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互联网背景下道德与法治教学创新的思考

2020-05-11陈荣乐

教师·下 2020年3期
关键词:道德与法治互联网创新

摘 要:互联网技术的快速发展给现代教育提供了崭新的平台,也使德育面临着变革的巨大可能性和时代机遇。因此,借助互联网为学生建设网上认知平台、情感体验平台和道德践行平台,创新教师的“教”与学生的“学”,使学生置身于真实而生动的情境中,提高课堂的趣味性、生动性,降低知识的理解难度,引起学生的情感共鸣,提高他们道德践行的能力,对道德与法治学科教学具有重要意义。

关键词:互联网;道德与法治;教学;创新

中图分类号:G631 文献标识码:A 收稿日期:2019-09-19 文章编号:1674-120X(2020)09-0090-02

互联网技术的快速发展,对人们的学习方式和思维方式产生了深刻的影响,对教育工作提出了严峻的挑战,但也带来了难得的机遇。道德与法治课程融合道德、心理健康、法律、国情等相关内容,是对中小学生开展德育的新课程。因此,研究互联网同道德与法治教学的融合,创新教学方式,使学生置身于真实而生动的情境中,提高课堂的趣味性、生动性,加深学生对知识的理解,引起学生的情感共鸣,提高他们道德践行的能力,对道德与法治教学具有重要意义。

一、建设教学内容的网上认知平台

道德与法治课程作为德育课程,既没有语文的经典美文,又缺乏数学的逻辑思维,它更多的是一些抽象的概念和原理。德育知识枯燥抽象,学生在课堂上往往提不起兴趣,因此,想要取得好的教育效果并非易事。在教学中,教师仅凭“一张嘴巴、一支粉笔”讲授深奥的道德观念,必定是索然无味的,因此学生对道德与法治课的抵触情绪难以避免。怎样才能提高学生对这门学科的兴趣,让道德与法治课堂变得充满趣味性呢?这就需要教师创新教学形式,更新教学手段,才会取得“学生愿听、想听、爱听”的教学效果。这个时候,互联网就能派上大用场。《义务教育思想品德课程标准(2011年版)》(以下简称《课程标准》)指出,德育教师要善于根据学生的生活经验,从多姿多彩的社会生活中选取学生感兴趣的話题开展课堂教学。而互联网能再现多姿多彩的社会生活,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拉近抽象概念与实际生活之间的距离感,缩小深奥知识与当今时代的时间差,使学生置身于真实而生动的情境中,把抽象的概念、难以说清的道理融入网络资源中,降低了学生对知识理解的难度,有助于学生深入学习课本中的知识内容。

要将互联网建设成教学内容的网上认知平台,必须找准互联网与教学内容的融合切入点。在九年级上册“促进民族团结”一课中,教学的知识涉及“少数民族、民族区域自治制度、民族关系特点、处理民族关系的原则”等政治概念,这些知识对尚未走入社会的初中生来说是陌生而抽象的。在传统教学中,教师只是照本宣科地教,学生也只好囫囵吞枣地听,一节课下来,学生也没有真正明白这些知识。而在“互联网+”背景下,笔者借助互联网将《心系凉山,习近平总书记凉山扶贫纪实》的片段引入课堂,并努力寻求该材料和教学内容的最佳结合点。首先,笔者通过介绍凉山地区少数民族(如彝族、藏族、回族等)的状况,启发学生认识我国的少数民族。然后,笔者根据凉山的完整地名“凉山彝族自治州”,组织学生讨论凉山地名中的“自治”二字说明该地区实行的民族政策,引导学生理解我国的民族区域自治制度。接着,笔者又组织学生通过网络阅读关于上海市、广东省帮扶凉山人民脱贫的新闻报道,并组织学生讨论:上海市、广东省等地对口支援凉山地区,说明了我国各民族关系有什么特点?通过讨论、交流,学生就自然理解了“平等、团结、互助、和谐”已成为我国新型民族关系的特点,在此基础上引导学生学习我国处理民族关系的三条原则。

