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中国歌剧的民族化与国际化趋势

2020-05-11徐潜

音乐生活 2020年4期
关键词:歌剧民族艺术

徐潜

世界上任何一个民族的文化都兼具民族性和世界性两种属性,歌剧艺术也不例外[1]。歌剧并不是土生土长的中国艺术,它起源于欧洲,属于典型的舶来品,是西方艺术的集大成者,在传播与发展的过程中融合了各地民族文化的特征,继而演变为新的艺术形式。中国歌剧的发展始于20世纪初期的“五四运动”,是西洋歌剧在中国生根发芽结出的艺术硕果,深受中国民族文化的熏陶和影响,具有典型的民族特色及西洋歌剧艺术的审美特色。要想将中国歌剧推向世界大舞台,就要求我们既要坚持民族化,又要走国际化发展道路。

一、中国歌剧创作的民族化发展历程

歌剧艺术是以音乐为主导的戏剧艺术,因此音乐创作是一部歌剧成功的基础与关键[2]。在中国歌剧100多年的发展历程中,同样注重音乐形式的运用以及融合。不同的是,中国歌剧在吸纳了西方音乐精华的同时,巧妙的与我国传统音乐特质、形式进行融合,并大胆的进行革新。从歌剧音乐形式的发展以及演变过程进行审视,可以窥探出中国歌剧的这种双重属性,它既是民族文化的象征,同时又融合了西方文化,并伴随着时代的发展与变迁。中国歌剧艺术音乐创作的民族特征与世界特征愈加鲜明[3]。按照中国歌剧的阶段性发展特点,从以下三个方面进行阐述:

(一)五四新文化运动时期

这一时期是我国歌剧的萌芽阶段。随着“五四运动”的发生,西方文化逐渐涌入中国,我国艺术家开始重新审视中国传统戏曲的发展弊端以及种种缺陷,纷纷将目光投向了西方戏剧艺术,中国歌剧和中国话剧应运而生。黎锦晖是中国歌剧最具代表性的人物,他在创作过程中充分借鉴了西方话剧的艺术形式,同时将其与本民族音乐特色以及风格进行融合,进而独创了一些颇受人们欢迎及追捧的歌剧艺术形式。黎锦晖在进行歌剧艺术创作时将视角投向了儿童,创作出多部儿童歌剧,包括《麻雀与小孩》《葡萄仙子》等等[4]。他的十二部歌剧作品自诞生起就深受观众们的喜爱,由此正式开启了中国歌剧发展的序幕。黎锦晖之后,上海的歌剧艺术家们纷纷开始歌剧创作与艺术实践活动,相继衍生出很多新兴的歌剧形式。这些歌剧在融合民族化特征的基础上,充分体现出了世界化的发展趋势,具有典型的双重属性。这一时期,上海是中国歌剧艺术发展的载体与平台,主要是因为上海受西方文化的影响较大,开放程度也比较高,在文化蓬勃发展的过程中,上海涌现出很多知名的歌剧艺术家。他们在充分借鉴中国传统民族音乐以及西方音乐的基础上,选取不同的元素,运用不同的音乐形式,继而创作出丰富多元的歌剧艺术形式。

(二)抗战时期到新中国成立初期

这一时期是中国歌剧的奠基阶段。抗战初期,上海成为沦陷区,出现了不同国家的租界,是许多艺术家的主要居住地。艺术家们虽然生活在租界,但他们在歌剧创作过程中,充分挖掘社会现实元素,创作出很多抨击现实、反映现实的歌剧作品。在这一阶段,创作者在歌剧中融合了非常多的元素,包括圆舞曲、探戈等轻音乐体裁。甚至有些作品中还出现了演员的对白。那时,这些歌剧作品颇受世人的欢迎和追捧,也正是“新型歌舞剧”的诞生改变了当时传统歌剧的表现形式,丰富了传统歌剧的艺术载体,在很大程度上推动了中国歌剧的发展与演变。在上海歌剧蓬勃发展的黄金时期,延安的歌剧发展形势也非常良好,但它与上海歌剧表现内容存在一定的差别。延安地区的歌剧更多的反映抗日战争方面内容,具有很强的红色属性。著名音乐家冼星海就是这一时期的代表人物。在他的歌剧创作过程中,充分借鉴了丰富多元的西方音乐形式,同时也注重从民族音乐中汲取营养。为增加歌剧的贴近性,符合人民群众的认知要求,他还在歌词方面进行了一定的创新,采用相对口语化的歌词来进行表述,这更增加了歌剧的表现力及传播价值[5]。这一时期的著名代表作品包括《白毛女》、《草原之歌》、《军民进行曲》等等。

