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例谈小学数学教学中“圈套题”的出错根源

2020-05-11任印

数学学习与研究 2020年7期
关键词:小学数学

任印

【摘要】在小学数学教学中,学生总是以“马虎”解释自己的错误,细细想来,其实不然.本文结合教学实例从眼高手低、走马观花、真假不分、思维定式四个方面来谈谈学生“圈套题”的出错根源.旨在引导学生跳出这些“陷阱”,最终帮助学生练成火眼金睛,提高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

【关键词】小学数学;圈套题;出错根源

“圈套题”通常也称“陷阱题”,是指学生在解题时容易上当受骗的题目.“圈套题”与常规题不同,它具有较大的迷惑性、较好的隐蔽性.在小学数学练习中,为了突出数学知识的重点、难点,教师可有意识地设计一些容易产生思维偏差的练习题,诱导学生误入“圈套”,而后促其反思、剖析、矫正,从而更加深刻地领悟数学知识,以利于形成准确、灵活的解题技能,促进学生思维的发展.下面笔者将结合教学实例谈谈学生“圈套题”的出错根源.

一、眼高手低,错用方法

学生在做简算时,一般正确率较高,但当题目要求是“能简算的要简算”时学生的错误率就会明显增加.而错误的原因就是受简算的诱惑,把不该简算的题也“简算”了,所以教师要针对这一情况,设计一些“圈套题”,使学生睁大眼睛,“想好了再出手”.例如,在学完了“小数的加减混合运算”后,学生在计算下面各题时,会出现一些典型的错误:

(1)14.8-2.7+7.3 (2)4.5+5.5-6.3+3.7

=14.8-10=10-10

=4.8=0

造成这些错误的主要原因就是学生眼高手低用错了运算律,在学生进入“圈套”后,教师要引导学生反思错误的原因,使学生既能弄清此类题的特征,正确计算,又能培养他们的数学思维.

二、走马观花,马虎审题

有部分学生在解决实际问题时,不认真分析题目,只是粗略的读题,然后根据题目中条件出示的数据列式,基本上是题中给出的条件都用上,不然就以为自己做错了.针对学生存在的这一问题,教师在设计练习时,应尽量在题目中给出一些多余的条件,让学生能正确地读懂题目,正确地取舍条件.这样的练习,既能提高学生的审题能力,又能提高解题的正确率.例如,在一次数学测试中笔者拟了这样一道题:“孙奶奶家养了20只母鸡,15只公鸡,按一只鸡一天生一个蛋计算,三月份孙奶奶家一共可以收获多少个鸡蛋?”不难看出15只公鸡是多余条件.但部分学生在解题时却将算式错误地列成(20+15)×31.主要原因是没有联系生活实际认真审题,受到了多余条件的干扰.当学生掉进了“圈套”后,就能深刻体会到联系生活解决问题的重要性了.

三、真假不分,混淆是非

小学生正处于观察能力、思维能力初步形成的阶段,在学习中对事物的感知、分析比较粗糙,对一些事物缺少区分能力,我们开展教学应促使学生对所学知识加强对比,提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例如,学完分数的应用后,学生经常会在这样的题型中栽跟头:把3千克糖果平均分装在5个瓶子里,每个瓶子装了(),好多学生解答如下:3÷5=35.学生解题时把它和以下这道题混淆了:把3千克糖果平均分装在5个瓶子里,每个瓶子里装了()千克.两道题表面相似,但本质却不一样.前者括号后面没带单位,所以应该把总量看作“单位1”平均分装在5个瓶子里就相当于把它5等分.那自然每个瓶子里就装了15;而后者括号后面带单位,就是用3千克除以5个瓶子,结果应该是35.

四、思维定式,条件反射

小学生思维正处于初步发展时期,其思维的片段性、具体性更容易使其产生思维定式.而思维定式使旧思路畅通,保留在大脑中的旧痕迹十分深刻,这势必对后续知识的学习造成干扰.如在教学苏教版五(下)“找规律”时,笔者出示了1,2,3,4,5,6,7,8,9,10这么一组数据,每次框相邻的两个数,可以得到多少个不同的和?通过笔者的引导和学生的独立思考,最终他们发现:不同和的个数=数据的总个数-每次框的个数+1.于是笔者立即出示1,2,3,4,5,6,7,8,9,10,11,12,13这么一组数据,每次框三个相邻的数,能得到多少个不同的和?学生信心十足的报出了13-3+1=11(种)的答案.面对学生这种反应速度笔者是既激动又疑惑:他们是否真正吃透了这个算式.于是笔者又出了1,2,3,4,5,6,8,9,10,11,12,13,14,15这么一組数据,每次框三个相邻的数,一共能得到多少个不同的和?学生没有仔细观察,受前面题的影响自然而然地形成一种条件反射,很快口算得出:15-3+1=13(种),并且全班一致通过,很明显答案是错的.全班学生不经思考都已误入了笔者设的圈套.面对此时所出现的集体错误,笔者没有草率地给予否定的判断,而是耐心地引导学生去剖析自己出错的原因:前面数据的总个数都是与最后一个数相同,但这组数据有点区别,中间少了一个7,所以总个数应该是14而不是15,正确结果应该是14-3+1=12(种),经过笔者的点拨,学生如梦初醒.

当学生遇到这种“圈套”题时,常常会陷进去.怎样才能“雾里看花”,揭开此类题的神秘面纱呢?教师可以从以下几个角度引导学生:一、认真审题,发现“圈套”.“圈套题”是不挂牌的,而是编拟者把“圈套”巧妙地设计在题目中.只要学生认真审题,“圈套”是可以被“识破”的;二、多向思维,加强分析.一些“圈套题”往往是根据学生的思维弱点而设计的.对学生来说,思维上存在着习惯、单一、片面、混乱的缺陷.因此,思维方法上的指导显得十分重要;三、加强验证,跳出“圈套”.“圈套”题总能使一些学生落入“圈套”,在平时的训练中,应注意掌握跳出“圈套”的方法,加强验证,这是一种行之有效的方法.有些粗心大意的学生,不能根据题目验证结果,而是被表面现象所迷惑,在选择答案时,落入“圈套”,这是很可惜的.如果学生有良好的检查验证习惯,掌握验证的方法,即使落入了“圈套”,也能在验证的过程中发现“陷阱”,从而迅速地跳出来.

当然,设计“圈套题”的目的主要是让学生深化对于相关知识的理解,提高解决问题的能力,而不是仅仅让学生“上当受骗”,所以在教学中,教师要注意“圈套题”出现的时机和频率,让“圈套题”帮助学生练成火眼金睛.

猜你喜欢

小学数学
小学数学“反思型” 教学的探索与实践
生活化教学对小学数学课堂教学的影响探析
小学数学课堂选择生活情境的误区及对策
数学教学中的互动教学策略探究
数学课堂中实施生活化教学的研究
优化例题呈现方式夯实数学教学研究
数学错题的自主管理与有效利用研究
建模思想在数学教学中的渗透研究
农村学校数学生活化教学探析
培养学生自主探究能力的策略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