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中数学之六大核心素养培养法则
2020-05-11陈承权
摘 要:数学核心素养是每个学生必备的素质之一,也是教师教学的重点所在。培养初中生的初中数学“核心素养”,就必须改变传统的教学模式,因此,本文将从“数学抽象和逻辑推理”“数学建模和数学运算”“直观想象和数据分析”六个方面,分成三个部分进行阐述如何培养学生的数学素养,使初中生的思维能力和创新能力进一步得到提升和升华!
关键词:初中数学;核心素养;思维能力;创新能力
一、 引言
随着教育改革的不断深入发展,各学科的教育更加要求教师具备良好的知识素养,学生拥有较高的创新思维能力。再加上近几年来,人工智能和大数据不断地被人们提起和熟知,而这些重大科技突破的背后都离不开数学。从某种意义上来说,数学在我们的生活中占据着重要的地位,扮演着特殊的角色。而核心素养在数学的教学中不可或缺。所以,教师在数学课堂教学的过程中,应该着重突出核心素养的培养,以便学生能够学以致用,将学到的数学知识更快地运用到实践中去!
二、 化抽象为具体,激发学生的创新思维
数学抽象是对所研究对象的数学本质的一种概括和把握,它脱离了事物的现象,是对事物本质及其关系最高度、最纯粹的概括。初中数学里面的立体几何和方程就很好地诠释了这一现象。而逻辑推理能力,简单来说,就是考查学生思维的敏锐性。即教师提出一个问题,学生能够很好地想出这个问题的前因后果。但这种能力的培养不是速成的,而是在一朝一夕的思考之中逐渐形成的。因此,教师在数学教学过程中要学会循循善诱,慢慢引导学生的解题思路,激发学生的创新思维能力。
例如,教师在上“几何初步图形”这一章时,首先,可以布置学生预习课本,然后让学生准备相关的教学工具,如尺子和火柴棒。由于几何初步图形涉及直线、射线、线段和角这几种类型。因此,为了节约时间,教师可以将学生分成小组进行演示和讨论,最后得出关于这几种图形的性质和结论。
示演:同学们,今天我们来学习“几何初步图形”这一章,那么,现在请各个小组积极举手上台示范。然后,分别将直线、射线、线段和角的几组学生请到讲台上去,让他们讲讲什么是直线、射线、线段和角。如,拿出一根火柴,将前面点火的部分去掉,就是一条直线,直线两边可以无限延伸。如果不去掉前面的部分,就是一条射线,只有另一边可以无限延伸。线段较前面两种,就比较局限了,由于它的两边受限,因此它的两边都无法延伸。让学生们认识角,直接可以让他们拿出手中的三角板和量角器,进行测量即可。相比在教师和学生们的共同示范下,学生们很快就认识和理解了这四种图形,并把它运用到实践中去。
再比如,在学习《一元二次方程》这一章时,教师可以设置疑问“我校明天要组织学生秋游,如果租用60辆客车,可少租一辆,并且还剩余30个座位。如果只租用45辆客车,刚好坐满。请问参加秋游的师生一共有多少人?”如此一来,学生就可以先思索,然后老师就可以鼓励学生积极发言,然后得出如下所示的效果“解答:设租了x辆客车,于是有:45x=60(x-1)-30,求出x=6,最后算出总人数为6×45=270(人)”。根据这类题目,教师可以布置相关知识的内容巩固练习,如,一件衣服的进价为x元,售价为80元,若按照原价的9折出售,利润是多少元,利润率是多少?如此一来,化抽象为具体,得出教师想得到的效果,达到教学的预期目标。
三、 建立数学模型,使学生运算变得简单化
数学建模,顾名思义,就是把实际问题借助数学的语言表达出来,从数学理论出发,将实践中的问题反映出来,得出与数学有关的实际结论。其形式是多种多样的,可以是方程(组)、不等式、函数、几何图形等等。教师在授课的时候,应该从数学建模的思想出发,教导学生如何利用数学建模来解答更多的生活难题。下面我们就以“等边三角形”和“不等式”为例,分析数学建模给学生在解题过程中带来的好处!
