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跟着新华社社论学写议论文

2020-05-11曹春梅

作文成功之路·教育前言 2020年4期
关键词:雄关社论

曹春梅

2019年国庆前,新华社连发三篇社论《雄关漫道真如铁》《人间正道是沧桑》《长风破浪会有时》激励国民以梦想为岸、以团结作帆、以奋斗划桨,在浩荡的时代东风中,向着下一个光辉的70年启航。这三篇文章给广大师生很多议论文写作方面的启示。

一、感情充沛诚挚,正大庄严,莫之能御

三篇社论目的是激发人们的爱国之情,激励人们奋斗,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那么文章就要以饱满昂扬的精神风貌带动读者,感染读者。这与时下中学生正在学习的“任务驱动型”作文不谋而合。

三篇文章中,《雄关漫道真如铁》回顾70年前的中国,基础弱,底子薄。薄到什么程度?能造茶碗茶壶,能种粮食,还能磨成面粉,但是不能造一辆汽车,一架飞机,一辆坦克,一辆拖拉机……“人均钢铁产量只够打一把镰刀。”壮士扼腕之情溢于言表。而如今之中国,在世界上制造业第一,国际贸易额第一,外汇储备第一,高铁轨道铺设量第一……一个个对比让人扬眉吐气。

《人间正道是沧桑》更强调今日中国人要自信,要守望相助。 “如果没有强大的党领导的强大国家,如果没有融为一体的中华民族,中国不知会被肢解成多少随风飘零的碎片。当今中国用事实作出回答,她以一个悠久文明的自信和包容,以社会主义大家庭的手足相亲、守望相助,实现了各民族一视同仁、一律平等。”

《长风破浪会有时》展望未来——承载着民族复兴中国梦的又一个70年。文章引用习总书记的话:“新征程上,不管乱云飞渡、风吹浪打,我们都要紧紧依靠人民,坚持自力更生、艰苦奋斗,以坚如磐石的信心、只争朝夕的劲头、坚韧不拔的毅力,一步一个脚印把前无古人的伟大事业推向前进。”一气呵成,气韵流畅,感情如水天上来,奔流成中国发展的碧波万顷。

三篇文章虽然论述的角度不同,列举的事例也不同,但是对人民的赞美,对祖国发展的殷切期望,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从字里行间倾泻而出。丰沛的感情有时候是潺潺的流水,急速而又活泼;有时候是平静的湖泊,蕴含事理与深情;有时候是瀑布,飞溅着晶莹的水花。无论哪种形式,读者的心被激荡、被摇曳,被轻轻抚摸,对祖国的热爱和期待渐渐同作者融合在一起。

二、结构端正平稳,风归丽则,不蔓不枝

新华社社论代表国家,结构宜稳健不宜偏欹古怪,守正方为佳。三篇文章开头多引用习近平总书记的语录,行文中用数字进行四到五个部分的分隔,增加文章的节奏感。但是这种分隔并不割裂文脉。如《雄关漫道真如铁》一文中,三、四、五部分各有一段话表达分论点。虽然他们在本部分里是独立的,但是连在一起却组成了排比段:

1.“雄关漫道真如铁,跨越雄关,正是因为我们有比铁还硬的精神。”

2.“雄关漫道真如铁,跨越雄关,正是因为我们有志不改、道不变的坚定。”

3.“雄关漫道真如铁,跨越雄关,正是因为我们有大公无私、坚强勇毅的领路人。”

排比段就是由三个或者三个以上结构相同或者相似、内容相关、语气一致的段落排在一起构成的写作手法。排比段在文中起到了增强语势的作用,形式整齐,内容上使读者一目了然。

再如《长风破浪会有时》一文中的几段。

1.1900年,面对老朽不堪的旧中国,梁启超写出了急迫而激昂的《少年中国说》:“少年智则国智,少年富则国富,少年强则国强,制出将来之少年中国者,则中国少年之责任也。”

2.1957年,毛泽东在莫斯科向中国留学生说:“你们青年人朝气蓬勃,正在兴旺时期,好像早晨八九点钟的太阳,希望寄托在你们身上。”

3.今年7月,习近平总书记对内蒙古大学的青年学生说:“长江后浪推前浪,青出于蓝而胜于蓝,未来是属于年青人的。在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进程中,你们生逢其时、何其幸也。”“今天的年青人是实现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的骨干和栋梁。”

