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问题教学模式下高中历史课堂问题情境的创设

2020-05-11刘雯

知识文库 2020年6期
关键词:创设情境教师

刘雯

问题教学是指在教学中以“问题解决”为核心,以学生已有的知识和经验为前提,创设问题情境呈现问题,或者启迪学生发现并提出问题,并通过师生共同探讨解决问题等教学活动来突破教学重难点从而实现教学目标的教学活动程序。 2017版高中历史课程标准中强调对学生的唯物史观、时空观念、史料实证、历史解释、家国情怀这五大历史核心素养的培养,徐蓝教授在对历史核心素养进行解读时认为核心素养是个体在面对复杂的、不确定的现实生活情境时,分析情境、发现问题、提出问题、解决问题、交流结果过程中表现出来的综合性品质。因而在新课标的要求下,高中历史课堂中注重问题教学对于学生历史学科核心素养的培养很有裨益。

作为问题教学开展之前的课堂准备环节,创设高效的问题情境不仅可以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充分发挥学生的积极性,还能营造活泼轻松的课堂氛围。应用问题教学模式的课堂中,问题是学生所面临的“有目的但不知如何达到目的”的一种心理困境,而问题情境就是当学生接触到的问题超出其原有认知能力时,学生对问题急需解决的心理状态。对于学习的主导者教师而言,问题情境是自己所创设的;对学习的主体者学生而言,问题情境是产生的。结合国内学者和一线中学教师对创设问题情境的研究以及历史学科的特点,笔者认为在高中历史课中创设问题情境适合的方式有以下几种:

(1)通过模拟现实生活情境来创设问题情境,在教学中通过模拟情境并提出问题能够激发学生的思维矛盾,引发学生的积极思考。以《古代希腊民主政治》一课为例,本课内容主要包括古希腊民主政治得以形成的背景、古希腊民主政治从奠定到确立再到发展至顶峰的过程。在这一课的学习过程中,学生可以通过对雅典最高权力机构公民大会的深入认识进而理解雅典民主政治的特点。故而教师可以组织学生以公民大会为主题组织学生开展角色扮演活动。通过让学生扮演雅典公民、奴隶和外邦人等角色,模拟情景对雅典人的政治生活进行情境再现,让学生对雅典的民主政治有一个深入的了解。在此基础上生成一系列的问题,比如雅典的成年男性为什么乐意去参加公民大会?为什么他的妻子还有外邦人都不能进入会场?用陶片进行投票流放民主阻碍者的是什么制度?由谁创建?如何评价这一制度?从中你可以看出希腊民主政治的那些特点等问题。

教师在问题情境设置完成之后,可以先鼓励学生针对模拟情境的内容提出自己的问题,教师在学生提出问题的基础上再进行补充。学生可以结合模拟情境的内容和书本来解决这些问题。因为生成的问题难度有所不同,课堂之中认知水平发展有所不同的学生都能通过问题的解决参与到教学活动中来。简单的问题可以让同学结合本课所学内容直接回答。对于其中较难的问题可以组织学生的小组合作,交流探讨。模拟雅典人参与政治活动的现实生活,有利于增强学生对这一段历史的真实感,可以使得学生对古希腊的民主政治有进一步的了解,学生在问题的探究过程中对雅典民主政治存在的不足会有一个较为全面深入的理解。教师在课前可以组织学生查阅资料,参与到编写剧本的过程中去,丰富自己的历史知识。不仅是参与创设情境的学生可以有所收获,听课的学生也可以在这段情境中感知历史,学有所获。

(2)由旧知识的拓展引出新问题来创设问题情境,将新的学习建立在已有知识的基础上,可以活跃学生原有知识结构。在学生已有知识的基礎上提出问题,教师可以顺着知识发展的路向形成问题情境,引导学生形成问题。以《明清君主专制的加强》一课为例,本课主要内容是围绕着明清君主专制的强化展开的,包括了明清两朝为加强君主专制而实行的一系列举措。在本单元的前两课学习中,学生对君主专制的特点以及逐步形成与发展的过程有了一定的了解,教师可以联系学生已掌握的知识,通过宰相权力的变化情况创设问题情境。因此在导入新课时可以结合史料设计问题:我国有一位著名学者陈登原,经过研究发现,我国古代宰相在皇帝身边议政,在汉唐是“坐而论道”,到宋代被撤掉座位,变成“站而论道”,而明朝身份大降,变成了“五跪九叩,臣更低于下,君更高于上”了。结合史料让学生思考:宰相由坐到站再到跪的礼仪变化说明了什么问题?学生基本能够回答出来是因为皇权的加强和相权的削弱。结合本单元已学知识,学生可以理解中国古代的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包含了两大矛盾,即中央与地方、皇权与相权的矛盾。中国古代的政治制度发展的历史就是围绕着这两大矛盾不断展开的。中央与地方的矛盾在元朝设立行省制度之后得到了有效的解决。而皇权与相权的矛盾依然处于一个动态的变化过程中。教师在总结皇权与相权在明清之前发展变化过程之后可以提出问题:明清的君主是通过哪些措施来进一步强化君主专制?进而导入到本课的学习中去。

