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村父母与儿童亲子互动的困境与出路
2020-05-11肖金星
肖金星
亲子互动中的规训倾向折射出双方不合理的互动观,尤其是父母受到继承中的传统乡村文化与变迁中的现代乡村文化双重影响,注重家庭内部互动关系的权力意味,害怕在互动中丧失权威与主动权。
亲子互动对于儿童的成长和发展具有重要的意义,城镇家庭父母往往会意识到亲子互动背后所附带的教育价值,农村家庭亲子互动更多采用成就自然成长方式[1]。笔者对农村家庭的6—12岁的儿童及其父母进行访谈与交流,父母在年龄构成上以80后为主,访谈内容涉及儿童与父母亲子互动问题,以儿童的视角和主体感受为主。通过访谈,笔者了解到农村父母与儿童亲子互动中存在的问题,在此基础上作出思考形成本文。
目前农村家庭亲子互动中存在的问题表征为父母常在外工作,父母给儿童的陪伴少,以致儿童要“讨关心”,使儿童在亲子互动中处于被动一方;陪在儿童身边的父母又未给儿童自由发展的时空,父母对儿童的自理能力与理性缺乏认同、父母与儿童日常对话多使用命令语气;在亲子交谈和发生冲突时,父母因不能很好地理解儿童而经常生气,儿童不敢分享感受;父母无法在言行上以身作则去影响儿童,影响到儿童对父母的信服与亲近;等等。
一、农村儿童与父母亲子互动困境
从父母与儿童亲子互动的表征可以看出,现有亲子互动表现为父母一方对儿童的规训,使得儿童成为“听话懂事”的好孩子。即现有农村家庭亲子互动的实质是成人对儿童进行规训,成人在互动中实现着权力的垄断,儿童面临着权利的丧失。
(一)父母在亲子互动中的权力垄断
农村儿童的父母在言语互动上常以简单粗暴的形式展开,稍加内向的儿童容易丧失被接纳的安全感,甚至敏感地想要讨好父母。父母的状态更接近于家长,在家长制主导的亲子互动关系中,父母容易没有界限感地命令或操心儿童的各种事情,没有考虑到儿童想要自主空间的感受,甚至意识不到在儿童情感与交流方面的角色义务。父母的言行让儿童感受不到足够的亲密感与安全感,儿童眼中的父母是易怒的、爱发脾气的、难以亲近的、需要讨好的。儿童认为父母看重学业等外部目的超过儿童成长的内部目的,认为父母更爱学习好的孩子。学业之余,父母更爱不犯错、不乱买东西、听话的孩子。儿童很容易因为父母对他们某一方面的批评而有被父母完全否定的感受,在发生冲突时父母总处于对的一方。有儿童表示要好好学习,不惹父母生气,不做父母的累赘。“累赘”一词,折射出很多儿童害怕因自己成绩不好、爱玩手机、说错话、做错事、想买东西而惹父母生气。
在日常互动中,父母的言行多催促与干涉、未给予儿童宽容的成长空间和支持;父母无法为儿童起到榜样作用,无法在言行上以身作则教育儿童;父母很少能真正做到换位思考、了解儿童的真正感受。父母不容置疑的绝对权力和权威使得儿童在父母面前缺乏主动性分享,很多儿童不敢和父母分享内心感受。父母总表现为反驳或是没有耐心,给儿童的感受总是高高在上的仲裁者。很多父母不能尝试去理解并与儿童产生共鸣,儿童渴望获得父母的理解与认可,父母却在儿童的身体和学业上严加管控,疏忽儿童内心对于亲子互动真正的需求。
(二)儿童在亲子互动中权利的丧失
父母在亲子互动中的权力垄断,反映出儿童在亲子互动中权力的消弭。在亲子互动中,实则应以权利代替权力,权力本身就阐释着双方地位的不平等。在亲子互动中,儿童的权利无法得到彰显,他们对于互动主体的权利没有概念。儿童权利的丧失,使得他們在亲子互动中无法发挥影响父母的力量,遇到父母过多的权力侵犯,他们更多表现为言行的逆反或无动于衷。儿童把是否好好学习与父母如何对待他们挂钩,他们认为好好学习,就会有好的亲子关系,父母给予他们好的亲子关系,儿童才愿意好好学习。长此以往,儿童把学习当作是为父母而学,不好好学习则是对父母的惩罚。
儿童对于生活中的自由与时空充满向往,认为自己逐渐长大,不再是没有自理能力的孩子。而父母仍视儿童为需要保护的成长缓慢的孩子,忽略儿童的自主性,儿童更多呈现出无自由无自主的状态。面对父母出于管控的强迫性行为,儿童日常用逆反或者麻木来争取其不想按父母的要求行事的消极的自由,鲜有自我言行举止及影响父母的积极主动的自由。儿童仍处于争取自由的状态,并未获得与父母互动时作为互动主体的权利。很多儿童争取自主空间以躲避繁重的学业和父母强加给他们的事情,儿童给予父母的反馈是更听父母的话。大多数儿童追求的是实现消极自由,而非在此基础上用自主空间来践行有利于他们成长的积极自由和在亲子互动中足以影响父母的自主权利。儿童在和父母谈事情、帮父母做事情、让父母支持自己做想做的事情等方面是欠缺的,这种欠缺揭示着儿童在亲子互动中言行的无力、互动主体权利的丧失。
(三)亲子互动走向对儿童的规训
亲子互动实则走向对儿童的规训,父母在亲子互动中处于强势地位,儿童则处于权利丧失的弱势地位,亲子互动呈现出不平等的状态,指向父母作为强势一方对弱势一方的儿童进行规训,使得儿童成为可控的、听话且懂事的存在。在儿童回答中,多次出现“听话懂事”,儿童感受到父母对互动的主要目的是儿童能够听话,完成父母所有的要求。儿童听话,就能不惹父母生气、好好学习、避免犯错、克制欲望等,“听话”仿佛直接关联好的亲子关系。反之,父母若是能够对儿童宽容支持、理解共情,让儿童感受到亲密与安全,儿童愿意付出听话的代价。父母在与儿童对话时多使用命令语气,言行催促与干涉儿童,不给儿童自由自主的空间,面对儿童的交流不能换位思考与共情,在学业和身体上关心过多,等等,都指向父母在言行上的掌控欲。长久以来,父母保护孩子成长的观念根深蒂固,但不经思索、不与时俱进的善意未必是对儿童的善。农村儿童的父母很多都在外工作,若是经常使用规训式的言行,儿童会感觉到亲情的缺失,往往易产生消极情绪、性格问题、学习困难、不良行为等。
二、对农村儿童与父母亲子互动困境的思考
亲子互动中的规训倾向折射出双方不合理的互动观,尤其是父母受到继承中的传统乡村文化与变迁中的现代乡村文化双重影响,注重家庭内部互动关系的权力意味,害怕在互动中丧失权威与主动权。在微观上,父母在亲子互动实践中仍处于无意识的经验状态。一方面,农村家庭的成人持有错误的儿童观与童年观,视儿童处于一种偏狭的“被发现”地位,即儿童处于长不大的童年期,其生理层面被长久呵护、社会层面丧失着主体地位,意义层面趋于消散。另一方面,儿童呈现出在亲子互动中的软弱性与妥协性,保持在亲子互动中的隐匿地位。儿童转向同辈群体、网络世界等其他领域以满足其互动需求,从现代乡村劳务中解放出来的儿童并未在父母期盼的学业上有所增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