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改革考核制度提升高校思政课教学效果研究

2020-05-11陈于华

成才之路 2020年12期
关键词:考核制度人才培养思想政治教育

陈于华

摘 要:改革考核制度是提升高校思政课教学效果的有效途径。文章针对现行高校思政课考核方式存在的不足进行分析,探讨高校科学考核制度的创建原则,指出要坚持理论、实践、激励相结合的原则,坚持课堂、学校、社会相结合的原则,坚持教师、大学生、相关部门相结合的原则,坚持全员、全程、全面相结合的原则。

关键词: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考核制度;教学质量;人才培养

当前,高校思政课的考核制度存在一定不足,影响了思政课教学目的的实现。本文对改革考核制度提升高校思政课教学效果进行研究,以进一步提高思政课教学质量,培养更多德才兼备的优秀人才。

一、现行高校思政课考核方式存在的不足

首先,重理论轻实践。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的考核主要采用闭卷考试的形式,通过分数来评价大学生。并且试卷考试的比重占大学生最终成绩的80%,只有20%的成绩为平时成绩。这种评价方式具有统一化、标准化和程序化的特点,在操作上具有方便性。但这种评价方式的缺陷也是明显的,这种考核方式以期末的一张试卷为主,会导致在实际的教学中,大学生认为平时的学习不重要,考前的突击背诵更重要。也有部分大学生以追求期末考试的卷面分数为学习目的,平时缺乏学习的积极性,课堂参与度低。并且,这种考核方式主要考查大学生对理论知识的记忆,忽视大学生的社会实践,更缺乏对大学生道德情况的评价。而思政课的教学任务是“立德树人”,培养大学生的道德素质、政治素质等,这些很难通过期末考试的分数体现出来。

以思修课为例,一个平时迟到早退、既不尊重老师也不团结同学的大学生,记忆能力较好,期末成绩轻轻松松得了86分,但一个平时表现良好、尊重老师、团结同学、热心学校公共事务的大学生,就因为记忆能力不及上面的大学生,只得了68分。在现行的以理论为主的考核体系中,就会错误地得出68分大学生的思想道德修养水平不如86分大学生的错误评价。一个人的思想道德水平的高低,要在实践中才能检验出来,这种仅以知识记忆为主的考核很难正确考查出大学生的真实水平。

其次,重课堂,轻实践。在大学生成绩的构成中,20%的平时成绩主要以考勤为主。目前的大学思政课以大班教学为主,一些师资力量有限的学校甚至有280人的超大班,这么大的学生数量,使得教师很难对每一位大学生的平时表现给出正确的评价。大学生数量的增加,也造成考勤的困难,280人点一次名,要用上15分钟,对教学的进度必然会带来一定的影响。而且大班教学受时间的限制,教师在大学生发言、讨论等环节上都是一笔带过,并不能对大学生的课堂表现给予正确的评价。大学课堂有着自己特殊的环境,上有教师的制约,下有同班同学的制约,因此大学生的表现带有很强的他律性。这样,教师就很难对大学生的道德水准、政治素养给出真实的评价。

再次,具有单一性。大学生的成绩以授课教师的评价为唯一标准,辅导员、其他任课教师、学校相关部门等的评价很难纳入评价体系。大学生在学校学习的主要场所是课堂,但课堂时间毕竟有限,他们更多的时间是在课外,而他们的课外表现却缺乏合理途径进入评价体系。以思修课为例,一位在课外见义勇为的大学生,如果他不擅长记忆,很难获得理想的分数,但他的课外表现则是对思修课教学任务的最好验证。

最后,缺乏整体性。思政课的教学仅仅以大学生一个学期的学习表现为评价依据,缺乏全面性和延续性。大学生所处的年龄段,正是思想波动剧烈的时期,很容易受社会不良因素的影响。所以,一时的表现很难体现出大学生的真正思想状况。

