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社会治理创新与马克思主体性理论的关系研究
2020-05-11杨博
杨博
我国建国七十周年以来,中国共产党根据我国国情和吸收借鉴马克思主义思想基础上形成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体系。马克思主义思想体系中,马克思主体性理论是其思想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在研究马克思主体性理论基础上,根据我国社会治理问题提出了我国社会治理创新与马克思主体性理论的关系。
1 引言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体系对我国现代化建设进程起着重要作用,推动着我国社会政治经济文化发展。马克思主义思想体系中,马克思主体性理论是其思想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改革开放以来,人民获得高度认可,老百姓当家作主,人们主体地位得到充分的肯定,主体创造的积极性得到充分的发挥。这些因素都推动着社会经济的快速发展。人的主体性得到释放、主体地位获得认可能充分调动其主观能动性,开展积极的活动推动社会发展。我国十八大以来多项政策皆注重主体的社会参与度,鼓励主体主动承担社会责任,发挥主体的社会作用,进一步推动我国社会治理的发展进程。以马克思主体性理论为指导,充分肯定广大人民群众的主体地位、激发其社会活力、释放广大人民群众的主体性将会大力地推动我国社会治理的创新发展。
2 马克思主体性理论
马克思主义思想体系中,马克思主体性理论占有极其重要的位置。马克思认为人具有“人是自由有意识活动” 的本质,而该本质在不同历史条件下的表现则是“人是社会关系的总和”,两者相辅相成,不可脱离,“凡是有某种关系存在的地方,这种关系都是为我而存在的”。社会关系为人提供生产实践活动的“场地”,生产实践活动又推动着社会关系的发展和影响着其存在形式,社会关系的性质影响着生产活动的性质,并伴随着生产活动的性质变化而产生着变化,两者相互促进、相互发展。
马克思认为“人們改变自己的生产方式即谋生方式的改变,人们也就会改变自己的一切社会关系”,这就是社会关系受生产力水平影响,社会关系影响着人们的活动,其性质决定人活动的性质,同时也会随着人们活动的性质变化而变化。人是具有主动能动意识的,其活动是具有意识的活动。社会关系会影响着人活动的方式、自觉程度和自由度,不同历史时期的社会关系下人所受的约束具有差别,显示出的主体性差异较大,脱离了社会关系的界定,人有意识的自由活动是抽象存在,脱离了人有意识的自由活动,社会关系同样是抽象存在。人的主体性的实现需要在社会关系总和的实践活动平台,社会环境影响着人的主体活动发展,人的主体活动发展推动着社会环境的变化,两者相统一,互相促进。
3 我国社会治理面临问题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政治经济文化等方面得到了巨大的发展,国家社会治理工作取得了瞩目的成效。社会治理实践上不断推出新举措,理论上不断深入研究,极大地推动了社会发展、维护了民族团结、保障了人民的权益、维持了社会稳定。随着改革开发的不断推进和深入,社会发展进程中深层次的问题也逐渐暴露出来,不断挑战了现有的社会治理体制,同时也证明了马克思主义思想体系中社会理论的现代性和科学性。
3.1 市场经济和社会发展不完善引发社会利益和矛盾冲突。
我国是一个地大物博的多民族国家,各民族之间的经济文化背景差异大,地区间硬件软件条件差异大,改革开放以来,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和社会主义法律法律体制尚未完善,公司治理和经营机制不健全、地区封锁和行业垄断阻碍着市场经济的发展。政府机构着重关注微观经济,公共服务和社会治理、管理落后。地区间城市化、信息化、工业化和市场化进程发展不平衡,不同区域的社会发展和经济发展差异明显。随着这些差异逐渐扩大,社会利益和矛盾冲突日趋明显,这将会极大地妨碍社会进步。此外、国内外复杂的政治经济形式和各方的利益诉求等要求我国社会治理能力不断提升。
