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针刺治疗中风病与脑功能重塑的研究进展

2020-05-11赵蕾陶雪代宇杉

云南中医中药杂志 2020年2期
关键词:中风病针刺

赵蕾 陶雪 代宇杉

摘要:随着中风后有关脑功能康复方面研究的进一步深入,发现脑功能重塑是中风后康复的基础。然而针刺能为脑功能重塑提供适宜的环境,有效的促进中风后脑功能的重塑。笔者就不同针刺方法对中风病与脑重塑性之间的关系进行综述。

关键词:针刺;中风病;脑功能重塑

中图分类号:R255.2   文献标志码:B   文章编号:1007-2349(2020)02-0094-03

中风病是临床上的常见病、多发病,也是严重危害人们生命健康的脑血管疾病,其发病率高,致残率也高。在全球范围内,其死亡率一直居死因之首[1]。针刺作为传统中医康复手段之一,近来已被西方国家广泛认可、接受[2]。中风后脑神经元损伤,中枢神经递质代谢紊乱,致脑功能受损,而在适宜的条件下部分神经元可以再生[3]。临床实验表明针刺在治疗神经系统疾病方面有着积极作用,针刺可能是调节皮层的兴奋性,影响神经环路重组、神经系统化学物质或神经的可塑性及特殊脑区的功能[4];还可改善中风后局部血流,促进脑血管侧支循环的建立,增强血浆纤溶系统活性,达到改善脑及肢体的微循环,增加病灶组织血氧的供应,提高新陈代谢,激活神经细胞,使上下运动神经元的功能恢复[5],从而受损的脑功能得以重塑、恢复。

1 头针刺

研究表明,头穴疗法[6~7]可促进神经胶质细胞的增生,同时有效的改善脑梗死缺血半暗区神经细胞功能状态,从而发挥脑保护作用,促进脑功能的重塑。郎氏[8]通过选取病灶侧顶颞前斜线,结果显示头针对改善中风偏瘫患者神经功能缺损方面存在疗效、对促进脑结构重塑有积极的作用。慎氏[9]研究中得知偏瘫患者运动功能网络的构成主要有M1、SMA、小脑、脑干、顶下小叶、岛叶、尾状核等重要的脑功能区,头针病灶侧的顶颞前斜线时,发现该脑区发生动态的波动,出现功能连接增强的现象。张氏[10]通过头针对头部相应刺激区进行针刺,可激发出脑的功能重组和可塑性。尼氏[11]研究得出头穴针刺治疗可促进神经生长因子产生的同时还可延长神经生长因子产生时限。赵佳辉,滕伟[12~13]运用“百会”透刺“曲鬓”,发现针刺后能够使抑制脑出血大鼠周围脑组织NSE、EAA表达,而BDNF表达增加,能有效的降低神经功能的损伤。对于中风后脑功能损伤能改善其受损周围组织的环境,有利于脑功能的重塑。

2 电针刺

电针是现代物理技术与传统针刺相结合的方式,是建立在针灸基础上的电针疗法。研究发现:电针能刺激经络,激发经气缓解血管痉挛,使脑血管扩张,脑血流量增加,脑组织血氧利用率得到提高[14],能调节脑内微环境的变化,促进缺血所引发的相关脑区神经干细胞的增殖,从而分泌神经营养因子对脑损伤起到保护作用[15~16],促进脑功能重塑。易氏等[17]研究得出电针可增加神经营养因子NGF和BDNF的表达,从而调节突触可塑性的改变促进脑的可塑性。罗氏[18]经电针治疗缺血性脑血管病,认为促进突触的重建是其治疗脑缺血后脑功能重塑的关键作用机制。聂氏等[19]研究认为电针提前干预可使NGF表达的增加可能促进了神经元的突触可塑性。柳氏[20]、林氏[21]认为电针“百会”、“神庭”穴可促进突触结构和功能的可塑性,从而促进脑功能的重塑。许氏等[22]研究发现电针通过提高BDNF在缺血区周围皮层的表达,从而对缺血性脑损伤的部位起到了保护作用,认为其作用可能与大脑可塑性的形成有一定的关系。

