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看京剧如何叫好

2020-05-11王珮瑜

视野 2020年9期
关键词:武戏角儿琴师

王珮瑜

京剧的叫好,并没有一定之规。最早的时候,看戏本不必叫好,但后来叫好的人多了,慢慢就成了一种习惯。到了现在,好像看京剧不叫好,就显得有点外行,会叫好的戏迷,在剧场总有点优越感。很多人不叫好,不代表不爱戏,可能是因为害怕自己叫错,或者声音没控制好,影响舞台上演员的表演。其他现代的、西方的艺术形式,比如交响乐、芭蕾舞,就没有叫好一说,只要在一个章节结束后鼓掌致意就好了。那么京剧为什么要叫好呢?

我们用最简单的一句话来归纳,就是因为角儿愿意听到叫好。台下有人喝彩叫好,可以实时帮助演员提高精气神,叫好是为了辅助演员的表演。除此以外,叫好还可以让观众参与表演,用这种方式互动,来获得愉悦。在京剧剧场里,大家会感受到非常热闹的气氛,演的人和看的人在这个过程中都得到了欢喜,这就是叫好最大的价值。

通常来讲,看戏的观众有这么几类:第一类就是专门看表演的,我们叫看做工的。这些观众大部分是现代戏剧的观众,欣赏习惯会受到话剧的影响,对语言、脚本、动作、表情特别在意。第二类是听唱功的观众。这是标准的京剧观众、资深戏迷。他们的关注点不在剧情,只在唱腔技巧,很多人自己还会唱两口,所以每一出戏都能捕捉到核心唱段,然后跟着一块唱,听到特别精彩的地方就会叫好。还有一类观众,专门看演员的扮相。他不是很在意演员唱念做打的技术,只要这个角儿扮相漂亮,他就喜欢。还有一些观众专看武戏,不管什么行当,武生、武旦、武花脸、武丑,最喜欢群武戏。还有一类就更特别了,专门来看琴师,专门给琴师叫好。反正不管来看什么吧,都能证明京剧既是角儿的艺术,也是集体合作的艺术。

看戏叫好其实还是有点诀窍的。比如说一台戏大幕拉开,头路角儿也就是领衔主演出场的时候,我们通常要给他一个碰头彩,这是一个必叫的好。如果一个角儿今天第一次出场没有得到碰头彩,那就是栽了。接下来在演唱的过程中,有一句特别大的腔,比如《击鼓骂曹》“谗臣当道谋汉朝”,一个西皮导板,从幕里面一直唱到台口,观众一定要叫一个大好。下来是原板,有一句“手中缺少杀人的刀”,我会把“杀”这个字拖长音,拖个八拍,这个设计干什么用呢?就是为了让观众叫好。总结来说,拖长、拔高、复杂的唱腔将要结束还未结束的时候,观众就可以叫好了。还有就是一段唱结束的时候,一般也有一个礼节性的叫好。

除了唱,一些有难度的表演和特定技巧,也是约定俗成的叫好之处。比如《四郎探母》“出关”的吊毛,《断臂说书》“断臂”的吊毛,还有《托兆碰碑》里杨老令公耍大刀花的亮相、《桑园寄子》里邓伯道背着孩子时的髯口功、《卖马》里秦琼的耍锏、《擊鼓骂曹》“夜深沉”的鼓套子,等等,都是需要叫好的。

武戏叫好的点就更多了,不管是单人技术、多人技巧,还是群武戏、打出手或者翻跟斗,都是可以叫好的。过程当中可以叫好,一大段技巧终结的时候更要鼓掌叫好。有时候打出手发生小意外,比如枪掉在地上了、宝剑入鞘没入进去,一般演员会再来一遍,再来一遍两遍成功了以后,观众的叫好往往比一遍成功的还要热烈,因为大家比较心疼演员,知道在巨大压力下的成功更是来之不易。

还有的老戏迷叫好喜欢“加塞儿”,就是明明不应该在这个地方叫,但他愣是塞得进去。这时候别的观众就会向他投去羡慕或者异样的眼光,叫好的人会非常得意,因为他会觉得自己比一般观众都懂戏。

还有一类观众专门奔着琴师叫好,每到琴师拉花过门儿的时候就喊好。在京剧胡琴界曾经出现过一个大神叫杨宝忠,是杨宝森先生的琴师。他“神”到什么程度呢?一般的琴师、鼓师都在开场前就坐在乐池里准备好了,而杨先生不一样,他的进场路线和角儿一样,从上场门上场,再走到下场门乐池里,所以他出场的时候观众会给他一个碰头彩。这种情况,只有杨宝忠先生一个人能够办到,因为他的琴艺实在太出众了,可以说杨宝森先生创立的杨派老生艺术里,杨宝忠的胡琴占了非常重要的比重。直到今天,在京剧舞台上专门拉老生的京胡,基本都受过杨宝忠先生的影响。我们也可以透过这样一个现象了解到,京剧唱腔体系的完善,是演员、琴师和鼓师共同来完成的,每一个开宗立派的宗师,身后都有一个非常强大的伴奏团队。

相对来说,好像男性观众叫好比较自然,女性大多容易害羞,调门太高也不合适。今天的剧场女观众是越来越多,随着观众结构发生变化,叫好的方式也发生了变化。不管什么样的叫法,只要知道看戏的节骨眼在哪儿,在哪儿叫好最舒服也就行了,最重要的是台上台下融为一体,宾主尽欢。

猜你喜欢

武戏角儿琴师
角儿爷
晚清宫廷与民间武戏的交流融合
“海派”视域下的王芝泉武戏研究
近现代川剧改良运动中的武戏改良
登堂入室
断弦
断弦
武术在武戏演进中的作用——对昆曲武行名角王芝泉、张铭荣的采访及对其弟子娄云啸、钱瑜婷武戏的考察
“调琴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