前三部分,用一代又一代伟人对青年人的期待与鼓励,展现了中国未来不能被阻挡的磅礴力量孕育于朝气蓬勃、奋发有为、肩负民族未来的青年一代。读来铿锵悦耳。气势、力度更是随着时间的变化逐层递进。

三、内容言之有据,掷地有声,令人信服

社论代表国家声音,不能出现不实之词。作者用了一系列手法,总结继往开来的新时代变化。手法如下:

1.用具体数字增强论证说服力

“短短一分钟,上海的“魔方—2”超级计算机可完成24000万亿次浮点运算,广东生产5台民用无人机,复兴号高铁前进5833米,移动支付金额近4亿元,2370.7万元的商品进入中国……”(《雄关漫道真如铁》)

70年,我国7亿多人口摆脱贫困,农村贫困发生率降至1.7%;70年,我国人口文盲率从80%大幅降至4.9%;70年,我国居民人均预期寿命从35岁提高到77岁……(《长风破浪会有时》)

在数字面前,是不是感到事实胜于雄辩的无可反驳?

2.个例如一团火,群例如满天星

《雄关漫道真如铁》一文中谈到科研工作者在新中国初期对祖国国防事业的奉献,举过这样几个例子。第一个是“著名力学家郭永怀在飞机失事的最后时刻,为了保护装有核武器研究文件的公文包,他与警卫员紧紧抱在一起。救援人员赶到时,看到两人的遗体都被烧焦,但夹在两人中间的文件依然完好无损”。第二个是“两弹”元勋邓稼先,“隐姓埋名二十余年,多次核试验给他的身体带来严重核辐射损害,只能在病床上接受生前最后一枚奖章。”如果说,个例是一团火,那么群例就是满天星。改革开放是如何以“逢山开路、遇水架桥”的智慧和勇气开拓前行,“杀出一条血路来”的?作者给出新中国的业绩:实行家庭联产承包,发展乡镇企业,兴办深圳等经济特区,推进沿海沿边沿江对外开放,加入世界贸易组织,香港、澳门回归祖国母亲怀抱,三峡工程、青藏铁路、南水北调、港珠澳大桥等建设项目震撼世界,高铁、天宫、蛟龙、嫦娥、天眼、大飞机等大国重器不断涌现,北京奥运会、上海世博会、“一带一路”高峰论坛、首届进博会成功举办……不必展开,每一項都是一颗星星,在文章中闪着说服力的光。

四、语言情采芬芳,典雅纯正,素以为绚

《文心雕龙》的《情采》有这样一段话:“虎豹无文,则鞟同犬羊;犀兕有皮,而色资丹漆,质待文也”,意在强调文采的重要性。许多人以为社论的语言一定是严肃的、不苟言笑的。其实社论也可以像散文一样摇曳,像诗歌一样妩媚。试看下面这些文段。

1.诗歌结尾,摇曳生姿

这条路,凝结着中国共产党人最初的追求和夙愿,凝结着中国人民不懈的追寻和期盼。

这条路,浸染着无数英烈的鲜血和汗水,浸透着一代代中华儿女的拼搏和奉献。

这条路,接续着五千年文明的不屈和倔强,承载着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梦想和希望。

……

70年弹指一挥间,70年出发再向前,中国和中国人民正站在历史与未来的交汇点上。

我们走在大路上,身后是前人寄望的目光。

我们走在大路上,满怀豪情朝着太阳的方向。

我们走在大路上,脚踏人间正道、何惧世事沧桑。 (《人间正道是沧桑》)

比诗歌还诗歌,比铿锵有力还铿锵有力,比满怀深情还满怀深情。而且合辙押韵,朗朗上口,以此结尾既是对祖国的深情表白,又令人回味无穷。

2.借助问句,增加语言的冲击力

特殊疑问句:(我们的政党)靠什么始终保持先进和锐气?靠什么团结带领人民创造美好生活?靠什么压倒一切敌人而一往无前?

答:“雪皑皑、野茫茫,高原寒、炊断粮。……风雨浸衣骨更硬,野菜充饥志越坚。官兵一致同甘苦,革命理想高于天。(《人间正道是沧桑》)

这段话变成陈述句是:我们靠着伟大的理想保持先进和锐气,团结带领人民创造美好生活,压倒一切敌人而一往无前。大家看看,句式一转换是不是表达效果相去甚远了呢?

