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年献词里的“中国梦”
2014-02-20高明勇
高明勇
如果提炼一下66年《人民日报》元旦社论的主题词,会发现出现次数最多的分别是“迎接”、“胜利”、“伟大”、“前进”、“奋斗”、“团结”、“革命”、“信心”、“任务”、“建设”、“改革”。
其实,1949年以来的《人民日报》社论史,既是现代国史的缩影,也是“中国梦”的演变史。而“中国梦”的变迁,就折射在《人民日报》历年元旦社论的字里行间的细节变化中。
如何解读《人民日报》历年元旦社论中的“中国梦”?一句话,从解释学的视角进行文本细读,寻找关键词之间的微妙联系。学者陈平原曾梳理《人民日报》五四社论,研究关于五四的印象,如何“经由一次次的言说,逐渐被修正、被简化、被凝固起来”。学者刘小彪曾梳理《人民日报》国庆社论,研究出从“革命”与“斗争”,走向“建设”与“改革”,走向“发展”与“开放”的六十年国史演变。
走进《人民日报》元旦社论的历史文本中,在特殊的时间节点,总能感受到历史的前进与曲折,总能体悟到历史的喧嚣与迷惘,总能体味到历史的温情与敬意,总能咀嚼到历史深处惊心动魄的痛楚与苦涩。
比如,1949年的元旦社论是《将革命进行到底》,既有鲜明的时代特征,也点出了新中国成立之初的社会理想。
1968年的元旦社论是《迎接无产阶级文化大革命的全面胜利》,点出了“用毛泽东思想统帅一切”。
1979年的元旦社论是《把主要精力集中到生产建设上来》,昭示着社会的注意力已经从“文革”的泥沼中拔出。
1992年的元旦社论是《在改革开放中稳步发展》,这是当年“春天的声音”,也是社会拔节发展的声音。
《人民日报》原副总编辑、社论高手范荣康在《新闻评论学》一书中称大跃进及“文革”时期社论的豪言壮语是“热烈的梦话”,元旦社论也不例外。
梦想,并非都能实现,不切实际的梦想可能是白日梦,如大跃进时期的盲目之想,也可能是一场噩梦,如十年浩劫的噩梦连连。而人为造梦,到头来只能是“热烈的梦话”,伤民误国。
以史为鉴,可以知得失兴衰。超过一个甲子的《人民日报》的元旦社论,最大的启示在于,“中国梦”必须先是“个体”之梦,“家庭”之梦,然后才是“民族”之梦,“国家”之梦,民富才能国强,民安才能国安。
正如2013年《人民日报》元旦社论中所说:“更好的教育、更稳定的工作、更满意的收入、更可靠的社会保障,这些平凡的梦想汇聚起来,便是个人的命运、社会的脉动、国家的方向。”
“中国梦”未必是每一个中国人的梦,但只有每一个中国人实现0梦想,才可能实现真正的“中国梦”,因为源于每个生命深处最为真切的本能渴望与权利诉求,这梦想才不休不止、生生不息。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