在道德与法治教学中,教师要善于搜集网络资源,挖掘资源中的有效信息,并将这些信息与课本知识融合。这样学生在互联网资源中不仅能了解真实生动的社会讯息,更能在互联网资源中理解并掌握抽象空洞的知识内容。

互联网资源的与时俱进性和鲜活性,为教师创造性地建设教学内容的网上认知平台提供了提供了巨大的资源保障。教师可充分利用互联网的时政素材,选择适合的时政热点开展教学。例如,在八年级上册第九课“树立总体国家安全观”的教学中,教师可以利用互联网中的“国庆70周年阅兵”视频资源和图片素材导入新课。在盛大的阅兵式中,仪仗方队高擎国旗、党旗、军旗,沿长安街阔步走来;15个徒步方队,迈着雄健的步伐依次通过;32个装备方队隆隆驶来,马达声与掌声、欢呼声响彻整个广场;一架架战机在蓝天中翱翔,傲视苍穹,保卫着国家的安全。看到这些互联网资源,学生不仅会心潮澎湃,受到爱国主义教育,更能达到认知目标,直观形象地感受国家安全的概念,深刻地体会到国家安全与我们的生活息息相关。

二、搭建德育活动的情感体验平台

在应试教育的背景下,传统的教学往往是灌输式的教学,空洞的说教、无情感的交流,难以引起学生的情感共鸣,也会使得课堂苍白无力。没有情感的体验,就像河塘里没有水一样,这样的课堂缺乏感染力,难以获得学生的喜爱。教育实践告诉我们:德育课更重要的是通过学生积极的情感体验,使其发展健康的人格,培养学生正确的道德观念和法治思维,使学生成为有高度社会责任感的现代公民。《课程标准》的教学建议中提出,情感体验是重要的道德学习方式之一,教师要引导学生参加具体的教育体验活动,让学生在活动中获得情感体验和内心感悟,从而深化自己的认识。道德与法治课作为德育课,秉持新课改理念,越来越重视学生的情感体验,越来越注重学生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的培养。

如何在德育的课堂教学中开展情感体验呢?在信息化的今天,互联网为帮助学生加深对知识的理解搭建了情感体验的平台。

例如,在七年级上册第八课第二框“敬畏生命”一课的教学中,笔者借助互联网播放全国道德模范、排雷英雄杜富国的事迹:2018年10月11日,在边境扫雷行动中,杜富国面对复杂的现场环境,临危不惧,他对战友喊道“你退后,让我来”,把生的希望留给战友,把死的危险留给自己。在进一步的处置过程中,杜富国突遇爆炸,英勇负伤,失去双手和双眼。看完视频后,笔者抛出话题:“面对危险,让战友退后,自己冲锋在前而失去双手双眼,杜富国这样的英勇壮举是不是敬畏生命?”对于这个话题,笔者先组织大家在网站上查看网友评论,然后组织交流讨论:①你对这个话题持什么态度?请说出理由,并在网站上跟帖评论。②杜富国的壮举告诉我们应该如何对待自己的生命?③请谈谈别人曾经帮助你的经历,你当时内心有什么感受?④思考自己是否曾经有过不尊重他人生命的表现?笔者层层追问,由浅入深,组织学生在网络中参与跟帖讨论。学生就像炸开了锅似的,纷纷跟帖发表自己的看法。学生在讨论交流中认识到:“当我们对生命怀有敬畏之心时,我们就会珍视它,敬畏生命并不意味着只看到自己生命的重要性,而是必须承认别人的生命同样重要。”在这个教学片段中,笔者利用互联网资源的丰富性、感染力强的特点,开发网络课程资源,并组织学生在网络中跟帖讨论,帮助学生理解知识、提升思想,更激发了学生的情感共鸣和思想冲突,达到了丰富学生情感认识的目的。

