硬件、功能、云端系统与消费者不满意度的相关性,为运动防护智能可穿戴设备的产品研发提供参考依据和理论指导,同时对消费者的购买选择具有借鉴意义。

通过调研与分析得到结论如下:

1)通过调研对象基础信息分析可知,年轻群体是智能可穿戴設备的主体消费者,对柔性的智能可穿戴设备需求较高,其对产品的外观性要求较高,但很少使用过智能护具。在运动中最易发生的损伤是腿部的肌肉拉伤,因此在运动防护功能中预测肌肉疲劳、保护肌肉关节的需求较高。此外调研可知,智能纺织品,如智能服装、智能运动护具等柔性智能设备有很好的研发前景。

2)产品硬件、产品功能、云端系统感知情况均与消费者对运动防护可穿戴设备总体不满意度有着显著影响,且影响情况依次为硬件、云端系统、功能。从各项影响因素感知情况来看,硬件的舒适度是保证运动防护智能可穿戴设备舒适性和满意度的最重要因素,柔性的智能可穿戴设备贴合人体,美观、便携,长时间运动时的使用感较好。云端系统方面,消费者希望有更加专业的数据分析方法,从而对运动姿势、锻炼计划等进行量化的分析和指导。而消费者对于设备的专业防护功能的需求较小,主要是因为目前市面上的智能设备功能单一,仅能采集人体基础生理信息,消费者未能将运动防护与智能设备良好地结合起来,没有用智能设备进行运动防护的习惯。若能为智能可穿戴设备开发出专业强力的防护功能,设计出美观舒适且便携的设备外形,必将进一步扩大运动防护可穿戴设备的市场。

参考文献

[1]杨小帆,郭雅萍.运动可穿戴设备的发展趋势研究[J].福建体育科技,2018,37(03):17-19,37.

[2]申鸿,王嘉琳,邵小华.运动保健类智能服装发展前景分析[J].山东纺织科技,2018,59(05):49-51.

[3]王颖.2018-2024年中国可穿戴设备市场分析预测及发展趋势研究报告[R].北京:智研咨询集团,2018.

[4]腾讯ISUX.2015智能可穿戴设备市场白皮书(附全文)[EB/OL].(2015-07-03)[2019-10-13]http://www.199it.com/archives/361505.html.

[5]朱巧妮.网络服装零售的顾客满意与顾客忠诚研究[D].上海:东华大学,2011.

[6]彭军,李津,李伟,等.智能可穿戴设备发展现状与展望[J].西部皮革,2017,39(16):116.

[7]尹博.智能纺织品的研究现状与发展趋势[J].纺织报告,2017(7):39-42.

[8]周密,赵国玉,姚伟静,等.智能服装研究进展[J].纺织科技进展,2017(03):1-4,9.

[9]姚峥嵘,江河,胡铭,等.智能可穿戴设备的功能创新及用户体验创新――以Shadow智能运动衣为例[J].科技经济导刊,2018(017):1-4.

猜你喜欢

影响因素
突发事件下应急物资保障能力影响因素研究
农业生产性服务业需求影响因素分析
村级发展互助资金组织的运行效率研究
基于系统论的煤层瓦斯压力测定影响因素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