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东方哲学思想对钢琴演奏的启示

2020-05-11高莲莲

音乐生活 2020年4期
关键词:音乐家音乐

高莲莲

2017年,荷兰音乐学家艾瑞克·勋纳斯(Eric Schoones)(1960-)完成了他的新书《走上山道——禅宗启蒙音乐之路》,书中探索了音乐表演与禅学思想的关联,他将音乐家在技术和思想上的准备过程与禅的学习方法进行对比,发现了惊人的相似之处,东方哲学思想的深邃智慧可以帮助我们精通钢琴演奏。这本书是他过去专注研究音乐表演的宝贵财富,呈现了西方古典音乐大师们诸多不为人知的伟大观点。在搜集资料的过程中,他从大量的书籍、回忆录、书信、与众多音乐家的采访和逸闻趣事中获得无穷灵感,最终将这些宝贵财富呈现出来。本书一问世,就受到众多音乐家的赞赏和推荐,让很多音乐教育者和音乐学生受益匪浅。这本书目前正在翻译之中,不久将与中国读者见面。

本书的作者艾瑞克·勋纳斯身兼多重身份,他是钢琴家、音乐学家和作家,目前担任欧洲《钢琴家》(Pianist)杂志主编,该杂志以德国和荷兰版本在七个国家出版发行。他常年受邀参加各项国际钢琴比赛和音乐节评委以及讲学,是国际弗兰兹·李斯特国际比赛(乌德勒支)的媒体评委固定成员。作为钢琴家,他演出频繁,与荷兰著名女中音卡瑞娜·芬科(Carina Vinke)经常合作,主要演出马勒、斯特勞斯和瓦格纳的曲目。身为作家,他写过一系列关于可持续性和气候变化的书,并热衷于跨界合作。他与歌唱家索菲·洪特(Sofie Dhondt)一起合作的特殊项目“可持续性音符”(Houdbare Noten)是他写作的延续,用音乐术语解释循环经济,从音乐的角度,以不同风格(古典,音乐剧,爵士和流行)来解释新循环和广义的经济原理,以及可持续生活方式的哲学动机。

丰富多样的职业生涯让勋纳斯对于音乐表演有非常独特的见解,他用一种自然的方式将音乐表演的精髓和禅学观点,通过大师们的经验、故事和访谈,融入到他的书中。《走上山道》通过一个年轻人的求学之路开启了对音乐真谛的探索,以小说的形式呈现大师们的观点以及丰富的禅宗文本。全书约8万6千字,主要分三大部分:“本雅明的旅程”, “跟大师学习”和“对话”,分别从不同角度阐释音乐表演的艺术、技术和演绎。

勋纳斯对东方文化情有独钟,标题《走上山道》的灵感来自于日本作家夏目漱石的《草枕》开篇:“走在山路上,我在想。过于理智会与人起冲突。感情用事则无法控制自我。坚持己见则易钻牛角尖。总之人世难以安居。”[1]他发现夏目漱石的人生观与天才钢琴家迪努·利帕提在一封信中提及的观点不谋而合:“大多数音乐家们在表演中展示两种基本态度,他们准确地表达文本,不带有个人体会;或者他们把作品作为自我表达的想象,想当然的认为是作曲家的意图,完全忽视了音乐的真正意义,感情表达缺乏根基。”这看似不相关的类比却触及了同样的本质,即如何对待真实的自我。书中有大量精彩的东方哲学观念与西方音乐大师思想的交织与碰撞,对具有东方文化背景的读者来说,感觉既熟悉又遥远,如同在音乐的探索中寻找初心。

第一部分“本雅明的旅程”是寓言式的故事,主人公本雅明,是一位来自维也纳的年轻钢琴家。跟很多音乐学生遇到的困难一样,他急切,焦躁又困惑,梦想自己能像迪努·利帕提那样弹琴,但又不知道如何做到。从如何解决技术难题到理解音乐本质,他都充满了困惑。他游历到日本,寻找到禅师佐藤大辅,后来他们之间的谈话和互动把他引向了一次学禅之旅。勋纳斯在这一部分插入了很多传奇音乐家们的逸闻趣事和感悟,包括谢尔盖·切利比达奇,迪努·利帕提,古尔德,米开朗吉利,梅纽因,克劳迪欧·阿劳以及阿瑟·鲁宾斯坦等等。例如切利比达奇提到音乐和禅之间抽象的对比,“音乐与禅一样,只能体验,而不能用智力去理解。音乐和禅都超越语言,他们的归属在于智力失去力量的瞬间。”[2]在这些感悟背后蕴含了深层的哲理,为什么音乐和禅都不能用逻辑去理解,真理只能藏在真实的体验之中?书中不乏让人思考音乐本质的哲理,提醒我们去关注容易被忽略的音乐“真实性”。