又如,教授八年级上册第十课第二框“天下兴亡 匹夫有责”一课时,教师可利用互联网资源中的一幅幅图片:火灾现场的逆行者、地震灾区的志愿者、为国防安全隐姓埋名的科学家、为国家荣誉而艰苦训练的中国女排……欣赏完一幅幅图片后,学生们仍意犹未尽。这时,教师提出以下几个问题:①同学们此时的内心感受是什么?②他们为什么令我们感动?③寻找身边令你感动的劳动者,与同学分享其典型事迹。在这里,教師通过信息化资源来创设丰富的育人情境,帮助学生在情感体验中树立“天下兴亡匹夫有责”的观念。

三、提供问题解决的道德践行平台

《道德与法治》新教材的每一框题都设计了一个“拓展空间”栏目,这是新课程理念下教材设计的一个亮点。该栏目的设计旨在引导学生在实践生活中开展积极的探究活动,将自己所学的德育知识“外化于形”,实现立德树人的根本目的。《课程标准》的教学建议中提出,道德实践是重要的道德学习方式之一,教师要让学生在教育实践活动中提高道德践行能力。

道德实践活动往往在课后完成,需要师生花费较长的时间和精力,加之教师和其他学生难以了解、观察,因此,在现实生活中难以切实开展。而在互联网发达的今天,互联网为道德践行活动的开展提供了广阔的舞台。

在七年级上册第七课第二框题“爱在家人间”一课中,为了帮助学生体味亲情,树立孝敬父母的观念,笔者就让学生在家中完成以“爱要这样来表达”为主题的实践活动:爱要大声说出来;爱要勇敢做出来;爱要真诚传出来。但在平常的教学实践活动中,学生的这些实践结果难以提交或共享。而互联网的出现,为道德实践活动的开展开辟了广阔的天地。学生在完成这些实践活动时,用手机随手拍下来并分享到校园网或微信的班级群中。班级群中,“给父母一个拥抱”的视频、 “爸爸妈妈,我爱您!”的音频、给父母制作的爱心卡图片不断地上传,学生相互点赞,并纷纷留言畅谈自己的感受,分享自己的体验。又如,在八年级上册“服务社会”课堂教学完成后,笔者让学生在课后完成一项微公益服务活动。一个星期后,学生纷纷将自己参加微公益的视频、图片传到班级群里:有的在家附近打扫卫生;有的和父母给社区贫困老人和生活困难户送去米面油;有的以小组为单位募集闲置衣物捐给有需要的人……学生在实践中感受、体验和内化,并在互联网平台中交流与分享,获得了知识技能,明确了自己的价值取向。实践证明,一个人知识的掌握、能力的提高,需要在实践中锻炼。而互联网为这种实践活动的开展提供了分享和交流的平台。

在信息化、数字化的当今社会,互联网对人们的生活和学习产生了颠覆性的影响,也对学校的教育尤其是德育课提出了新的挑战。教师必须主动更新教学理念,创新教学方式,利用互联网给课堂搭建教学平台,帮助学生认知、体验和实践。这样,道德与法治课才会充满生机与活力,学生才会成为品格与能力兼具的时代新人。

参考文献:

[1]刘友霞.互联网时代中小学德育工作创新的三大平台[J].现代教学,2015(6):59-61.

[2]陈必洪.试析用“互联网+”整合提升初中道德与法治教学[J].新课程(下旬刊),2017(11):118,120.

[3]黎加厚.迎接“互联网+”时代的教师专业发展[J].中小学信息技术教育,2015(10):9-10.

基金项目:本文系“基于‘互联网+背景下的中小学生品行培养的有效策略研究”(AH2018232)研究成果。

作者简介:陈荣乐(1974—),男,安徽当涂人,正高级教师,本科,研究方向:中小学德育。

猜你喜欢

道德与法治互联网创新
苏教·中图版《道德与法治》小学低年级教材解读
从“数据新闻”看当前互联网新闻信息传播生态
互联网背景下大学生创新创业训练项目的实施
中小学推出《道德与法治》课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