(3)通过实物、图片、模型等直观教具的使用来创设问题情境,这种在历史课堂上较为常用。以《抗日战争》一课为例, 在学习第二子目“日军的滔天罪行”的内容时可以借助图片来创设问题情境,通过日本军人在战前与家人在一起的和善与屠杀中国人时的凶残进行对比,结合图片给学生形成直观的反差,然后向学生提出问题:抗日战争期间是什么导致日本侵略者面对中国人民丧失人性,大肆屠杀中国普通民众?教师在学生思考过程中要加以积极地引导,比如日本侵略者是单纯沦为了杀人机器,还是带着某种目的进行屠杀的?组织学生进行小组合作来解决这一问题,教师要鼓励学生在思考时积极表达自己的想法,教师对于学生的回答不直接否定,帮助学生能够以更为理性的态度去认识日军侵华罪行。意识到勿忘国耻,但也能做到不偏激不盲从,以客观理性的的态度来看待这一段惨痛的历史。有条件的教师还可以通过组织访问当地的战争亲历者或是参观当地一些关于抗日战争的纪念馆等利用乡土人文资源拉近了他们与历史的距离,通过直观性强的史料来强化学生对历史知识的认识和理解。

(4)通过有关的趣味史实的叙述创设问题情境,主要通过教师向学生展示有关资料再结合资料进行设问。以《甲午中日战争和八国联军侵华》一课为例,本课内容主要涉及到两次战争,其中在学习甲午中日战争时需要教师引导学生分析黄海海战的失败原因,可以向学生展示一些有关战争双方中日两国在军备方面的历史资料。结合材料教师可以设置问题,为什么中国的海军实力一度远超日本,在黄海海战前却被日本赶上甚至反超呢?引导学生思考得出根本原因在于海军经费投入不够。继续设问为什么会出现经费短缺的现象呢?学生如果能回答出来是因为慈禧太后挪用经费,教师也要积极引导学生思考海军军费短缺是否为慈禧一人之过?并且再为学生再补充两则中日两国最高领导人对待海军军费不同态度的材料。教师要引导学生进行比较中日双方的最高领导人在建设海军方面截然相反的态度对中日两国的海军建设有着怎样的直接影响?从而学生可以得出清政府的腐败无能与日本政府的励精图治形成鲜明对比,这是甲午中日战争中国战败的主要原因。培养学生能够以联系、发展、辩证的观点来思考问题。这些史料涉及的内容比较浅显直白,学生理解起来也十分容易。

(5)是引导学生通过分析对比发现矛盾从而产生问题情境。以《从“师夷长技”到维新变法》一课为例,在学习戊戌变法爆发历史背景时可以将戊戌变法和日本的明治维新进行比较。教师可以提出以下几个问题:19世纪下半期中国和日本分别面临着怎样的社会危机?为了挽救危机维护统治,两国的最高领导集团分别采取了怎样的措施?分别产生了怎样的结果?为什么结果会截然相反呢?学生通过对于戊戌变法和明治维新二者各方面的对比就会发现中国戊戌变法失败的原因主要是因为中国民族资产阶级自身所具有的软弱性和妥协性。

(6)是通过引导学生提出假设,检验假设,激发矛盾,产生问题情境。以《空前严重的资本主义世界经济危机》一课为例,在学习经济危机最先在美国爆发的原因时,教师可以提出:如果胡佛政府选择放弃自由放任的经济政策,美国是不是就可以避免20世纪30年代这一场经济危机的发生?通过引导学生对这个问题的分析论证,使学生明白资本主义世界经济危机爆发的根本原因在于生产社会化与生产资料私有制之间的矛盾,胡佛政府的“自由放任”政府仅仅是没有起到缓和危机的效果,而非危机爆发的原因。

(作者单位:江苏省太仓高级中学)

猜你喜欢

创设情境教师
情境—建构—深化—反思
创设未来
未来教师的当下使命
学理审思:真实情境写作之中考命题
“教、学、评”一体化视域下问题串创设的实践
画好运动情境图——解决追击与相遇问题
“简约数学”创设简约课堂
秋天在哪里
美育教师
创设可操作得区域环境