勋纳斯用迪努·利帕提写给他老师的信“关于演绎我能告诉你些什么?”作为引子,借此提出了所有音乐家和音乐学习者关心的核心问题。在这封信里,利帕提谈到了在舞台上“表演的真理”通常需要经过三个阶段来实现:第一阶段,在开始“技术性地”演奏一个作品之前,应该通过各种方式“大量演奏”它,试图发现它完整的情感内容。他这里强调的“大量演奏”,指的是“精神上”的演奏,好像这作品将由最完美的演奏家来演绎。通过“精神上的”演奏,把完美演奏的印象嵌入脑海里:在寂静的夜晚,不断重复的表演使印象获得新生并生动起来,接下来便可以继续进行实际性的技术练习。这就是他认为的第二阶段,把每一个困难解剖分解成一千个小单元,这样就可以消除每一个身体上和技术上的障碍。这个过程不必从头到尾演奏作品,每一个细节都必须单独处理。这样的技术练习必须在头脑清醒的情况下进行,并且小心给它注入各种感情。最后一个阶段是建立在已经完全掌握作品技术之上,像建筑般地修建起整体轮廓和勾画出所有线条,并在演奏中贯穿始终地看见它的外观。当这个冷静、清醒、超然的演奏者,经过了足够的实践练习,在完整的演出中,充满了情感、生命和温暖,那艺术家最终在头脑中就完成了再创造,发掘出了崭新和更大的表现力。[3]

仅仅这封作为引言的信,就几乎概括了学习钢琴演奏最重要的方法,它值得所有音乐学习者反复阅读。勋纳斯认为,音乐表演中很多神秘、困难的部分可以找到禅宗教义的元素:(第一阶段)内在寂静、忘记自我;(第二阶段)技术训练、非常精确的准备,长时间分开练习每一个细节,谦卑地工作,没有任何想法;(第三阶段)自由地演奏,如果你要与道相符合,就做好你的本职工作,然后放开手。在探索音乐与禅文化的关联中,勋纳斯特意提到了德国哲学家尤金·赫里格尔的著作《箭术与禅心》(Zen in der Kunst des Bogenschiessens),赫里格尔曾在日本跟随著名禅师阿瓦·肯佐(Awa Kenz?)学习箭术。这本书写了他跟随阿瓦·肯佐学习箭术的过程,为西方世界介绍了东方禅文化,影响至深。很多音乐家读过此书并深受启发,著名钢琴家克劳迪欧·阿劳曾建议他所有的学生阅读这本书。勋纳斯在此专门探讨了学习钢琴和学箭术的相似之处:

“射箭是一个非常严格和形式化的程序,类似于音乐家的训练,有音阶等。学习箭术分为八个步骤或阶段,需要多年来一遍又一遍地练习……他们须要花费数年的时间来一直重复和模仿他们老师所教授的技巧。这些技术修改是不被鼓励的,并且可能遭到老师的反对。在尝试28米的长距离射击之前,学生需要花费数年的时间在草垛上练习,从三到四英尺的射击范围一直练习,射击由稻草捆绑制成的箭靶。这实在可以与钢琴上勤奋和耐心的慢练习相提并论。”[4]

他这样对比赫里格尔的学禅经历和利帕提阐述的“三个阶段”:“像赫里格尔描述的那样:‘他的创作过程是由一种更高的力量所控制。‘陶醉时只是一震,所有一切在他还不知道之前,便已经完成了,对我来说这看起来就像利帕提对他学生说的:‘如果在你的想象中,一个乐句听起来应该是什么样,那你已经在你的脑海中创造出来物理的运动会表达的声音。如果我理解对了,这些完全对应了铃木大拙为赫里格尔的书所写的序言:如果一个人真心希望成为一位伟大的射手,技术性的知识不会带来捷径。他必须要使技巧升华,使艺术成为无艺之艺,发自无念之中。在箭术中,射手与目标不再是两个相对的事物,而是一个整体。”[5]