3.2 缺乏社会治理机制,政府机构社会治理理念薄弱。
在我国政府机构中依然存在官僚主义,注重管理是忽视社会服务,对社会治理理念存在异议,认为社会矛盾的产生主要来源于经济水平落后,以经济建设为主,社会治理为辅。社会治理政策制定上,主要由政府机构主导,缺乏多元主体参与,零散的社会治理使得社会效率低下,难以实现有效治理。
3.3 社会组织结构不完善,公民参与度低。
我国社会组织在改革开发以来不断壮大,直接或间接地推动着社会治理,但目前的社会组织存在数量较少、组织机构不完善、社会网络不发达等问题严重低阻碍了社会组织的发展。同时,由于受传统的阶级观念、顺民意识等落后思想影响,公民参与社会治理的意识较低、缺乏公民意识和公民精神。
4 我国社会治理创新与马克思主体性理论的关系
全球一体化进程的推动下,信息技术不断创新,社会思潮和个人价值观都发生变化。在多元化的背景下,加强社会治理显得越发重要。马克思主义思想体系中主体性理论能从根本上指导我国社会治理创新。
4.1 务实社会治理的物质基础,缩小贫富差距。
马克思认为“人是物质生产关系的总和”、“包括该阶段上的整个商业生活和工业生活”。社会治理中要在维护人民的根本利益前提下进行,营造公平的市场经济活动氛围,优化资源配置,给发展生产力提供良好的“场地”。坚持以人为本,充分调动社会主体,然人民主动参与到社会治理,承担社会治理的任务和责任。人们的主动性被调动起来,提高地生产活动积极性,能极大地推动市场经济的发展。市场经济发展使得社会物质充裕,不同区域间的贫富差距不断缩小,人们的主体积极性被充分调动,再次作用到生产活动中,形成良性循环。市场主体的自主合作、自由竞争、积极参与市场活动直接或简洁地推动社会组织发展,为社会治理提供多元参与主体。
4.2 提高公民自主意识,加强人的主观能动性
我国建国以来坚持“以人为本、立党为公、执政为民、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等理念都是强调重视人的主体性。人的主体性角度出发,人在创造性活动需要有社会关系这个“场地”,社会关系是人发挥主观能动性进行创造活动的前提条件。随着人创造能力的提升,科学技术的进步,固有传统的社会关系将会限制人的主体性,从而约束了人的创造活动,长此以往,原有的社会关系将会被打破,并构建出新的社会关系为人的主体活动提供更适合的“场地”。
4.3 建立健全民主机制解放生产力,保障社会治理的有效性。
我国民主集中制和人民代表大会体现了国家保护最广大人民群众的利益。从历史发展进程来看,每一次的社会制度变革或革命都被人有意识自由活动推动着,制度的变革或革命也推动着人的创造性活动,“整个所谓世界历史不外是人通过人的劳动而诞生的过程”。由此可见,解放生产力发展生产力是推动着社会治理创新的途径,人的创造活动要获得最大的成效根本上需要释放人的主体性。解放生产力发展生产力需要主体的主观能动性,只有充分释放人的主体性才能使人发挥出最大的创造能动性进行创造活动,推动社会发展进步,提高社会生产力。建立健全民主机制为解放生产力发展生产力提供政治保障,发挥主体性,激发人民参与社会治理的热情,保障社会治理的有效性。的主体性的实现需要在社会关系总和的实践活动平台,社会环境影响着人的主体活动发展,人的主体活动发展推动着社会环境的变化,两者相统一,互相促进。马克思主体性理论在我国社会治理创新中起着重要的作用。
5 小结
历史是由人创造的,社会治理需要靠发挥主体性。在社会治理中,需要确保人的主体地位,激发人的创造热情,从而释放出社会的创造力和活力,达到社会治理的有效性。主体性的重要性不但体现在经济领域,在社会各个领域各个行业中,人的主体性得到极大地释放将会能有效地推动社会进步。人只有在拥有足够的自由活动才能激发其创造活动,通过社会集体的创造性活动才能推动人的成长和社会进步。
(作者单位:郑州财经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