(三)改革开放时期至今

随着改革开放的到来,中国歌剧艺术迎来了黄金的发展浪潮,渐渐的出现了“百花齐放、百家争鸣”[6]。发展至今,歌剧内涵不断丰富,歌剧的艺术形式呈现出多样性特点。由于社会环境的稳定,社会生产的持续发展,这在很大程度上推动了歌剧的发展,同时也为歌剧发展营造了良好的生存发展空间。这一时期的歌剧内容更多的反映人们对美好生活的渴望以及颂扬改革开放的伟大成果,主要作品包括郭文景先生的《夜宴》、浙江音乐交响乐团的《在希望的田野上》等。在中国歌剧艺术呈现过程中,除充分汲取传统民间音乐的元素和养分外,还兼容并蓄的吸纳了很多西方歌剧的表现元素及创作方法。正是这一时期赋予中国歌剧的良好氛围和中国歌剧创作者、表演者的不断努力,才使中国歌剧蓬勃发展。中国歌剧正在国际大舞台不断上演,且扮演越来越关键的角色,具有重要的作用。

二、中国歌剧的国际化趋势

歌剧是西方颇负盛名的艺术形式,在漫长的发展岁月里,不仅涌现出很多脍炙人口的歌剧作品,也在不断自我革新中变得越来越多元化。中国歌剧是在融合西方歌剧艺术形式基础上,充分结合民族文化精髓以及内涵而产生和发展起来的。中国歌剧在发展过程中,具有浓厚的民族文化特征同时又兼具世界化趋势,这使得中国歌剧得以在世界文化领域中占据一席之地。

中国歌剧从发展伊始,就寄予着走出国门、走向世界的美好愿景。中国歌剧的首次“外出”,最早可以溯及到1928年。那时,“中华歌舞团”到南洋群岛区域开展了巡回演出,这是中国歌剧正式在世界舞台上亮相,不仅符合当地侨胞的欣赏习惯,更满足了他们的精神及心理需求,并因歌剧本身兼具民族性与国际化属性,使得中国歌剧大放异彩,颇受当地人们的欢迎[7]。巡回演出周期长达九个月,所到之處广受赞誉和认可。中国歌剧真正参与到中外交流是在1951年,民族歌剧《白毛女》在德国上演,此次演出获得了巨大的成功,获得观众的热烈欢迎。

1992年,歌剧《原野》在美国肯尼迪艺术中心首演,这也是中国歌剧第一次在美国亮相[8]。此次歌剧表演,取得了非常大的成果,赢得了美国人民的热烈欢迎及喜爱。据美国媒体报道,中国歌剧在美国舞台上的惊喜亮相及表演,让现场观众情绪非常高涨,演出结束之后,观众自发起立,为演职人员送上了经久不息的掌声,同时也获得了美国媒体的高度赞誉。当然除了融合我国民族文化以及西方歌剧艺术的《原野》引发世界轰动外,还有一部歌剧同样博得满堂彩。只不过,这部歌剧的创作者虽是我国著名艺术家,但歌剧内容却是体现韩国文化元素以及内涵的,这也使得这部名为《安重根》的歌剧在中国的反响相对一般,并没有引发国人的关注。反倒是在韩国的演出,取得了非常可喜的成绩,不仅韩国电视台选择黄金时段进行重点播出,韩国总统也亲临现场观看。伴随着对外开放程度的不断提升,对外文化交流的日益频繁,中西文化的交流与融合不断深入。中国歌剧事业已在世界舞台上占据非常重要的一席之地,中国歌剧的艺术成就不断叠加,相继出现了很多闻名遐迩的歌剧表演艺术家以及歌剧创作艺术家。这是中国文化不断繁荣的重要体现,也是中国歌剧发展的伟大成就。

三、中国歌剧的国际化发展路径

基于以上对中国歌剧创作的民族化发展历程及其国际化发展趋势分析,笔者认为中国歌剧在漫长的发展历程中融合了我国丰富的传统民族文化,同时也汲取了西方歌剧的艺术精髓。但中国歌剧最典型的特征就是“民族性”,这是中国歌剧赖以生存的根本立足点[9]。现阶段,伴随歌剧艺术形式的不断发展,中国歌剧的民族特征不断凸显。为了能够全面推动具有浓厚民族特征的歌剧迈出国门,真正走向世界舞台,应当做好以下几个方面的工作。

(一)立足于民族文化是中国歌剧民族化的核心

首先,民族化是中国歌剧本色,是中国歌剧赖以生存的基础与关键[10]。伴随中国歌剧艺术的不断发展,中国歌剧已跨越了非常关键的一步。积极推动中国歌剧走出国门,走向世界,应在充分弘扬歌剧民族特色的基础上,不断提升民族认同感,全面树立开放的民族文化认同取向。

