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基于创造教育思想的历史课堂“表现学习”教学探究

2020-05-11姜宏波

成才之路 2020年12期
关键词:创新教育历史教学

姜宏波

摘 要:培养学生的创造力是教育的主要目标之一,未来的社会需要更多的创造型人才。教师要运用创造性的教育思想,采取灵动化的课堂教学方式活跃学生,用简洁生动化的课堂语言表达引导学生,用动情化的实践活动感染学生,进而实现有效教学。

关键词:历史教学;“表现学习”;创新教育;灵动化;动情化

按部就班、循规蹈矩的学习是危险的,它容易使学生失去了解知识在时间、空间迁移中发生神奇变化的机会。换句话说,它会使学生失去對知识多个方面了解的机缘,使其无法看到知识在不同时代、环境中与人类之间不一样的摩擦形式。这不利于学生的学习发展,也不利于学生对知识的实践应用。因此,教师要引导学生走出学习的“舒适区”,运用创造教育思想,为学生提供表现创造力的机会,实现有效的“表现学习”。

一、以灵动化的课堂教学方式,启发学生进行 “表现学习”

任何一种有效的教学方式都不是死板的,而是灵动的,围绕着教学内容、学生特点始终在变。只有教学方式的动与变,才能使知识以不同姿态呈现,学生才能灵活地看待历史知识,并发挥自己的创造力进行“表现学习”。所以,陶行知先生才觉得教师那种“教死书、死教书”的态度要不得,它会使教学走向生命的凋零化,缺乏创造力,无法感受知识内核的多面指向性。而学生也缺少创新的意识,所以仍需要教师灵活运用教学方式,启发学生凌驾于创新精神上进行“表现学习”。

以七年级上册第三单元第十四课“沟通中外文明的‘丝绸之路”为例,通过阅读教材关于丝绸之路的介绍,学生了解了关于张骞两次出使西域的内容,也掌握了丝绸之路的路线,以及对中外文明沟通的作用等信息。这些知识阅读概括就能获得,但为了实现教学的有效性,教师还需要利用另一些灵动化的教学方式实现学生对这些知识趣味化的掌握。例如,教师整理出一些问题,并在学生阅读材料之后,让学生进行抢答,看谁的记忆力最好,谁概括的知识最全面。学生通过这种抢答式的“表现学习”,更能体验到知识的趣味,有利于其对历史基础知识点的掌握。因此,教师要以学生为主体,实现灵动的教学,展示学生富有个人情绪的洋溢创造力的“表现学习”方式。

二、以简洁生动化的课堂语言表达,启发学生进行“表现学习”

关于语言,爱德华·杨格说:“从思想之矿开采出来的也许是金,也许是渣,但如果用语言将它表达出来,我们便能知道它的真正价值。”语言的表达价值是不可估量的,通过语言表达,可以显示出一个人的思想、情感、思维、价值观,甚至是喜好、成见,对某一事物或知识的感觉,以及自己的创新力。但在传统的历史教学中,教师束缚甚至禁止学生用自己的观点去发声,只是为了迎合“应试教育”,让学生一味地引述课本上的话语。一些教师觉得历史学科的知识是凝固在过往时间中的璀璨明星,并不因学生的个人话语而发生改变,因此才更倾向于希望学生去背书,而不是按照自己的意愿去发表言论。其实不然,正如克罗齐所说“一切历史都是当代史”,历史与现实具有惊人的相似之处。所以,学习历史其实是为了审视现在,而这需要学生能够发挥联想和创造力,形成历史与现实的联系。但学生缺乏这样的意识,因此教师要用简洁生动化的课堂语言,对学生进行启发,使其有意识地解放自身的学习个性,运用发散思维进行创新学习,充分地表现自己。可以说,教师具有主导地位,这种主导性不仅表现在学生的学习活动中,更表现在学生的语言表达倾向上。一个语言表达具有真知灼见的教师,其所教育的学生在语言表达上也具有别出心裁的特点。

还以七年级上册第三单元第十四课“沟通中外文明的‘丝绸之路”为例,这是很著名的一次中外文明沟通,其意义也是深远的,有效促进了现代中外文明的交流。对此,教师可运用简单生动的语言进行导入,为学生创造性地表达历史与现实之间的联系,实现“表现学习”作铺垫。例如,教师富有感染性地说道:“有一天,我在自家的园子里拔了一些大葱送给邻居,邻居又在自己的果树上采摘一些果子送给我。我们都品尝了自己没有又希望品尝到的东西。国与国就像两个邻居,以互通有无的方式来维系友好关系,也正因为友好的关系,才实现互通有无。汉朝与西域各国就是这样,丝绸之路几乎成为中外文明沟通的象征意象,而在我们所处的时代,就应该用这一意象延绵出新的中外文明交流构想。有谁来谈谈这伟大的构想?”接下来,学生纷纷从自己的观点着眼,评论了“丝绸之路经济带”和“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并用自己的语言表达了“历史和现实的呼应”以及“文化的传承”。

三、以动情化的教学实践活动,启发学生进行“表现学习”

孔子在《论语》中说:“动之以情……导之以行”,即用感情来打动别人,用实践来指导别人。当将“情”融入到“行”,将“感情”融入到“实践”,则感情与实践的力量,彼此都会有所提升,发挥良好的作用。因此,在历史教学中,教师可用动情化的教学实践活动对学生进行启发,使其在活动中进行充满创造力的“表现学习”。那么如何进行动情化的教学实践活动呢?最简单、最具效果的方式就是情境的运用。

还以七年级上册第三单元第十四课“沟通中外文明的‘丝绸之路”为例,为了使学生充分理解丝绸之路的作用和意义,教师可以将学生分成几组,并让其结合汉朝与西域各国文化的交流,进行场景营造。例如,有的小组完美地上演了一场穿越时空的大漠行商之旅,将纸板上画有的良种马、石榴、葡萄、核桃、胡琴,丝绸、铁器、漆器等作为道具,诠释了汉朝与西域各国间的物质往来。有的小组更是发挥创造力,营造了充满故事性的场景,来诠释汉朝与西域各国间的舞蹈、佛教、凿井技术、造纸术等文化的互通往来。当然,教师可以作为主导组织教学实践活动,让学生间进行物品的交换,将自己多余或不需要的东西与其他人多余或不需要的东西进行交换,感受这种互通有无方式对关系的促进,进而启发学生举一反三,体验汉朝与西域各国间的文明沟通。

综上所述,对于历史学科而言,虽然涉及的知识都是在过去发生的不可逆转的事情,但是其影响是深远的。如果教师不渗透创造教育思想,那么学生就无法形成将过去与现实联想的能力,也无法探寻到历史知识对现实世界发挥警示作用的内涵,更无法了解历史与人类个体个性发展的关系。因此,教师要以学生为主体,依据教学内容和学生的心态,采取丰富多样的有效教学形式,保证一切的教学行为都是为了引发学生进行具有创造力的“表现学习”,进而提升学生的学习效率。

参考文献:

[1]叶敬玉.基于学科核心素养的初中历史课堂教学实践探究[J].江苏教育研究,2018(32).

[2]彭福安.践行陶行知教育思想 提高初中历史有效教学[J].福建陶研,2013(02).

[3]谭桂玲.初中历史教学中学生创造力的培养[J].教师博览,2015(01).

猜你喜欢

创新教育历史教学
农村中学历史教学的反思与对策
“互联网+微课教学”在高中历史教学中的“三 R”作用
高中历史教学中实施小组合作学习的策略
试析英语教学中的创新教育
小学数学创新教育开展研究
论历史教学中生活化教学理念的应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