反问句:“一带一路”建设风生水起,首届中国进博会各国客商云集,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日益深入人心。这,不正是李大钊所向往的“为世界进文明,为人类造幸福”的“青春中国”?改革开放40年,我们建成了世界最大社会保障体系,忍饥挨饿、缺吃少穿总体上一去不复返。这,不正是方志敏所渴求的“欢歌代替了悲叹,笑脸代替了哭脸,富裕代替了贫穷,健康代替了疾苦”的“可爱的中国”?

这段话里面有两个反问,都是对当今中国建设成绩的肯定。“这,不正是……?”读起来多么荡气回肠,扬眉吐气。对于革命先烈来说,他们听到这样的不问之问,在九泉下也会含笑,为新中国骄傲!

3.借助引用,增加文章的说服力和情趣

引用是指写文章时,有意引用成语、诗句、格言、典故等现成的语言材料,以增强语言表达效果的修辞手法。

引用诗句:

“一心中国梦,万古下泉诗。”“为有牺牲多壮志,敢教日月换新天。”“行路难,行路难,多歧路,今安在?长风破浪会有时,直挂云帆济沧海。”“天若有情天亦老,人间正道是沧桑。”“看似寻常最奇崛,成如容易却艰辛。”

引用民谚:

“雪皑皑、野茫茫,高原寒、炊断粮。……风雨浸衣骨更硬,野菜充饥志越坚。官兵一致同甘苦,革命理想高于天。”“打断骨头连着筋,扒了皮肉还有心,只要还有一口气,爬也爬到延安城。”

引用古代典籍:

管子提出“国富兵强”,商鞅力行“农战强国”,司马迁主张“上则富国,下则富家”……从“车同轨、书同文”的大一统基因,到“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入世追求,再到“亲仁善邻、协和万邦”的处世之道,这是一种文明传统,也是一种制度模式,还是一种国家的生存和发展状态。

“得道多助,失道寡助。”“未能事人,焉能事鬼。”

引用领袖语录:

1.列宁:“政党通常是由最有威信、最有影响、最有经验、被选出担任最重要职务而被称为领袖的人们所组成的比较稳定的集团来主持的。”

2.习近平总书记:“当今世界,要说哪个政党、哪个国家、哪个民族能够自信的话,那中国共产党、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华民族是最有理由自信的。”

3.毛泽东:“进入21世纪的时候,中国的面目更加要大变。中国将变成为一个强大的社会主义工业国……中国应当对于人类有较大的贡献。”

引用他人评论:

1.日本著名学者池田大作曾经问英国历史学家汤因比:如果再生为人,您愿意生在哪个国家?年迈而睿智的汤因比毫不犹豫地回答——中国。

2.1940年,爱国华侨陈嘉庚率团先后访问重庆和延安。在重庆,国民党专门列支了8万元盛情款待,当时这些钱可以买800头牛,他感到如鲠在喉。后来陈嘉庚到了延安,毛泽东请他吃饭。窑洞前一张坑坑洼洼的小方桌上,摆的是毛泽东自己种的大白菜和豆角。”“中国的希望在延安。”陈嘉庚感叹。

3.英国著名媒体人克拉克森在做《中國的公路网》电视节目的现场报道。一位外国人,他一边行驶一边念叨,“这令人难以置信!无论多高的山峰,还是多深的峡谷,都挡不住他们!”

4.美国著名记者哈里森·索尔兹伯里,在他的作品《长征——前所未闻的故事》中,这样写探访长征路线的经历:“1984年4月、5月和6月……在那边远地区漫长的旅程中,我们主要乘坐吉普车、小型汽车和指挥车,行进在当年红军男女战士们完全徒步走过的地方。只有亲身走过这段路程的人,才能以现实主义的方式描绘出长征中的战斗和艰难困苦。”

这些引用对说理、表情达意都很有帮助,为观点和看法提供有力的论据,增强说服力。

5.运用其他多种表现手法增加文采

表现手法从广义上来讲也就是作者在行文措辞和表达思想感情时所使用的特殊的语句组织方式。分为表达技巧、修辞手法、写作手法等几个方面。同学们熟悉的侧面描写、正面描写、借景抒情、借物喻人等都属于表现手法,可在平时阅读中深入体会。

猜你喜欢

雄关社论
雄关漫道
登剑门关
对傅立鱼任编辑长时《泰东日报》社论分析
雄关漫道真如铁
王兴武
新中国成立前后《人民日报》社论如何引导舆论
雄关依旧 残阳几度
“雄关漫道真如铁”
新年献词里的“中国梦”
《纽约时报》社论批评美国陆军发布的虐俘事件调查报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