这似乎很好地解释了為什么利帕提的演奏“一切都来得很自然,就好像他根本不必练习,非常即兴而自由,连贯而清新,就好像从来没有思考过音乐和乐器,似乎没有什么可以影响他或他的艺术”,因为“摆脱了自我的奥妙境界,当你准备好的时候它自己就出现了。”[6]

在“本雅明的旅程”这个部分中,充满了这样引人入胜的故事以及发人深思的哲理,涉及音乐演奏的各个方面,从训练技术到音乐表达。例如,古尔德和蜈蚣的故事,如何实现“三十分钟课程”, 耶胡迪·梅纽因和切利比达奇认为音乐中的“不知而知”,克劳迪奥·阿劳的神秘“无语世界”以及阿瑟·鲁宾斯坦重获“练习乐趣”的启示……这些故事和经验可以让音乐家和任何阶段的音乐学习者从中找到共鸣和灵感。

第二部分“跟大师学习” 汇集了过去与现在的音乐大师们的音乐观点,这个部分既像启示录也像工具书,呼应了第一部分提到的想法,置于共同的情境之中。书中引用了四个世纪以来伟大音乐家的语录和故事,从巴赫、莫扎特、贝多芬、舒伯特、肖邦、李斯特、布索尼到利帕提、拉赫马尼诺夫、霍夫曼、霍洛维茨、切利比达奇……相信所有读者都将从这些伟大的思想财富中获得灵感和启示。勋纳斯将这些充满灵光、深奥却易懂的观点按照音乐表演所需要的具体方面,为读者整理出来:“技术和音乐”,“工作”,“音乐家的修炼”,“音乐家的艺与技”,“克制的动作”,“如何阐释”(这里尤其细致的搜集了音乐家们关于再创造的艺术观点),这个命题之下又详细列举了研究曲谱的问题,分为“作曲家和曲谱”,“演奏者与曲谱”,学习曲谱的“传统”,需要注意的“套路”,“风格的一般化”,如何去实现曲谱中的“真实性和纯粹主义”以及“表达情感”的各个方面,明白“记谱法的真正意义”,最后达到“自由”地演奏。

在勋纳斯超过200个引用的段落中,读者们可以读到拉赫玛尼诺夫,海菲茨和帕德瑞夫斯基如何看待控制乐器对表达音乐的重要性;霍洛维茨、霍夫曼、戈多夫斯基和布索尼怎样理解机械训练作为技术的一部分;利帕提描述的“第二阶段”将被再次提及,精彩的观点举不胜举。例如,技术训练是演奏者表达作曲家音乐思想最必要的准备,为了完美的掌握技术,需要耐心、刻苦、不懈地学习,拉赫玛尼诺夫甚至认为“努力学习的能力也是一种天赋”;霍洛维茨认为“弹奏技能意味着能弹快、慢、和弦、琶音、音阶、八度和颤音……并利用所有的可能性将音乐思想注入到表演中:控制踏板、力度、色彩以及注入感情”;霍夫曼说“技术就像一箱工具,技术纯熟的工匠需要将它在合适的时候用在合适的地方。只拥有工具不意味着什么,需要艺术家的直觉告诉他,什么时候怎样用。” 大师们的智慧和思想财富等待着读者继续挖掘。下文将以第二部分第二节 “工作”为例,来看作者勋纳斯如何把东方禅学和音乐大师们的卓越想法结合起来。

“工作”中所传递的意图应该是“像大师一样练琴”,这一节回应了“本雅明的旅程”中的第21节,同样题为“工作”的部分。勋纳斯首先引用了梅尔·维茨曼(Mel Weitzman)讲述的铃木俊隆工作的故事:他曾在小溪边放置大石头以防止侵蚀。晚上他讲课时与他在一起的人都对他的精神和能力感到惊讶。他年纪大了身子又不太好,整天都在高温下工作,当他不满意时就会在第二天重新开始。他的妻子很担心,有时当她经过时,铃木俊隆会假装他正在休息,然后又回去移动那些石头。虽然还有很多工作要做,但他从不匆忙。他的精神也通过他的工作得以传达。[7]