3 体针刺

现代研究表明,对于中风偏瘫患者脑网络内功能、效应连接的差异变化从多个静息脑网络的角度进行分析,认为对多个脑网络均有调节效应和重新整合中风偏瘫患者脑网络,针刺发挥着积极的调节作用[23]。刘宏伟等[24]在健康受试者左侧阳陵泉进行针刺,发现针刺后可激活对侧中央前回、同侧中央前回和同侧颞上回;同时左手被动对指运动时所激活的脑区相重合,以运动功能区(对侧中央前回、同侧中央前回)为主。谢梓菁[25]针刺阳陵泉可增强偏瘫患者小脑与皮层之间的双向信息传递,有利于感觉运动功能的整合,同时还能够促进运动功能重塑。何扬子等[26]对脑梗死偏瘫患者针刺手阳明经穴,同时进行手指的运动,发现针刺脑梗死偏瘫患者手阳明经穴可激活同侧及双侧更为广泛的运动功能区域。

4 “腹脑”针刺

中医学认为“脑为髓海,奇恒之腑、元神之府也”为五脏六腑之首。现代医学认为“脑”不仅仅是单纯解剖学上的大脑,而是包括腹部存在的腹、肠脑[27]。“腹脑”針刺是采取薄智云教授的“神阙布气假说”[28],同时结合脏腑与脐腹部相对应的诊疗思路所形成的腹部全息理论。李宝等[29],通过在任脉上的“腹人中”穴、“腹百会”穴、督脉上命门、腰阳关穴进行针刺,发现缺血性脑卒中后“腹脑”针刺可明显促进大脑的可塑性。

5 小结

《素问·五脏生成篇》曰:“诸髓者,皆属于脑”;《素问·脉要精微论》曰:“头者,精明之府”;《灵枢·海论》说:“脑为髓之海,其输上在于其盖,下在风府”;《本草纲目》也强调“脑为元神之府”。脑与人们生命活动息息相关,影响着人整体。针刺是从整体理论上调和人体,以此同时对脑的功能活动存的调节也存在密切关系。在研究中发现,针刺可促进受损神经的神经细胞再生[30]、保护神经元[31~32]以及改善神经生长环境[33],同时针刺还可促进脑内各种神经营养因子的表达,抑制引起神经细胞死亡的细胞凋亡信号的传导[34],从而促进突触的再生,使得受损大脑的重塑。然而临床中针刺手法各有其特点,均有其疗效。但仍存在不足:缺乏大样本临床研究,临床中都缺乏多中心平行性研究,对于脑功能重塑机制目前尚不全面、清晰。因此应进一步加强针刺对中风后脑功能重塑的研究,为临床针刺治疗中风病提供强有力的理论依据。

参考文献:

[1]王定坤.我国脑血管病的流行病学分析与防治对策[J].中医药管理杂志,2014,22(6):830-831.

[2]Han J S.Acupuncture analgesia:areas of consensus and controversy[J].Pain,2011,152(3):S41-S48.

[3]王振江.针刺结合运动疗法治疗脑血管病偏瘫50例临床观察[J].内蒙古中医药,2012,31(2):45.

[4]Hummel F C,Cohen L G.Non-invasive brain stimulation:a new strategy to improve neurorehabilitation after stroke[J].Lancet Neurology,2006,5(8):708-712.

[5]曾杰红.针刺疗法治疗中风机理研究进展概况[J].针灸临床杂志,2001(1):54-58.

[6]倪金霞,朱文增,于致顺,等.头穴丛刺法对急性脑梗死大鼠病理形态学及凋亡相关基因Caspase-3的影响[J].上海针灸杂志,2008,27(9):43-45.

[7]朱文增,倪金霞,唐强,等.“头穴丛刺法”对局灶性脑梗死大鼠可塑性蛋白MAP-2的影响[J].中国针灸,2010,30(1):46-50.

[8]郎奕.基于VBM技术研究头针对中风偏瘫患者脑结构的影响[D].北京中医药大学,2015.

[9]慎宰莹.应用功能磁共振成像(fMRI)对头针治疗中风偏瘫后脑功能重塑机制研究[D].北京中医药大学,2013.

[10]张亚平.头针配合体针治疗中风偏瘫临床观察[J].光明中医,2018,33(12):1769-1771.

[11]泽荣.头穴针刺对脑出血模型大鼠脑组织神经生长因子的影响[D].黑龙江中医药大学,2007.

[12]赵佳辉.“百会”透“曲鬓”对脑出血急性期大鼠NSE、EAA、BDNF影响的实验研究[D].黑龙江中医药大学,2008.