例如,在学习《等边三角形》这一章时,教师可以设置一个问题“小明的家门前有一口池塘,小明的爸爸一直想知道池塘的一端到另一端的距离,但是,池塘又不规则,无法准确测量,那么,我们如何利用本章的知识,帮小明的爸爸解答这个问题呢?”下面我们请同学们讨论,于是就可以得到如下结论:
建模一:構造等边三角形的重心,求两端的距离;
建模二:利用勾股定理,求两端的距离;
建模三:利用等边三角形的性质,求出两端的距离。
我们知道数学中的最短路径问题,一是两点之间线段最短;二是将军饮马问题;三是直线外一点到直线上的任意一点,垂线段无疑是最短的。这三者可以解决很多数学难题,但是蚂蚁的爬行路径通常是运用勾股定理来进行解答的,这可以充分体现出勾股定理运用的广泛性。勾股定理不仅可以求出池塘的长度,还能求出三角形第三边的长度以及操场的长度等等。
再例如,在学习《不等式》这一章时,教师可以设置如下问题“一个长方形足球场的长为x米,宽为70米,如果它的周长大于350米,面积小于7650平方米,求x的取值范围”,于是就可以得出如下不等式。{2(70+x)>350,70x<7650},于是,就有A 四、 利用数形结合的思想,提高学生的直观分析能力 数形结合,即指在特定条件下可以相互转化,而且“数与形”两者之间具有相互依赖相互依存的关系。由于它是一种数学思想方法,所以它的表现形式多样,不过大致可分为两种情形,分别是“以数解形”和“以形助数”。像初中课本中的几何学习、方程学习、函数、旋转等等就很好地运用了这种思想,使教学过程由复杂变得简单化。 例如,在学习《圆》这一章时,教师在上课时可以自带剪纸,同时也可以运用多媒体教室进行教学,让学生们认识圆。让学生知道圆有无数条对称轴,圆是中心对称图形,以及圆的直径、半径、圆的周长和面积的计算公式等等。等到学生们大致掌握的情况下,教师可以利用PPT展示自己所出的教案例题,布置下去,让学生在规定的时间内完成。教师提问“一个圆的面积为25π,求圆的直径和周长”。这个题目其实很简单,就考察学生的反应能力。根据圆的面积,于是很快可以得出圆的半径,根据半径,求出直径和周长。再比如将三角形和圆联系起来,已知圆内有一个等腰三角形,两边长分别为半径,求出三角形最大角的度数和第三边的长度,并说明它是一个什么三角形。反应能力较快的学生马上就会想到在草稿纸上画图,心里大概就能够判断这个三角形是等腰直角三角形,那么它的最大角的度数显然为90度,然后根据前面提到的勾股定理,A2+B2=C2,求出第三边的长度。 类似地,数形结合的思想,在方程的应用中同样适用。例如,如图,已知二次函数y=x2+bx+c的图像经过点A(-2,0)、B(3,0),与y轴交于点C,请问这个二次函数的解析式是多少。 首先可以画出一个直角坐标系,根据题目的要求,将两个交点的坐标代入其中,就可以很直观地看到,抛物线的大致模样,然后我们计算出所求内容,来证实我们内心的猜想。解题步骤如下:已知二次函数y=x2+bx+c的图像经过点A(-2,0)、B(3,0),即有-4-2b+c=0,9+3b+c=0,求出b=-1,c=-6,得知抛物线的解析式为y=x2-2x-6。这个解析式就很符合之前的图形构造了。 由此可见,使用数形结合的思想,将原本枯燥的题目用图像的形式形象地表达出来,可以帮助学生更快地找到解题的思路,教师在讲解的过程中也能变得轻松,何乐而不为呢? 五、 結语 总而言之,初中数学的很多知识,既是重点,也是难点。教师在教学的过程中,要注重学生的感受,然后根据其反馈成功,合理地安排课程时间和作业。尤其要将数学六大核心素养贯穿在教学的过程中,这样不仅可以降低课程的难度,还可以极大地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学生的学习效率。同时,也能提高教学的质量,达到预期的教学目标,实现现代教育的价值所在! 参考文献: [1]石慧.浅谈初中数学核心素养的培养[J].神州,2016(36):27. [2]唐春杰.浅谈初中数学核心素养的培养[J].大连教育学院学报,2016,32(2):75-76. [3]刘杨.浅谈初中数学核心素养的培养[J].科技资讯,2017,15(4):167. 作者简介: 陈承权,福建省漳平市,福建省漳平市永福中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