其次,推动中国歌剧走向世界,应当立足于凸显中国歌剧的民族文化属性。这是中国歌剧响当当的“名片”,是中国歌剧的本质属性。在推动中国歌剧不断发展的历程中,应该充分尊重民族本色,这是原则问题,也是根本问题。积极全面推动中国歌剧艺术发展,不断提升中国歌剧的整体发展水平,必须在充分坚持民族特色的基础上,不断提升对外开放程度。同时,在推动中国歌剧不断发展的过程中,我们应该坚决反对“欧美文化中心论”,坚持中国歌剧独立的文化品格。中国是一个多民族融合的国家,在漫长的发展历程中,涌现出了很多闻名遐迩的文化瑰宝及精神财富。这些丰富的文化财富,正是中国歌剧发展的源泉。因此,积极推动中国歌剧发展,不断提升中国歌剧的世界地位,应充分挖掘丰富多元的民族文化源泉,不断丰富中国歌剧的民族文化元素,让中国歌剧彰显其优秀的传统民族文化,成为继承与弘扬,发展与创新的民族文化精华浓缩体。

最后,积极推动中国歌剧发展,坚持多元的发展策略。世界文化是兼容并蓄的,我国传统民族文化同样是世界文化的一部分。因此,整体推动中国歌剧的发展,必须以一个开放化的心态来面对一切外来优秀文明。中国歌剧本身就源自于西方的艺术形式,并且融合了民族文化属性。现阶段,随着国际经济文化交流的日益频繁,在中国歌剧发展历程中,必须以开放化的心态来重新审视自己,既要弘扬自身的民族属性和民族特色,同时也要充分融入世界文化之林,充分汲取先进优秀的世界文化。

(二)以民族化为主体,多元化发展是总体走向

第一,中国歌剧是文化融合与创新的产物。无论是早期的中国歌剧,还是改革开放以后产生了新的中国歌剧,都兼具民族性与世界性的双重属性,都印证创新发展的科学理念。现阶段,积极的全面推动中国歌剧发展,不断焕发中国歌剧的魅力,充分提升中国歌剧的世界魅力,更要注重创新与发展,同时在创新过程中实现多元化发展。

第二,中国歌剧的民族性与世界性融合应当创新发展之路。在中国歌剧的快速发展过程中,应该不断创新发展形式,不断丰富歌剧表现形式,在表现内涵以及内容上同样体现创新。在中国歌剧的创新发展过程中,要注重歌剧形式的创新。不可否认,现阶段歌剧艺术仍处于较为典型的传统艺术,年轻群体的比例以及数量都明显不足。在推动中国歌剧创新发展的过程中,应该融入年轻化、世界化的表现形式,全面焕发它的时代价值以及时代魅力,尽可能扩大广泛的群众基础,不断提升中国歌剧在年轻群体中的认知程度,有效规避中国歌剧表现形式的单一化、雷同化、简单化。在创新发展过程中,应该充分汲取古今中外的文化精髓,创造具有鲜明民族特色、世界普遍性、魅力时代感的千姿百态的中国歌剧。

第三,中国歌剧应当走“多元化”发展之路。在文化交流日益频繁,中西文化交融不断深入的今天,积极推进中国歌剧发展,全面创新中国歌剧表现形式,始终坚持走“多元化”的发展之路。比如在促进中国歌剧发展的过程中,应该立足于社会现实,不断创造反映社会现实,反映社会潮流的中国歌剧,从歌剧内容上实现多元化。此外,在中国歌剧的创新发展过程中,还应全面创新歌剧的表现主题,比如既可以表现传统的主题思想,还可以表现时代化的价值,充分反映现代化的气息,以此来实现中国歌剧表现主题的多元化。当然,在传播平台以及渠道等方面,也应该实现多元化发展。比如传统的歌剧表演更多是在舞台上来进行呈现,这本身具有一定的局限性,也难以扩大歌剧的认知范围。因此,依托于网络平台,积极将中国歌剧搬到电视媒体、网络平台,甚至是移动客户端上,更能加速提升中国歌剧的传播范围,也更能够彰显其中国歌剧的艺术价值。比如外国网友可以通过便捷的网络来搜寻和观看学习中国歌剧,我国网络用户同样可以借助于信息平台来学习借鉴其他国家的歌剧艺术形式。