[13]滕伟.“百会透曲鬓”针刺法对脑出血模型大鼠脑组织脑源性神经营养因子影响的实验研究[D].黑龙江中医药大学,2009.

[14]卢岩,王世军.电针对局灶性脑缺血大鼠脑葡萄糖代谢的影响[J].辽宁中医杂志,2011,38(5):995-999.

[15]刘喆,赖新生.电针对局灶性脑缺血成年大鼠内源性神经干细胞增殖的影响[J].中国康复医学杂志,2007,22(3):218-221.

[16]陶静,陈立典,薛偕华,等.电针对局灶性脑缺血成年大鼠神经干细胞增殖、分化的影响[J].中国康复医学杂志,2008,23(12):1061-1063.

[17]易玮,许能贵.电针对局灶性脑缺血大鼠突触可塑性促进作用的实验研究[J].中国中西医结合杂志,2006,26(8):710.

[18]罗燕.针刺对脑缺血模型大鼠突触重建促进作用的研究[D].广州中医药大学,2009.

[19]聂煌,劳宁,黄怡,等.电针预处理对脑缺血后突触结构的影响[J].中华神经外科疾病研究杂志,2012,11(2):132-135.

[20]柳维林.基于miRNAs介导突触可塑性探讨电针改善缺血性脑卒中模型大鼠学习记忆功能的作用机制[D].福建中医药大学,2017.

[21]林晓敏,黄佳,游小芳,等.电针百会、神庭对脑缺血再灌注损伤大鼠学习记忆能力及突触可塑性的影响[J].康复学报,2017,27(1):29-35.

[22]许能贵,汪帼斌,余世锋等.针刺百会、大椎穴对局灶性脑缺血大鼠皮层脑源性神经营养因子表达的影响[J].广州中医药大学学报,2004,21(6):439.

[23]付彩红.针刺阳陵泉对中风偏瘫静息脑网络响应特征的多元Granger因果分析研究[D].北京中医药大学,2016.

[24]刘宏伟,李匡时,张勇,等.基于功能成像的针刺阳陵泉与被动对指対运动脑区影响的相关性研究[J].中华中医药杂志很中国医药学报),2015,30(5):1443-1446.

[25]谢梓菁.基于多元Granger因果分析的针刺治疗中风偏瘫的机制研究[D].北京中医药大学,2013.

[26]何揚子,王丽娜,黄力,等.针刺对缺血性中风患者食指对指运动激活脑功能区的影响[J].中国针灸,2006,26(5):357-361.

[27]周吕.肠神经系统脑肠肽[J].中华消化杂志,1996,61(5):366-368.

[28]薄智云.腹针疗法[M].北京.中国科学技术出版社,1999:10.

[29]李宝,张立志,樊莉,等.针刺“腹脑”对缺血性脑卒中后脑可塑性作用机制探讨[J].辽宁中医杂志,2017,44(12):2625-2627.

[30]杨沙,沈燕,孙云浩,等.针刺对局灶性脑缺血大鼠海马神经元细胞[Ca2+]i的影响[J].天津中医药.2012(2).

[31]朱肖菊.电项针对脑缺血再灌注大鼠脑保护作用的实验研究[D].黑龙江中医药大学.2008.

[32]叶晓倩.基于体素形态学分析针刺干预缺血性脑卒中肢体运动功能障碍的作用机制研究[D].福建中医药大学,2017.

[33]王洪.早期针刺对缺血性中风大鼠神经功能评分及Bcl-2、Bax表达的影响[D].黑龙江中 医药大学,2017.

[34]代金刚.偏瘫后脑功能重塑中针刺即刻效应的临床和fMRI研究[D].北京中医药大学,2008.

(收稿日期:2019-10-28)

猜你喜欢

中风病针刺
清明的雨
单纯针刺与针刺配合半夏白术天麻汤的治疗对比
补阳还五汤配合针刺治疗中风病恢复期的规范化研究
中风病针灸穴位的演变与思考
浅析中医中风病的病因病机
中医脾胃论中风病病机及其诊治
论“调畅中焦”与中风病的防治
新疆抓获75名“针刺”嫌犯
针刺治疗术后尿潴留68例
针刺并弥可保穴位注射治疗三叉神经痛30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