二、高校科学考核制度的创建原则

早在2004年,中共中央、国务院颁发的《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意见》(下称《意见》)中就明确指出:“高等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是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主渠道。思想政治理论课是大学生的必修课,是帮助大学生树立正确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的重要途径,体现了社会主义大学的本质要求。”《意见》还规定了高校思政课的主要任务。一是以理想信念教育为核心,深入进行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教育。二是以爱国主义教育为重点,深入进行弘扬和培育民族精神教育。三是以基本道德规范为基础,深入进行公民道德教育。四是以大学生全面发展为目标,深入进行素质教育。2019年3月18日,习近平总书记主持召开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座谈会时重点指出:“思想政治理论课是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关键课程。”据此,大学思政课的所有环节都应服从上述精神。考核环节作为思政课完整教学体系中的重要组成部分,也应围绕上述目的的实现而设定。

1.坚持理论、实践、激励相结合的原则

理论性考核重在考核大学生对马克思主义基本观点、基本原理的理解和把握;实践性考核重在考核大学生初步用理论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和方法;激勵性考核重在考核大学生平时和参与集体活动中的表现和绩效。其中,理论性考核的成绩按65%的百分比进行折算,实践性考核的成绩按20%的百分比进行折算,激励性考核的成绩按15%的比例进行折算,统一相加得出大学生该课程的最终成绩。理论性考核主要以书本知识的记忆为主,期末考试的分数不会有太大差距,所以大学生要想本门课程取得好成绩,必须在平时多努力,必须在实践中不断积累。而在激励性考核中,不仅设定了加分的项目,还针对大学生的表现制定了减分的项目,这样能激励大学生在平时多实践,多参与课外活动。

2.坚持课堂、学校、社会相结合的原则

这一原则,既考核大学生在课堂上的学习表现,也考核大学生在校内实践活动中的表现,还考核大学生在参与社会活动、社会实践中的表现。大学生在校外参加社会实践时,有相关机构的证明,拿到学校就可以增加其最终的总成绩。

3.坚持教师、大学生、相关部门相结合的原则

任课教师独立完成理论性考核,辅导员在大学生和相关部门的协助下完成实践性考核和激励性考核,大学生通过互相测评进行自我考评,教务处、学生处、团委、保卫处、后勤处等相关部门协助进行激励考核。

4.坚持全员、全程、全面相结合的原则

全员,是指参加思想政治理论课学习的大学生都是考核评价对象;全程,是指考核要贯穿思想政治理论课学习的全过程;全面,指既重视理论知识的考核,又把大学生的在校表现及校外实践包含在内。

根据“三结合”的考核方法,高校要形成由任课教师负责的理论考核,辅导员负责的实践考核,任课教师和辅导员共同负责的激励考核。这样,把大学生的课堂表现、校内表现和校外表现进行紧密结合,能提升高校思政课教学效果。

三、结语

改革后的高校考核方式,在理论知识的考核上也有了很多变化。如在题目的设定上减少了客观题的比例,增加了主观题的比重;在命题时注重结合社会热点,让大学生结合课本知识,就热点问题进行分析解答。这样的题目既提高了大学生分析问题的能力,又提升了大学生的表达能力。因此,高校思政课要坚持全员、全程、全面相结合的原则,使教学具有连贯性、持续性、针对性。思想道德教育具有很强的个体差异性,针对不同年级、不同专业的大学生,高校应该制订具有针对性的教学计划,真正做到以人为本、因材施教,让大学生的思想道德素质在整个大学期间都能得到持续提升,进而成长为德才兼备的优秀人才。

参考文献:

[1]祖嘉合.对思想政治教育主体及其特性的思考[J].教学与研究,2007(03).

[2]张耀灿,等.思想政治教育学前言[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6.

[3]张琴.高校思政课理论与实践一体化考核模式探究[J].扬州大学学报:高教研究版,2014(05).

[4]钟洁生.加强高校思政课大班化教学实效性的思考[J].鸡西大学学报,2011(06).

猜你喜欢

考核制度人才培养思想政治教育
1+X证书制度背景下课程教学资源建设与考核制度改革研究
高校教师绩效工资考核制度实施现状研究
浅谈如何做好事业单位人事劳资管理工作
加强思想政治课在大学慕课开放课程的地位研究
浅析红色文化与高职院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