(三)创作更多国际化的优秀歌剧作品

在中国歌剧的发展过程中,创作者、表演者是重要的主体,只有创作者具备夯实的创作素养,能够自觉从优秀民族文化以及西方歌剧中汲取营养,积极把握歌剧艺术与时代发展之间的关联性,才能积极创作出符合时代需求的优秀作品[11]。创作者,作为歌剧艺术的展现主体,在歌剧艺术的表现过程中,只有充分把握歌剧艺术的精神内涵,把握歌剧艺术的表现形式,才能为受众呈现一台完美的歌剧作品。因此,积极推动中国歌剧走向世界,应切实提升创作者的创作素养,鼓励积极创作优秀歌剧作品。一方面,歌剧创作者应挖掘中国优秀的传统民族文化,不断扩展自身视野,善于从优秀的西方歌剧中学习借鉴表现手法以及创作技能,以此来整体提升自身的创作能力。与此同时,创作者还应该不断优化自身的文化素养,不断提升自身的艺术修养。另一方面,积极推动中国歌剧的发展,还应该以作品说话。歌剧作品是体现民族文化的集大成者,是体现创作者综合能力的重要表现,也是实现中国歌剧传播的重要载体。从整体推动中国歌剧发展,必须以优秀的作品立本,积极创造出具备一定影响力和表现力的优秀中国歌剧作品。

(四)提升歌剧表演人才的国际化素养和艺术水平

全面推动中国歌剧的发展,加强人才的培养是关键。只有科学全面培养高素质的歌剧表演人才,不断提升歌剧表演的艺术水平,全面凸显歌剧表演的艺术价值,才能真正实现歌剧艺术的发展,才能创造出兼具民族性与世界性的优秀歌剧作品。一方面,应该从高校的教育体系、课程设置、专业发展等方面来充分促进歌剧表演人才的发展,加强与西方各国歌剧人才的学术交流。另一方面,还应该切实提升歌剧表演水平。可以充分借鉴西方发达国家的表演模式,通过等级考评、艺术展演等方式评价歌剧表演,以此来全面提升歌剧艺术的表演效果。一部优秀的歌剧作品,需要通过表演者的完美呈现才能奉献给受众,因此,必须全面培养高素质的歌剧表演人才,切实提升歌剧表演人才的社会地位,完善歌剧表演人才培养体系的构建,综合性提升歌剧表演人才的专业素养及表演能力。

总而言之,通过对中国歌剧民族化及国际化的发展趋势进行分析,目前来看,应端正对中国歌剧发展走向的认识。中国歌剧兼具民族性与世界性,全面推动中国歌剧的快速发展,应凸显民族文化的特殊性以及国际化的发展趋势。中国歌剧发展会面临崎岖不平的道路。中国歌剧创作者应不断学习,努力创新继续前行,在放眼世界的同时,将创作之根植入中华民族沃土之中,以发展的眼光看待中国歌剧之路,既要传承中国歌剧的民族特色,又要解放思想,勇于創新。

注释:

[1]高晓东.中国歌剧发展的国际化趋势[J]. 理论与现代化, 2013 (5): 88-91.

[2]满新颖.金湘 “歌剧思维” 论观产生的背景, 实质及其价值[J]. 黄钟: 武汉音乐学院学报, 2009 (4): 102-112.

[3]王聚伍.中国民族歌剧艺术的美学精神[J]. 黄河之声, 2018 (12): 93.

[4]屠锦英.黎锦晖儿童歌舞剧的价值评析及当代启示[J]. 音乐研究, 2011 (5): 58-65.

[5]周广平.也谈冼星海研究的完整性-对冼星海研究的几点思考和建议[J]. 星海音乐学院学报, 2010(1): 68-72.

[6]居其宏.改革开放中的我国歌剧音乐剧创作[J]. 人民音乐: 评论, 2009 (6): 5-10.

[7]周慧喆.20 世纪二十至四十年代 “时代曲” 的产生与传播[D]. 西安音乐学院, 2012.

[8]应娟. 当代民族歌剧国际化发展路径探寻[J]. 音乐创作, 2017 (11): 119-120.

[9]颜铁军, 王彦华. 中国歌剧民族性的现代呈现及其创作走向——第二届北大歌剧论坛综述[J]. 人民音乐, 2018 (2018 年 05): 40-41.

[10]付鹏. 从中国歌剧的发展谈歌剧的民族化[J]. 音乐时空, 2016 (3): 101-102.

[11]叶松荣.捕捉“永恒的美”:中国歌剧音乐创作的生命力[J]音乐研究,2015.

猜你喜欢

歌剧民族艺术
MINORITY REPORT
纸的艺术
传承 民族 文化
因艺术而生
艺术之手
被民族风玩转的春夏潮流
爆笑街头艺术
民族万花筒
歌剧
童话歌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