勋纳斯认为,这与音乐家们的工作方式没有什么不同,利帕提录音时,从一开始录制,剪辑,重新录制,不满意时重新开始,他周围的人仅仅用观看都感到筋疲力尽;拉赫玛尼诺夫每天不停地学习,练习音阶和琶音,他想送给所有学生一句特殊的话,就是“工作,工作!”;霍洛维茨说他只能尽力而为,尽管他已经七十岁了,没有人比他更努力。书中有大量类似的例子值得每个音乐学生参考与借鉴。

钢琴老师总是跟学生强调要“慢练”,这里拉赫玛尼诺夫缓慢练习钢琴的故事将是最好的例子,鼓励学生“像大师一样练琴”。阿瑟·希尔斯特说:“拉赫玛尼诺夫练习作品非常慢,他的学生震惊于这位伟大的钢琴家用如此缓慢的速度练习,他极为注意练习每一只手和控制每一个音。有一次我在另一间房间听他练琴,尽管他练习的曲目是我非常熟悉的李斯特《森林的细语》,我却不能听出来。”哈雷特·科恩在一次访谈中说:“拉赫玛尼诺夫会将节拍器设一个很慢的速度,当他用这个速度弹到满意的时候再逐渐加快,只有当他在每个阶段已经做到完美,他才设定更快的速度。”大师们总有相似之处,利帕提每天都花一小时来练习相同的练习曲,长达六个月,慢慢地,分别练习左右手,观察每一个音,确保每一个动作能完全表达他的音乐想法。

勋纳斯借这些大师们练琴的故事,联想到了古老的禅思想:成千上万的重复和一个真正的自我完美浮现。这不正是音乐艺术和东方禅学之间的奇妙相通之处:音乐家通过练习,用一种无价的内省力去驾驭自己的耐心、冷静、合一、空灵、控制,达到心智、自身、意愿和自我之间的平衡,完成音乐家的修炼。

最后一部分“对话” 汇集了勋纳斯和当代音乐权威们的访谈,继续探寻前面部分强调的东方哲学观念“禅”与音乐表演的深层联系,内容精彩丰富并充满个人色彩。被采访者中,并非每一位音乐家接触或学习过禅文化,但是在他们错综复杂的音乐道路上,这种东方智慧以不同的面貌出现过:玛丽亚·乔·皮耶(Maria Jo?o Pires)谈到了她对音乐的“知与不知”;克里斯提娜·路德维希(Christa Ludwig)的“秘密”就是“活在当下”;阿尔弗里德·布伦德尔(Alfred Brendel)告诉他如何“与矛盾共生”;亚历山大·加里乌克(Alexander Gavrylyuk)因为经历了“活在当下”而“找到了方法”;尼尔森·古尔纳(Nelson Goerner)认为“禅”能找到真我并“接受启示”;埃莱娜·格里莫(Hélène Grimaud)内心的平静来自“倾听自然”……音乐家们的谈话,最终都引向了音乐演奏最高境界的神秘之处——音乐的本质。

全书中提到的观点,不论对音乐会演奏家还是钢琴初学者来说,都具有同样的意义。音乐的精髓最终是为了表达音乐本身,它远远超越了作曲家或演奏者的角色。如何走进这条错综复杂的音乐之路?什么可以带来更好的指引?当然是从最具才华和天赋、最懂得这门深奥艺术的佼佼者中获得,这就是勋纳斯的初衷。他以诗人的笔触,将“本雅明”放入东方文化氛围中,交织着历史趣事、哲学思想和现代智慧,让读者见证内心的进化,将音乐理解得更深奧。音乐之路通过“禅”思想的启蒙,从乐器的机械性控制,最终进入到艺术和精神的王国。

注释:

[1]夏目漱石,《草枕》,刘子倩(译),江苏凤凰文艺出版社2017年,第2页.

[2]Schoones,Walking up the Mountain Track: The Zen Way to Enlightened Musicianship, Agreeabale Place Publications, 2017,第28页.

[3]同上,第33-34页.

[4]Schoones,在成都大学的讲座《禅宗启蒙音乐之路》,2018年12月6日.

[5]Schoones,Walking up the Mountain Track: The Zen Way to Enlightened Musicianship, Agreeabale Place Publications, 2017,第41-42页.

[6]同上,第38页.

[7]同上,第127页.

猜你喜欢

音乐家音乐
Kid of the Year
奇妙的“自然音乐”
电影《音乐家》在第三届尼泊尔国际电影节上获好评
音乐家石膏像
音乐
音乐
秋夜的音乐
小小音乐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